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作品,是一部结构严谨、理论系统的文学著作,也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扛鼎之作。《文心雕龙全鉴》是对本书的解译、赏鉴。
作者简介
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目录
目录 原道第一 / 1 征圣第二 / 7 宗经第三 / 13 正纬第四 / 20 辨骚第五 / 26 明诗第六 / 35 乐府第七 / 44 诠赋第八 / 52 颂赞第九 / 60 祝盟第十 / 67 铭箴第十一 / 75 诔碑第十二 / 82 哀吊第十三 / 88 杂文第十四 / 93 谐隐第十五 / 99 史传第十六 / 105 诸子第十七 / 116 论说第十八 / 124 诏策第十九 / 133 檄移第二十 / 140 封禅第二十一 / 145 章表第二十二 / 150 奏启第二十三 / 155 议对第二十四 / 161 书记第二十五 / 167 神思第二十六 / 176 体性第二十七 / 181 风骨第二十八 / 185 通变第二十九 / 189 定势第三十 / 194 情采第三十一 / 199 熔裁第三十二 / 204 声律第三十三 / 208 章句第三十四 / 212 丽辞第三十五 / 218 比兴第三十六 / 222 夸饰第三十七 / 227 事类第三十八 / 232 练字第三十九 / 238 隐秀第四十 / 245 指瑕第四十一 / 250 养气第四十二 / 255 附会第四十三 / 259 总术第四十四 / 264 时序第四十五 / 268 物色第四十六 / 280 才略第四十七 / 285 知音第四十八 / 296 程器第四十九 / 302 序志第五十 / 308 参考文献 / 314
序言
前言 《文心雕龙》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我国第一部体系严密、体裁宏大的文学理论专著,能帮助后世学者文人们更深入地研究文学批评、文章学以及修辞学,具有非常宝贵的阅读价值。 本书作者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他三十二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关于“文心雕龙”四个字的由来,作者在最后一章《序志》里做了一番解释。“文心”的意思就是文章的用心;“雕龙”二字,从字义上讲是雕刻龙纹,具体来讲就是写文章必须讲究修辞和文采。可见,这本书主要谈论的就是写文章的原则和方法。 本书共有五十篇,从结构和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即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评论、序志。 第一部分为总论,共五篇,作者称之为“文之枢纽”,也就是文章的关键。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伪》《辨骚》五篇。作者论述为“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也就是说,这本书探索了“道”的本质,以孔子等圣人为老师并效法他们,在写作体制上以经书经典作为参考,在文采修辞方面则从谶纬之学中斟酌摘取,在创新和变化方面参考楚辞《离骚》。 第二部分为文体论,共二十篇,作者称之为“论文叙笔”,也就是有韵文和无韵文。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其中从《明诗》到《谐隐》这十篇为有韵文,从《史传》到《书记》这十篇为无韵文。这一部分篇章的论述形式,用作者的话可概括为“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也就是说,首先推求各体的来源,叙述它的流变;解释各体的名称,以阐明它的意义;选择各体有代表性的作品来确定论述的篇章;提出对各体的写作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构成系统。 第三部分为创作论,共十九篇,作者称之为“剖情析采”,也就是剖析情理,研讨文采。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这一部分主要是讲如何写作,具体来说就是剖析文章的情理,探讨文章的文采,谈论写作的条理,即“剖情析采,笼圈条贯”。 第四部分为文学评论,共五篇,主要是杂论与文学相关的其他方面。包括《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其中,《时序》是文学史,讲述各时代文学的兴盛与衰废;《才略》是作家论,对历代作家的成就和优缺点分别进行了褒扬与贬抑;《知音》是鉴赏论,指出公正鉴赏的不易;《程器》是作家品德论,讨论作家的品德才干问题。其中关于《物色》一篇的位置,一直是有所争议的。因为这篇直接谈到写作方法,讲情与景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它的内容属于“剖情析采”,应当列在《情采》之后,《声律》之前。 第五部分,也就是本书的最后一篇《序志》,起到统驭全书各篇的作用。它先解释书名,然后讲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接着讲全书的结构,最后指出了这本书的缺点、论述特色。