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作者流珠具有极高的古典文学素养,笔风清丽,引经据典。《宋时明月寄春风(愿得柳七心)》既有白落梅、安意如的温和婉约,也有蒋勋式的口语化、于丹的严谨细致,深入浅出,又浸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很有大家之范。
作品并非以考据为主,除却对诗词的赏析,也能读到宋朝的风土人情、制度文化、历史沿袭等,以及以小说形式呈现词人的生活,不止解读诗词,也会解读词人,使读者深入了解词人生平,进而更能体会其作品深意。“诗词赏析+历史考据+故事”,更符合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
作者简介
流珠,古典文学的发烧友。寻卷问轶。弄墨舞文。弦歌雅乐。由来推崇;人世况昧,亦我所欢。蒹葭苍苍,梦萦故国何须醒;云山幽幽,心驰书史誓不归。已出版长篇小说《海上婵娟待伊人》、清词品读《谁将冰心盛玉壶》。拟以英国都铎王朝为背景创作系列小说《英格兰红颜的深宫旧事》,此部《九日女王Ⅱ》为其中之一。
目录
自序 夜深忽梦少年事
春尽江南岸,离人归不归
离情天涯远,倚楼魂暗销
愧我燕来迟,谢他珠帘卷
同心伤离别,潮平意难平
秋色寒烟翠,相思明月楼
角吹孤城闭,征人家万里
东南形胜地,箫鼓醉烟霞
露花水殿明,云海洞天晚
清明寻芳景,踏青佳丽地
暮雨衰荷冷,忆共粉郎语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青春莫抛躲,长愿伴伊坐
万里丹霄路,与君携手归
珠玑置怀袖,似见千娇面
谁唱孤凤怨,新声动少年
妙舞章台柳,盈盈昭阳燕
蕙质易飘逝,遗音劳梦想
天教深盟在,但愿有初终
不悔衣带宽,为伊独憔悴
归去睹倾城,并枕向绣帏
南浦泛画鹢,断鸿长天暮
冷落清秋节,杨柳歌残月
江天洗清秋,归思萦妆楼
是白衣卿相,换浅斟低唱
杏园新郎君,香尘试骄马
歌酒旧情怀,应不似当年
寰宇荐殊祥,英哲掩前王
锦里说风流,遗爱成嘉话
忆夫差旧国,羡范蠡扁舟
长空散瑶花,明月照幽素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城南逢谢女,袅袅相思调
愿如桃与杏,从容嫁春风
水调持酒听,送春伤流景
序言
夜深忽梦少年事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中楼台影动、灯花初落。斯时斯景,正宜“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然而说来奇怪,我临窗而吟的,却并非前人先贤们的名篇隽句,而是自己所写过的一首词。其实那根本不能算得上是一首词,无韵可依、贻笑大方。但在那样的夜晚、那样的梦境,我所想起的,偏偏是它:
簟纹秋水几许长?轻舸浅唱,两两红装,晚风暗助舞衣香。
遥忆芙蓉在潇湘。俊逸浪漫,雍容浩荡,明月来时醉流光。
明月来时醉流光。流光逐水,岁月嬗替。屈原说:“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世间能逍遥容与者,唯梦想而已。正如某首歌中所唱,“谁能给我一双翅膀,飞到最远的地方。用尽全力乘风而去,穿过黑夜的阻挡”。梦想就是这样一双会飞的翅膀,是游离于光阴岁月之外、盛开不败的芙蓉,永远俊逸浪漫,雍容浩荡。
