
编辑推荐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世界著名的印度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诗歌多姿多采,许多诗歌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很高。
从《泰戈尔诗选(名家名译本)(精)》精选的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出这位伟大的诗人是怎样的热爱自己的有着悠久优秀文化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海边岸上和波涛一同跳跃喧笑的印度孩子,以及热带地方的郁雷急雨,丛树繁花……我们似乎听得到那繁密的雨点,闻得到那浓郁的花香。
作者简介
作者:(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编者:朱永新 编者:聂震宁 译者: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她创作的主旋律。代表作有:诗歌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拾穗小札》等;小说集《超人》《去国》等;另外,她还翻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等作品。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一致赞赏。聂震宁,著名出版家、作家,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获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兼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漓江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长乐》、《暗河》、《去温泉之路》、《我的出版思维》、《书林漫步》、《我们的出版文化观》、《出版者说》、《洞察出版》等。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印度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说创始人,1913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教育论文余篇;16卷本《朱永新教育作品》等专著版权输出至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是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第一人。
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着行动,感动着千千万万人,屡屡被评选为“全民阅读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
他于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2000余所学校加盟实验,践行着新教育理念与行动,深刻改变了200余万师生,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目录
游走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吟者(序)
附记
故事诗集
序诗
无上布施
代理人
婆罗门
卖头
供养女
密约
报答
轻微的损害
价格的添增
比丘尼
不忠实的丈夫
丈夫的重获
点金石
被俘的英雄
不屈服的人
更多的给予
王的审判
戈宾德·辛格
最后的一课
仿造的布迪堡
洒红节
婚礼
审判官
践誓
吉檀迦利
园丁集
新月集
家庭
在海边
源泉
婴儿之道
不被注意的场面
偷睡眠者
开端
婴儿世界
恍然大悟
吹毛求疵
裁判
玩具
天文学家
云和浪
金香木花
小小仙境
流放的地方
雨天
纸船
水手
对岸
花儿学校
商人
同情
职业
好为人师者
小大人
十二点钟
写作
恶邮差
英雄好汉
结局
呼唤
第一次手捧素馨花
榕树
祝福
礼物
我的歌
孩子——天使
最后的交易
飞鸟集
爱者之贻
渡口
游思集
流萤集
序言
游走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吟者(序)