因此,排除这篇不算,整本书说明文章功用的,是前四十九篇。 最后再说一下每篇结尾的“赞曰”。在《颂赞》一篇里,作者提到“赞”的作用是说明和辅助,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在每篇的末尾都会有个评语,即“太史公曰”,司马迁的这个评语大多写篇外之意,提出新看法、新观点;到了班固创作《汉书》,便改称为“赞曰”,是用简洁的话对篇章内容进行总结,或赞美,或贬斥。本书每篇末尾的“赞曰”基本都是对前文内容的一个总结,偶尔也会表达出一些新意。 本书在校译之时,以周振甫先生编著的《文心雕龙今译》为底本,并参考了其他多个版本,注释精准,译文通畅,还对难字偏字作了注音,以帮助读者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原文。由于篇幅限制,本书所作注释只针对原文中难读、难理解的字,而对于能够通过译文理解的字词,便不作多余注释。
文摘
插图:
原道第一
【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①,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②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③,以垂丽天之象④;山川焕绮⑤,以铺理地之形:此盖⑥道之文也。仰观吐曜⑦,俯察含章⑧,高卑定位,故两仪⑨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⑩,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k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l呈瑞,虎豹以炳蔚m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n,无待锦匠o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p: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q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注释】
文:此书中的“文”,意义较为广泛,或指文章、文采,或指文化、文明,或指事物的纹理、颜色、形状、节奏等。这里的“文”便是囊括所有含义的广泛的文。德:属性、性质。
玄黄: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
叠璧:《尚书》中有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的说法。璧:环状的玉。
垂:垂挂。丽天:附着于天。
焕绮:光彩绮丽。
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吐曜(yào):亦作“ 吐耀 ”,发出光辉。借指能发光的日、月、星。曜,光明照耀。
含章:包含美质,蕴涵着美。
两仪:天地。
性灵:智慧,聪明。钟:集聚。
傍及:推及,遍及。
藻绘:彩色的绣纹,错杂华丽的色彩。
炳:明亮。蔚:繁盛。
贲(
ì):装饰,修饰。华:花。
锦匠:织锦工匠。
球锽:指磬和钟,庙堂乐器。
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欤(yú):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译文】
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如此说呢?自天地诞生开始便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分。太阳和月亮犹如重叠的双璧,于天空之中垂悬,以满是光明的形象显示出来;山川河流犹如华美的锦绣,于大地之上铺设,以富有条理的形象展示出来,这些大概都是大自然的文章!仰头看向天空,太阳月亮发出耀眼的光芒;低头俯视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天高地卑的上下位置确定了,然后产生了天地“两仪”。只有人与天地相配,其身上孕育汇集天地智慧,所以天、地、人被称为“三才”。人作为万物之灵,实际上是具有思想的天地之心。具备了思想心灵,便跟着确立了语言,语言确立了,文章便跟着鲜明,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推广到世间万物,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具备文章的特性:龙凤以五彩纹理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色彩斑斓的花纹构成它们的雄姿;以色彩雕绘的云霞,艳丽缤纷胜过绘画工匠巧妙绝顶的设色;鲜花满缀装饰在草木之上,不需要织锦工匠高超神奇的手艺。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的修饰吗?这是它们自然而然形成的罢了。再如微风吹拂山林发出的声响,和谐得有如吹竽鼓瑟的乐调;泉水击打岩石形成的韵律,和谐得犹若扣磬鸣钟的和声。因此,形体确立下来了,声韵激发出来了,文章就出现了。无知无识的自然之物尚且富有丰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哪能没有文章呢?
