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有限,为自己而活 9787509397947,750939794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171569 类别: 图书 励志与成功 为人处世
编辑推荐

每个人一天都拥有24个小时。没人可以把时间从你手上夺走,它是偷不走的;也没人会得到更多或更少的时间,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一天24个小时,不能预支,也无法跳跃。如果懂得有效地管理时间,你会觉得每天似乎多拥有了几个小时。如何创造时间的奇迹?如何获得规划时间的良方?本书将给你一个答案。

作者简介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十八世纪美国很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
阿诺德·贝内特(Arnold Bennett):英国杰出作家、剧作家和批评家。一生著述颇丰,先后出版了30本小说、10个剧本和近3000篇短文。其代表作有《五镇的安娜》《五镇轶事》《纸牌》《如何掌控你一天的24小时》等。
阿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美国著名出版家和作家。《菲士利人》《兄弟》杂志的总编辑,罗伊科罗斯特出版社创始人。

目录

穷理查智慧书
一、勤奋与努力 002
二、金钱与节俭 005
三、友谊与爱情 008
四、真诚与善良 010
五、幽默与讽刺 015
六、为人与处世 023
七、光阴与人生 030

袖珍哲学
第一部 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 038
序 038
第一章 每天的奇迹 042
第二章 超越计划的欲望 045
第三章 开始之前的准备 047
第四章 烦恼的由来 050
第五章 打网球与不朽的精神 053
第六章 牢记人类的天性 056
第七章 主宰自己的思想 058
第八章 省思的精神 061
第九章 对艺术的兴趣 064
第十章 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乏味的 067
第十一章 读并思考 070
第十二章 应该避免的危险 074
第二部 平常人的生活与婚姻 077
第一章 “他一生辛劳,却毫无目标” 077
第二章 体会快乐 090
第三章 人生的风险 103
第四章 换位思考 116
第三部 人体机器 128
第一章 心安理得 128
第二章 生活艺术中的业余者 132
第三章 作威作福的大脑 135
第四章 训练的第一步 138
第五章 养成专注的习惯 142
第六章 主宰你的大脑 145
第七章 “生活”的主要含义 149
第八章 日常摩擦 152
第九章 “着火了!” 156
第十章 操劳过度 159
第十一章 题外话 162
第十二章 生活中的一项新爱好 165
第十三章 成功与失败 168
第十四章 人与周围的环境 170
第十五章 理性!理性! 172

哈伯德人生哲学
通往幸福的大道(前言) 178
第一章 生命与死亡 179
第二章 男人与女人 190
第三章 伟 人 196
第四章 艺术与艺术家 202
第五章 思想家 210
第六章 演 讲 218
第七章 大 海 223

