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苏州诗咏与吴文化:吴文化视野中的古代苏州诗词研究》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杨旭辉,1972年出生于江苏溧阳,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江苏省高校重大社科基金项卧、教育部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等多项。著有《清代经学与文学》《阳湖文派研究》《清代骈文史》《清代常州学术文化通论》等十余种,古籍整理有《尤侗集》、黄人《中国文学史》等。主讲的课程“苏州诗咏与吴文化”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的课程“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获评江苏省在线课程,在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U0OC)以及“在线大学”上线。
目录
前言
姑苏声音篇
“吴趋风土著清嘉,弄笔闲窗纪岁华”——历代姑苏竹枝词的风土人情之美
“双袖翩跹舞越罗,小娃十五解吴歌”——吴地民歌的情韵及其历史文化的解读
“一串珠喉逐晚风,百啭新莺出幽谷”——苏州评弹的浅唱低吟
“依约晓窗人未起,卖花声里到苏州”——吴侬软语的圆匀嘹呖之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吴中文人在学术思想史上的强声音
山水风物篇
“阿依生长烟波窟,不羡浮家张志和”——烟波太湖的诗情画意和风土民情
“长虹稳卧碧江心,梦寐频游觉莫寻”——垂虹桥的文学风雅和文学记忆
“一峰突起青螺堆,万古晏秀临苏台”——历代文人题咏“吴中名胜”虎丘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吴风吴韵
“结伴寻春邓尉山,梅花消息此山间”——长盛不衰的“香雪海”赏梅风习
园林风雅篇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苏州园林的意境营造与古典诗文的艺术亲缘
“图披子美迹,诗诵欧阳篇”——沧浪亭的文学因缘考辨
“竹外瑶笙时一听,风前玉麈正多谈”——玉山草堂的风雅与诗词吟咏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诗画册
“闲向词坛纂遗逸,听枫园里烛摇红”——以苏州听枫园、鹤园为中心的晚清词坛风会
文学胜迹篇
“补种甘棠绕屋新,后先循吏总诗人”——白居易的苏州行踪与诗咏
“见说松陵富酬唱,直从皮陆到如今”——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躬耕甫里及“皮陆”唱和
“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贺铸魂牵梦绕的“横塘旧梦”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江南才子”唐寅的人生诗咏
“独力难将汉鼎扶,孤忠欲向湘累吊”——苏州承天寺的“井中奇书”《心史》
苏式生活篇
“如此清闲受清福,何须复梦殿东廊”——晚明吴中文人家居遵生的“长物”情怀
“净淘红粒署香饭,薄切紫鳞烹水葵”——苏州饮食文化与美食诗咏
“院本爱看新乐谱,舞衣不数旧霓裳”——氍毹上的吴门风雅昆曲
“浮白奏来天上曲,杀青搜尽世间书”——甫里梅花墅之文学、戏剧与出版活动
“园灵证盟”苏州的浪漫——沧浪亭与沈复的情感“小世界”
文化传承篇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吴越春秋风云激荡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书写
“一堂俎豆千秋业,异代文章四海人”——从虎丘山“唐宋五贤祠”到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及其儒家人格精神之传承
“一传词坛标赤帜,千秋大节歌白雪”——《清忠谱》与诗咏五人义
“贪泉便饮难移念,廉石将从压载留”——“官无长物唯求石”的清廉之风代代相传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数是贬谪、退隐的官吏,他们历经了宦海沉浮,心中建功立业的信念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清静淡泊、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吴中文人的隐逸心态逐渐成一种稳定的理想。他们大多为名流雅士,“三绝诗书画”集于一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于是,他们就将自己内心构结的精神绿洲倾心外化,建起一方方小园。在这庭园中,他们过着“恬淡寡欲,不以功名为念,每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度日,倒是神仙一流人物”(《红楼梦》)的生活;他们追求“林下清风无尘俗”(苏州耦园的楹联联语)的清高,追求清雅的文化生活;他们在隐逸中感到“无俗韵”(耦园匾额),又重新找到了失去的自我;在山水林泉中“濯缨”(苏州古典名园沧浪亭之取名,网师园有“濯缨水阁”,拙政园有“小沧浪”,皆取此意),得趣于“山水间”(耦园厅名)。
苏州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正产生于这些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如果对这一切无动于衷的话,自然就不能欣赏到园林的美,更不用说共鸣了。既然吴地园林中的一切境域都是园主人“意”的外化,那么,我们自然可以从景物中管窥文人的心态,正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无论这些景物是园林的置景构图(景点),还是一副楹联、匾额、砖刻文字,甚至小到园林中的一花一草。