【原文】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①,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②画其始,仲尼翼其终③。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④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⑤,玉版金镂⑥之实,丹文绿牒⑦之华,谁其
尸⑧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⑨。炎皞⑩遗事,纪在《三坟》k,而年世渺邈l,声采靡追。唐虞m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n,亦垂敷奏之风o。夏后氏p兴,业峻鸿绩q,九序惟歌,勋德弥缛s。逮及t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u,符采复隐v,精义坚深。重以公旦w多材,振其徽烈x,剬《诗》《缉》颂y,斧藻z
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注释】
肇自:始于。太极:指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庖(páo)牺: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
仲尼:孔子的字。翼:《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tuàn)》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
《河图》: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伏羲通过黄河中浮出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作“河图”。
《洛书》:古代传说中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图象,大禹取法而制定了《九畴》。韫(yùn):收藏,蕴藏,包含。九畴:九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
玉版: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金镂:在黄金器物上雕刻。
牒:用以书写的竹简木札。
尸:执掌,主持。
炳:显著,明显,昭著。
炎皞(hào):炎帝神农氏与太皞伏羲氏的并称。
《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渺邈:久远,广远。
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益稷:舜的大臣,伯益和后稷。陈谟:陈献计谋。
垂:传下去,传留后世。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
夏后氏:夏朝君主的氏称,夏朝王族以国为氏,为夏后氏,简称夏。
业峻鸿绩:功业高,成绩大。
九序:同“九叙”,九功各顺其理,皆有次序。
弥:更加。缛(ù):丰富。
逮及:及至,等到。
繇(zhòu)辞:卦兆的占辞。炳曜:文采焕发,光辉灿烂。
符采:美玉的文理色彩。复隐:包蕴深隐。
公旦: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徽烈:宏业,伟业。
剬(zhì):古同“制”。缉:古同“辑”。
斧藻:修饰。
熔钧:编订。
金声玉振:奏乐时以钟发声,以磬收韵。
木铎(duó):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
席珍:亦称“席上珍”,坐席上的珍宝,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学。
【译文】
人类文章的起始,源于天地未分前的那一团元气,深刻阐明这个神奇道理的,最早要数《易经》中的卦象。《易》起始于伏羲画八卦之图,最后孔子又加上辅助性的解说《十翼》。其中的《乾》《坤》两卦,孔子特地用《文言》加以解释。这样看来,语言要具备文采,才算顺应天地自然的心灵吧!至于传说黄河里有龙献图,伏羲仿效《河图》画出了八卦,洛水里有龟献书,夏禹根据《洛书》酝酿出包含九类治国的大法,还有玉石书版、金银铜器上雕刻的图文内容,绿色简牒上书写的丹红文字,这些又是哪个在主宰呢?不过是神妙的启示罢了。
自从仓颉仿照鸟兽足迹创造出文字,取代了结绳记事,文字的作用便开始彰显。《三坟》这部古书上记载了炎帝神农氏和太皞伏羲氏的种种事迹,可惜年代太过久远,事迹渺茫,文章文字已经无处追寻查证了。唐尧和虞舜时代的文章,文采便开始丰富起来,十分兴盛。天子大舜唱和的歌词,已经发出了唱叹吟咏的情志;其臣子伯益和后稷进献的计谋,也传下了陈奏进言的风气。夏后氏大禹兴起,事业崇高,功绩伟大,各项工作都井然有序,受到世间歌颂,勋德一天天地丰富辉煌起来。到了商朝和周朝,文章有了长足发展,文采胜过前代的质朴。在《雅》诗和《颂》诗的影响之下,文章的辞采显得愈发新颖华丽。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在羑里受难之时,作了《周易》,其卜辞光彩耀世,如同美玉的纹理色彩一样,有含蓄丰富的内容,有精微深刻的义理。加之周公旦多才多艺,将周文王的美善事业发扬光大,制作诗歌,辑录《周颂》,修正润饰各种典籍文辞。到了孔子时,他在承继先代圣人精华的基础上,甚至还超越了从前的圣哲。他编订“六经”,像打钟开始击磬结束一般集经典之大成;他陶冶情操,组织辞令;他的教化如同施政教时所用的木舌铜铃一样,只要一振动,千里响应;他的思想学问像珍宝一般流传下来,万世响应。孔子的功绩,简直可以说是发扬了天地的无限光辉,启发了世人的聪明才智啊!
