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金融危机"十年魔咒"破局之作:危机从未远离,战略型金融护身符。
●实战派作者高屋建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26年金融实战积累,十大纬度解析世界金融变局与中国金融政策
●解析互联网金融走向:揭幕金融乱象 指导金融投资
●著名经济学家、金融重量级大咖吴晓灵、盛松成、黄益平、陈志武、彭文生联名倾情推荐。
作者简介
作者:王永利,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先后领导中国银行应对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银行IT蓝图实施、财务及资产负债规划和流动性管理等。曾任SWIFT首任中国大陆董事,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等。
对货币金融、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期货及衍生品、金融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数字币与区块链等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有《金融危机全景透视》《金融新思维银行新发展》《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等。
目录
引言001
第一部分 有形货币:起源与演变
第一章 原始的商品货币003
一、商品(实物)货币的出现003
二、货币商品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004
第二章 规制化货币和金属本位制纸币007
一、中国的货币发展008
二、欧洲的货币发展013
三、货币金融发展的土壤016
第三章 货币脱金与信用货币018
一、贵金属退出货币舞台018
二、贵金属退出货币舞台不可逆转022
三、货币脱金后的投放渠道与方式023
四、信用货币出现具有极大进步意义028
五、货币脱金催生货币性质重大变化029
六、信用货币需要控制超发的缰绳032
小结有形货币之本037
第二部分 货币裂变:从有形到无形
第一章 记账清算运行及其深刻影响041
一、记账清算方式的出现041
二、记账清算运行体系042
三、记账清算推动货币变异045
四、记账清算推动金融升级047
五、金融发展伴随风险加剧049
六、互联网推动清算与货币金融新变化050
第二章 记账清算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053
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053
二、记账清算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影响056
三、误解记账清算导致严重问题059
第三章 货币金融裂变与魔力释放063
一、货币总量难以控制063
二、银行“大而不倒”064
三、外汇储备倍增流动性效应显现065
四、政府干预与流动性过剩066
五、全球货币总量控制难题069
六、金融脱实向虚导致恶果070
小结无形货币之根073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中国货币金融探秘
第一章 新中国“30年阶段”发展奇观079
一、新中国发展的“30年阶段”特征080
二、中国有望在第四个30年实现世界领先087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总量快速扩张之路090
一、改革开放后货币总量快速扩张090
二、基础货币的投放092
三、派生货币的投放099
四、改革开放简要历程和基本脉络102
五、经济社会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117
第三章 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119
一、国家外汇储备不存在规模合理性问题120
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或收缩的应对策略126
三、应对外汇储备大规模波动的措施仍需改进133
四、改进央行外汇储备的反映和监督机制140
五、2018年宏观调控更需灵活性146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金融战略选择154
一、高度重视国家金融战略的规划和实施154
二、围绕增强综合实力,着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156
三、围绕增强国际影响力,切实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161
四、上海原油期货的推出意义重大164
五、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169
六、重视金融重要指标的变化及其核算与统计176
小结中国货币金融之谜179
第四部分 货币金融未来发展探析
第一章 互联网发展与社会巨变185
一、互联网发展产生的影响185
二、互联网发展的方向189
三、对互联网要积极而理性194
第二章 网络加密货币探秘197
一、比特币的产生与发展197
二、比特币与区块链探秘202
三、区块链发展应跳出“比特币区块链”范式221
四、委内瑞拉“数字石油币”229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233
一、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233
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235
三、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238
四、互联网金融变相发展242
五、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244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急需变革253
一、世界格局进入剧变关键期254
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变革282
小结未来之道与术292
附录
必须更深刻更审慎地看待美国金融危机297
一、美国住房价格最近一轮长时间上升后骤然回落的原因分析298
二、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特别是著名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而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307
三、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312
序言
序
世界剧变,货币亦在裂变,从有形到无形,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以货币为灵魂与核心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乃至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创新,绵延数千年仍生生不息,不断演变、聚变,不断爆发出“核能量”,堪称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大奇迹。
货币金融的发展,既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又经常引发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造成经济社会剧烈动荡甚至政府更替,产生越来越巨大的破坏力。货币金融可谓充满神秘和魔力,似乎融“天使”与“魔鬼”于一体。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货币金融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模式仍在不断演化,其影响愈发广泛、深刻。
世界范围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经主要经济体联合采取力度空前的救市运动,危机得以缓解,数年后经济有所复苏,但积累的问题日趋严重,十年后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世界更不太平,矛盾更加突出,危机“十年魔咒”更令人担忧。
如何准确看待和把握货币金融的本源和本质、发展的逻辑与方向,如何在推动货币金融创新发展的同时避免发生根本性、颠覆性的错误,如何准确判断和有效应对可能爆发的金融风险和危机等,乃是关乎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繁荣与否的重大课题。
而在货币裂变的过程中,诞生于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的比特币,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以太币、莱特币等网络“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不断涌现和升温,目前已形成重大国际“号召力”。很多人相信这种网络“加密货币”将颠覆法定货币体系,其应用的“区块链”技术将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成为信任的机器、价值的互联网,将再造社会生产关系、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货币概念产生认知模糊,学术界、金融监管和法律层面至今难以达成共识。
回望东方巨龙,新中国成立以后,高度的计划经济曾严重削弱了货币金融之作用。改革开放后,货币金融的功能逐步恢复。但金融机构真正转向市场化经营,是从1998年成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将国有金融机构的组织关系从当地政府脱离出来,并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之后才起步,自2004年陆续推动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2006年开始陆续推动其股票上市,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转型才真正开始,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历史极为短暂。
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国际资本和产能流入中国,中国货币金融随之快速发展,货币总量从1999年末不足12万亿元,到2107年末接近170万亿元。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国家加大经济刺激力度,以及外汇储备的快速扩张,中国货币总量、央行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与盈利水平、社会负债规模等急速扩张,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快过猛的发展同时也积累了很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诸如金融脱实向虚、资金体内循环、金融市场分割、资管业务泛滥、金融监管滞后、系统性金融风险聚集,等等。
当前,国际国内局势正在深刻变化,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已成为稳中求进的头号攻坚战。诸多问题昭示出我国对货币金融的本质和逻辑认知不到位,整体研究和统筹把控有缺失,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关系把握不准确,金融监管理念和监管体系有偏差。这种状况与切实防控重大金融风险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急需尽快改变,切实强化货币金融的基本认识和基础建设。
必须看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尚未经历真正的本土性金融危机的洗礼,甚至在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清盘后,再没有出现银行等金融监管破产清盘的案例,更没有因此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各方面对金融危机的意识和经验严重不足。