倪培耕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在加尔各答的一个贵族地主家庭里。父亲是印度闻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家,共有子女14位,泰戈尔最幼。泰戈尔的哥哥姐姐以及与他年龄相仿的侄辈,或从事社会改革事业,或献身于文学艺术事业。他们都对泰戈尔的世界观或文艺观的形成,起过重要的影响。泰戈尔没有在正规学校完成学业,主要通过父兄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自学成才。他8岁习诗,15岁发表第一部长诗《野花》。17岁赴英国学习法律,却醉心于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两年后回国,投身于文学事业。20岁他所发表的诗集《暮歌》标志着他诗歌创作的正式开始。从那时直至逝世,泰戈尔共发表了50多部诗集,2000多首歌曲。他的创作几乎涉足了诗歌所有体裁和形式。
他的整个诗歌创作可分成三个时期,即1880年至1900年清新的早期,1901年至1914年复杂的中期,1915年至1941年深沉的晚期。
无疑,刚刚摆脱模仿阶段的《暮歌》和稍后的《晨歌》(1883年)不可能承担起直接反映生活的重任,它们只不过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几声悲叹和一丝甜蜜的幻想。《画与歌》(1884年)《刚与柔》(1886年)诗集才离开了自我的小天地,转向外部世界和社会人生。诗歌创作的转向恰恰是他个人生活变化的反映。1884年至1911年,泰戈尔任“梵社”秘书,参加社会改良活动,尤其是在1890年至1900年,他应父亲的要求,管理家族的财产,定居在流经国家附近的帕德玛河上的一条船里。他泛舟河上,任意东西,饱览了湖光山色,接触了乡村社会,目睹了农民的艰辛困苦和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戾。这段生活实践,确立了他创作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这十年间,他写了自己较优秀的8部诗集。第一部诗集《心中的向往》里有爱情诗、自然诗、哲理诗、宗教诗和现实生活诗。这些也是泰戈尔整个诗歌创作的5个方面内容。1895年发表的《缤纷集》被认为是他诗歌创作中最优秀的一部诗集,闪耀现实主义光辉的故事诗《两亩地》就收入此集中。1896年创作的《收获集》里大部分诗都是短小的,其内容或是在帕德玛河畔所见所闻的下层社会的日常生活,或是片刻的悔恨和往昔的追寻;1900年可感解到诗人内心情绪波动的《梦幻集》以及完全口语化的、撷取瞬间情愫的《刹那间》问世。之前,传统风格的格言诗和寓言诗《微思集》(1899年)付梓。上述诗篇无论是对恋情的描绘,或是对童真的摹写还是对现实的剖析,都被染上了一种自由清新的色彩。
1901年至1914年既是他诗歌创作的复杂期,又是他人生阅历的复杂期。1901年他离开家园,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在桑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它于1921年扩展成为一所国际大学。1902年丧偶,1904年爱女病逝,1905年父故世。同年,英国殖民当局推行分裂孟加拉政策,泰戈尔闻讯,离开乡村,来到加尔各答,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他慷慨陈词,发表演说,领导示威游行,创作爱国歌曲,呼吁同胞民族团结,反对当局的分裂阴谋。1907年,因不满运动当权者的私欲膨胀和或左或右的策略,退出政治舞台,返回乡村,埋头于教育与文学事业,并创办农村改造中心。他的思想和举止,遭到人们批判。在遭受家庭极端不幸和社会无端责难下,他的创作也堕入复杂的漩涡里。这时期上半段,1900年出版的《民谣》和《故事诗集》取材于古代或民间的传说,如宁死不屈的般达父子俩的《被俘英雄》,卧薪尝胆英雄的《戈宾德·辛格》等等。显然,泰戈尔不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描写历史上民族英雄业绩,唤醒民族精神,为推翻殖民统治而奋斗。又如在1905年民族运动期间,他创作了如《起航》《你独自向前》等许多爱国歌曲。当时印度民众就是唱着这些歌曲,行进在游行队伍之中。然后,在这时期下半段,诗人接连发表了《渡口》(1906年)、《吉檀迦利》(1910年)、《歌之花环》(1914年)和《颂歌》(1914年)以及早先发表的《祭品*(1901年)等。这里,诗人吟唱对神的虔诚,讴歌灵魂的净化,礼赞与神合一的欢愉。这样,不仅宗教激情取代了爱国热情,而且早期对恋情、童真和现实的各个“清新”图景都被涂上了神圣的光环,统统被汇入了与神合一的礼赞江河之中。于是,他创作似乎是从外界向内心,从人向神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1913年泰戈尔因英文版《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但诗人没有陶醉于荣誉之中,1916年发表的《飞鸟集》揭开了他晚年诗歌创作的深沉时期的序幕,泰戈尔的人生和创作似乎又回到了现实土垠上。
……
可以看出,泰戈尔的宗教抒情诗不纯粹是超脱尘世的颂神诗,它内在主旋律应和着时代脉搏的跳动,它所吟诵的内容与现实是息息相关的;它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寄托着作家对人民对祖国的真挚的爱和对崇高理想的热情向往。
