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畅销书作家DTT译作。
天才作家的经典散文集录
他们是国际文坛上的佼佼者,是诗人、作家、哲学家、画家……并在各自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对于生活,他们有着不同常人的感触,总会听从内心召唤对时间进行深刻思考,对生活有着无限探求。在喧闹中思考,在宁静时聆听。他们以或深刻或诙谐的笔触,书写“生命”这一绚烂课题。
一部讲述时光与生活的随笔散文集。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时光中,生命也在其中慢慢流逝。从古至今,人们从未中断过关于时光的思考。让天才作家们带我们去感受属于他们的时光,既是探险,更是满足。
人的一生注定在时光中流逝,但我们终究可以从中发现点儿什么、寻找到点儿什么。
经典名篇,精装典藏。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封岁月寄来的情书,温暖、细腻而又饱含哲理。
在流动的时光中思考,生命与时间的关系,梦与现实的距离。
名人推荐
我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我年轻时期忧来无方,也用这老药方。你们现在都忙,没有空闲忧悒,如果谁落在忧悒中,不妨试试:沙发、巧克力、狄更斯。
——木心《文学回忆录》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话听起来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可惜的是,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失去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
——周国平《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卡夫卡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即在于感知力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的至理名言是哲学中的精华,可是,他们总结出的这些伟大的箴言,其实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体验,只不过他们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些道理。
——爱默生《爱默生散文精选》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也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新工具》《培根随笔》等。
蒙田(1533—1592)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代表作品:《蒙田随笔集》《蒙田意大利之旅》等。
纪·哈·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品:《先知》《泪与笑》《沙与沫》等。
DTT
畅销书作家,文学影视项目策划编辑,先后供职于阿里巴巴、爱奇艺等知名互联网企业。
以笔名DTT出版了长篇小说《时光机》、畅销随笔《愿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时》。
目录
第一章?我为何而生
时钟 / 002
鹰之歌 / 011
热爱生命 / 015
健康是一种去生活的力量 / 017
我为何而生 / 020
论老之将至 / 022
劳动 / 027
观舞 / 031
第二章?光荣的荆棘路
虚荣的紫罗兰 / 036
碑铭 / 041
光荣的荆棘路 / 054
远处的青山 / 063
马塔耶阿 / 069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 072
蜘蛛的智慧 / 075
第三章?寂寞的感觉
笔友 / 082
送你一朵玫瑰花 / 086
关于一把扫帚的沉思 / 089
农舍 / 092
树木 / 095
卖艺老人 / 099
寂寞的感觉 / 103
悠闲 / 106
我的梦中城市 / 109
第四章?在海边的一个冬日
自然纪事 / 116
静 / 131
深夜 / 140
塞纳河岸的早晨 / 144
冬日漫步 / 147
雪夜 / 152
美洲之夜/ 155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 157
尼亚加拉大瀑布 / 162
冬天之美 / 165
在海边的一个冬日 / 168
第五章?我的信念
妻子 / 172
谈读书 / 183
论幸运 / 186
论高位 / 190
习惯可不是小事 / 196
我家的财富 / 199
我的信念 / 203
乡村 / 206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 210
第六章?要生活得写意
雏菊 / 218
论爱 / 221
人生可笑又滑稽 / 224
要生活得写意 / 230
爱之路 / 232
人生 / 239
夜莺 / 244
我的人生已逝 / 255
论创造 / 257
世间最美的坟墓 / 261
泰戈尔散文精选五篇 / 264
文摘
寂寞的感觉
罗曼·罗兰/文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
当你觉得心事重重,希望能找个人聊聊的时候,那个人虽然来了,可你们之间却并没有什么可以聊的。当然,你们可能彼此在聊着天,可是他在聊他的事,而你——在刚开始曾试着聊聊自己的事,可是到了后来,你不得不放弃了。于是,你们的聊天最后成了两条曲曲折折的线,就那样无力地凄惨地延续下去。
于是你不得不强颜欢笑,假装彼此聊得非常投机的样子。然而,你的内心渴望他赶快离开,能让自己静下心来自我吞噬属于自己的那份孤寂。
“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在家闷着好呢!”这就是你得出的结论。
“希望别人来替你分担你的心事,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想法!别人是无法真正了解你的,所有人都只会关心他们自己的事。”于是,你终于领悟到,很多事是不能对别人说的,有些事也没有必要对别人说,有些事是根本无法对别人说的,而且有些事情,就算你告诉别人,你也会很快感到后悔。
所以,如果你聪明的话,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终办法就是安静下来,自己吞噬自己的寂寞——或者反过来,让寂寞把你吞噬掉。
于是,你会慢慢发现,那午后阳光的阴影到底是怎样拖着自己那黯淡无光的步调西下,那屋角的浮尘是怎样在空洞之中毫无规则地浮动,屋檐下的蜘蛛是怎样织就自我束缚的网,那暮色是怎样无言地爬上你的书桌,而那种寂寞的感觉,又是如何在你的心上越来越重地压下去、压下去……直到你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内心也变得越来越迟缓,就像一辆载着超重货物的车,在行驶到上坡的时候有气无力地渐渐地变慢,渐渐地停顿下来……
于是,你觉得自己无限地涨大,大到可以把整个宇宙都填满。而在这无限膨胀的你的内心中,所涨满的只有寂寞,那种无边无际的寂寞!