十九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要实现领先的宏伟目标,金融作为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其发挥的作用现在距离目标要求差距甚大。因此,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快提升金融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迫在眉睫。
综合各方面因素,当前特别需要全面反思和准确把握货币的本质与逻辑,有效掌控金融的魔力与玄机,统筹规划和科学实施国家金融战略,切实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充分发挥货币金融的积极作用,有效抑制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基于上述考虑,本书应运而生。
十大观察维度
本书立足于分析和解决当前货币金融领域出现的焦点或热点问题,通过货币金融发展历程的简要梳理,着重把握其发展变化的逻辑与规律,破解认识上存在的诸多误解与偏差,消除似是而非或脱离实际的各种看法,围绕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探索货币金融的本质与演变逻辑、新时代中国货币金融发展战略,以及货币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由此提出了十大观察维度,其中不乏重要创新观点:
1.“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的划分
传统上,关于货币的发展阶段,人们习惯性地划分为初始的实物货币阶段、规制化的金属货币阶段、金属本位制下的纸币阶段、废除金属本位制的信用货币阶段等。本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类,划分为“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两大阶段。
有形货币是指具有一定的实物形态,可以直接用于支付交割的现金类货币,包括实物货币、规制化的金属货币、纸币等。
无形货币是指没有实物形态,而是以货币数量表示,具有一定信息载体、通过转账清算支付的非现金类数字化货币,如银行存款、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
货币不同形态的演变,以及从有形货币迈向无形货币,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严密监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并随技术进步而不断加快发展。无形货币的运行建立在记账清算体系上,具体的信息载体、信息通道、清算方式等还在不断变化。货币发展从有形到无形,发生了深刻蜕变或裂变,但却并没有得到各方面足够的认知和准确把握,因此货币金融实务中出现了很多偏差甚至严重失误。
本书着重探索货币形态变化的原因及其对货币金融运行产生的影响,着重探索货币金融变化的奥秘及其基本逻辑和本质规律,对热点问题进行独到分析和解释。
2.“记账清算”对货币金融的划时代影响
清算方式是货币金融运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现金清算转向记账清算,对货币表现形态和金融运行方式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清算方式对货币金融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世界范围内的重视和准确把握。
本人十分重视清算方式与货币金融的关系,十年前就在货币金融界首次提出:货币的收付清算由现金清算向记账清算转化,是货币金融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推动货币金融发生了划时代的深刻变化:(1)记账清算推动货币由有形货币转化为无形货币;(2)推动货币流动由货币现金流动转变为货币所有权的流动;(3)推动货币转化为资本或资金,进而推动金融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形成“虚拟经济”而独立运行并不断升级发展。收付清算与货币金融密不可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配置的枢纽,货币是金融的灵魂与核心,清算则是货币金融的血脉与经络。准确认知记账清算原理,对准确理解和把握货币金融问题,特别是外汇储备管理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本书在业内率先提出了若干新的概念和观点:
金融发展三大阶段——“货币金融、资本金融、交易金融”的划分;
强调货币跨境流动,实际上是货币所有权的流动,而不是货币现金的流动。一国货币的海外储备越多,其外债就会相应越大,其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就会越强;
“外汇储备只能用出去,不能拿回来。”全球范围内存在“外汇储备倍增流动性”的机理。由此将解释很多对外汇储备管理方面的误解;
记账清算有利于缓解贸易失衡产生的货币失衡问题,缓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国际矛盾;
强调人民币走出去,应该鼓励记账清算走出去,而不是现金走出去。由此,全球人民币清算和交易总中心应该在中国本土,而不是在离岸;
应该加快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在大宗商品和金融交易中积极推动以人民币计价和清算,进而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增强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影响力。
这部分有关金融理论重要的创新观点和内容,是本书亮点之一。
3.货币金融的发展根植于社会制度与文化基础
货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离不开经济社会基本制度和文化基础。
中国自秦始皇实现统一诸国,并推动文字、度量衡、货币等诸多方面的大统一之后,中央政府大量货币需要的满足,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征收税赋或扩大货币发行。由此,中国的货币体系相对发达,并且从12世纪开始在世界上率先推出了纸币,但体现权利义务关系的股票、债券及其交易所等金融产品和体系的建立则严重落后。而欧洲由于长期小国林立且相互独立,但又存在密切的经贸往来关系,在一个国家需要大量货币投入时,难以通过降低标准扩大金属货币印制来解决,而只能面向社会,包括向其他国家进行融资,这就必须处理好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应地,催生了股票、债券、年金及其衍生品和交易,从而其率先进入现代金融发展阶段。
可见,货币金融体系和制度的演变受到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深刻影响,货币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基础盲目照搬他国货币金融制度,或者完全放弃对货币金融的自主控制,都可能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危机隐患。
也正因如此,要解释清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金融巨大变化的奥秘,必须紧紧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脱离这一背景单独就金融讲金融,无法阐释缘由。要把握中国金融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要求,也必须准确把握和紧紧围绕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
4.货币的本质及其发展演变的逻辑与规律
货币从初始的实物货币发展到规制化的金属货币,再到金属本位制的纸币,再到废除金属本位制的信用货币,再从有形货币发展到无形货币,其形态和运行方式在不断演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货币的本质及其发展演变的基本逻辑是: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货币可能发挥的功能很多,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其最根本最基础的功能是“价值尺度”;要充分发挥价值尺度的功能作用,就必须努力保持货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否则,货币整体功能的发挥、经济金融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稳定都将受到严重冲击;要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理论上,就需要保证一国货币总量与该国主权范围内受到法律保护的可货币化的社会财富总规模相对应;为此,可以近似地以社会物价总指数的相对稳定作为中介目标。这样,通货膨胀率(物价总指数波动率)就成为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以世界上的自然物质作为货币,则会因为各国的自然储量以及开采加工能力所限,使货币供应量严重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求,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货币币值剧烈波动),不符合货币发展要求。因此,货币逐步从社会自然物质中脱离出来,转变成为可以人为控制的社会财富的价值对应物;而且,一国货币只能以该国主权范围内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财富作为对应,而不能以他国的社会财富作为对应。因而,货币必然上升为国家“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由此,黄金等自然物质必然要退出货币舞台,成为货币的对应物,不可能再退回去重新担当货币职责;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设想,以及在国家难以消除的情况下,有关“超主权世界货币”的设想,都难以实现;比特币等高度模仿黄金原理设计的网络“加密货币”,违反了货币发展演变的逻辑和规律,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
所以,透过货币纷繁多变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准确把握货币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对促进货币健康有效发展至关重要。
5.信用货币发展需要严格的管理和约束
放弃金属本位后,货币成为可以人为调控总量的信用货币,推动货币政策成为与财政政策并列的宏观调控两大政策工具之一,货币金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这是货币发展的巨大进步,但也由于失去金属本位的客观约束,扩大了人为调控的空间,非常容易引发货币滥发,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严密的货币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这里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责划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保护,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确定和执行,商业银行的经营监管和财务约束(如破产退出机制),货币金融整体的宏观审慎监管,等等。
货币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健全有效,是一个国家货币金融品质和产生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证。为此,需要清晰地把握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途径和方式,货币乘数的概念及其控制的方式与工具,明确严格控制央行直接面向社会提供贷款等信用投放的原理,以及打破由央行支持的“刚性兑付”与商业银行隐形保护的必要性等。