按照通常的看法,人生中最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必属少年之时。可惜少年时代,在学业为重的大环境下,有如笼中乌、网中鱼,天空虽广,大海虽阔,却无从奋飞,无从腾跃。拘于狭小的天地,十六岁的花季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缤纷多彩。幸喜,我的少年时代有诗词相陪,而与诗词相伴的日子,也就成了我人生中最是诗情画意、浪漫充实的时光。
我与宋词结缘,大概是在十三四岁吧,是古人极为称赏的“豆蔻年华”。而缘起却是因为唐诗,一次极偶然的机会,我从同学家发现并借到一本唐圭璋先生等人所编的《唐诗鉴赏辞典》,如获至宝,喜爱非常。记得那时我们期中、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前三名者都会得到一本笔记本作为奖励。我得到过好几本这样的“战利品”呢!至今还能清晰地忆起笔记本的封面——一个戴着俏皮小帽的新疆小姑娘,侧首含笑坐在鲜花怒放的草地上,它的名字叫作《花儿欢》。而我竟然别出心裁,将好几本《花儿欢》用针线装订为厚厚的一本,孜孜不倦地在那一盏橘红色的读书灯下誊抄起《唐诗鉴赏辞典》所选录的唐诗来。我奶奶是名退休教师,也是我童年时《唐诗三百首》的启蒙老师。大约是有感于我的这种虔诚与热情吧,她特地去书店为我买回了一本《唐宋词鉴赏辞典》。以当时的物价,购置这么一本精装厚册的书,算得上是轻奢了一把。谁让奶奶心疼孙女呢:“好好地学着吧,这下可不用熬夜抄写了。”从此,唐诗宋词之美,同时萦心铭怀矣。而少时读词的情味,恰如辛弃疾所言:“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本书题名“愿得柳七心”,却不是一本只谈柳永之书,尽管所选的辞章篇幅的确以柳永为冠,而笔者于此亦是用力最勤。遥想北宋盛年名都东京,人人都爱柳七郎,家家皆诵耆卿词。“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七何幸而生此时代,时代何幸而得此奇才。柳七是历史上第一个写词专业户,而本书中的其余词人,则有别于他。寇凖、陈尧佐、范仲淹,这三位词人都曾入阁拜相。呼风唤雨的政坛大佬写起词来却能曲尽婉妙,这还真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本书还会讲到一位神秘的西湖隐士,或许你已猜到他是谁了——是的,就是那位与梅花情定终身的诗人。而压场出现的,则是被誉为“云破月来花弄影尚书”的张子野。“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子野凝思幽叹,琵琶又换新声。
按照笔者的设想,拟以本书为始发之作,将宋词评析写成一个系列。愿得柳七心,这里的柳七,用以借指天下词人。所愿得者,是天下词人的意脉神髓。真能完成这场长跑吗?那么多令人心仪、心动的宋词,所费工夫之久,是难以估算的。即使做好了“磨洋工”的打算,志大才疏,多半也会半途而废、徒呼奈何。虽所望过奢,然而,就如探春者恨不能遍观天下名园,爱星者梦寐以求的,绝不止于孤星皎然,而是璀璨如海的星空。如果你足够爱词的话,又怎会拒绝这样一个甜美浩瀚的梦想呢?相逢意气为君饮,愿与宋词过一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起来,只是一个“柳”字,真能牵动无限思致。我高中时所写的第一篇作文就叫《问柳》。那年我十五岁,已能背得《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许多词作。就今天看来,这当然是一篇不无稚气却又刻意为之的少作,但亦可以看出,诗词对我的影响已是何其深切。玆录于下:
柳,我问你:深秋了,你还独自站在月下,不冷吗,不害怕吗?