没有一声呼喊,没有一滴泪水,没有一丝的感情,没有一线的期冀,没有一点欲望,没有动,没有静,只有一种不断下坠的感觉,下沉……下沉……向着那没有尽头的幽暗深渊下沉……
于是,在那夜色将整个宇宙的穷山恶水涂满之时,在那四周都是墨一般的幽暗里,你不再知晓你是不是仍然在继续地下沉,你所能感知到的只是那无比沉重的、无边无际的、漆黑的、死一般的寂寞!
论老之将至
罗素/文
虽然标题是“老之将至”,但本文真正要讲述的却是如何才能不老的问题。尤其到了我这个年纪,这个问题至关重要。首先,你必须要了解你的祖先,看看他们是否长寿。在这一点上,我还算满意。虽然我父母去世较早,但其余的那些先祖们却令人充满信心。除了六十七岁时逝世的外祖父之外,我的祖父母和外祖母都活到了八十岁以上。而那些关系稍远的亲戚,也大多都是非常长寿的,只有一个寿命较短——他死于被杀头,这种死因现在非常少见。我的曾祖母是吉本(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等)的朋友,一直以来,我们这些子孙们全都非常敬畏她,她逝世那年,已经是九十二岁的高龄了。我的外祖母非常伟大,她一共生了十个孩子,其中九个活了下来,另一个早夭,此外她还数次流产。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击垮她的意志,守寡之后,她马上投身于女性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是建于1869年的剑桥大学首所女子学院——格顿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她的目的是让女性学习医疗知识,为医疗事业做贡献。有一件事曾被她反复提起。她在意大利时遇到过一位面露哀愁的老绅士,她问他为什么总是愁苦着脸,老绅士说自己的两个孙子去世了。“上帝!”她不可思议道,“我孙子孙女加起来一共有72个,如果每失去一个我就悲伤得不得了,那我简直没法活了!”“你真奇怪,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母亲。”他回答说。但是,身为她72个孙子孙女中的一个,我非但不觉得她不好,反而更加喜欢她了。八十岁以后,外祖母开始有些难以入睡,午夜时分至凌晨三点,她经常阅读科普类书籍。那时我就想,也许她根本就没有留意到自己在衰老,因为她完全没有那个工夫。现在想来,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保持年轻的方法。如果你有广泛的兴趣,对兴趣有用不完的热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精力旺盛,那么你完全可以忽略自己的年龄,那只是统计学的一个数字而已,更没有必要去担心你的未来,要知道那也许不会很长久。
说到年老,另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健康,但非常幸运的是,这一生中,我几乎没有患过病,所以这方面我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我都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睡觉了就去睡觉。至于这是否对健康有所妨碍,谁管他呢——尽管我的喜好通常是对健康有益的。
另外,从心理上说,有两种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一种是陷入回忆中无法自拔。人不能过分沉湎于回忆当中,对过往的美好生活的怀念,或对去世之人的不间断的思念都不能作为生活的全部。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精力投入未来,集中精力去做那些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当然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那些往事的影响力也许还在不断地提高。人们总是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自己的头脑不如过去敏锐了,情感也不如过去强烈了。要真是如此的话,我们就更应该忘掉那些往事了;而一个人如果真的可以忘掉那些往事的话,那些你认为的观点也许并不是正确的。
另外一种需要警惕的危险是对年轻人过分干涉,这种心理往往源于期望从这种行为中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一个人一旦长大成人,都会期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如果此时你还像从前那样事无巨细地叮嘱他们,那么除非你的子女非常迟钝,否则你的关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包袱。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我们应该换一种更为含蓄的方式,如果可以的话,这种关心还应该是宽厚的,应该避免感情用事。对于动物来说,一旦它的幼子能够自立,那么它们身为父母的责任也就完成了。但在人类身上,因为漫长的幼年期,父母可能已经习惯了对子女的干预,反而很难做到一下子撒手不管。