【原文】
爰自风姓①,暨②于孔氏,玄圣③创典,素王④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⑤,研神理而设教,取象⑥乎《河》《洛》,问数乎蓍龟⑦,观天文以极变⑧,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⑨,弥纶彝宪⑩,发辉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注释】
爰(yuán):助词,放在句首。风姓:伏羲,伏羲为风姓。
暨(jì):及。
玄圣:远古的圣人,指伏羲。
素王:孔子的别称。指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
道心:自然之道的精神,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这个“心”和上文“天地之心哉”的“心”意思一致。敷:通“布”,陈述。
取象:取某事物之征象。
问数:占问运数。蓍(shī)龟:古人以蓍草与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指占卜。
极变:谓极尽变化之能事。
经纬:规划治理。区宇:天下。
弥纶:包举,综括。彝宪:常法,经久不变的大经大法。
辉:作“挥”。
彪炳:像虎纹般光彩鲜明。
旁通:遍通,广泛通晓。
匮:缺乏。
【译文】
从伏羲到孔子,伏羲开创设立典则,孔子发挥阐述义训,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精神来进行创作的,都是通过钻研精深的道理来设置教化、从事教育的。他们从《河图》《洛书》中取得征象启示,用蓍草和龟壳来占卜问谒事物未来的发展,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考察人文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够治理天下,制定出恒久不变的根本大法,发展宏伟的事业,让文辞的义理光彩鲜明,发挥最大的作用。由此得知,自然的道理是依靠圣人而体现在文章著作里面,圣人也通过文章著作才得以阐明自然的道理。圣人的文章到处都行得通并且没有阻碍,天天为人所运用也不会觉得匮乏。《周易·系辞上》中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是因为它符合自然的道理。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作品,是一部结构严谨、理论系统的文学著作,也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扛鼎之作。《文心雕龙全鉴》是对本书的解译、赏鉴。
作者简介
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目录
目录 原道第一 / 1 征圣第二 / 7 宗经第三 / 13 正纬第四 / 20 辨骚第五 / 26 明诗第六 / 35 乐府第七 / 44 诠赋第八 / 52 颂赞第九 / 60 祝盟第十 / 67 铭箴第十一 / 75 诔碑第十二 / 82 哀吊第十三 / 88 杂文第十四 / 93 谐隐第十五 / 99 史传第十六 / 105 诸子第十七 / 116 论说第十八 / 124 诏策第十九 / 133 檄移第二十 / 140 封禅第二十一 / 145 章表第二十二 / 150 奏启第二十三 / 155 议对第二十四 / 161 书记第二十五 / 167 神思第二十六 / 176 体性第二十七 / 181 风骨第二十八 / 185 通变第二十九 / 189 定势第三十 / 194 情采第三十一 / 199 熔裁第三十二 / 204 声律第三十三 / 208 章句第三十四 / 212 丽辞第三十五 / 218 比兴第三十六 / 222 夸饰第三十七 / 227 事类第三十八 / 232 练字第三十九 / 238 隐秀第四十 / 245 指瑕第四十一 / 250 养气第四十二 / 255 附会第四十三 / 259 总术第四十四 / 264 时序第四十五 / 268 物色第四十六 / 280 才略第四十七 / 285 知音第四十八 / 296 程器第四十九 / 302 序志第五十 / 308 参考文献 / 314
序言
前言 《文心雕龙》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我国第一部体系严密、体裁宏大的文学理论专著,能帮助后世学者文人们更深入地研究文学批评、文章学以及修辞学,具有非常宝贵的阅读价值。 本书作者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他三十二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关于“文心雕龙”四个字的由来,作者在最后一章《序志》里做了一番解释。“文心”的意思就是文章的用心;“雕龙”二字,从字义上讲是雕刻龙纹,具体来讲就是写文章必须讲究修辞和文采。可见,这本书主要谈论的就是写文章的原则和方法。 本书共有五十篇,从结构和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即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评论、序志。 第一部分为总论,共五篇,作者称之为“文之枢纽”,也就是文章的关键。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伪》《辨骚》五篇。