哎,为什么你总长在江岸汀边?你送过好多好多的行人呵!韦庄的《古离别》里就有你:“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可有的诗人不喜欢你,姜白石的《长亭怨慢》里曾有这样的词句:“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许。”责备你无情。李商隐还算了解你,他说你:“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这些,你都知道吗?我可真是喜欢你那撩人心怀的碧丝和清逸俊迈的丰姿呵……
每到春日,你总在微风的吹拂下依依低舞,款款轻飞。你那摇动的柔嫩的枝叶恍若长裙迤地,轻盈地拂荡在水面,带给一湖平静的碧水几抹浅淡的波纹。你摇曳着,摇曳着如水的梦和如水的柔情。于是,你高兴了,从那深青的柳丝中我看见了你那一份盈盈脉脉的深情而羞怯的笑靥。呀,你好清秀呵!我如痴如醉地瞧着你的青色,连你那轻飞的柳絮蒙蒙地扑在脸上也不知道了。对了,你的飞絮像什么呢?它如同散雪飘落在霜夜,又好像是丝雨乱点着黄昏。你知道,就在好久前这个柳絮飘飞的春日,我的朋友离我而去了。我折你一枚青叶寄给她,你可允许吗?呵,你点头了。那么,你是答应了我。每次我到这儿来,总念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此时的你,在静谧得拌了蜜似的月色里远远看去,缥缥缈缈,如烟似雾,怪不得历来就有“做冷欺花,将烟困柳”之说。萧萧的秋风照着你,淡月疏星照着你,穿过那浓密的枝叶,照出了那么个清丽柔媚的形影。于是隐在亭榭池阁之间的你,嫣然摇动,变成了好些个绝美绝妙的词句。一片深心,也真的“依依似与骚人语”了。你将告诉诗人们什么呢?是“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的惆怅,还是“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的情思?我无从得知,难道诗人们也无从得知吗?慧性灵心、情肠意匠的诗人呵……柳呵,如果明月可以比作你温润的性灵,那么清风就亦许是你的魂儿了。那么,我变作清风、明月来伴你,好使你永不孤独,好吗?但这却是不可能的呀,你可知道吗?于是,我也为你作句诗“欲作秋风思无迹,吟成湘月魂难通”。它就停在你最高的树枝尖上,你可看见了?
门外的风,好像还没有定,可我的心儿,却早随流水去了……
在我不够端正的笔迹下,是老师用红字标注的“喜阅”以及令人鼓舞的评语:《问柳》,标题不俗,问得好,也问得巧。情浓似酒,构思讲究,语言抒情。好读书,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希望能经常读到你情文并茂的文章。如果能写一手娟美的好字,那就更加能引人反复吟咏了。
年光抛人,清梦易断。年少问柳的情怀,早已被世俗的喧闹所侵扰,被人间的风尘所掩埋。这么多年过去了,字迹仍然;麦乱,好读书的习性却在不知不觉中磨损消减得不成样了。“何时归赋沧浪水,浣我征衣万斛尘。”也许,是时候了,挥一挥衣袖,将喧闹与风尘抖落身后,怀揣期待与忐忑,静悄悄地回到诗心词境的源头。折一枝新柳,拈一朵春花,与那个年少时的自己相遇在莺飞草长的陌上。心中—惊,复又一喜。
我眼中的她,穿一件天蓝色的毛衣,齐耳覆额的短发,红如石榴的娃娃脸,戴着黑边框的古董眼镜,害羞而又倔强。她眼中的我,蓝裙长发,不见了框架眼镜,不再有一清见底的目光,不再害羞脸红,却还留存了一些倔强的气息。她当然不会主动与我打招呼,但我却极其自然地招呼起她来。仿佛久别重逢的朋友,在晨光里、落日下,交错着我们的对谈:
“原来,你还在这里。”
“原来,你也在这里。”
“这些年来,你都去过哪里呢?那里可也有春天,也有芳草?”
“也有春天,却比不上这里的天然秀丽。也有芳草……然而,怎么说呢?岂不闻——‘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
文摘
秋色寒烟翠,相思明月楼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岳阳楼记》是中学语文的必背篇目,它的作者范仲淹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其政治家的风采,高瞻远瞩、气度威严。这一印象几乎让我们忘却了作者的另一个身份,他同时还是一个锦心敏思、一唱三叹的文人。读这首《苏幕遮》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影像,是否不再是拱立于庙堂之上,那位庄容峻目、慨当以慷的老者,而是一个驻足于山水之间,愁思脉脉、一片柔肠的书生?