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上面的要求,对某个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能适当且恰当地安排时间和活动,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至于影响别人,那么他的老年生活是很容易成功度过的。而也只有这样的长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长寿;只有这样的长寿,才能将一个老人源于人生经验的智慧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不要对你已经成人的孩子说什么告诫的话,避免他们犯错误,因为这毫无用处。且不说他们会不会相信你,错误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旦把心思从子女和孙子孙女身上移开,你就会感到生活空虚。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有一点你必须明白——哪怕现在你还能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但你的金钱或者你亲手织出来的外套都不能使他们因你的陪伴而感到快乐。
害怕死亡已经成为很多老人的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害怕自己没有机会体验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从而感到痛苦和恐惧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担心情有可原,并不是没有由来的。但是,一位历经沧桑,已经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的老人再对死亡谈之色变,就是可悲又可耻的了。我认为,不断开发你的兴趣爱好,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将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中,这样你就能融入大家的生活中,这同时也是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最好办法。生活就像一条河,从细小的水流开始,一点一点汇聚,跨过巨石,穿过高山,冲下瀑布,慢慢地,河道越来越宽了,河岸更加广阔了,河水也变得平缓了。最后,河水舍弃自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如果一个老人能够这样解读自己的一生,那么他就不会再对死亡有所恐惧,因为他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而且,年老之后精力衰竭,疲倦的时间日益增加,长眠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相对于只能躺着床上,我反而希望自己在还能动的时候死去,而且知道那些我活着的时候拼尽全力但仍没有完成的事业已经有人继承,我死而无憾。
畅销书作家DTT译作。
天才作家的经典散文集录
他们是国际文坛上的佼佼者,是诗人、作家、哲学家、画家……并在各自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对于生活,他们有着不同常人的感触,总会听从内心召唤对时间进行深刻思考,对生活有着无限探求。在喧闹中思考,在宁静时聆听。他们以或深刻或诙谐的笔触,书写“生命”这一绚烂课题。
一部讲述时光与生活的随笔散文集。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时光中,生命也在其中慢慢流逝。从古至今,人们从未中断过关于时光的思考。让天才作家们带我们去感受属于他们的时光,既是探险,更是满足。
人的一生注定在时光中流逝,但我们终究可以从中发现点儿什么、寻找到点儿什么。
经典名篇,精装典藏。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封岁月寄来的情书,温暖、细腻而又饱含哲理。
在流动的时光中思考,生命与时间的关系,梦与现实的距离。
名人推荐
我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我年轻时期忧来无方,也用这老药方。你们现在都忙,没有空闲忧悒,如果谁落在忧悒中,不妨试试:沙发、巧克力、狄更斯。
——木心《文学回忆录》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话听起来自负,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可惜的是,多数人忍受不了这个失去了模子的自己,于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变得如此相似。
——周国平《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卡夫卡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即在于感知力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的至理名言是哲学中的精华,可是,他们总结出的这些伟大的箴言,其实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体验,只不过他们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些道理。