本书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有别于传统经典货币理论的新观点新看法。
6.围绕改革开放发展历程探索货币扩张与金融稳定之谜
货币总量2017年末为16768万亿元,与1999年末相比,扩张了14倍,相当于1978年末的1447倍,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极其罕见的。在货币急剧扩张的情况下,中国金融和经济社会还能保持基本稳定,同样属于奇迹,充满神奇。
本书提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展的“30年阶段”论:
1949-1979年,由高速增长转变为停滞不前;
1979-2009年,由停滞不前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9-2039年,完全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2039-2069年,有可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强国。
进一步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10年周期”论:
1979-1989年,开启改革开放,但充满争议和矛盾,最后爆发重大政治风潮;
1989-1999年,柏林墙被推倒、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由激烈争论到趋于冷静,“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压倒一切”成为主流,经济加快发展;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叠加1998年夏天南方大水,1998年下半年至1999年经济发展再次遇到严峻挑战;
1999-2009年,中国全面深化住房、教育、医疗体制三大改革,资源变资本、资本加杠杆,推动经济于2000年明显升温,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全球经济整体低迷,需要中国拉动的情况下,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WTO,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速度明显提升。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再次带来深刻冲击;
2009-2018年,中国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在危机后率先止跌回升,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上升,中国的崛起推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但中国积累的问题也更加严重,2012年开始经济下行,很多矛盾集中暴露。2017年底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方略,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但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特别是美国作为世界老大的极端反抗,国际矛盾异常严峻。国际国内局势深刻变化,新的更大挑战正在到来。
正是在国家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稳中求进的条件下,中国货币金融才能穿越几次重大冲击,保持总体基本稳定,至今没有发生重大震荡和危机。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危机隐患,相反,现在积累的金融风险已经非常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当前国家三大攻坚战之首。然而,我国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乃至政府层面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和能力还相当薄弱,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快推进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系改革,做好应对更大挑战的充分准备。
世界剧变当下的中国选择,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将影响深远。
7.从基础货币投放出发,系统论述了央行外汇储备的相关问题
央行购买外汇,形成国家外汇储备,从1980年末的-1296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6月末近4万亿美元,再到2016年末下降到3万亿美元并基本稳定至今,引发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大幅变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货币投放最重要的因素,是研究中国货币金融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央行外汇储备变化情况,深入分析了外汇储备变化与央行外汇占款(基础货币投放)的关系,特别强调:
央行外汇储备想增加是非常不容易的,并不存在严格的合理标准,所谓外汇储备合理标准可能是个伪命题;
央行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扩张,并不代表货币总量就一定会同比例扩张,完全可以通过压缩货币乘数合理控制货币总量。这方面中国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只要不是依靠外债增加的,央行外汇储备的规模就成为抵御外部冲击,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证,可以说多多益善,多比少好。本人从2011年就发文《巨额外汇储备,饱受争议,却受益匪浅》阐述这一观点;
应对外汇储备大规模扩张或收缩,必须有良好有效的应对机制,中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非常重要的宝贵经验,但仍需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加强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与央行对金融机构资金拆借的协调(本人从2017年初就反复强调,降准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禁区,需要从货币供应的源头上加强资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协调。这在当前阶段(2018-2019年)尤其重要。
本书还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央行外汇储备反映和监督的政策建议,强调如实反映央行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货币投放情况,以及央行外汇储备的运用及其损益情况,建立国家外汇储备向国务院、全国人大定期汇报制度与合适的公开披露制度。
8.新时代国家金融战略的规划和实施
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战略目标,并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列为当前三大攻坚战之首。这就要求作为国家重要核心竞争力的金融,必须切实加强国家金融战略的规划和实施。
要促进金融创新发展,着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增强中国金融综合实力;围绕增强金融的国际影响力,着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金融重要指标核算与统计的准确性、完整性。
本书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9.互联网发展对货币金融的影响
强调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未来有可能实现信息互联网、计算机互联网、实物互联网的交融发展。对互联网,既要积极探索有效利用,又要保持理性,避免重大错误。
着重对比特币及其区块链进行剖析,深入探索网络“加密货币”能否成为真正的货币,以及如何准确把握与有效利用区块链技术。
本人明确指出,比特币这类模仿黄金,总量和阶段性产量提前设定、不可调节的网络“加密货币”,违反了货币发展的逻辑与规律,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网络社区可以有自己专用的身份识别信息和网络专用代币(商圈币、社区币),日常运行时可以不必逐笔交易都验证和运行法定的身份信息和法定货币,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一旦与法定货币产生兑换,则必须满足金融监管的相关要求,并严格限定专用代币的使用范围。
区块链目前仍处于初创期、探索期,不可盲目夸大、轻言颠覆,不应聚焦于挖矿造币和资本炒作,而应该注重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具体应用应该跳出挖矿造币完全封闭的比特币区块链范式;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更不可能是像比特币一类需要挖矿产生的全新货币体系,而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智能化。
在当前数字币、区块链异常火热的情况下,这种提示理性对待的声音和客观深入的分析并不多见。
本书还对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发展进行探析,提出互联网金融的阶段属性、发展方向、重点领域、金融机构应对策略等。
10.探索世界剧变的国际货币体系
强调全球化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崛起,推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并进入百年一遇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和现实结果。这也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包括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特别是IMF的变革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必须抓住机遇,推进变革。
在研究十多年关于超主权世界货币之后,本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家难以消亡,比较现实的选择并非急于打造超主权的世界货币,而是在维持国家主权货币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形成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下,顺应世界多极化发展潮流,深刻变革乃至重新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体制机制,增强其基金规模和实际的调控能力。
文摘
版权页:
网络加密货币探秘
比特币的设计初衷,就是要摆脱现有的支付清算和相关的社会运行体系,依托各种相关技术打造一个全新的点对点直接交易和清算的体系,其中隐含的理念就是:由世界范围内不同的计算机共同参与(打破国家边界)运行,形成一个平等的、没有中心(无政府)和中介(不同于现有支付清算体系)的“自组织”网络世界;这个网络世界不同于长期以来由主权独立的国家和国家治理体系组成的现实世界,而形成幅员更加广阔,甚至没有边界的大一统的网络世界,因此,不会适用任何国家的法律或规则,而是会将法律或规则内置到网络系统之中,由参与运行的计算机共同维护和修改,将网络系统看作“上帝”,由上帝而非人或机构负责规则的执行,确保规则执行中的公正与公平;不再适用任何国家的法定(主权)货币,防止人为控制货币投放,而是模仿黄金,运用哈希计算和加密技术等,通过“挖矿”产生全新的网络内生“数字货币”(而非像黄金那样的自然物质),其总量设定和每个阶段投放的数量等,完全由系统自动控制;在所有人都登录比特币网络体系,每一笔比特币的取得都会得到全网确认和分布式记录的基础上,其比特币资产的转移完全可以实现点对点直接进行,而无须再有任何中介参与。由此形成一个“去中心”(无政府)、去中介、民主公平,没有人为操控和腐败,没有税收和不当费用,难以造假和篡改,所有交易公开透明,能够防止外部攻击,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稳定的“美好世界”。