《苏州诗咏与吴文化:吴文化视野中的古代苏州诗词研究》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杨旭辉,1972年出生于江苏溧阳,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江苏省高校重大社科基金项卧、教育部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等多项。著有《清代经学与文学》《阳湖文派研究》《清代骈文史》《清代常州学术文化通论》等十余种,古籍整理有《尤侗集》、黄人《中国文学史》等。主讲的课程“苏州诗咏与吴文化”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的课程“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获评江苏省在线课程,在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U0OC)以及“在线大学”上线。
目录
前言
姑苏声音篇
“吴趋风土著清嘉,弄笔闲窗纪岁华”——历代姑苏竹枝词的风土人情之美
“双袖翩跹舞越罗,小娃十五解吴歌”——吴地民歌的情韵及其历史文化的解读
“一串珠喉逐晚风,百啭新莺出幽谷”——苏州评弹的浅唱低吟
“依约晓窗人未起,卖花声里到苏州”——吴侬软语的圆匀嘹呖之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吴中文人在学术思想史上的强声音
山水风物篇
“阿依生长烟波窟,不羡浮家张志和”——烟波太湖的诗情画意和风土民情
“长虹稳卧碧江心,梦寐频游觉莫寻”——垂虹桥的文学风雅和文学记忆
“一峰突起青螺堆,万古晏秀临苏台”——历代文人题咏“吴中名胜”虎丘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吴风吴韵
“结伴寻春邓尉山,梅花消息此山间”——长盛不衰的“香雪海”赏梅风习
园林风雅篇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苏州园林的意境营造与古典诗文的艺术亲缘
“图披子美迹,诗诵欧阳篇”——沧浪亭的文学因缘考辨
“竹外瑶笙时一听,风前玉麈正多谈”——玉山草堂的风雅与诗词吟咏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诗画册
“闲向词坛纂遗逸,听枫园里烛摇红”——以苏州听枫园、鹤园为中心的晚清词坛风会
文学胜迹篇
“补种甘棠绕屋新,后先循吏总诗人”——白居易的苏州行踪与诗咏
“见说松陵富酬唱,直从皮陆到如今”——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躬耕甫里及“皮陆”唱和
“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贺铸魂牵梦绕的“横塘旧梦”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江南才子”唐寅的人生诗咏
“独力难将汉鼎扶,孤忠欲向湘累吊”——苏州承天寺的“井中奇书”《心史》
苏式生活篇
“如此清闲受清福,何须复梦殿东廊”——晚明吴中文人家居遵生的“长物”情怀
“净淘红粒署香饭,薄切紫鳞烹水葵”——苏州饮食文化与美食诗咏
“院本爱看新乐谱,舞衣不数旧霓裳”——氍毹上的吴门风雅昆曲
“浮白奏来天上曲,杀青搜尽世间书”——甫里梅花墅之文学、戏剧与出版活动
“园灵证盟”苏州的浪漫——沧浪亭与沈复的情感“小世界”
文化传承篇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吴越春秋风云激荡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书写
“一堂俎豆千秋业,异代文章四海人”——从虎丘山“唐宋五贤祠”到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及其儒家人格精神之传承
“一传词坛标赤帜,千秋大节歌白雪”——《清忠谱》与诗咏五人义
“贪泉便饮难移念,廉石将从压载留”——“官无长物唯求石”的清廉之风代代相传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数是贬谪、退隐的官吏,他们历经了宦海沉浮,心中建功立业的信念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清静淡泊、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吴中文人的隐逸心态逐渐成一种稳定的理想。他们大多为名流雅士,“三绝诗书画”集于一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于是,他们就将自己内心构结的精神绿洲倾心外化,建起一方方小园。在这庭园中,他们过着“恬淡寡欲,不以功名为念,每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度日,倒是神仙一流人物”(《红楼梦》)的生活;他们追求“林下清风无尘俗”(苏州耦园的楹联联语)的清高,追求清雅的文化生活;他们在隐逸中感到“无俗韵”(耦园匾额),又重新找到了失去的自我;在山水林泉中“濯缨”(苏州古典名园沧浪亭之取名,网师园有“濯缨水阁”,拙政园有“小沧浪”,皆取此意),得趣于“山水间”(耦园厅名)。
苏州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正产生于这些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如果对这一切无动于衷的话,自然就不能欣赏到园林的美,更不用说共鸣了。既然吴地园林中的一切境域都是园主人“意”的外化,那么,我们自然可以从景物中管窥文人的心态,正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无论这些景物是园林的置景构图(景点),还是一副楹联、匾额、砖刻文字,甚至小到园林中的一花一草。
ISBN | 756722352X,9787567223523 |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杨旭辉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