作者论述为“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也就是说,这本书探索了“道”的本质,以孔子等圣人为老师并效法他们,在写作体制上以经书经典作为参考,在文采修辞方面则从谶纬之学中斟酌摘取,在创新和变化方面参考楚辞《离骚》。 第二部分为文体论,共二十篇,作者称之为“论文叙笔”,也就是有韵文和无韵文。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其中从《明诗》到《谐隐》这十篇为有韵文,从《史传》到《书记》这十篇为无韵文。这一部分篇章的论述形式,用作者的话可概括为“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也就是说,首先推求各体的来源,叙述它的流变;解释各体的名称,以阐明它的意义;选择各体有代表性的作品来确定论述的篇章;提出对各体的写作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构成系统。 第三部分为创作论,共十九篇,作者称之为“剖情析采”,也就是剖析情理,研讨文采。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这一部分主要是讲如何写作,具体来说就是剖析文章的情理,探讨文章的文采,谈论写作的条理,即“剖情析采,笼圈条贯”。 第四部分为文学评论,共五篇,主要是杂论与文学相关的其他方面。包括《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其中,《时序》是文学史,讲述各时代文学的兴盛与衰废;《才略》是作家论,对历代作家的成就和优缺点分别进行了褒扬与贬抑;《知音》是鉴赏论,指出公正鉴赏的不易;《程器》是作家品德论,讨论作家的品德才干问题。其中关于《物色》一篇的位置,一直是有所争议的。因为这篇直接谈到写作方法,讲情与景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它的内容属于“剖情析采”,应当列在《情采》之后,《声律》之前。 第五部分,也就是本书的最后一篇《序志》,起到统驭全书各篇的作用。它先解释书名,然后讲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接着讲全书的结构,最后指出了这本书的缺点、论述特色。因此,排除这篇不算,整本书说明文章功用的,是前四十九篇。 最后再说一下每篇结尾的“赞曰”。在《颂赞》一篇里,作者提到“赞”的作用是说明和辅助,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在每篇的末尾都会有个评语,即“太史公曰”,司马迁的这个评语大多写篇外之意,提出新看法、新观点;到了班固创作《汉书》,便改称为“赞曰”,是用简洁的话对篇章内容进行总结,或赞美,或贬斥。本书每篇末尾的“赞曰”基本都是对前文内容的一个总结,偶尔也会表达出一些新意。 本书在校译之时,以周振甫先生编著的《文心雕龙今译》为底本,并参考了其他多个版本,注释精准,译文通畅,还对难字偏字作了注音,以帮助读者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原文。由于篇幅限制,本书所作注释只针对原文中难读、难理解的字,而对于能够通过译文理解的字词,便不作多余注释。
文摘
插图:
原道第一
【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①,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②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③,以垂丽天之象④;山川焕绮⑤,以铺理地之形:此盖⑥道之文也。仰观吐曜⑦,俯察含章⑧,高卑定位,故两仪⑨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⑩,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k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l呈瑞,虎豹以炳蔚m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n,无待锦匠o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p: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q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注释】
文:此书中的“文”,意义较为广泛,或指文章、文采,或指文化、文明,或指事物的纹理、颜色、形状、节奏等。这里的“文”便是囊括所有含义的广泛的文。德:属性、性质。
玄黄: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
叠璧:《尚书》中有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的说法。璧:环状的玉。
垂:垂挂。丽天:附着于天。
焕绮:光彩绮丽。
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吐曜(yào):亦作“ 吐耀 ”,发出光辉。借指能发光的日、月、星。曜,光明照耀。
含章:包含美质,蕴涵着美。
两仪:天地。
性灵:智慧,聪明。钟:集聚。