可见,比特币网络体系的建立,并非只是简单地运用先进技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是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思想倾向(对现实世界不满,致力于摆脱现有社会体制机制)和追求理想世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形成一种宗教信仰和组织体系,进而通过越来越多的人的加入(参与“挖矿”和运行),特别是越来越多法定货币用于兑换这种数字币,甚至推动ICO等资本运作方式,不断推高数字币的价格,创造炒币暴富的神话(比特币等数字币成为最重要的激励工具),进一步加强人们对比特币等网络世界和价值体系的迷信和崇拜,很多参与炒币的人都坚定地相信或极力鼓吹:区块链将重新打造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比特币将颠覆和取代现有法定货币体系以及复式记账法,区块链将创造美好世界。这在目前有关鼓吹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宣传中有越来越明显的体现,有人公开讲:“区块链的底层架构是数学逻辑,中间层思想是哲学思考,最高层是神学信仰。”这可能也是比特币的发明者不愿公开自己真实身份,而采用化名“中本聪”的重要原因。
但实际上,正因为比特币体系过于追求完美和“去中心”,致力于摆脱现有世界运行体系,反而使其陷入脱离现实、自我封闭的“乌托邦”思维,特别是通过“挖矿”方式产生完全脱离现实的网络内生(链生)加密数字货币,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法定货币,就使得比特币区块链完全成为一个聚焦于比特币产生和体系内转让的自我封闭的资金汇划转账清算体系。这一体系如果不能与法定货币的汇划清算连接,比特币就难以实现其价值,就会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网络游戏”。只有与法定货币的汇划清算相连接,允许法定货币与比特币自由兑换,使比特币体系成为法定货币汇划清算的中介环节,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但这样却又使得法定货币汇划清算整个过程中增加了新的中介,而不是减少或消除中介。同时,如果增加的比特币体系这样一个中介环节是完全规避监管的、高度匿名化的,那又会使得法定货币的汇划清算失去有效监管,难以充分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输送等方面的要求,势必产生极其严重的问题,这已被现实所证明。
从思维逻辑上看,越是追求完美和封闭式独立运行,就越难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就难有多少实际的价值,更别说能够改变世界、颠覆法定货币体系。
单纯从比特币区块链封闭的体系来看,它确实在其体系(“社区”)内实现了去中心、去信任、去中介,可以点对点自由转让比特币资产等,似乎形成了充分民主法治、平等自由,难以造假篡改、没有税收和不当费用,没有贪污腐败等的美好社会,形成了所谓的“信任的互联网、价值的互联网、秩序的互联网”。但关键的问题是,这种“美好的”比特币区块链体系,完全脱离现实世界。比特币如果不能与现实世界的法定货币兑换,就难以实现其价值,其在比特币社区内成员间实现交易应用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而要实现比特币区块链的“价值”,就必须与现实世界相连接,使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成为以法定货币代表的社会财富转移的一个中介环节或过渡阶段。…………所以,比特币等数字币的网络交易平台成为其重要的基础设施(外挂系统)和关键环节。
在比特币必须与法定货币兑换,必须加入网络交易平台等辅助环节才能发挥更大功能的情况下,比特币区块链区去中心、去中介等特性很可能产生严重问题。因此,很多有关比特币、区块链巨大意义的说法实际上都难以成立。
1.比特币区块链所谓的“去中心”,指的是在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体系上,不再有特定的人或机构,更不会是政府作为网络系统的控制或管理的主体。但不代表这一体系真的完全没有主体、没有规则,而是将规则的制定,特别是规则执行的管理权交给了无形的“网络系统”,并视同交给了公平公正的“上帝”。网络系统的背后,仍需要有系统维护的核心团队,绝对去中心,完全充分自由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2.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设想的是建立一个所有参与者平等民主的世界,但实际上却出现了编码维护的核心团队与参与“挖矿”和运行的主要力量发挥更大影响力这样一个不是那么平等民主的局面。受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影响,比特币的“挖矿”和获得,并不是像宣传的那样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竞争的结果,使得“挖矿”获得比特币的机会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算力强大的矿池或节点上,而更多的节点尽管也参与“挖矿”,消耗了资源,却不一定能够获得比特币。这使比特币作为资产或财富,更多地被少数人所占有(有人认为,“比特大陆”一家的矿池算力已超过比特币全网的40%),并相应增强其对网络规则调整的话语权或影响力。
3.所谓比特币区块链可以实现“去信任”的点对点交易(即交易双方无须提供身份信息并得到足够权威的印证,即可进行直接的交易。比特币不是像银行以往的习惯做法,每个用户拥有一个账户及其相关的信息体系,以便于核对验证,而是可以每笔交易都随之更换账户,即每发生一笔交易,原有账户都可以清户,将余额转入重新开立的新账户),形成所谓的“信任的互联网、价值的互联网、秩序的互联网”,这都隐含了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同一个比特币区块链网络平台,平台上运行的只能是与比特币产生和转让相关的活动,而没有比特币以外的其他资产或价值的产生和运行。
由于比特币完全是网络系统内生的“资产”(链生资产),从其产生的源头上就受到网络体系非常严密的验证和分布式记录,难以造假或篡改账户记录,因此,比特币的转让,根本无须知道其持有人的真实身份,只需确保出让人账户内确实拥有足够的比特币即可。也正是在这种基础上,才无须任何中介参与,无须知道账户背后的户主是谁,完全由网络系统进行点对点的直接转账。
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即使没有区块链支持,只要交易双方都在同一个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账户,其相互之间的汇款,利用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同样可以实现点对点的适时转账清算,而且,在实施中心化运行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像比特币一样的全网广播、多层验证、分布式记账等复杂的过程,反而速度或效率远远高于比特币体系,目前比特币体系内转账,每秒只能处理七八笔业务,与银行每秒处理上万笔甚至数十万笔相比,效率难以达到要求。当然,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索取客户的账户和交易信息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4.不能兑换成法定货币,比特币的价值难以实现。作为一种全新的纯粹的网络“数字币”,要被线下世界所接受,特别是要能够像法定货币那样用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计价和清算,不仅需要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还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的支持,甚至会遭到法定货币当局的抵制,因此,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先把比特币说成是一种特殊的“虚拟商品”或“虚拟资产”,将其转让兑换成法定货币,通过法定货币实现其价值。而要实现比特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又需要配套的设施支持,如需要有交换平台和相应系统以及与比特币体系的连接、兑换的规则和交易处理等。现在所谓的比特币可以直接用于购物或在ATM上取现,实际上都需要实现联机兑换成法定货币后进行转账或提取法币现金。
随着比特币等网络数字币与法定货币兑换需求的扩大,出现了专门的网络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数字货币交易所),为数字货币兑换,特别是为那些不愿意参与“挖矿”,却愿意参与比特币等数字币收藏或炒作的人提供专业服务。这大大方便了比特币等数字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和转移,为比特币的价值实现和价格提升、扩大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然,这种与法定货币的兑换或交易系统,只是比特币区块链体系的外挂系统(有人称之为“侧链”),并不是比特币区块链体系的内部组织部分,其运行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尽管比特币等数字币交易平台出现过被黑客攻击、比特币被盗窃,甚至交易平台倒闭或平台经营者“跑路”事件,但并不影响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本身的安全运行。而且,尽管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是去中心化的,但其专业化交易平台的经营管理却是中心化的,是连接比特币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法定货币的通道或桥梁,并没有完全受到比特币区块链体系的约束和保护,同时,迄今为止也没有得到所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和监管,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包括交易数据造假、数字币被盗、系统被攻击等,因此,放在交易平台上的资产是存在风险的。
正因为比特币还难以像法定货币那样,直接用于商品或劳务交易的计价和清算,还必须兑换成法定货币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比特币将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体系,只能运行比特币,现实世界的资产或价值很难推送到比特币区块链体系上运行,即使能够推送上去,如果没有一套非常严密的线下印证体系,确保所推送资产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是难以像比特币一样,从源头上就严密验证和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的,这样,一旦有虚假的东西推送到比特币区块链体系上,其运行体系再严密都无法逃避“以讹传讹”的结果,这时候,区块链所谓的“信任的互联网、价值的互联网、秩序的互联网”就成为无稽之谈。……
5.比特币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原因如下:
第一,比特币高度模仿黄金的设计思路违反了货币的发展逻辑。比特币在设计思路上,高度模仿黄金,希望借助黄金曾经长期作为国际公认的货币或货币本位(储备物),至今人们仍对黄金保持很大的货币情节,增强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可信度,以便于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比特币作为新的货币,比特币在设计上就要总量限定,而且挖矿越来越难,产量分阶段逐步减少,消除人为过多投放的可能性,并为比特币升值创造了巨大想象空间。但这种设计思路却恰恰忽视了为什么黄金会退出货币舞台的根本原因。