这样的范仲淹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范仲淹吗?然而,范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范公,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羌人眼中的“龙图老子”、夏人眼中的“小范老子”,以及后世所称的“范文正公”,并非生来就有政治细胞、庙堂尊荣。范公也有小范年少之时,也曾有过像五月柠檬一样青涩美丽的青春。而他年少之时,用的并不是“范仲淹”这个名字,那时他的名字是朱说(“说”同“悦”)。朱说不悦,范仲淹的少年时代,充满了坎坷与辛酸。
让我们回到范仲淹一生的起点吧。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范仲淹生于武宁军(治所在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其父范墉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一说,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史书并未记载,身为父亲的范墉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了个什么名字。也许那牙牙学语的小男孩儿还只有一个惹人爱怜的小名,范墉在这个小男孩儿两岁时(还只是虚岁)便去世了。小男孩儿的母亲谢氏改嫁给山东淄州长山(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后,小男孩儿改用了继父的姓氏,他有了一个崭新的、正式的名字——朱说。
朱文翰曾在苏州、湖南、安徽、山东等地为吏,从此,朱说母子辗转相随。少年朱说胸怀大志,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愿。朱说曾在多处游学,山东邹平县的长白山醴泉寺就是朱说昔日的读书处之一,他在那里留下了“划粥断齑”的故事。相传朱说每日的口粮只有一碗粥。煮好粥待其冷却后,用刀将粥面“十”字划开,这样一碗粥就均分成了四等份,早晚各吃两份。粥有了,菜可如何置办?这有何难。在粥上撒些野菜的碎末,再和上一些盐,足矣。日子一过就是三年,勤学好读的朱说却毫无怨言。
继父去世后,朱说了解到了自己真正的身世。原来,他竟不是朱家的孩子,而是范家的孩子,这件事对朱说造成了极大的精神震动。他已成年,不能接受继续依附于朱家,由别人的屋檐来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命运。二十三岁的朱说含泪辞别了母亲,来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读书。在应天府,朱说“划粥断齑”的故事有了新篇。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真是一个毅力非凡、其志可嘉的好青年。
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的车驾路过商丘,就像当今的追星族见到偶像那般疯狂,商丘市民倾城而出,为了零距离地一睹天颜是想尽了“偏方”,用尽了“奇招”。只有一个人,坐在书案前如一尊石像般纹丝不动。无论别人怎么起劲儿地怂恿他:“跟我们一起去看天子啊,这可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机会。书可以明天再读,这样的机会一旦失去,那就是终身的遗憾了。”然而,这个心如铁石的书呆子却说:“天子今后还能见到,学业却是一日不可荒废。”也难怪,对于一名夜以继日地努力、五年来没有脱下衣服睡个舒服觉的学子而言,什么样的诱惑能改变他那颗严于律己的素心呢?何况那颗素心里,还珍藏着建功立业的梦想。如果能够见到天子,就要让天子注意到他,让他施展才能,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只是作为一名平庸的看客,与芸芸众生一样,拜倒在天子的威仪之下。
