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花儿研究:河湟花儿多民族文化共融性研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周亮,汉族,音乐学硕士,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博士后,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博士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音乐系访问学者,现为兰州大学副教授。主持教育部、文化部等11项课题,在《中国音乐》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篇,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目录
第一章多民族共融进程中的河湟花儿
一、河湟地理气候环境与经济特点
二、河湟多民族迁徙与共生的历史演进
三、多元文化在河湟的聚集和整合
四、多元一体的河湟地域文化
五、花儿艺术是河湟地域文化的缩影
第二章河湟花儿歌词的民族共融性
一、多民族通用的花儿语言——河湟方言
二、花儿歌词的多民族特征
三、花儿歌词在创作和修辞上的多民族性
四、花儿独有的“风搅雪”现象
第三章河湟花儿音乐及演唱的民族共融性
一、核心音调构成各民族花儿的主旋律
二、各民族花儿的曲令特点
三、音乐表现形式上的多民族特征
四、河湟花儿漫唱的多民族特色
第四章河湟花儿的社会功能在多民族共融中的价值
一、花儿交际功能在促进民族交往上的价值
二、花儿宣泄功能在多民族情感聚合上的价值
三、花儿教化功能在多民族意识取向上的价值
四、花儿娱乐功能在多民族审美取向上的价值
第五章河湟花儿的当代演变与传承对策
一、花儿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演变
二、花儿演变的必然性及趋势
三、花儿在高校传承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花儿曲令精选
文摘
版权页:
(1)对于女性的称谓。花儿的称谓:河湟人心中最美的就是牡丹,将心中美丽的女子喻为花儿——白牡丹白到耀人、红牡丹红到破哩,该是喜欢稀罕到何等地步,还有将女性比作水红花和刺梅花等。身体器官类的称谓:男女双方爱恋到一定程度彼此将身体和心灵交给对方,以示对爱情的信仰和忠贞,如花儿衬词衬句中“阿哥的憨肉肉”、“我的大身材”、“我的大眼睛”、“拉上阿妹的尕手”等,都是对心上人的呼唤。爱恋可以给人以无数灵感和想象,更给人无限的希望和美好。
(2)对于男女双方的称谓。花儿歌词中大量的使用阿妹、尕妹、阿哥、尕阿哥、憨哥哥等爱恋称呼,其中阿妹和阿哥在少数民族语称谓中出现较多,西北民间很多民歌将心上人称为哥哥、妹妹,源于地方人际关系中不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只称关系,因而有了以上亲切的称呼,对于长辈也是如此,如尕姑舅等。
(3)民族语称谓。河湟的多民族地区决定了多种语言融汇,在实际对歌过程中,唱把式们运用双语和多语交叉,如汉语男性“朋友”在撒拉语中是“巴嘉”,东乡语中是“牙日”,阿拉伯语中是“多斯”。汉语的姑娘在撒拉语中称为“艳姑”,土族称“姑娅”或者“阿姑”,保安称“妮哈”,藏语称“阿西毛告”等。语言共融现象正是各民族民众对歌者族群身份的认同,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加速了彼此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人们相互接纳,和谐共融的文化生活心态。
《花儿研究:河湟花儿多民族文化共融性研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周亮,汉族,音乐学硕士,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博士后,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博士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音乐系访问学者,现为兰州大学副教授。主持教育部、文化部等11项课题,在《中国音乐》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篇,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目录
第一章多民族共融进程中的河湟花儿
一、河湟地理气候环境与经济特点
二、河湟多民族迁徙与共生的历史演进
三、多元文化在河湟的聚集和整合
四、多元一体的河湟地域文化
五、花儿艺术是河湟地域文化的缩影
第二章河湟花儿歌词的民族共融性
一、多民族通用的花儿语言——河湟方言
二、花儿歌词的多民族特征
三、花儿歌词在创作和修辞上的多民族性
四、花儿独有的“风搅雪”现象
第三章河湟花儿音乐及演唱的民族共融性
一、核心音调构成各民族花儿的主旋律
二、各民族花儿的曲令特点
三、音乐表现形式上的多民族特征
四、河湟花儿漫唱的多民族特色
第四章河湟花儿的社会功能在多民族共融中的价值
一、花儿交际功能在促进民族交往上的价值
二、花儿宣泄功能在多民族情感聚合上的价值
三、花儿教化功能在多民族意识取向上的价值
四、花儿娱乐功能在多民族审美取向上的价值
第五章河湟花儿的当代演变与传承对策
一、花儿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演变
二、花儿演变的必然性及趋势
三、花儿在高校传承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花儿曲令精选
文摘
版权页:
(1)对于女性的称谓。花儿的称谓:河湟人心中最美的就是牡丹,将心中美丽的女子喻为花儿——白牡丹白到耀人、红牡丹红到破哩,该是喜欢稀罕到何等地步,还有将女性比作水红花和刺梅花等。身体器官类的称谓:男女双方爱恋到一定程度彼此将身体和心灵交给对方,以示对爱情的信仰和忠贞,如花儿衬词衬句中“阿哥的憨肉肉”、“我的大身材”、“我的大眼睛”、“拉上阿妹的尕手”等,都是对心上人的呼唤。爱恋可以给人以无数灵感和想象,更给人无限的希望和美好。
(2)对于男女双方的称谓。花儿歌词中大量的使用阿妹、尕妹、阿哥、尕阿哥、憨哥哥等爱恋称呼,其中阿妹和阿哥在少数民族语称谓中出现较多,西北民间很多民歌将心上人称为哥哥、妹妹,源于地方人际关系中不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只称关系,因而有了以上亲切的称呼,对于长辈也是如此,如尕姑舅等。
(3)民族语称谓。河湟的多民族地区决定了多种语言融汇,在实际对歌过程中,唱把式们运用双语和多语交叉,如汉语男性“朋友”在撒拉语中是“巴嘉”,东乡语中是“牙日”,阿拉伯语中是“多斯”。汉语的姑娘在撒拉语中称为“艳姑”,土族称“姑娅”或者“阿姑”,保安称“妮哈”,藏语称“阿西毛告”等。语言共融现象正是各民族民众对歌者族群身份的认同,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加速了彼此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人们相互接纳,和谐共融的文化生活心态。
ISBN | 9787105138883 |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作者 | 周亮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