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影响中国的红色文化: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反法西斯战争……历史惊涛化作笔底风雨,唤醒几代中国人
著译合一的黄金时代:鲁迅、耿济之、郭沫若、茅盾、蒋光慈……群星璀璨,以笔为桨,载你重游伏尔加
左翼文人的纸上蓝图:现实主义、人道精神、历史使命感……重塑疗救社会病痛、改造民族灵魂之文学
名人推荐
这套丛书选择了1919年至1949年介绍到中国的近五十种著名的俄苏文学作品。1919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对于中国俄苏文学译介同样如此,俄苏文学译介自此进入盛期并日益深刻地影响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是对“五四”百年的一种独特纪念,也是对中国俄苏文学译介的一个极好的世纪回眸。
——学者 陈建华
翻译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始,一直贯穿到左翼文学运动的始终。……人们从中了解世界文学的历史及其发展,汲取先进思想文化的养料,学习创作的方法,以此推动创作,深化理论,建设中国自己的鲜活的文学。甚至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学,也就不会有其辉煌的历史。
这套书汇聚了俄苏文学的名家、脍炙人口的名作、名震遐迩的名译,既有文学欣赏价值,也有历史文献价值。
——学者 王锡荣
作者简介
法捷耶夫(1901-1956),苏联著名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家。1912年至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9年到海参崴商业学院学习,同时参加了革命活动。1926年底到莫斯科后专职从事文学创作,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56年自杀身亡。其代表性作品有《逆流》《毁灭》《青年近卫军》等。
目录
作者自传 / 1
代序 关于“新人”的故事(弗理契) / 1
第一部
1 木罗式加 /
2 美谛克 /
3 用嗅觉 /
4 孤独 /
5 农民 /
6 矿山的人们 /
7 莱奋生 /
8 对头 /
9 第一步 /
第二部
1 在部队里的美谛克 /
2 开始 /
3 苦恼 /
4 路径 /
5 重负 /
第三部
1 美迭里札的侦察 /
2 三个死 /
3 泥沼 /
4 十九人 /
后记 /
关于《毁灭》(藏原惟人) /
文摘
作者自传
我在一九○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生于忒威尔(TVER)省的庚拉赫(KIMRAKH)。在早期的幼年时代,多在维里纳(VILNA)过去,后来是在乌发(UFA)。至于我的幼年及少年时期,大部分是和远东各地及乌苏里(USSURI)南境结在一起的,这是因为我的父母,在一九○七年或一九○八年曾移住到那些地方的缘故。我的父亲是阵亡于一九一七年的,他是一个医士的助手;母亲是一个医士的女助手。他们多半是在乌苏里一带工作——有时在日本海岸,有时在伊曼(IMAN)河上流,有时在道比赫(DAUBIKHE)河,最后一次是在依曼县之屈哥也夫克(CHUGYEVK)村落工作——屈哥也夫克是一个山林的村落,离乌苏里有一百二十威尔斯忒之遥。我父亲是从入了屈哥也夫克村籍以后,始得购置田产,从事于产麦的生活的。
我最初求学于海参卫(VLADIVOSTOK)的商业学校(没有在该校卒业,至第八年级我就脱离了),夏天多消磨于农村,为家庭助手。
一九一八年秋,才开始为共产党工作——在科尔却克(KOLTCHAK)反动势力下,做秘密的工作。当游击队反攻科尔却克及协约国联军的时候(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我也是参加游击队的工作的一个,自科尔却克覆灭以后,我就服役于赤卫军(当时称为远东民众革命军),与日本军作战,一九二○年四月间,在沿海一带,与谢米诺夫(SEMENOV)作战,一九二○年冬,则从军于萨拜喀尔(ZABAIKAL)。
一九二一年春,被推为第十届全俄共产党代表大会的出席代表,被派赴京(莫斯科)。我在那时和其他同志们——约占大会出席代表十分之四或三的同志,前往克朗斯嗒特(KRONSTADT)去平服那里的叛变。不幸受伤(这是第二次),诊视了几次,便退伍回来了。不久即肄业于莫斯科的矿业中学,至第二年级,即行退学。自一九二一年秋起,至一九二六年秋止,我做了不少党的工作——有时在莫斯科,有时在科彭(KUBAN),有时在拉斯托夫(ROSTOV)。
我的第一篇小说《泛滥》,作于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间,《逆流》那篇故事,作于一九二三年,罗曼小说《毁灭》,是在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间作成的。
一九二四年,我是从事于《乌兑格之最后》的罗曼小说。