一年后,朱说考中进士,在崇政殿参加殿试时,“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他终于见到了大宋天子的圣颜。进士朱说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出任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县)司理参军。他将母亲接到了任上,这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终于实现了人格与经济的独立。现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筹划复姓归宗了。朱说向朝廷上书,他提到了两个范氏先祖,春秋战国时的范蠡与范雎,说范蠡“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称范雎“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意思是范蠡与范雎都曾隐姓埋名,分别改名叫陶朱与张禄,但他们改名都是情非得已,而世人所认同的,却是他们的本名。今天,我既然已明了自己的身世,为何要掩盖自己的本姓呢?朝廷同意了朱说的请求,朱说从此复姓改名。他的新名字,就是日后那个名满华夏、妇孺皆知的范仲淹。
P41-44
作者流珠具有极高的古典文学素养,笔风清丽,引经据典。《宋时明月寄春风(愿得柳七心)》既有白落梅、安意如的温和婉约,也有蒋勋式的口语化、于丹的严谨细致,深入浅出,又浸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很有大家之范。
作品并非以考据为主,除却对诗词的赏析,也能读到宋朝的风土人情、制度文化、历史沿袭等,以及以小说形式呈现词人的生活,不止解读诗词,也会解读词人,使读者深入了解词人生平,进而更能体会其作品深意。“诗词赏析+历史考据+故事”,更符合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
作者简介
流珠,古典文学的发烧友。寻卷问轶。弄墨舞文。弦歌雅乐。由来推崇;人世况昧,亦我所欢。蒹葭苍苍,梦萦故国何须醒;云山幽幽,心驰书史誓不归。已出版长篇小说《海上婵娟待伊人》、清词品读《谁将冰心盛玉壶》。拟以英国都铎王朝为背景创作系列小说《英格兰红颜的深宫旧事》,此部《九日女王Ⅱ》为其中之一。
目录
自序 夜深忽梦少年事
春尽江南岸,离人归不归
离情天涯远,倚楼魂暗销
愧我燕来迟,谢他珠帘卷
同心伤离别,潮平意难平
秋色寒烟翠,相思明月楼
角吹孤城闭,征人家万里
东南形胜地,箫鼓醉烟霞
露花水殿明,云海洞天晚
清明寻芳景,踏青佳丽地
暮雨衰荷冷,忆共粉郎语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青春莫抛躲,长愿伴伊坐
万里丹霄路,与君携手归
珠玑置怀袖,似见千娇面
谁唱孤凤怨,新声动少年
妙舞章台柳,盈盈昭阳燕
蕙质易飘逝,遗音劳梦想
天教深盟在,但愿有初终
不悔衣带宽,为伊独憔悴
归去睹倾城,并枕向绣帏
南浦泛画鹢,断鸿长天暮
冷落清秋节,杨柳歌残月
江天洗清秋,归思萦妆楼
是白衣卿相,换浅斟低唱
杏园新郎君,香尘试骄马
歌酒旧情怀,应不似当年
寰宇荐殊祥,英哲掩前王
锦里说风流,遗爱成嘉话
忆夫差旧国,羡范蠡扁舟
长空散瑶花,明月照幽素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城南逢谢女,袅袅相思调
愿如桃与杏,从容嫁春风
水调持酒听,送春伤流景
序言
夜深忽梦少年事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中楼台影动、灯花初落。斯时斯景,正宜“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然而说来奇怪,我临窗而吟的,却并非前人先贤们的名篇隽句,而是自己所写过的一首词。其实那根本不能算得上是一首词,无韵可依、贻笑大方。但在那样的夜晚、那样的梦境,我所想起的,偏偏是它:
簟纹秋水几许长?轻舸浅唱,两两红装,晚风暗助舞衣香。
遥忆芙蓉在潇湘。俊逸浪漫,雍容浩荡,明月来时醉流光。