如前所述,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价值储藏手段的功能,其中价值尺度是最重要的功能,需要有价值支撑,并要努力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币值)。而要做到这一点,理论上就需要保证一国货币总量要与该国主权控制和法律保护的,可货币化、交易化的社会财富规模相对应,即保证物价总指数的相对稳定。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都有一个共同的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率(物价总指数),而且货币成为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金融危机"十年魔咒"破局之作:危机从未远离,战略型金融护身符。
●实战派作者高屋建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26年金融实战积累,十大纬度解析世界金融变局与中国金融政策
●解析互联网金融走向:揭幕金融乱象 指导金融投资
●著名经济学家、金融重量级大咖吴晓灵、盛松成、黄益平、陈志武、彭文生联名倾情推荐。
作者简介
作者:王永利,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先后领导中国银行应对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银行IT蓝图实施、财务及资产负债规划和流动性管理等。曾任SWIFT首任中国大陆董事,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等。
对货币金融、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期货及衍生品、金融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数字币与区块链等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有《金融危机全景透视》《金融新思维银行新发展》《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等。
目录
引言001
第一部分 有形货币:起源与演变
第一章 原始的商品货币003
一、商品(实物)货币的出现003
二、货币商品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004
第二章 规制化货币和金属本位制纸币007
一、中国的货币发展008
二、欧洲的货币发展013
三、货币金融发展的土壤016
第三章 货币脱金与信用货币018
一、贵金属退出货币舞台018
二、贵金属退出货币舞台不可逆转022
三、货币脱金后的投放渠道与方式023
四、信用货币出现具有极大进步意义028
五、货币脱金催生货币性质重大变化029
六、信用货币需要控制超发的缰绳032
小结有形货币之本037
第二部分 货币裂变:从有形到无形
第一章 记账清算运行及其深刻影响041
一、记账清算方式的出现041
二、记账清算运行体系042
三、记账清算推动货币变异045
四、记账清算推动金融升级047
五、金融发展伴随风险加剧049
六、互联网推动清算与货币金融新变化050
第二章 记账清算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053
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053
二、记账清算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影响056
三、误解记账清算导致严重问题059
第三章 货币金融裂变与魔力释放063
一、货币总量难以控制063
二、银行“大而不倒”064
三、外汇储备倍增流动性效应显现065
四、政府干预与流动性过剩066
五、全球货币总量控制难题069
六、金融脱实向虚导致恶果070
小结无形货币之根073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中国货币金融探秘
第一章 新中国“30年阶段”发展奇观079
一、新中国发展的“30年阶段”特征080
二、中国有望在第四个30年实现世界领先087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货币总量快速扩张之路090
一、改革开放后货币总量快速扩张090
二、基础货币的投放092
三、派生货币的投放099
四、改革开放简要历程和基本脉络102
五、经济社会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117
第三章 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119
一、国家外汇储备不存在规模合理性问题120
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或收缩的应对策略126
三、应对外汇储备大规模波动的措施仍需改进133
四、改进央行外汇储备的反映和监督机制140
五、2018年宏观调控更需灵活性146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金融战略选择154
一、高度重视国家金融战略的规划和实施154
二、围绕增强综合实力,着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156
三、围绕增强国际影响力,切实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161
四、上海原油期货的推出意义重大164
五、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169
六、重视金融重要指标的变化及其核算与统计176
小结中国货币金融之谜179
第四部分 货币金融未来发展探析
第一章 互联网发展与社会巨变185
一、互联网发展产生的影响185
二、互联网发展的方向189
三、对互联网要积极而理性194
第二章 网络加密货币探秘197
一、比特币的产生与发展197
二、比特币与区块链探秘202
三、区块链发展应跳出“比特币区块链”范式221
四、委内瑞拉“数字石油币”229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233
一、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233
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235
三、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238
四、互联网金融变相发展242
五、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244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急需变革253
一、世界格局进入剧变关键期254
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变革282
小结未来之道与术292
附录
必须更深刻更审慎地看待美国金融危机297
一、美国住房价格最近一轮长时间上升后骤然回落的原因分析298
二、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特别是著名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而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307
三、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312
序言
序
世界剧变,货币亦在裂变,从有形到无形,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以货币为灵魂与核心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乃至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创新,绵延数千年仍生生不息,不断演变、聚变,不断爆发出“核能量”,堪称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大奇迹。
货币金融的发展,既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又经常引发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造成经济社会剧烈动荡甚至政府更替,产生越来越巨大的破坏力。货币金融可谓充满神秘和魔力,似乎融“天使”与“魔鬼”于一体。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货币金融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模式仍在不断演化,其影响愈发广泛、深刻。
世界范围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经主要经济体联合采取力度空前的救市运动,危机得以缓解,数年后经济有所复苏,但积累的问题日趋严重,十年后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世界更不太平,矛盾更加突出,危机“十年魔咒”更令人担忧。
如何准确看待和把握货币金融的本源和本质、发展的逻辑与方向,如何在推动货币金融创新发展的同时避免发生根本性、颠覆性的错误,如何准确判断和有效应对可能爆发的金融风险和危机等,乃是关乎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繁荣与否的重大课题。
而在货币裂变的过程中,诞生于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的比特币,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以太币、莱特币等网络“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不断涌现和升温,目前已形成重大国际“号召力”。很多人相信这种网络“加密货币”将颠覆法定货币体系,其应用的“区块链”技术将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成为信任的机器、价值的互联网,将再造社会生产关系、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货币概念产生认知模糊,学术界、金融监管和法律层面至今难以达成共识。
回望东方巨龙,新中国成立以后,高度的计划经济曾严重削弱了货币金融之作用。改革开放后,货币金融的功能逐步恢复。但金融机构真正转向市场化经营,是从1998年成立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将国有金融机构的组织关系从当地政府脱离出来,并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之后才起步,自2004年陆续推动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2006年开始陆续推动其股票上市,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转型才真正开始,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历史极为短暂。
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国际资本和产能流入中国,中国货币金融随之快速发展,货币总量从1999年末不足12万亿元,到2107年末接近170万亿元。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国家加大经济刺激力度,以及外汇储备的快速扩张,中国货币总量、央行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与盈利水平、社会负债规模等急速扩张,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快过猛的发展同时也积累了很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诸如金融脱实向虚、资金体内循环、金融市场分割、资管业务泛滥、金融监管滞后、系统性金融风险聚集,等等。
当前,国际国内局势正在深刻变化,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已成为稳中求进的头号攻坚战。诸多问题昭示出我国对货币金融的本质和逻辑认知不到位,整体研究和统筹把控有缺失,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关系把握不准确,金融监管理念和监管体系有偏差。这种状况与切实防控重大金融风险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急需尽快改变,切实强化货币金融的基本认识和基础建设。