——爱默生《爱默生散文精选》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也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新工具》《培根随笔》等。
蒙田(1533—1592)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代表作品:《蒙田随笔集》《蒙田意大利之旅》等。
纪·哈·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品:《先知》《泪与笑》《沙与沫》等。
DTT
畅销书作家,文学影视项目策划编辑,先后供职于阿里巴巴、爱奇艺等知名互联网企业。
以笔名DTT出版了长篇小说《时光机》、畅销随笔《愿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时》。
目录
第一章?我为何而生
时钟 / 002
鹰之歌 / 011
热爱生命 / 015
健康是一种去生活的力量 / 017
我为何而生 / 020
论老之将至 / 022
劳动 / 027
观舞 / 031
第二章?光荣的荆棘路
虚荣的紫罗兰 / 036
碑铭 / 041
光荣的荆棘路 / 054
远处的青山 / 063
马塔耶阿 / 069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 072
蜘蛛的智慧 / 075
第三章?寂寞的感觉
笔友 / 082
送你一朵玫瑰花 / 086
关于一把扫帚的沉思 / 089
农舍 / 092
树木 / 095
卖艺老人 / 099
寂寞的感觉 / 103
悠闲 / 106
我的梦中城市 / 109
第四章?在海边的一个冬日
自然纪事 / 116
静 / 131
深夜 / 140
塞纳河岸的早晨 / 144
冬日漫步 / 147
雪夜 / 152
美洲之夜/ 155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 157
尼亚加拉大瀑布 / 162
冬天之美 / 165
在海边的一个冬日 / 168
第五章?我的信念
妻子 / 172
谈读书 / 183
论幸运 / 186
论高位 / 190
习惯可不是小事 / 196
我家的财富 / 199
我的信念 / 203
乡村 / 206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 210
第六章?要生活得写意
雏菊 / 218
论爱 / 221
人生可笑又滑稽 / 224
要生活得写意 / 230
爱之路 / 232
人生 / 239
夜莺 / 244
我的人生已逝 / 255
论创造 / 257
世间最美的坟墓 / 261
泰戈尔散文精选五篇 / 264
文摘
寂寞的感觉
罗曼·罗兰/文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
当你觉得心事重重,希望能找个人聊聊的时候,那个人虽然来了,可你们之间却并没有什么可以聊的。当然,你们可能彼此在聊着天,可是他在聊他的事,而你——在刚开始曾试着聊聊自己的事,可是到了后来,你不得不放弃了。于是,你们的聊天最后成了两条曲曲折折的线,就那样无力地凄惨地延续下去。
于是你不得不强颜欢笑,假装彼此聊得非常投机的样子。然而,你的内心渴望他赶快离开,能让自己静下心来自我吞噬属于自己的那份孤寂。
“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在家闷着好呢!”这就是你得出的结论。
“希望别人来替你分担你的心事,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想法!别人是无法真正了解你的,所有人都只会关心他们自己的事。”于是,你终于领悟到,很多事是不能对别人说的,有些事也没有必要对别人说,有些事是根本无法对别人说的,而且有些事情,就算你告诉别人,你也会很快感到后悔。
所以,如果你聪明的话,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终办法就是安静下来,自己吞噬自己的寂寞——或者反过来,让寂寞把你吞噬掉。
于是,你会慢慢发现,那午后阳光的阴影到底是怎样拖着自己那黯淡无光的步调西下,那屋角的浮尘是怎样在空洞之中毫无规则地浮动,屋檐下的蜘蛛是怎样织就自我束缚的网,那暮色是怎样无言地爬上你的书桌,而那种寂寞的感觉,又是如何在你的心上越来越重地压下去、压下去……直到你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内心也变得越来越迟缓,就像一辆载着超重货物的车,在行驶到上坡的时候有气无力地渐渐地变慢,渐渐地停顿下来……
于是,你觉得自己无限地涨大,大到可以把整个宇宙都填满。而在这无限膨胀的你的内心中,所涨满的只有寂寞,那种无边无际的寂寞!
没有一声呼喊,没有一滴泪水,没有一丝的感情,没有一线的期冀,没有一点欲望,没有动,没有静,只有一种不断下坠的感觉,下沉……下沉……向着那没有尽头的幽暗深渊下沉……
于是,在那夜色将整个宇宙的穷山恶水涂满之时,在那四周都是墨一般的幽暗里,你不再知晓你是不是仍然在继续地下沉,你所能感知到的只是那无比沉重的、无边无际的、漆黑的、死一般的寂寞!