明月来时醉流光。流光逐水,岁月嬗替。屈原说:“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世间能逍遥容与者,唯梦想而已。正如某首歌中所唱,“谁能给我一双翅膀,飞到最远的地方。用尽全力乘风而去,穿过黑夜的阻挡”。梦想就是这样一双会飞的翅膀,是游离于光阴岁月之外、盛开不败的芙蓉,永远俊逸浪漫,雍容浩荡。
按照通常的看法,人生中最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必属少年之时。可惜少年时代,在学业为重的大环境下,有如笼中乌、网中鱼,天空虽广,大海虽阔,却无从奋飞,无从腾跃。拘于狭小的天地,十六岁的花季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缤纷多彩。幸喜,我的少年时代有诗词相陪,而与诗词相伴的日子,也就成了我人生中最是诗情画意、浪漫充实的时光。
我与宋词结缘,大概是在十三四岁吧,是古人极为称赏的“豆蔻年华”。而缘起却是因为唐诗,一次极偶然的机会,我从同学家发现并借到一本唐圭璋先生等人所编的《唐诗鉴赏辞典》,如获至宝,喜爱非常。记得那时我们期中、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前三名者都会得到一本笔记本作为奖励。我得到过好几本这样的“战利品”呢!至今还能清晰地忆起笔记本的封面——一个戴着俏皮小帽的新疆小姑娘,侧首含笑坐在鲜花怒放的草地上,它的名字叫作《花儿欢》。而我竟然别出心裁,将好几本《花儿欢》用针线装订为厚厚的一本,孜孜不倦地在那一盏橘红色的读书灯下誊抄起《唐诗鉴赏辞典》所选录的唐诗来。我奶奶是名退休教师,也是我童年时《唐诗三百首》的启蒙老师。大约是有感于我的这种虔诚与热情吧,她特地去书店为我买回了一本《唐宋词鉴赏辞典》。以当时的物价,购置这么一本精装厚册的书,算得上是轻奢了一把。谁让奶奶心疼孙女呢:“好好地学着吧,这下可不用熬夜抄写了。”从此,唐诗宋词之美,同时萦心铭怀矣。而少时读词的情味,恰如辛弃疾所言:“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本书题名“愿得柳七心”,却不是一本只谈柳永之书,尽管所选的辞章篇幅的确以柳永为冠,而笔者于此亦是用力最勤。遥想北宋盛年名都东京,人人都爱柳七郎,家家皆诵耆卿词。“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七何幸而生此时代,时代何幸而得此奇才。柳七是历史上第一个写词专业户,而本书中的其余词人,则有别于他。寇凖、陈尧佐、范仲淹,这三位词人都曾入阁拜相。呼风唤雨的政坛大佬写起词来却能曲尽婉妙,这还真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本书还会讲到一位神秘的西湖隐士,或许你已猜到他是谁了——是的,就是那位与梅花情定终身的诗人。而压场出现的,则是被誉为“云破月来花弄影尚书”的张子野。“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子野凝思幽叹,琵琶又换新声。
按照笔者的设想,拟以本书为始发之作,将宋词评析写成一个系列。愿得柳七心,这里的柳七,用以借指天下词人。所愿得者,是天下词人的意脉神髓。真能完成这场长跑吗?那么多令人心仪、心动的宋词,所费工夫之久,是难以估算的。即使做好了“磨洋工”的打算,志大才疏,多半也会半途而废、徒呼奈何。虽所望过奢,然而,就如探春者恨不能遍观天下名园,爱星者梦寐以求的,绝不止于孤星皎然,而是璀璨如海的星空。如果你足够爱词的话,又怎会拒绝这样一个甜美浩瀚的梦想呢?相逢意气为君饮,愿与宋词过一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起来,只是一个“柳”字,真能牵动无限思致。我高中时所写的第一篇作文就叫《问柳》。那年我十五岁,已能背得《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许多词作。就今天看来,这当然是一篇不无稚气却又刻意为之的少作,但亦可以看出,诗词对我的影响已是何其深切。玆录于下:
柳,我问你:深秋了,你还独自站在月下,不冷吗,不害怕吗?