泰戈尔诗歌之所以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应归于诗歌的高度艺术性。语言清丽,韵律优美,形象生动,细节细腻,是泰戈尔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泰戈尔说过,韵律对诗歌的束缚,不仅产生音乐美,而且产生言欲尽意未尽的效果。因此,他毕生热衷于韵律的革新,试写各种韵律体的诗歌,直到晚年,才摆脱韵律的束缚,步入自由诗的创作。泰戈尔还说过,言不逮意时还可借用绘画和音乐两个艺术手段。因而,他的许多诗,情景交融,犹如一幅幅风景画,人物画,有的仿佛只是表达一缕情丝的几笔线条的抽象画;他的大部分诗,朗朗上口,可配曲歌唱。《吉檀迦利》诗集,更像一部有始有终,有主旋律又有变奏的多乐章组成的交响乐。整部诗集是由序曲(第1—7),第一乐章泛神颂或理想颂(第8—36),第二乐章追求颂(第37—55),第三乐章欢乐颂(第56—86),第四乐章死之颂(第87—100),尾声(101—103)等6个部分组成。变奏旋律应和着主旋律,序尾相衔,一唱三叹,有力地烘托着人渴望与神结合的主题。
单纯是他诗歌创作的另一重要艺术特色。这种单纯不是内容贫乏,艺术直白幼稚;而是多彩内容的自然流露,深邃思想的形象捕捉,日常生活的神圣渲染或形而上探索。可以说,单纯是艺术表现力达到炉火纯青的一个境界,是艺术感情力达到登峰的一个标尺。也正如叶芝所言,这些抒情诗“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生平梦想已久的世界。一个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是普通土垠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灯心草一般”,又说“文学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一种天真,一种单纯,像小鸟和绿叶显得跟泰戈尔很亲近,就像小鸟和绿叶同儿童很亲近一样,使季节的变换对泰戈尔显得是重大事件,就像我们的思想还没有冒出来把季节和我们隔断以前那样。”(《吉檀迦利》序)而对这种高度文化所产生的具有单纯艺术风格的诗歌,庞德自惭形秽,称自己是“野蛮人”,感叹终于“在我们中间找到了一位真正伟大诗人”。(见敝人译的克里巴拉尼《泰戈尔传》)
文摘
无上布施
“我以佛陀的名义求你布施,喂!世人们,谁是醒了的?”给孤独长者。用低沉的声音庄严地呼唤。
那时候,初升的太阳,在舍卫城接天的宫阙上恰才睁开了睡意蒙咙的绛红的笑眼。
颂神的弹唱者酣睡正浓,祝福的晨歌还不曾唱起,杜鹃怀疑着天色是否黎明,啼声轻缓而迟疑。
比丘高呼:“酣睡的城市,觉醒起来吧!给我布施。”这呼声使梦寐中的男女引起一阵战栗。
“世人们!六月里的云霞洒下甘霖情愿牺牲自己,大千世界上一切宗教里施舍是第一。”
这声音仿佛湿婆天的乐章传自遥远的凯拉萨深山里,深深地震撼了红尘十丈中欢醉的男女。
江山财富填不满国王心中的空虚,忙碌的家主为家务的繁琐而叹息,年轻美貌的姑娘们却无缘无故地滚下了泪滴。
那为爱欲的欢乐而心跳的人们回忆起逝去的昨夜的柔情蜜意,正好似被踏碎了的花环上一朵干枯的茉莉。
人们打开了自家的窗户,眨动着睡意蒙眬的眼睛伸出头来好奇地凝望着薄暗中的街路。
“醒来,为佛陀施舍财富”的呼声传进沉睡的千门万户,空旷的街心里独自走来了释迦的门徒。
珠宝商人们的爱女与娇妻一捧捧把珍宝抛在街心里,有人摘下项链,有人献出头上的摩尼。
财主们捧出了一盘盘黄金,比丘不睬,任它弃置在地,只高喊着:“为了佛陀我向你们求乞。”
尘土蒙上了施舍的锦绣衣裾,金银珠宝泛异彩在晨光里,给孤独长者却依旧手托着空空的钵盂。
“世人们,注意!福佑我们的是众比丘的主人——释迦牟尼,布施给他,你们所有财富里那最好的。”
国王回宫,珠宝商人也转回家去,任何供养都不配作为敬佛的献礼,合卫国偌大的繁华城市在羞惭里垂下头去。
太阳升起在东方的天际,城市的人们已不再休息,比丘从大街上缓缓踱进城边的树林里。
地上躺着一位贫穷的妇女,身上裹着一件褴褛的破衣,她走来跪在比丘莲花足前双手接足顶礼。
妇人躲进树林,从身上脱掉那件唯一的破布衣,伸出手来,毫不顾惜地把它抛出林际。
比丘欢呼着高举双臂:“祝福你,可敬的母亲,是你在一念间圆成了佛陀的心意。”
比丘欢喜地离开城市,头顶着那件破烂布衣,前去把它献在释迦佛光辉的脚底。
1898年10月
代理人
有一天,希瓦吉在塞达拉堡门前清晨里忽然望见——
拉姆达斯,他的师父,像穷人一样可怜—— 正一家家挨门化缘。
他想:这是怎么一回事!
师父竟拿着乞食的钵盂!
他的家境一点也不贫寒!
一切他都拥有,国王匍匐在他脚前,他的欲望竟无法填满。
好像日夜把水倒在破碗里
要消灭他的干渴全都是白费气力。
希瓦吉说:“倒要看看究竟给多少东西才能装满他行乞的钵盂。”
于是他拿起笔不知写了些什么,
吩咐大臣巴拉吉:
“如果敬爱的师父
来到堡前行乞,
把这封信献在他的脚底。”
师父走着,唱着歌,在他的面前掠过了
多少行人、多少车马。
“啊!商羯罗,啊!湿婆,
你赐给每人一个家,
却只许我走遍天涯。
安那普尔那女神
担负了哺育宇宙的重任,
使一切众生皆大欢喜;
喂!毗卡利!你永恒的乞士!