必须看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尚未经历真正的本土性金融危机的洗礼,甚至在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清盘后,再没有出现银行等金融监管破产清盘的案例,更没有因此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各方面对金融危机的意识和经验严重不足。
十九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要实现领先的宏伟目标,金融作为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其发挥的作用现在距离目标要求差距甚大。因此,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快提升金融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迫在眉睫。
综合各方面因素,当前特别需要全面反思和准确把握货币的本质与逻辑,有效掌控金融的魔力与玄机,统筹规划和科学实施国家金融战略,切实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充分发挥货币金融的积极作用,有效抑制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基于上述考虑,本书应运而生。
十大观察维度
本书立足于分析和解决当前货币金融领域出现的焦点或热点问题,通过货币金融发展历程的简要梳理,着重把握其发展变化的逻辑与规律,破解认识上存在的诸多误解与偏差,消除似是而非或脱离实际的各种看法,围绕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探索货币金融的本质与演变逻辑、新时代中国货币金融发展战略,以及货币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由此提出了十大观察维度,其中不乏重要创新观点:
1.“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的划分
传统上,关于货币的发展阶段,人们习惯性地划分为初始的实物货币阶段、规制化的金属货币阶段、金属本位制下的纸币阶段、废除金属本位制的信用货币阶段等。本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类,划分为“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两大阶段。
有形货币是指具有一定的实物形态,可以直接用于支付交割的现金类货币,包括实物货币、规制化的金属货币、纸币等。
无形货币是指没有实物形态,而是以货币数量表示,具有一定信息载体、通过转账清算支付的非现金类数字化货币,如银行存款、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
货币不同形态的演变,以及从有形货币迈向无形货币,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严密监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并随技术进步而不断加快发展。无形货币的运行建立在记账清算体系上,具体的信息载体、信息通道、清算方式等还在不断变化。货币发展从有形到无形,发生了深刻蜕变或裂变,但却并没有得到各方面足够的认知和准确把握,因此货币金融实务中出现了很多偏差甚至严重失误。
本书着重探索货币形态变化的原因及其对货币金融运行产生的影响,着重探索货币金融变化的奥秘及其基本逻辑和本质规律,对热点问题进行独到分析和解释。
2.“记账清算”对货币金融的划时代影响
清算方式是货币金融运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现金清算转向记账清算,对货币表现形态和金融运行方式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清算方式对货币金融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世界范围内的重视和准确把握。
本人十分重视清算方式与货币金融的关系,十年前就在货币金融界首次提出:货币的收付清算由现金清算向记账清算转化,是货币金融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推动货币金融发生了划时代的深刻变化:(1)记账清算推动货币由有形货币转化为无形货币;(2)推动货币流动由货币现金流动转变为货币所有权的流动;(3)推动货币转化为资本或资金,进而推动金融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形成“虚拟经济”而独立运行并不断升级发展。收付清算与货币金融密不可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配置的枢纽,货币是金融的灵魂与核心,清算则是货币金融的血脉与经络。准确认知记账清算原理,对准确理解和把握货币金融问题,特别是外汇储备管理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本书在业内率先提出了若干新的概念和观点:
金融发展三大阶段——“货币金融、资本金融、交易金融”的划分;
强调货币跨境流动,实际上是货币所有权的流动,而不是货币现金的流动。一国货币的海外储备越多,其外债就会相应越大,其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就会越强;
“外汇储备只能用出去,不能拿回来。”全球范围内存在“外汇储备倍增流动性”的机理。由此将解释很多对外汇储备管理方面的误解;
记账清算有利于缓解贸易失衡产生的货币失衡问题,缓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国际矛盾;
强调人民币走出去,应该鼓励记账清算走出去,而不是现金走出去。由此,全球人民币清算和交易总中心应该在中国本土,而不是在离岸;
应该加快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在大宗商品和金融交易中积极推动以人民币计价和清算,进而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增强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影响力。
这部分有关金融理论重要的创新观点和内容,是本书亮点之一。
3.货币金融的发展根植于社会制度与文化基础
货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离不开经济社会基本制度和文化基础。
中国自秦始皇实现统一诸国,并推动文字、度量衡、货币等诸多方面的大统一之后,中央政府大量货币需要的满足,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征收税赋或扩大货币发行。由此,中国的货币体系相对发达,并且从12世纪开始在世界上率先推出了纸币,但体现权利义务关系的股票、债券及其交易所等金融产品和体系的建立则严重落后。而欧洲由于长期小国林立且相互独立,但又存在密切的经贸往来关系,在一个国家需要大量货币投入时,难以通过降低标准扩大金属货币印制来解决,而只能面向社会,包括向其他国家进行融资,这就必须处理好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应地,催生了股票、债券、年金及其衍生品和交易,从而其率先进入现代金融发展阶段。
可见,货币金融体系和制度的演变受到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深刻影响,货币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基础盲目照搬他国货币金融制度,或者完全放弃对货币金融的自主控制,都可能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危机隐患。
也正因如此,要解释清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金融巨大变化的奥秘,必须紧紧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脱离这一背景单独就金融讲金融,无法阐释缘由。要把握中国金融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要求,也必须准确把握和紧紧围绕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
4.货币的本质及其发展演变的逻辑与规律
货币从初始的实物货币发展到规制化的金属货币,再到金属本位制的纸币,再到废除金属本位制的信用货币,再从有形货币发展到无形货币,其形态和运行方式在不断演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货币的本质及其发展演变的基本逻辑是: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货币可能发挥的功能很多,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其最根本最基础的功能是“价值尺度”;要充分发挥价值尺度的功能作用,就必须努力保持货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否则,货币整体功能的发挥、经济金融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稳定都将受到严重冲击;要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理论上,就需要保证一国货币总量与该国主权范围内受到法律保护的可货币化的社会财富总规模相对应;为此,可以近似地以社会物价总指数的相对稳定作为中介目标。这样,通货膨胀率(物价总指数波动率)就成为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以世界上的自然物质作为货币,则会因为各国的自然储量以及开采加工能力所限,使货币供应量严重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求,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货币币值剧烈波动),不符合货币发展要求。因此,货币逐步从社会自然物质中脱离出来,转变成为可以人为控制的社会财富的价值对应物;而且,一国货币只能以该国主权范围内受到法律保护的社会财富作为对应,而不能以他国的社会财富作为对应。因而,货币必然上升为国家“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由此,黄金等自然物质必然要退出货币舞台,成为货币的对应物,不可能再退回去重新担当货币职责;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设想,以及在国家难以消除的情况下,有关“超主权世界货币”的设想,都难以实现;比特币等高度模仿黄金原理设计的网络“加密货币”,违反了货币发展演变的逻辑和规律,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
所以,透过货币纷繁多变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准确把握货币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对促进货币健康有效发展至关重要。
5.信用货币发展需要严格的管理和约束
放弃金属本位后,货币成为可以人为调控总量的信用货币,推动货币政策成为与财政政策并列的宏观调控两大政策工具之一,货币金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这是货币发展的巨大进步,但也由于失去金属本位的客观约束,扩大了人为调控的空间,非常容易引发货币滥发,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严密的货币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这里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责划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保护,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确定和执行,商业银行的经营监管和财务约束(如破产退出机制),货币金融整体的宏观审慎监管,等等。