哎,为什么你总长在江岸汀边?你送过好多好多的行人呵!韦庄的《古离别》里就有你:“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可有的诗人不喜欢你,姜白石的《长亭怨慢》里曾有这样的词句:“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许。”责备你无情。李商隐还算了解你,他说你:“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这些,你都知道吗?我可真是喜欢你那撩人心怀的碧丝和清逸俊迈的丰姿呵……
每到春日,你总在微风的吹拂下依依低舞,款款轻飞。你那摇动的柔嫩的枝叶恍若长裙迤地,轻盈地拂荡在水面,带给一湖平静的碧水几抹浅淡的波纹。你摇曳着,摇曳着如水的梦和如水的柔情。于是,你高兴了,从那深青的柳丝中我看见了你那一份盈盈脉脉的深情而羞怯的笑靥。呀,你好清秀呵!我如痴如醉地瞧着你的青色,连你那轻飞的柳絮蒙蒙地扑在脸上也不知道了。对了,你的飞絮像什么呢?它如同散雪飘落在霜夜,又好像是丝雨乱点着黄昏。你知道,就在好久前这个柳絮飘飞的春日,我的朋友离我而去了。我折你一枚青叶寄给她,你可允许吗?呵,你点头了。那么,你是答应了我。每次我到这儿来,总念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此时的你,在静谧得拌了蜜似的月色里远远看去,缥缥缈缈,如烟似雾,怪不得历来就有“做冷欺花,将烟困柳”之说。萧萧的秋风照着你,淡月疏星照着你,穿过那浓密的枝叶,照出了那么个清丽柔媚的形影。于是隐在亭榭池阁之间的你,嫣然摇动,变成了好些个绝美绝妙的词句。一片深心,也真的“依依似与骚人语”了。你将告诉诗人们什么呢?是“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的惆怅,还是“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的情思?我无从得知,难道诗人们也无从得知吗?慧性灵心、情肠意匠的诗人呵……柳呵,如果明月可以比作你温润的性灵,那么清风就亦许是你的魂儿了。那么,我变作清风、明月来伴你,好使你永不孤独,好吗?但这却是不可能的呀,你可知道吗?于是,我也为你作句诗“欲作秋风思无迹,吟成湘月魂难通”。它就停在你最高的树枝尖上,你可看见了?
门外的风,好像还没有定,可我的心儿,却早随流水去了……
在我不够端正的笔迹下,是老师用红字标注的“喜阅”以及令人鼓舞的评语:《问柳》,标题不俗,问得好,也问得巧。情浓似酒,构思讲究,语言抒情。好读书,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希望能经常读到你情文并茂的文章。如果能写一手娟美的好字,那就更加能引人反复吟咏了。
年光抛人,清梦易断。年少问柳的情怀,早已被世俗的喧闹所侵扰,被人间的风尘所掩埋。这么多年过去了,字迹仍然;麦乱,好读书的习性却在不知不觉中磨损消减得不成样了。“何时归赋沧浪水,浣我征衣万斛尘。”也许,是时候了,挥一挥衣袖,将喧闹与风尘抖落身后,怀揣期待与忐忑,静悄悄地回到诗心词境的源头。折一枝新柳,拈一朵春花,与那个年少时的自己相遇在莺飞草长的陌上。心中—惊,复又一喜。
我眼中的她,穿一件天蓝色的毛衣,齐耳覆额的短发,红如石榴的娃娃脸,戴着黑边框的古董眼镜,害羞而又倔强。她眼中的我,蓝裙长发,不见了框架眼镜,不再有一清见底的目光,不再害羞脸红,却还留存了一些倔强的气息。她当然不会主动与我打招呼,但我却极其自然地招呼起她来。仿佛久别重逢的朋友,在晨光里、落日下,交错着我们的对谈:
“原来,你还在这里。”
“原来,你也在这里。”
“这些年来,你都去过哪里呢?那里可也有春天,也有芳草?”
“也有春天,却比不上这里的天然秀丽。也有芳草……然而,怎么说呢?岂不闻——‘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
文摘
秋色寒烟翠,相思明月楼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岳阳楼记》是中学语文的必背篇目,它的作者范仲淹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其政治家的风采,高瞻远瞩、气度威严。这一印象几乎让我们忘却了作者的另一个身份,他同时还是一个锦心敏思、一唱三叹的文人。读这首《苏幕遮》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影像,是否不再是拱立于庙堂之上,那位庄容峻目、慨当以慷的老者,而是一个驻足于山水之间,愁思脉脉、一片柔肠的书生?