却把我从女神身边抢来做了你的奴隶。”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世界著名的印度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诗歌多姿多采,许多诗歌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很高。
从《泰戈尔诗选(名家名译本)(精)》精选的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出这位伟大的诗人是怎样的热爱自己的有着悠久优秀文化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海边岸上和波涛一同跳跃喧笑的印度孩子,以及热带地方的郁雷急雨,丛树繁花……我们似乎听得到那繁密的雨点,闻得到那浓郁的花香。
作者简介
作者:(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编者:朱永新 编者:聂震宁 译者: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她创作的主旋律。代表作有:诗歌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拾穗小札》等;小说集《超人》《去国》等;另外,她还翻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等作品。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一致赞赏。聂震宁,著名出版家、作家,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获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兼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漓江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长乐》、《暗河》、《去温泉之路》、《我的出版思维》、《书林漫步》、《我们的出版文化观》、《出版者说》、《洞察出版》等。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印度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说创始人,1913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教育论文余篇;16卷本《朱永新教育作品》等专著版权输出至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是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第一人。
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着行动,感动着千千万万人,屡屡被评选为“全民阅读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
他于2000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2000余所学校加盟实验,践行着新教育理念与行动,深刻改变了200余万师生,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目录
游走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吟者(序)
附记
故事诗集
序诗
无上布施
代理人
婆罗门
卖头
供养女
密约
报答
轻微的损害
价格的添增
比丘尼
不忠实的丈夫
丈夫的重获
点金石
被俘的英雄
不屈服的人
更多的给予
王的审判
戈宾德·辛格
最后的一课
仿造的布迪堡
洒红节
婚礼
审判官
践誓
吉檀迦利
园丁集
新月集
家庭
在海边
源泉
婴儿之道
不被注意的场面
偷睡眠者
开端
婴儿世界
恍然大悟
吹毛求疵
裁判
玩具
天文学家
云和浪
金香木花
小小仙境
流放的地方
雨天
纸船
水手
对岸
花儿学校
商人
同情
职业
好为人师者
小大人
十二点钟
写作
恶邮差
英雄好汉
结局
呼唤
第一次手捧素馨花
榕树
祝福
礼物
我的歌
孩子——天使
最后的交易
飞鸟集
爱者之贻
渡口
游思集
流萤集
序言
游走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吟者(序)
