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含苞待放的新时代新女性) 7541148563,978754114856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169525 类别: 图书 文学 作品集 小说集
编辑推荐

《明治(含苞待放的新时代新女性)》是日本作家茂吕美耶以明治时代为背景,介绍当时传奇女性及其生活方式的文化随笔。明治时代是1868年至1912年,是日本通过各项改革迈入近代化的时期,并通过一系列战争迈入列强的时期。作者在本书前一半介绍了明治新日本的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社会风貌,婚姻制度,女性地位等。后一半着重介绍了明治时代的新女性,这些新女性走在时代前端,大多是在教育、医疗领域开辟新天地的代表女性。作者的文笔非常通俗,对了解日本女性地位的发展演变具有普及启蒙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日)茂吕美耶
茂吕美耶,日本埼玉县人,水瓶座,中日混血儿。生于台湾高雄市,初中毕业后返日。1986—1988年曾在中国郑州大学留学。卖过古董,学过甲骨文。网络昵称是“Miya”,坚持用娴熟的中文写作日本文化,是知名的日本文化达人。

作品众多,著有《物语日本》《江户日本》《平安日本》《传说日本》,及《字解日本:食、衣、住、游》《字解日本:十二岁时》《字解日本:乡土料理》等;译有梦枕貘《阴阳师》、冈本绮堂《半七捕物帐》小说系列,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等。

目录

前言 明治元年的一些事
PART 1 明治新日本
脱胎换骨新社会
首都东京
一世一元制
推销天皇的苦心
太阳历与国民假日
华族制度
书生风俗
明治时代的婚姻内情
公然的一夫多妻制
一夫一妻制的确立
福泽谕吉与森有礼的“女性观”
近代恋爱的萌芽
丈夫管理妻子的财产
7军人的结婚许可制
明治时代的离婚
“日本的新娘”事件
奇妙的事件
对田村牧师的惩罚
强而有力的父权、户丰权
女工哀史
制丝厂女工与纺织厂女工
《女工哀史》与《啊,野麦岭》
岐阜县飞驒的“阿信”
PART 2 食、衣、住、行与娱乐
“文明开化”之昧
明治、大正人的餐桌
牛肉锅与肉食PR运动
牛奶与旧士族
豆沙面包,一天卖出十万个
吃ABC形的饼干学英语
啤酒与啤酒馆
葡萄酒与吸血鬼
西风东渐下的装束改变
西服与洋装
斩发与束发
居住潮流的演变
明治庶民的住居
和洋折中住宅
煤气灯与电灯
从人力车到电车
人力车
公共马车与铁路马车
车会党
大众娱乐
凌云阁
摄影
东京百美人——日本首次的选
美大会
PART 3 明治新女性
瓜生岩子(uryulwako,1829—1897)
日本社会福祉事业之母
从得天独厚到家道中落
禅师一语惊醒梦中人
战火中寻得第二人生
济贫苦、矫恶习的“佛陀岩”
日本首获蓝绶褒章的民间女性,第一座日本女性铜像
矢岛楫子(Yajma Kajiko,1833—1925)
女子学隐日本基督教矫风会创始者
楫子的家庭背景153第二人生的开幕
设立“矫风会”
“矫风会”的活动
宛如神话中的不死鸟
楫子的秘密
高桥阿传(Takahashi Oden,1850—1879)
日本最后一名斩首受刑者
明治一代的毒妇165从小就寄人篱下
强盗杀人罪?或为姐姐复仇?
死后成为媒体的炒作商品
小川市太郎的下落
荻野吟子(Ogino Ginko,1851—1913)
高桥瑞子(Takahashi Mizuko,1852—1927)
日本最早的女医师
荻野吟子:女医师执照第一号
为了爱隋,宁可抛弃
名声与事业
高桥瑞子:为了生计当女医
与校长直接谈判
卖被褥到医院实地进修
5最后一滴血也奉献给医学
下田歌子(ShimodaUtako,1854—1936)
日本明治时代宫廷的紫式部
纵横捭阖一女杰190
小时了了,大定必佳?
宫廷头等才智派女官
设立“桃夭女塾”
“葡萄茶式部”鼻祖
前往英国留学
留学英国后的收获
理想与现实
宫中妖妇
歌子的晚年
大山舍松(Ooyma sutematsu,1860—1919)
鹿鸣馆之花
五名少女、幼女留学生
出生于会津藩家老门第的小姐
五名少女、幼女在旧金山广博好评
高中与大学时代
学成归国,嫁给仇人
鹿鸣馆之花
召开日本最初的慈善义卖会
舍松的晚年
津田梅子(Tsuda umeko,1864—1929)
日本女子教育先驱者
最年幼留美女童
走在时代尖端的女性
来自东洋的小使节
再度赴美留学
实现推动女子教育的梦想
梅子的晚年
鹿鸣馆的贵妇
鹿鸣馆开馆
舞会中的日本夫人
皮耶·罗逖的《江户的舞会》
芥川龙之介的《舞会》
影响日本女性的同时代外国女性
引导女性步入近代的两颗星辰
提油灯的贵妇人
影响日本女性最大的人物
附录