论老之将至
罗素/文
虽然标题是“老之将至”,但本文真正要讲述的却是如何才能不老的问题。尤其到了我这个年纪,这个问题至关重要。首先,你必须要了解你的祖先,看看他们是否长寿。在这一点上,我还算满意。虽然我父母去世较早,但其余的那些先祖们却令人充满信心。除了六十七岁时逝世的外祖父之外,我的祖父母和外祖母都活到了八十岁以上。而那些关系稍远的亲戚,也大多都是非常长寿的,只有一个寿命较短——他死于被杀头,这种死因现在非常少见。我的曾祖母是吉本(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等)的朋友,一直以来,我们这些子孙们全都非常敬畏她,她逝世那年,已经是九十二岁的高龄了。我的外祖母非常伟大,她一共生了十个孩子,其中九个活了下来,另一个早夭,此外她还数次流产。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击垮她的意志,守寡之后,她马上投身于女性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是建于1869年的剑桥大学首所女子学院——格顿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她的目的是让女性学习医疗知识,为医疗事业做贡献。有一件事曾被她反复提起。她在意大利时遇到过一位面露哀愁的老绅士,她问他为什么总是愁苦着脸,老绅士说自己的两个孙子去世了。“上帝!”她不可思议道,“我孙子孙女加起来一共有72个,如果每失去一个我就悲伤得不得了,那我简直没法活了!”“你真奇怪,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母亲。”他回答说。但是,身为她72个孙子孙女中的一个,我非但不觉得她不好,反而更加喜欢她了。八十岁以后,外祖母开始有些难以入睡,午夜时分至凌晨三点,她经常阅读科普类书籍。那时我就想,也许她根本就没有留意到自己在衰老,因为她完全没有那个工夫。现在想来,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保持年轻的方法。如果你有广泛的兴趣,对兴趣有用不完的热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精力旺盛,那么你完全可以忽略自己的年龄,那只是统计学的一个数字而已,更没有必要去担心你的未来,要知道那也许不会很长久。
说到年老,另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健康,但非常幸运的是,这一生中,我几乎没有患过病,所以这方面我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我都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睡觉了就去睡觉。至于这是否对健康有所妨碍,谁管他呢——尽管我的喜好通常是对健康有益的。
另外,从心理上说,有两种思想是非常危险的,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一种是陷入回忆中无法自拔。人不能过分沉湎于回忆当中,对过往的美好生活的怀念,或对去世之人的不间断的思念都不能作为生活的全部。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精力投入未来,集中精力去做那些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当然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那些往事的影响力也许还在不断地提高。人们总是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自己的头脑不如过去敏锐了,情感也不如过去强烈了。要真是如此的话,我们就更应该忘掉那些往事了;而一个人如果真的可以忘掉那些往事的话,那些你认为的观点也许并不是正确的。
另外一种需要警惕的危险是对年轻人过分干涉,这种心理往往源于期望从这种行为中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一个人一旦长大成人,都会期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如果此时你还像从前那样事无巨细地叮嘱他们,那么除非你的子女非常迟钝,否则你的关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包袱。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我们应该换一种更为含蓄的方式,如果可以的话,这种关心还应该是宽厚的,应该避免感情用事。对于动物来说,一旦它的幼子能够自立,那么它们身为父母的责任也就完成了。但在人类身上,因为漫长的幼年期,父母可能已经习惯了对子女的干预,反而很难做到一下子撒手不管。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上面的要求,对某个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能适当且恰当地安排时间和活动,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至于影响别人,那么他的老年生活是很容易成功度过的。而也只有这样的长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长寿;只有这样的长寿,才能将一个老人源于人生经验的智慧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不要对你已经成人的孩子说什么告诫的话,避免他们犯错误,因为这毫无用处。且不说他们会不会相信你,错误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旦把心思从子女和孙子孙女身上移开,你就会感到生活空虚。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有一点你必须明白——哪怕现在你还能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但你的金钱或者你亲手织出来的外套都不能使他们因你的陪伴而感到快乐。
害怕死亡已经成为很多老人的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害怕自己没有机会体验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从而感到痛苦和恐惧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担心情有可原,并不是没有由来的。但是,一位历经沧桑,已经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的老人再对死亡谈之色变,就是可悲又可耻的了。我认为,不断开发你的兴趣爱好,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将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中,这样你就能融入大家的生活中,这同时也是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最好办法。生活就像一条河,从细小的水流开始,一点一点汇聚,跨过巨石,穿过高山,冲下瀑布,慢慢地,河道越来越宽了,河岸更加广阔了,河水也变得平缓了。最后,河水舍弃自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如果一个老人能够这样解读自己的一生,那么他就不会再对死亡有所恐惧,因为他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而且,年老之后精力衰竭,疲倦的时间日益增加,长眠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相对于只能躺着床上,我反而希望自己在还能动的时候死去,而且知道那些我活着的时候拼尽全力但仍没有完成的事业已经有人继承,我死而无憾。
ISBN | 9787559417435 |
---|---|
出版社 | 213 |
作者 | 培根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