货币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健全有效,是一个国家货币金融品质和产生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证。为此,需要清晰地把握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途径和方式,货币乘数的概念及其控制的方式与工具,明确严格控制央行直接面向社会提供贷款等信用投放的原理,以及打破由央行支持的“刚性兑付”与商业银行隐形保护的必要性等。
本书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有别于传统经典货币理论的新观点新看法。
6.围绕改革开放发展历程探索货币扩张与金融稳定之谜
货币总量2017年末为16768万亿元,与1999年末相比,扩张了14倍,相当于1978年末的1447倍,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极其罕见的。在货币急剧扩张的情况下,中国金融和经济社会还能保持基本稳定,同样属于奇迹,充满神奇。
本书提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展的“30年阶段”论:
1949-1979年,由高速增长转变为停滞不前;
1979-2009年,由停滞不前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9-2039年,完全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2039-2069年,有可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强国。
进一步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10年周期”论:
1979-1989年,开启改革开放,但充满争议和矛盾,最后爆发重大政治风潮;
1989-1999年,柏林墙被推倒、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由激烈争论到趋于冷静,“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压倒一切”成为主流,经济加快发展;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叠加1998年夏天南方大水,1998年下半年至1999年经济发展再次遇到严峻挑战;
1999-2009年,中国全面深化住房、教育、医疗体制三大改革,资源变资本、资本加杠杆,推动经济于2000年明显升温,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全球经济整体低迷,需要中国拉动的情况下,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WTO,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速度明显提升。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再次带来深刻冲击;
2009-2018年,中国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在危机后率先止跌回升,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上升,中国的崛起推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但中国积累的问题也更加严重,2012年开始经济下行,很多矛盾集中暴露。2017年底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方略,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但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特别是美国作为世界老大的极端反抗,国际矛盾异常严峻。国际国内局势深刻变化,新的更大挑战正在到来。
正是在国家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稳中求进的条件下,中国货币金融才能穿越几次重大冲击,保持总体基本稳定,至今没有发生重大震荡和危机。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危机隐患,相反,现在积累的金融风险已经非常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当前国家三大攻坚战之首。然而,我国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乃至政府层面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和能力还相当薄弱,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快推进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系改革,做好应对更大挑战的充分准备。
世界剧变当下的中国选择,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将影响深远。
7.从基础货币投放出发,系统论述了央行外汇储备的相关问题
央行购买外汇,形成国家外汇储备,从1980年末的-1296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6月末近4万亿美元,再到2016年末下降到3万亿美元并基本稳定至今,引发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大幅变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货币投放最重要的因素,是研究中国货币金融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央行外汇储备变化情况,深入分析了外汇储备变化与央行外汇占款(基础货币投放)的关系,特别强调:
央行外汇储备想增加是非常不容易的,并不存在严格的合理标准,所谓外汇储备合理标准可能是个伪命题;
央行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扩张,并不代表货币总量就一定会同比例扩张,完全可以通过压缩货币乘数合理控制货币总量。这方面中国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只要不是依靠外债增加的,央行外汇储备的规模就成为抵御外部冲击,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证,可以说多多益善,多比少好。本人从2011年就发文《巨额外汇储备,饱受争议,却受益匪浅》阐述这一观点;
应对外汇储备大规模扩张或收缩,必须有良好有效的应对机制,中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非常重要的宝贵经验,但仍需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加强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与央行对金融机构资金拆借的协调(本人从2017年初就反复强调,降准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禁区,需要从货币供应的源头上加强资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协调。这在当前阶段(2018-2019年)尤其重要。
本书还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央行外汇储备反映和监督的政策建议,强调如实反映央行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货币投放情况,以及央行外汇储备的运用及其损益情况,建立国家外汇储备向国务院、全国人大定期汇报制度与合适的公开披露制度。
8.新时代国家金融战略的规划和实施
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战略目标,并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列为当前三大攻坚战之首。这就要求作为国家重要核心竞争力的金融,必须切实加强国家金融战略的规划和实施。
要促进金融创新发展,着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增强中国金融综合实力;围绕增强金融的国际影响力,着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金融重要指标核算与统计的准确性、完整性。
本书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9.互联网发展对货币金融的影响
强调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未来有可能实现信息互联网、计算机互联网、实物互联网的交融发展。对互联网,既要积极探索有效利用,又要保持理性,避免重大错误。
着重对比特币及其区块链进行剖析,深入探索网络“加密货币”能否成为真正的货币,以及如何准确把握与有效利用区块链技术。
本人明确指出,比特币这类模仿黄金,总量和阶段性产量提前设定、不可调节的网络“加密货币”,违反了货币发展的逻辑与规律,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网络社区可以有自己专用的身份识别信息和网络专用代币(商圈币、社区币),日常运行时可以不必逐笔交易都验证和运行法定的身份信息和法定货币,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一旦与法定货币产生兑换,则必须满足金融监管的相关要求,并严格限定专用代币的使用范围。
区块链目前仍处于初创期、探索期,不可盲目夸大、轻言颠覆,不应聚焦于挖矿造币和资本炒作,而应该注重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具体应用应该跳出挖矿造币完全封闭的比特币区块链范式;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更不可能是像比特币一类需要挖矿产生的全新货币体系,而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智能化。
在当前数字币、区块链异常火热的情况下,这种提示理性对待的声音和客观深入的分析并不多见。
本书还对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发展进行探析,提出互联网金融的阶段属性、发展方向、重点领域、金融机构应对策略等。
10.探索世界剧变的国际货币体系
强调全球化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崛起,推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并进入百年一遇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和现实结果。这也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包括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特别是IMF的变革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必须抓住机遇,推进变革。
在研究十多年关于超主权世界货币之后,本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家难以消亡,比较现实的选择并非急于打造超主权的世界货币,而是在维持国家主权货币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形成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下,顺应世界多极化发展潮流,深刻变革乃至重新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体制机制,增强其基金规模和实际的调控能力。
文摘
版权页:
网络加密货币探秘