序言

明治元年的一些事
1868年10月23日,也是庆应四年九月八日,日本改元明治元年。
自此,江户时代结束,明治时代诞生。
同年一月三日,天皇便下达“王政复古大号令”(天皇亲政)。十月十二日,举行天皇即位大礼;十二月二十六日,江户城改名为东京城,定为皇居。
明治元年至五年,日本仍使用太阴历,因此上述数字均是换算为阳历的日期,也是日本学生必须背得头昏脑涨的历史大事。可学生出了社会后,通常会忘掉这些数字。包括我。各位读者也无须记数字,这些烦琐事是写书人的责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月三日下达“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德川幕府;一月三十日,朝廷便通告所有公卿,没有必要遵守“御齿黑”(ohaguro)(用铁浆染黑牙齿)、“点眉”(在额头上画黑圈圈)等旧习。
而且,同月,朝廷更向皇室大膳职(负责调理款待臣下宴席的部门,并管理诸国奉献的食物)下令,往后御厨食谱中须增添肉馔。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肉食禁令,才如此由皇室率先解禁。而明治新政府正式在《新闻杂志》发表肉食解禁公文,鼓励国民吃肉食(此处的肉食,指陆上所有家畜、野生动物,不包括河川、海洋的鱼类),则是明治五年(1872)正月。同年四月,新政府又公告可以自由买卖死牛马。换句话说,在这之前,以日本人的观念来看,牛、马都是日常生活的劳作伙伴,病死或横死时,均跟人一样进行埋葬。然而,横滨不愧是新兴先进都市,明治元年九月,便有人开了第一家牛锅店“太田”,供客人吃切成四方形蘸甜味噌的牛肉。在吃肉上,东京虽然落后横滨一年,但神田却有人于四月开了第一家西洋洗衣店。那么,推动明治维新主角之一的萨摩藩(鹿儿岛)武士呢?
好,既然吃跟穿的都落后江户仔及舶来横滨仔一步,咱家萨摩仔就在头上动手脚吧。于是,无论白的、黑的、灰的、浓的、薄的、秃的,全体在四月剪下小发髻,成为披头士……哦,不,是披头萨摩仔。
对以写文字为生的人来说,或许不能忘了福泽谕吉。五月,因福泽所著的《西洋事情》出现盗版,他在《中外新闻》刊登广告,大声疾呼“版权所有,不准翻印”。嗯,太了不起了。
《中外新闻》是二月在江户创刊的日本新闻鼻祖,之前都是浮世绘瓦版,卖报的有时必须在街头讲解事件给听众听,江户时代称之为“读卖”。一百四十年过后的今日,谢天谢地,福泽不用再刊登广告主张自己的版权了,因为平成政府在2004年就为他“改版”,于万元日币动了不少新技术,以防不肖人士“盗版”。
说了一大堆,其实真正该说的是“东京命名人”。
东京,这个无时无刻不在成长、不在变化、不在膨胀的巨大都市,到底谁是它的命名人?
幕府末期,相对于西方“京都府”,江户仔已在日常会话中把“东京府”挂在口头。只是,一旦真正改朝换代,新政府众要人唱叫扬疾“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时,竟然没有人想到必须正式给江户改名。
公卿岩仓具视的亲信北岛千太郎(水户藩士),于闰四月向新政府提出“须将江户改名为东京”建议书,之后再由大久保利通正式向天皇提出建言。如此,明治天皇才于九月三日发布“江户自今日起改称东京府”诏令。
“东京”,于焉出世。
日后,北岛担任长崎县县长,明治十年(1877)因霍乱而病渐。