序言

名家关于人生哲学的精辟论述(译本序)
本书是三位名家关于人生哲学的精辟论述。人生哲学是一门重大的艺术,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总结。
《穷理查智慧书》是美国作家、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编著的一本充分体现人生哲学之光的优秀格言集。富兰克林协助杰斐逊起草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独立宣言》,出任美国驻巴黎的全权代表,回国后任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他知识渊博,活动广泛,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积极宣传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他还以避雷针的发明者身份闻名于世。
富兰克林著述颇丰,最有代表性的是《富兰克林自传》和《穷理查智慧书》。《富兰克林自传》主要写他的家庭身世、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工作、1757年前的政治活动和科学方面的成就。《穷理查智慧书》除一般历书的内容外,还利用空白处印上许多机智诙谐的格言、谚语,传播为人处世和发家致富之道,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写作1758年最后一本时,富兰克林把分散在前面各本上有关的重要格言汇集起来,1774年再版时改名为《致富之路》,使书中的优秀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书中的名言佳句比比皆是,如“时间即生命”“勤奋乃成功之母”,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虚荣开花,却不结果”,这是多么深刻!多么耐读!作者在书名中所指的“富”不仅指物质生活的富有,更重要的是人生美德的“富有”,这富有主要体现在勤奋与努力、克勤与节俭、友谊与爱情和真诚与善良等方面。
人要有所作为,缺少了勤劳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已为古今中外无数的伟人所充分证明。我始终坚信“勤奋出天才”。一个懒散的人,再聪明也会变成傻子。远的不说,我身边就有一些亲友,他们的生活比一般人过得好,他们大多数靠勤劳起家(就正道而言理应如此)。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的确与众不同。“少说多做”,穷理查说得真好。
有钱并不是坏事,关键看你怎么去用它。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没有钱是不行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又万万不能”的说法,很明确地反映出金钱的作用。另外,节俭也是人的一个美德,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有浪费的坏习惯。我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把握好“度”的问题,过左过右都是不恰当的。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有提高的今天,人们需要更多的消费,不然经济怎能发展?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一去不返。这种把握好“度”的思想,在本书中也有体现。“小小开支不可不管,小小漏洞会沉大船”,关键是要堵塞“漏洞”。
“爱之深,恨之切”,其中包含了深刻的辩证关系。“爱情与权力都不喜欢伴侣”,从这句幽默的语言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丰富深刻的含义。其他诸如“爱,然后被爱”“公开的敌人是祸害,但虚假的朋友比之更坏”“许诺会赢得朋友,但食言会化友为敌”等,都很耐读。谁不希望有美好的友谊和爱情?但要真正拥有之,又离不开生活的艺术。
以上精辟的论述,不一而足,读者可从书中尽情去欣赏和领会。
原著按年从1733年至1758年依次编排。考虑到实用的需要,本书按大致分类编排,以便于查阅;有些格言不符合当今,没有实际意义,也有所删除,以保证全书的质量。
第二部分是从贝内特著名的“袖珍哲学”系列中精选的三部作品。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大多数人一天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场景,他们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吞噬着他们的激情,家庭生活也单调乏味,但他们既不能停下脚步,也不能背离命运的安排。种种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于以下对人生的探询:现在,我的人生陷入了困境,如果我一直这么过下去,此后还能从中收获什么呢?这个问题涉及将来,而要考虑将来,就必须改变现在。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主宰自己的大脑。围绕这个关键点,作者以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为主,以讲道理为辅,指导我们如何循序渐进地进行控制大脑的训练,如何理智地处理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作者将深刻的哲理生动巧妙地融入现实生活,为我们指明了摆脱既定“命运”的道路,不失为一本调节失衡生活、引导我们很好地懂得“生活艺术”的实用手册。
第三部出自美国著名作家和哲学家、 《致加西亚的信》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为思考者同时也是为行动者所写的一本书。快乐与信任就在未来,这是哈伯德哲学永恒的关键语,是他最终踏上的道路,也是他为读者铺平的大道——通往幸福的大道。自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之后,《哈伯德人生哲学》成为受到热烈追捧的哲学作品。本书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爱情与人生、文学与商业、死亡与永生、艺术、历史、科学、音乐等,字里行间展现了哈伯德无所不包的博学头脑。如果想了解所有时期、所有年龄阶段的哲学,不妨翻开《哈伯德哲学》,分享哈伯德的哲学思想。哈伯德巨大的魅力在于他多变的语言风格,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在评论家看来,他是自莎士比亚后采用最为丰富的语言表达阐述其思想的作家。此外,书中大量的警句寓意深刻,读罢让人回味无穷。
本书第一部分《穷理查智慧书》由刘荣跃翻译,第二部分《袖珍哲学》由喻璐翻译,第三部分《哈伯德人生哲学》由贾雪翻译。在此希望读者能从这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受到鼓舞和激励,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成功或应有的成绩,从而有一个快乐、充实的人生!
刘荣跃
2018年8月于天府雄州·四川简阳