这样的范仲淹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范仲淹吗?然而,范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范公,并非从一开始就是羌人眼中的“龙图老子”、夏人眼中的“小范老子”,以及后世所称的“范文正公”,并非生来就有政治细胞、庙堂尊荣。范公也有小范年少之时,也曾有过像五月柠檬一样青涩美丽的青春。而他年少之时,用的并不是“范仲淹”这个名字,那时他的名字是朱说(“说”同“悦”)。朱说不悦,范仲淹的少年时代,充满了坎坷与辛酸。
让我们回到范仲淹一生的起点吧。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范仲淹生于武宁军(治所在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其父范墉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一说,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史书并未记载,身为父亲的范墉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了个什么名字。也许那牙牙学语的小男孩儿还只有一个惹人爱怜的小名,范墉在这个小男孩儿两岁时(还只是虚岁)便去世了。小男孩儿的母亲谢氏改嫁给山东淄州长山(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后,小男孩儿改用了继父的姓氏,他有了一个崭新的、正式的名字——朱说。
朱文翰曾在苏州、湖南、安徽、山东等地为吏,从此,朱说母子辗转相随。少年朱说胸怀大志,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愿。朱说曾在多处游学,山东邹平县的长白山醴泉寺就是朱说昔日的读书处之一,他在那里留下了“划粥断齑”的故事。相传朱说每日的口粮只有一碗粥。煮好粥待其冷却后,用刀将粥面“十”字划开,这样一碗粥就均分成了四等份,早晚各吃两份。粥有了,菜可如何置办?这有何难。在粥上撒些野菜的碎末,再和上一些盐,足矣。日子一过就是三年,勤学好读的朱说却毫无怨言。
继父去世后,朱说了解到了自己真正的身世。原来,他竟不是朱家的孩子,而是范家的孩子,这件事对朱说造成了极大的精神震动。他已成年,不能接受继续依附于朱家,由别人的屋檐来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命运。二十三岁的朱说含泪辞别了母亲,来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读书。在应天府,朱说“划粥断齑”的故事有了新篇。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真是一个毅力非凡、其志可嘉的好青年。
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的车驾路过商丘,就像当今的追星族见到偶像那般疯狂,商丘市民倾城而出,为了零距离地一睹天颜是想尽了“偏方”,用尽了“奇招”。只有一个人,坐在书案前如一尊石像般纹丝不动。无论别人怎么起劲儿地怂恿他:“跟我们一起去看天子啊,这可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机会。书可以明天再读,这样的机会一旦失去,那就是终身的遗憾了。”然而,这个心如铁石的书呆子却说:“天子今后还能见到,学业却是一日不可荒废。”也难怪,对于一名夜以继日地努力、五年来没有脱下衣服睡个舒服觉的学子而言,什么样的诱惑能改变他那颗严于律己的素心呢?何况那颗素心里,还珍藏着建功立业的梦想。如果能够见到天子,就要让天子注意到他,让他施展才能,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只是作为一名平庸的看客,与芸芸众生一样,拜倒在天子的威仪之下。
一年后,朱说考中进士,在崇政殿参加殿试时,“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他终于见到了大宋天子的圣颜。进士朱说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出任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县)司理参军。他将母亲接到了任上,这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终于实现了人格与经济的独立。现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筹划复姓归宗了。朱说向朝廷上书,他提到了两个范氏先祖,春秋战国时的范蠡与范雎,说范蠡“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称范雎“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意思是范蠡与范雎都曾隐姓埋名,分别改名叫陶朱与张禄,但他们改名都是情非得已,而世人所认同的,却是他们的本名。今天,我既然已明了自己的身世,为何要掩盖自己的本姓呢?朝廷同意了朱说的请求,朱说从此复姓改名。他的新名字,就是日后那个名满华夏、妇孺皆知的范仲淹。
P41-44
ISBN | 9787559620842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 流珠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