倪培耕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在加尔各答的一个贵族地主家庭里。父亲是印度闻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家,共有子女14位,泰戈尔最幼。泰戈尔的哥哥姐姐以及与他年龄相仿的侄辈,或从事社会改革事业,或献身于文学艺术事业。他们都对泰戈尔的世界观或文艺观的形成,起过重要的影响。泰戈尔没有在正规学校完成学业,主要通过父兄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自学成才。他8岁习诗,15岁发表第一部长诗《野花》。17岁赴英国学习法律,却醉心于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两年后回国,投身于文学事业。20岁他所发表的诗集《暮歌》标志着他诗歌创作的正式开始。从那时直至逝世,泰戈尔共发表了50多部诗集,2000多首歌曲。他的创作几乎涉足了诗歌所有体裁和形式。
他的整个诗歌创作可分成三个时期,即1880年至1900年清新的早期,1901年至1914年复杂的中期,1915年至1941年深沉的晚期。
无疑,刚刚摆脱模仿阶段的《暮歌》和稍后的《晨歌》(1883年)不可能承担起直接反映生活的重任,它们只不过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几声悲叹和一丝甜蜜的幻想。《画与歌》(1884年)《刚与柔》(1886年)诗集才离开了自我的小天地,转向外部世界和社会人生。诗歌创作的转向恰恰是他个人生活变化的反映。1884年至1911年,泰戈尔任“梵社”秘书,参加社会改良活动,尤其是在1890年至1900年,他应父亲的要求,管理家族的财产,定居在流经国家附近的帕德玛河上的一条船里。他泛舟河上,任意东西,饱览了湖光山色,接触了乡村社会,目睹了农民的艰辛困苦和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戾。这段生活实践,确立了他创作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这十年间,他写了自己较优秀的8部诗集。第一部诗集《心中的向往》里有爱情诗、自然诗、哲理诗、宗教诗和现实生活诗。这些也是泰戈尔整个诗歌创作的5个方面内容。1895年发表的《缤纷集》被认为是他诗歌创作中最优秀的一部诗集,闪耀现实主义光辉的故事诗《两亩地》就收入此集中。1896年创作的《收获集》里大部分诗都是短小的,其内容或是在帕德玛河畔所见所闻的下层社会的日常生活,或是片刻的悔恨和往昔的追寻;1900年可感解到诗人内心情绪波动的《梦幻集》以及完全口语化的、撷取瞬间情愫的《刹那间》问世。之前,传统风格的格言诗和寓言诗《微思集》(1899年)付梓。上述诗篇无论是对恋情的描绘,或是对童真的摹写还是对现实的剖析,都被染上了一种自由清新的色彩。
1901年至1914年既是他诗歌创作的复杂期,又是他人生阅历的复杂期。1901年他离开家园,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在桑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它于1921年扩展成为一所国际大学。1902年丧偶,1904年爱女病逝,1905年父故世。同年,英国殖民当局推行分裂孟加拉政策,泰戈尔闻讯,离开乡村,来到加尔各答,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他慷慨陈词,发表演说,领导示威游行,创作爱国歌曲,呼吁同胞民族团结,反对当局的分裂阴谋。1907年,因不满运动当权者的私欲膨胀和或左或右的策略,退出政治舞台,返回乡村,埋头于教育与文学事业,并创办农村改造中心。他的思想和举止,遭到人们批判。在遭受家庭极端不幸和社会无端责难下,他的创作也堕入复杂的漩涡里。这时期上半段,1900年出版的《民谣》和《故事诗集》取材于古代或民间的传说,如宁死不屈的般达父子俩的《被俘英雄》,卧薪尝胆英雄的《戈宾德·辛格》等等。显然,泰戈尔不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描写历史上民族英雄业绩,唤醒民族精神,为推翻殖民统治而奋斗。又如在1905年民族运动期间,他创作了如《起航》《你独自向前》等许多爱国歌曲。当时印度民众就是唱着这些歌曲,行进在游行队伍之中。然后,在这时期下半段,诗人接连发表了《渡口》(1906年)、《吉檀迦利》(1910年)、《歌之花环》(1914年)和《颂歌》(1914年)以及早先发表的《祭品*(1901年)等。这里,诗人吟唱对神的虔诚,讴歌灵魂的净化,礼赞与神合一的欢愉。这样,不仅宗教激情取代了爱国热情,而且早期对恋情、童真和现实的各个“清新”图景都被涂上了神圣的光环,统统被汇入了与神合一的礼赞江河之中。于是,他创作似乎是从外界向内心,从人向神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1913年泰戈尔因英文版《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但诗人没有陶醉于荣誉之中,1916年发表的《飞鸟集》揭开了他晚年诗歌创作的深沉时期的序幕,泰戈尔的人生和创作似乎又回到了现实土垠上。
……
可以看出,泰戈尔的宗教抒情诗不纯粹是超脱尘世的颂神诗,它内在主旋律应和着时代脉搏的跳动,它所吟诵的内容与现实是息息相关的;它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寄托着作家对人民对祖国的真挚的爱和对崇高理想的热情向往。