文摘

第四章 烦恼的由来
为了让读者迅速而确切地掌握分配时间的方法,我必须选择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我只能选择一个实例,而这个实例并不代表普遍情况,因为没有一种情况可以代表“普遍情况”,就像没有一个人可以代表“全人类”。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而每个人的案例也同样与众不同。
然而,如果我选择这样一个实例来说明—— 一位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伦敦人,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每天早晚各花50分钟用于上下班往返,我想我已经在现实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接近了“普遍”的标准。当然,人们的工作时间有长有短,这都是为了谋生。
幸好我们没有把收入状况作为考察标准,因此,无论是每周只挣1英镑的小职员还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从目前的角度看都是平等的。
在对待每天24个小时的时间安排上,这位具有代表性的伦敦人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普遍态度上的错误,这种态度损害和削弱了他一天当中三分之二的精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激情,充其量也就是不讨厌罢了。他磨磨蹭蹭地开始一天的工作,想方设法地拖延时间,尽可能地提早结束,工作结束时他满心欢喜。工作的时候,他几乎从来没有竭尽全力(我很清楚,愤怒的读者会指责我诋毁城市工作者,可我对这个城市十分了解,不打算改变自己的看法)。
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把早上10点到下午6点这段时间看成真正的“一天”,而早上10点之前到下午6点之后的这段时间只不过是“序幕”和“尾声”。尽管这种态度存在于潜意识,却完全让他丧失了对剩余16个小时的兴趣,其结果是:他没有浪费这16个小时,但也没有重视它们,只是将它们当成边角废料罢了。
在这个人的意识当中,只有“应付”和“交差”一段时间或者一些事情,这种态度是完全不合逻辑的、不健康的。如果一个人将生命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看成另外三分之一的附属,可他又对这三分之一毫无热情,他又怎能指望自己活得充实而美满呢?完全不可能。
如果这位典型的伦敦人希望活得充实而美满,那么他必须在头脑中把剩余的16个小时组成一天中的另一天,就像在一个小箱子外面套上一个大箱子。这“另一天”就是下午6点到早上10点之间的这段时间,一共包括16个小时。他只需把这16个小时用来锻炼身体、强健心智、亲近家人、结交朋友。在这16个小时里,他是自由的,不再是上班族,不再为生计发愁,跟那些有私人收入的人一样富有。他必须抱有这样的态度,这很重要,人生的成功也全在于此。
你可能会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这16个小时中,可能会降低正常上班那8个小时的效率。绝非如此!这位伦敦人首先应该明白这样的事实:人的大脑可以不断地应付持续的繁重活动,它不会像四肢那样容易疲劳。大脑需要的只是“变化”,而不是休息——睡眠就另当别论了。
现在让我检查一下,这个典型人物从起床开始是怎样安排属于自己的这16个小时的。我仅仅指出他所做的事和我认为他不应该做的事,而关于如何像拓荒者开辟林中空地那样去开辟时间的建议,我将在后文提出。
平心而论,他在早晨9点10分离开家之前几乎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大多数的时候,他9点钟起床,在9点07分到9点09分之间吃完早点,然后就夺门而出。但是,在关门的一刹那,他那永不疲倦的大脑突然变得呆滞起来。他步行去地铁站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到那儿之后,他要等地铁出站。每天早上,在数百个地铁站,都能看到很多人在站台上悠闲地来回踱步,任凭地铁公司厚颜无耻地掠夺他们比金钱还宝贵的时间。每天,不计其数的时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仅仅因为我们这个典型人物对时间没有任何概念,也从未想过采取一些简单措施来防范时间损失。
他每天都有一枚“时间硬币”,必须把它兑换成零钱才能使用,可他并不在乎兑换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损失。
假如在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对他说:“我们可以为你兑换1英镑,但必须收取3.5便士作为手续费。”这时典型人物会怎么说呢?同理,地铁公司每天都会浪费两次他上下班途中的5分钟时间。
你也许会说,我讲的都是琐碎小事。是的,我讲的的确是小事,但我会在下文为自己辩护。
现在,就请你买份报纸上地铁吧。
ISBN9787509397947,7509397944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