影响中国的红色文化: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反法西斯战争……历史惊涛化作笔底风雨,唤醒几代中国人
著译合一的黄金时代:鲁迅、耿济之、郭沫若、茅盾、蒋光慈……群星璀璨,以笔为桨,载你重游伏尔加
左翼文人的纸上蓝图:现实主义、人道精神、历史使命感……重塑疗救社会病痛、改造民族灵魂之文学
名人推荐
这套丛书选择了1919年至1949年介绍到中国的近五十种著名的俄苏文学作品。1919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对于中国俄苏文学译介同样如此,俄苏文学译介自此进入盛期并日益深刻地影响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既是对“五四”百年的一种独特纪念,也是对中国俄苏文学译介的一个极好的世纪回眸。
——学者 陈建华
翻译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始,一直贯穿到左翼文学运动的始终。……人们从中了解世界文学的历史及其发展,汲取先进思想文化的养料,学习创作的方法,以此推动创作,深化理论,建设中国自己的鲜活的文学。甚至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学,也就不会有其辉煌的历史。
这套书汇聚了俄苏文学的名家、脍炙人口的名作、名震遐迩的名译,既有文学欣赏价值,也有历史文献价值。
——学者 王锡荣
作者简介
法捷耶夫(1901-1956),苏联著名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家。1912年至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9年到海参崴商业学院学习,同时参加了革命活动。1926年底到莫斯科后专职从事文学创作,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56年自杀身亡。其代表性作品有《逆流》《毁灭》《青年近卫军》等。
目录
作者自传 / 1
代序 关于“新人”的故事(弗理契) / 1
第一部
1 木罗式加 /
2 美谛克 /
3 用嗅觉 /
4 孤独 /
5 农民 /
6 矿山的人们 /
7 莱奋生 /
8 对头 /
9 第一步 /
第二部
1 在部队里的美谛克 /
2 开始 /
3 苦恼 /
4 路径 /
5 重负 /
第三部
1 美迭里札的侦察 /
2 三个死 /
3 泥沼 /
4 十九人 /
后记 /
关于《毁灭》(藏原惟人) /
文摘
作者自传
我在一九○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生于忒威尔(TVER)省的庚拉赫(KIMRAKH)。在早期的幼年时代,多在维里纳(VILNA)过去,后来是在乌发(UFA)。至于我的幼年及少年时期,大部分是和远东各地及乌苏里(USSURI)南境结在一起的,这是因为我的父母,在一九○七年或一九○八年曾移住到那些地方的缘故。我的父亲是阵亡于一九一七年的,他是一个医士的助手;母亲是一个医士的女助手。他们多半是在乌苏里一带工作——有时在日本海岸,有时在伊曼(IMAN)河上流,有时在道比赫(DAUBIKHE)河,最后一次是在依曼县之屈哥也夫克(CHUGYEVK)村落工作——屈哥也夫克是一个山林的村落,离乌苏里有一百二十威尔斯忒之遥。我父亲是从入了屈哥也夫克村籍以后,始得购置田产,从事于产麦的生活的。
我最初求学于海参卫(VLADIVOSTOK)的商业学校(没有在该校卒业,至第八年级我就脱离了),夏天多消磨于农村,为家庭助手。
一九一八年秋,才开始为共产党工作——在科尔却克(KOLTCHAK)反动势力下,做秘密的工作。当游击队反攻科尔却克及协约国联军的时候(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我也是参加游击队的工作的一个,自科尔却克覆灭以后,我就服役于赤卫军(当时称为远东民众革命军),与日本军作战,一九二○年四月间,在沿海一带,与谢米诺夫(SEMENOV)作战,一九二○年冬,则从军于萨拜喀尔(ZABAIKAL)。
一九二一年春,被推为第十届全俄共产党代表大会的出席代表,被派赴京(莫斯科)。我在那时和其他同志们——约占大会出席代表十分之四或三的同志,前往克朗斯嗒特(KRONSTADT)去平服那里的叛变。不幸受伤(这是第二次),诊视了几次,便退伍回来了。不久即肄业于莫斯科的矿业中学,至第二年级,即行退学。自一九二一年秋起,至一九二六年秋止,我做了不少党的工作——有时在莫斯科,有时在科彭(KUBAN),有时在拉斯托夫(ROSTOV)。
我的第一篇小说《泛滥》,作于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间,《逆流》那篇故事,作于一九二三年,罗曼小说《毁灭》,是在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间作成的。
一九二四年,我是从事于《乌兑格之最后》的罗曼小说。
ISBN | 9787108063786,7108063786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 法捷耶夫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