文摘

华族制度
江户幕府最后一位将军,德川庆喜(1837—1913)将政权归还朝廷(大政奉还)后,诞生了明治政府。但是,各藩治理的领土以及当地的老百姓依旧归藩主所有。之后,藩主将领土(版)和人民(户籍)归还天皇,正是日本历史名词中的“版籍奉还”。
明治二年(1869)六月实施“版籍奉还”,藩主成为新政府官员(知藩事),也被允许治理原有的版图。此外,藩主和朝廷公卿一样,都被赋予特殊的“华族”身份地位。“华族”即“贵族”。当时的华族数有427家。
然而,明治四年(1871)七月,新政府又实施了“废藩置县”政策,各个“藩”国均改为“县”。而且,新政府为了防御旧藩主纠众兵变,不但撤销旧藩主的“知藩事”职任,并规定所有旧藩主都必须定居东京。
六年后的明治十年十月,专门让华族家的孩子们接受特殊教育的华族学校于东京神田锦町竣工,地皮是天皇给予的,也就是现在的学习院。隆重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那天,天皇和皇后都出席了。天皇当场授予“学习院”称号。课程是小学八年,中学八年,第一届入学的孩子总计130名。
学校是潇洒的西式建筑,铁制正门气势宏伟。
开学三个月前,七月一日的《朝野新闻》在报纸上描述:
“富丽堂皇的铁制正门花费三千日元,本以为是外国制的,不料竟是国产品,负责制造的是埼玉县川口市的工厂。”
看到这则新闻报道的俄罗斯大使,首次明白原来日本也有能制作如此精美工艺的工厂,于是取消巴黎某工厂的订单,再度委托琦玉县川口市那家工厂制作俄罗斯公使馆正门。
明治十七年(1884)七月颁布“华族令”后,华族制度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原来的朝臣以及大名,只要对国家有功,任何人都能晋升为华族。为了明确区别其地位,华族制度分为公、侯、伯、子、男爵五等级。身份是世袭制,子孙也能继承,职责是保护皇室。
公爵、侯爵是旧朝臣和大名,新添加的伯爵、子爵、男爵则为建立明治政府有功者。之后,连军人、高级官僚、商人等也成为华族,尤其甲午战争之后,政府更胡乱颁授爵位,令花店赚了不少钱。
明治二十二年(1889)十月一日的《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皇太子宽仁亲王(日后的大正天皇),将于十月五日进学习院上学。对此,学校方面以及某些华族人士提议应该提供一个特殊座位,但据说,传达天皇意志的宫内厅表示,如此这样的话,在教育上对皇太子不好,于是一切依照旧例,并不因为对方是皇太子身份而给予任何特殊待遇。
自此开始,直至今日,天皇家的孩子、皇族的孩子进学习院上学便成为一种惯例。二次大战后的昭和二十二年(1947)施行《日本国宪法》,华族制度才被废除。
书生风俗
东京成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之后,地方城市的青年也争先恐后怀着青云之志进京。
萨摩藩(鹿儿岛县)、长州藩(山口县)、土佐藩(高知县)、肥前藩(佐贺县、长崎县一部)出身的青年,大多会利用各种门路与已经登上显赫高官职位的前辈攀关系。明治新政府的中心人物正是这四藩的人,因而这四藩出身的青年可以仰赖乡亲关系挤进政界官场。其他藩国以及东北地方的青年,由于藩主和前辈错过了维新之功,进京后,只能寻求以技能出人头地之途。
大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地方城市青年拥进东京的结果,便形成了一种特殊文化风俗,正是日本历史名词之一的“书生风俗”。
为了接纳这些地方青年,东京出现了许多学生宿舍或让学生寄宿的人家。本乡和神田聚集着各种学校,这些青年多半住在学校附近。
家庭经济不好但肯上进的青年,运气好的话,可以寄宿在官员或富商家里,主人提供学费和吃住,让青年一面求学一面帮忙做家事及杂事。用现代话形容,主人算是一种慈善家或赞助者,有些“书生”甚至可以出国留学。
论素质,论学力,当时的“书生”和现代的大学生均有天壤之别。他们可以说是走在时代最尖端的精英。
举例来说,明治二十年(1887)的东京帝国大学的地方出身学生,法学系占79%,医学系占84%,文学系占75%。这些精英正是日后左右日本国家去向的政府官僚。
只是,像东京这种大都市,虽然具有让年轻人登龙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隐藏着各种强烈刺激官能的陷阱。这点在现代也一样,从地方城市进京的年轻人,若缺乏坚毅的大志,恐怕会宛如跌入一座大迷宫,晕头转向地在原地转圈子。 西餐、肉食普及之后,率先享受流行的人正是这些“书生”。在吃茶店边喝咖啡边阅读的风气也是这些“书生”带头造成。此外,东京更是日本全国的言论机关核心,年轻人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甚至可以纠众组党起事。
“书生风俗”一直持续至昭和时代初期。战前,日本有不少富裕人家都有让“书生”寄宿的“书生房”。
当时的“书生”很容易辨认,通常在开襟传统和服里又穿一件立领白衬衫,下半身配一件下裳的“袴”,脚上是一双高齿木屐,走起路来铿锵铿锵作响。如果怀中再抱着几本洋书,那真是会迷煞许多情窦初开的少女。P18-23
ISBN7541148563,9787541148569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茂吕美耶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