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简朴平实,平淡自然,委婉含蓄,描写细致生动,细腻传神,绮丽纤细,善用比喻。朱自清善于言情,情感真挚动人,清新隽永。他又善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绚丽多彩,情调与音韵和谐。《背影(朱自清散文精选集)》收录了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代表作,还收录了其在欧洲、伦敦的游记以及日常杂文随笔。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目录
背影
荷塘月色
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春
绿
巴黎
罗马
瑞士
荷兰
威尼斯
航船中的文明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憎
论雅俗共赏
说梦
正义
你我
序言
曹文轩
这是一个图书极其丰富的时代。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当图书信息从四面八方以各种形式蜂拥而来,如何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儿童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我一直认为儿童是世界上最好的读者,但我也不得不说,我国现在的中小学阅读生态不理想,甚至说很不理想。
什么是中小学阅读?我曾经下过一个定义,就是在校长、老师、专家和有见地的家长的指导乃至监督之下的阅读叫中小学阅读。道理很简单,中小学生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是不完善的,是需要引导的。我们都说开卷有益,但这句话必须有设定、有前提,不是说所有的书本只要打开来就一定是有益的,而孩子要读什么样的书,就需要一定的引导。
我始终坚持的观点是:书分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还有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读的书。那么所谓的给精神打底的书就是那些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要与这些书结伴而行。它们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而依然生机盎然的经典和名著。这些书能够帮助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邀请之下,我主编了这套“二十一世纪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其用意就在于以这套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下中小学的阅读生态,缓解家长不知为孩子选择何种图书的焦虑,让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这些书的感染、指引和提升。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渐渐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这时的儿童阅读不应该再停留在简单而轻松快乐的浅阅读层面上。浅阅读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和灵魂。而孩子们自己选书却往往就喜欢沉湎于这些只在浅层次满足他们欲望的书籍。无疑,他们需要有一些可靠的、高质量的系列书籍,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指导。一本书的好坏和高下,自然不能由孩子单方面说了算。审书,需要一个大陪审团。这个陪审团除了孩子,还有校长、老师、批评家、有见地的家长以及有责任感和有判断力的出版人。
儿童文学不能只带来快乐,而是要带来快感,快感既包括喜剧快感,也包括悲剧快感。追求快乐无可非议,但如果一味追求快乐而忘却苦难,那就成了享乐主义,而不是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是一种深刻认识苦难之后的快乐——那种快乐才是真正的、有质量的快乐。
福克纳讲“我最大的财富在于我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对于他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苦难童年向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比如无比绝妙的故事;二、苦难童年无意之中培养了他文学创作必须具备的想象力。现在的孩子生活得相对比较幸福,人生经历日趋简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思想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他们需要阅读那些人生经验丰富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一边是无边的幸福,一边却是他们对生活的不满,反而觉得他们才是有史以来的最大痛苦者和受难者。他们需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苦难,在阅读过程中渐渐培养了日后面对苦难时所应有的风度。这些文字将告诉他们:生命需要苦难,犹如美丽的宝石需经熔岩的冶炼一般;如果忽视苦难的必然性和其意义,不愿看到而尽力回避,当真正的苦难果然来临时,就一定会叫苦连天、手足无措、不堪一击。
孩子的阅读水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希望这套“二十一世纪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打牢精神底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高雅阅读趣味贡献一份力量。
立人当以立学为先,立学当以阅读为本。
文摘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P13-15
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简朴平实,平淡自然,委婉含蓄,描写细致生动,细腻传神,绮丽纤细,善用比喻。朱自清善于言情,情感真挚动人,清新隽永。他又善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绚丽多彩,情调与音韵和谐。《背影(朱自清散文精选集)》收录了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代表作,还收录了其在欧洲、伦敦的游记以及日常杂文随笔。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目录
背影
荷塘月色
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春
绿
巴黎
罗马
瑞士
荷兰
威尼斯
航船中的文明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憎
论雅俗共赏
说梦
正义
你我
序言
曹文轩
这是一个图书极其丰富的时代。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当图书信息从四面八方以各种形式蜂拥而来,如何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儿童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我一直认为儿童是世界上最好的读者,但我也不得不说,我国现在的中小学阅读生态不理想,甚至说很不理想。
什么是中小学阅读?我曾经下过一个定义,就是在校长、老师、专家和有见地的家长的指导乃至监督之下的阅读叫中小学阅读。道理很简单,中小学生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是不完善的,是需要引导的。我们都说开卷有益,但这句话必须有设定、有前提,不是说所有的书本只要打开来就一定是有益的,而孩子要读什么样的书,就需要一定的引导。
我始终坚持的观点是:书分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还有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读的书。那么所谓的给精神打底的书就是那些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要与这些书结伴而行。它们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而依然生机盎然的经典和名著。这些书能够帮助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邀请之下,我主编了这套“二十一世纪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其用意就在于以这套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下中小学的阅读生态,缓解家长不知为孩子选择何种图书的焦虑,让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这些书的感染、指引和提升。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渐渐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这时的儿童阅读不应该再停留在简单而轻松快乐的浅阅读层面上。浅阅读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有效地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和灵魂。而孩子们自己选书却往往就喜欢沉湎于这些只在浅层次满足他们欲望的书籍。无疑,他们需要有一些可靠的、高质量的系列书籍,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指导。一本书的好坏和高下,自然不能由孩子单方面说了算。审书,需要一个大陪审团。这个陪审团除了孩子,还有校长、老师、批评家、有见地的家长以及有责任感和有判断力的出版人。
儿童文学不能只带来快乐,而是要带来快感,快感既包括喜剧快感,也包括悲剧快感。追求快乐无可非议,但如果一味追求快乐而忘却苦难,那就成了享乐主义,而不是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是一种深刻认识苦难之后的快乐——那种快乐才是真正的、有质量的快乐。
福克纳讲“我最大的财富在于我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对于他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苦难童年向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比如无比绝妙的故事;二、苦难童年无意之中培养了他文学创作必须具备的想象力。现在的孩子生活得相对比较幸福,人生经历日趋简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思想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他们需要阅读那些人生经验丰富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一边是无边的幸福,一边却是他们对生活的不满,反而觉得他们才是有史以来的最大痛苦者和受难者。他们需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苦难,在阅读过程中渐渐培养了日后面对苦难时所应有的风度。这些文字将告诉他们:生命需要苦难,犹如美丽的宝石需经熔岩的冶炼一般;如果忽视苦难的必然性和其意义,不愿看到而尽力回避,当真正的苦难果然来临时,就一定会叫苦连天、手足无措、不堪一击。
孩子的阅读水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希望这套“二十一世纪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打牢精神底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高雅阅读趣味贡献一份力量。
立人当以立学为先,立学当以阅读为本。
文摘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P13-15
ISBN | 7556826651,9787556826650 |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作者 | 朱自清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