傍及:推及,遍及。
藻绘:彩色的绣纹,错杂华丽的色彩。
炳:明亮。蔚:繁盛。
贲(
ì):装饰,修饰。华:花。
锦匠:织锦工匠。
球锽:指磬和钟,庙堂乐器。
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欤(yú):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译文】
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如此说呢?自天地诞生开始便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分。太阳和月亮犹如重叠的双璧,于天空之中垂悬,以满是光明的形象显示出来;山川河流犹如华美的锦绣,于大地之上铺设,以富有条理的形象展示出来,这些大概都是大自然的文章!仰头看向天空,太阳月亮发出耀眼的光芒;低头俯视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天高地卑的上下位置确定了,然后产生了天地“两仪”。只有人与天地相配,其身上孕育汇集天地智慧,所以天、地、人被称为“三才”。人作为万物之灵,实际上是具有思想的天地之心。具备了思想心灵,便跟着确立了语言,语言确立了,文章便跟着鲜明,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推广到世间万物,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具备文章的特性:龙凤以五彩纹理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色彩斑斓的花纹构成它们的雄姿;以色彩雕绘的云霞,艳丽缤纷胜过绘画工匠巧妙绝顶的设色;鲜花满缀装饰在草木之上,不需要织锦工匠高超神奇的手艺。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的修饰吗?这是它们自然而然形成的罢了。再如微风吹拂山林发出的声响,和谐得有如吹竽鼓瑟的乐调;泉水击打岩石形成的韵律,和谐得犹若扣磬鸣钟的和声。因此,形体确立下来了,声韵激发出来了,文章就出现了。无知无识的自然之物尚且富有丰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哪能没有文章呢?
【原文】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①,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②画其始,仲尼翼其终③。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④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⑤,玉版金镂⑥之实,丹文绿牒⑦之华,谁其
尸⑧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⑨。炎皞⑩遗事,纪在《三坟》k,而年世渺邈l,声采靡追。唐虞m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n,亦垂敷奏之风o。夏后氏p兴,业峻鸿绩q,九序惟歌,勋德弥缛s。逮及t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u,符采复隐v,精义坚深。重以公旦w多材,振其徽烈x,剬《诗》《缉》颂y,斧藻z
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注释】
肇自:始于。太极:指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庖(páo)牺: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
仲尼:孔子的字。翼:《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tuàn)》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
《河图》: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伏羲通过黄河中浮出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作“河图”。
《洛书》:古代传说中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图象,大禹取法而制定了《九畴》。韫(yùn):收藏,蕴藏,包含。九畴:九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
玉版: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金镂:在黄金器物上雕刻。
牒:用以书写的竹简木札。
尸:执掌,主持。
炳:显著,明显,昭著。
炎皞(hào):炎帝神农氏与太皞伏羲氏的并称。
《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渺邈:久远,广远。
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益稷:舜的大臣,伯益和后稷。陈谟:陈献计谋。
垂:传下去,传留后世。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