泰戈尔诗歌之所以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应归于诗歌的高度艺术性。语言清丽,韵律优美,形象生动,细节细腻,是泰戈尔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泰戈尔说过,韵律对诗歌的束缚,不仅产生音乐美,而且产生言欲尽意未尽的效果。因此,他毕生热衷于韵律的革新,试写各种韵律体的诗歌,直到晚年,才摆脱韵律的束缚,步入自由诗的创作。泰戈尔还说过,言不逮意时还可借用绘画和音乐两个艺术手段。因而,他的许多诗,情景交融,犹如一幅幅风景画,人物画,有的仿佛只是表达一缕情丝的几笔线条的抽象画;他的大部分诗,朗朗上口,可配曲歌唱。《吉檀迦利》诗集,更像一部有始有终,有主旋律又有变奏的多乐章组成的交响乐。整部诗集是由序曲(第1—7),第一乐章泛神颂或理想颂(第8—36),第二乐章追求颂(第37—55),第三乐章欢乐颂(第56—86),第四乐章死之颂(第87—100),尾声(101—103)等6个部分组成。变奏旋律应和着主旋律,序尾相衔,一唱三叹,有力地烘托着人渴望与神结合的主题。
单纯是他诗歌创作的另一重要艺术特色。这种单纯不是内容贫乏,艺术直白幼稚;而是多彩内容的自然流露,深邃思想的形象捕捉,日常生活的神圣渲染或形而上探索。可以说,单纯是艺术表现力达到炉火纯青的一个境界,是艺术感情力达到登峰的一个标尺。也正如叶芝所言,这些抒情诗“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生平梦想已久的世界。一个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是普通土垠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灯心草一般”,又说“文学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一种天真,一种单纯,像小鸟和绿叶显得跟泰戈尔很亲近,就像小鸟和绿叶同儿童很亲近一样,使季节的变换对泰戈尔显得是重大事件,就像我们的思想还没有冒出来把季节和我们隔断以前那样。”(《吉檀迦利》序)而对这种高度文化所产生的具有单纯艺术风格的诗歌,庞德自惭形秽,称自己是“野蛮人”,感叹终于“在我们中间找到了一位真正伟大诗人”。(见敝人译的克里巴拉尼《泰戈尔传》)
文摘
无上布施
“我以佛陀的名义求你布施,喂!世人们,谁是醒了的?”给孤独长者。用低沉的声音庄严地呼唤。
那时候,初升的太阳,在舍卫城接天的宫阙上恰才睁开了睡意蒙咙的绛红的笑眼。
颂神的弹唱者酣睡正浓,祝福的晨歌还不曾唱起,杜鹃怀疑着天色是否黎明,啼声轻缓而迟疑。
比丘高呼:“酣睡的城市,觉醒起来吧!给我布施。”这呼声使梦寐中的男女引起一阵战栗。
“世人们!六月里的云霞洒下甘霖情愿牺牲自己,大千世界上一切宗教里施舍是第一。”
这声音仿佛湿婆天的乐章传自遥远的凯拉萨深山里,深深地震撼了红尘十丈中欢醉的男女。
江山财富填不满国王心中的空虚,忙碌的家主为家务的繁琐而叹息,年轻美貌的姑娘们却无缘无故地滚下了泪滴。
那为爱欲的欢乐而心跳的人们回忆起逝去的昨夜的柔情蜜意,正好似被踏碎了的花环上一朵干枯的茉莉。
人们打开了自家的窗户,眨动着睡意蒙眬的眼睛伸出头来好奇地凝望着薄暗中的街路。
“醒来,为佛陀施舍财富”的呼声传进沉睡的千门万户,空旷的街心里独自走来了释迦的门徒。
珠宝商人们的爱女与娇妻一捧捧把珍宝抛在街心里,有人摘下项链,有人献出头上的摩尼。
财主们捧出了一盘盘黄金,比丘不睬,任它弃置在地,只高喊着:“为了佛陀我向你们求乞。”
尘土蒙上了施舍的锦绣衣裾,金银珠宝泛异彩在晨光里,给孤独长者却依旧手托着空空的钵盂。
“世人们,注意!福佑我们的是众比丘的主人——释迦牟尼,布施给他,你们所有财富里那最好的。”
国王回宫,珠宝商人也转回家去,任何供养都不配作为敬佛的献礼,合卫国偌大的繁华城市在羞惭里垂下头去。
太阳升起在东方的天际,城市的人们已不再休息,比丘从大街上缓缓踱进城边的树林里。
地上躺着一位贫穷的妇女,身上裹着一件褴褛的破衣,她走来跪在比丘莲花足前双手接足顶礼。
妇人躲进树林,从身上脱掉那件唯一的破布衣,伸出手来,毫不顾惜地把它抛出林际。
比丘欢呼着高举双臂:“祝福你,可敬的母亲,是你在一念间圆成了佛陀的心意。”
比丘欢喜地离开城市,头顶着那件破烂布衣,前去把它献在释迦佛光辉的脚底。
1898年10月
代理人
有一天,希瓦吉在塞达拉堡门前清晨里忽然望见——
拉姆达斯,他的师父,像穷人一样可怜—— 正一家家挨门化缘。
他想:这是怎么一回事!
师父竟拿着乞食的钵盂!
他的家境一点也不贫寒!
一切他都拥有,国王匍匐在他脚前,他的欲望竟无法填满。
好像日夜把水倒在破碗里
要消灭他的干渴全都是白费气力。
希瓦吉说:“倒要看看究竟给多少东西才能装满他行乞的钵盂。”
于是他拿起笔不知写了些什么,
吩咐大臣巴拉吉:
“如果敬爱的师父
来到堡前行乞,
把这封信献在他的脚底。”
师父走着,唱着歌,在他的面前掠过了
多少行人、多少车马。
“啊!商羯罗,啊!湿婆,
你赐给每人一个家,
却只许我走遍天涯。
安那普尔那女神
担负了哺育宇宙的重任,
使一切众生皆大欢喜;
喂!毗卡利!你永恒的乞士!
却把我从女神身边抢来做了你的奴隶。”
……
ISBN | 9787559402936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