夏后氏:夏朝君主的氏称,夏朝王族以国为氏,为夏后氏,简称夏。
业峻鸿绩:功业高,成绩大。
九序:同“九叙”,九功各顺其理,皆有次序。
弥:更加。缛(ù):丰富。
逮及:及至,等到。
繇(zhòu)辞:卦兆的占辞。炳曜:文采焕发,光辉灿烂。
符采:美玉的文理色彩。复隐:包蕴深隐。
公旦: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徽烈:宏业,伟业。
剬(zhì):古同“制”。缉:古同“辑”。
斧藻:修饰。
熔钧:编订。
金声玉振:奏乐时以钟发声,以磬收韵。
木铎(duó):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
席珍:亦称“席上珍”,坐席上的珍宝,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学。
【译文】
人类文章的起始,源于天地未分前的那一团元气,深刻阐明这个神奇道理的,最早要数《易经》中的卦象。《易》起始于伏羲画八卦之图,最后孔子又加上辅助性的解说《十翼》。其中的《乾》《坤》两卦,孔子特地用《文言》加以解释。这样看来,语言要具备文采,才算顺应天地自然的心灵吧!至于传说黄河里有龙献图,伏羲仿效《河图》画出了八卦,洛水里有龟献书,夏禹根据《洛书》酝酿出包含九类治国的大法,还有玉石书版、金银铜器上雕刻的图文内容,绿色简牒上书写的丹红文字,这些又是哪个在主宰呢?不过是神妙的启示罢了。
自从仓颉仿照鸟兽足迹创造出文字,取代了结绳记事,文字的作用便开始彰显。《三坟》这部古书上记载了炎帝神农氏和太皞伏羲氏的种种事迹,可惜年代太过久远,事迹渺茫,文章文字已经无处追寻查证了。唐尧和虞舜时代的文章,文采便开始丰富起来,十分兴盛。天子大舜唱和的歌词,已经发出了唱叹吟咏的情志;其臣子伯益和后稷进献的计谋,也传下了陈奏进言的风气。夏后氏大禹兴起,事业崇高,功绩伟大,各项工作都井然有序,受到世间歌颂,勋德一天天地丰富辉煌起来。到了商朝和周朝,文章有了长足发展,文采胜过前代的质朴。在《雅》诗和《颂》诗的影响之下,文章的辞采显得愈发新颖华丽。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在羑里受难之时,作了《周易》,其卜辞光彩耀世,如同美玉的纹理色彩一样,有含蓄丰富的内容,有精微深刻的义理。加之周公旦多才多艺,将周文王的美善事业发扬光大,制作诗歌,辑录《周颂》,修正润饰各种典籍文辞。到了孔子时,他在承继先代圣人精华的基础上,甚至还超越了从前的圣哲。他编订“六经”,像打钟开始击磬结束一般集经典之大成;他陶冶情操,组织辞令;他的教化如同施政教时所用的木舌铜铃一样,只要一振动,千里响应;他的思想学问像珍宝一般流传下来,万世响应。孔子的功绩,简直可以说是发扬了天地的无限光辉,启发了世人的聪明才智啊!
【原文】
爰自风姓①,暨②于孔氏,玄圣③创典,素王④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⑤,研神理而设教,取象⑥乎《河》《洛》,问数乎蓍龟⑦,观天文以极变⑧,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⑨,弥纶彝宪⑩,发辉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注释】
爰(yuán):助词,放在句首。风姓:伏羲,伏羲为风姓。
暨(jì):及。
玄圣:远古的圣人,指伏羲。
素王:孔子的别称。指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
道心:自然之道的精神,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这个“心”和上文“天地之心哉”的“心”意思一致。敷:通“布”,陈述。
取象:取某事物之征象。
问数:占问运数。蓍(shī)龟:古人以蓍草与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指占卜。
极变:谓极尽变化之能事。
经纬:规划治理。区宇:天下。
弥纶:包举,综括。彝宪:常法,经久不变的大经大法。
辉:作“挥”。
彪炳:像虎纹般光彩鲜明。
旁通:遍通,广泛通晓。
匮:缺乏。
【译文】
从伏羲到孔子,伏羲开创设立典则,孔子发挥阐述义训,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精神来进行创作的,都是通过钻研精深的道理来设置教化、从事教育的。他们从《河图》《洛书》中取得征象启示,用蓍草和龟壳来占卜问谒事物未来的发展,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考察人文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够治理天下,制定出恒久不变的根本大法,发展宏伟的事业,让文辞的义理光彩鲜明,发挥最大的作用。由此得知,自然的道理是依靠圣人而体现在文章著作里面,圣人也通过文章著作才得以阐明自然的道理。圣人的文章到处都行得通并且没有阻碍,天天为人所运用也不会觉得匮乏。《周易·系辞上》中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是因为它符合自然的道理。
ISBN | 7518047578,9787518047574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作者 | 东篱子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