比特币的设计初衷,就是要摆脱现有的支付清算和相关的社会运行体系,依托各种相关技术打造一个全新的点对点直接交易和清算的体系,其中隐含的理念就是:由世界范围内不同的计算机共同参与(打破国家边界)运行,形成一个平等的、没有中心(无政府)和中介(不同于现有支付清算体系)的“自组织”网络世界;这个网络世界不同于长期以来由主权独立的国家和国家治理体系组成的现实世界,而形成幅员更加广阔,甚至没有边界的大一统的网络世界,因此,不会适用任何国家的法律或规则,而是会将法律或规则内置到网络系统之中,由参与运行的计算机共同维护和修改,将网络系统看作“上帝”,由上帝而非人或机构负责规则的执行,确保规则执行中的公正与公平;不再适用任何国家的法定(主权)货币,防止人为控制货币投放,而是模仿黄金,运用哈希计算和加密技术等,通过“挖矿”产生全新的网络内生“数字货币”(而非像黄金那样的自然物质),其总量设定和每个阶段投放的数量等,完全由系统自动控制;在所有人都登录比特币网络体系,每一笔比特币的取得都会得到全网确认和分布式记录的基础上,其比特币资产的转移完全可以实现点对点直接进行,而无须再有任何中介参与。由此形成一个“去中心”(无政府)、去中介、民主公平,没有人为操控和腐败,没有税收和不当费用,难以造假和篡改,所有交易公开透明,能够防止外部攻击,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稳定的“美好世界”。
可见,比特币网络体系的建立,并非只是简单地运用先进技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而是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思想倾向(对现实世界不满,致力于摆脱现有社会体制机制)和追求理想世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形成一种宗教信仰和组织体系,进而通过越来越多的人的加入(参与“挖矿”和运行),特别是越来越多法定货币用于兑换这种数字币,甚至推动ICO等资本运作方式,不断推高数字币的价格,创造炒币暴富的神话(比特币等数字币成为最重要的激励工具),进一步加强人们对比特币等网络世界和价值体系的迷信和崇拜,很多参与炒币的人都坚定地相信或极力鼓吹:区块链将重新打造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比特币将颠覆和取代现有法定货币体系以及复式记账法,区块链将创造美好世界。这在目前有关鼓吹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宣传中有越来越明显的体现,有人公开讲:“区块链的底层架构是数学逻辑,中间层思想是哲学思考,最高层是神学信仰。”这可能也是比特币的发明者不愿公开自己真实身份,而采用化名“中本聪”的重要原因。
但实际上,正因为比特币体系过于追求完美和“去中心”,致力于摆脱现有世界运行体系,反而使其陷入脱离现实、自我封闭的“乌托邦”思维,特别是通过“挖矿”方式产生完全脱离现实的网络内生(链生)加密数字货币,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法定货币,就使得比特币区块链完全成为一个聚焦于比特币产生和体系内转让的自我封闭的资金汇划转账清算体系。这一体系如果不能与法定货币的汇划清算连接,比特币就难以实现其价值,就会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网络游戏”。只有与法定货币的汇划清算相连接,允许法定货币与比特币自由兑换,使比特币体系成为法定货币汇划清算的中介环节,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但这样却又使得法定货币汇划清算整个过程中增加了新的中介,而不是减少或消除中介。同时,如果增加的比特币体系这样一个中介环节是完全规避监管的、高度匿名化的,那又会使得法定货币的汇划清算失去有效监管,难以充分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输送等方面的要求,势必产生极其严重的问题,这已被现实所证明。
从思维逻辑上看,越是追求完美和封闭式独立运行,就越难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就难有多少实际的价值,更别说能够改变世界、颠覆法定货币体系。
单纯从比特币区块链封闭的体系来看,它确实在其体系(“社区”)内实现了去中心、去信任、去中介,可以点对点自由转让比特币资产等,似乎形成了充分民主法治、平等自由,难以造假篡改、没有税收和不当费用,没有贪污腐败等的美好社会,形成了所谓的“信任的互联网、价值的互联网、秩序的互联网”。但关键的问题是,这种“美好的”比特币区块链体系,完全脱离现实世界。比特币如果不能与现实世界的法定货币兑换,就难以实现其价值,其在比特币社区内成员间实现交易应用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而要实现比特币区块链的“价值”,就必须与现实世界相连接,使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成为以法定货币代表的社会财富转移的一个中介环节或过渡阶段。…………所以,比特币等数字币的网络交易平台成为其重要的基础设施(外挂系统)和关键环节。
在比特币必须与法定货币兑换,必须加入网络交易平台等辅助环节才能发挥更大功能的情况下,比特币区块链区去中心、去中介等特性很可能产生严重问题。因此,很多有关比特币、区块链巨大意义的说法实际上都难以成立。
1.比特币区块链所谓的“去中心”,指的是在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体系上,不再有特定的人或机构,更不会是政府作为网络系统的控制或管理的主体。但不代表这一体系真的完全没有主体、没有规则,而是将规则的制定,特别是规则执行的管理权交给了无形的“网络系统”,并视同交给了公平公正的“上帝”。网络系统的背后,仍需要有系统维护的核心团队,绝对去中心,完全充分自由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2.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设想的是建立一个所有参与者平等民主的世界,但实际上却出现了编码维护的核心团队与参与“挖矿”和运行的主要力量发挥更大影响力这样一个不是那么平等民主的局面。受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影响,比特币的“挖矿”和获得,并不是像宣传的那样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竞争的结果,使得“挖矿”获得比特币的机会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算力强大的矿池或节点上,而更多的节点尽管也参与“挖矿”,消耗了资源,却不一定能够获得比特币。这使比特币作为资产或财富,更多地被少数人所占有(有人认为,“比特大陆”一家的矿池算力已超过比特币全网的40%),并相应增强其对网络规则调整的话语权或影响力。
3.所谓比特币区块链可以实现“去信任”的点对点交易(即交易双方无须提供身份信息并得到足够权威的印证,即可进行直接的交易。比特币不是像银行以往的习惯做法,每个用户拥有一个账户及其相关的信息体系,以便于核对验证,而是可以每笔交易都随之更换账户,即每发生一笔交易,原有账户都可以清户,将余额转入重新开立的新账户),形成所谓的“信任的互联网、价值的互联网、秩序的互联网”,这都隐含了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同一个比特币区块链网络平台,平台上运行的只能是与比特币产生和转让相关的活动,而没有比特币以外的其他资产或价值的产生和运行。
由于比特币完全是网络系统内生的“资产”(链生资产),从其产生的源头上就受到网络体系非常严密的验证和分布式记录,难以造假或篡改账户记录,因此,比特币的转让,根本无须知道其持有人的真实身份,只需确保出让人账户内确实拥有足够的比特币即可。也正是在这种基础上,才无须任何中介参与,无须知道账户背后的户主是谁,完全由网络系统进行点对点的直接转账。
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即使没有区块链支持,只要交易双方都在同一个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账户,其相互之间的汇款,利用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同样可以实现点对点的适时转账清算,而且,在实施中心化运行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像比特币一样的全网广播、多层验证、分布式记账等复杂的过程,反而速度或效率远远高于比特币体系,目前比特币体系内转账,每秒只能处理七八笔业务,与银行每秒处理上万笔甚至数十万笔相比,效率难以达到要求。当然,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索取客户的账户和交易信息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4.不能兑换成法定货币,比特币的价值难以实现。作为一种全新的纯粹的网络“数字币”,要被线下世界所接受,特别是要能够像法定货币那样用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计价和清算,不仅需要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还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的支持,甚至会遭到法定货币当局的抵制,因此,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先把比特币说成是一种特殊的“虚拟商品”或“虚拟资产”,将其转让兑换成法定货币,通过法定货币实现其价值。而要实现比特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又需要配套的设施支持,如需要有交换平台和相应系统以及与比特币体系的连接、兑换的规则和交易处理等。现在所谓的比特币可以直接用于购物或在ATM上取现,实际上都需要实现联机兑换成法定货币后进行转账或提取法币现金。
随着比特币等网络数字币与法定货币兑换需求的扩大,出现了专门的网络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数字货币交易所),为数字货币兑换,特别是为那些不愿意参与“挖矿”,却愿意参与比特币等数字币收藏或炒作的人提供专业服务。这大大方便了比特币等数字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和转移,为比特币的价值实现和价格提升、扩大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然,这种与法定货币的兑换或交易系统,只是比特币区块链体系的外挂系统(有人称之为“侧链”),并不是比特币区块链体系的内部组织部分,其运行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尽管比特币等数字币交易平台出现过被黑客攻击、比特币被盗窃,甚至交易平台倒闭或平台经营者“跑路”事件,但并不影响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本身的安全运行。而且,尽管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是去中心化的,但其专业化交易平台的经营管理却是中心化的,是连接比特币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法定货币的通道或桥梁,并没有完全受到比特币区块链体系的约束和保护,同时,迄今为止也没有得到所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和监管,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包括交易数据造假、数字币被盗、系统被攻击等,因此,放在交易平台上的资产是存在风险的。
正因为比特币还难以像法定货币那样,直接用于商品或劳务交易的计价和清算,还必须兑换成法定货币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比特币将颠覆或取代法定货币,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体系,只能运行比特币,现实世界的资产或价值很难推送到比特币区块链体系上运行,即使能够推送上去,如果没有一套非常严密的线下印证体系,确保所推送资产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是难以像比特币一样,从源头上就严密验证和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的,这样,一旦有虚假的东西推送到比特币区块链体系上,其运行体系再严密都无法逃避“以讹传讹”的结果,这时候,区块链所谓的“信任的互联网、价值的互联网、秩序的互联网”就成为无稽之谈。……
5.比特币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原因如下:
第一,比特币高度模仿黄金的设计思路违反了货币的发展逻辑。比特币在设计思路上,高度模仿黄金,希望借助黄金曾经长期作为国际公认的货币或货币本位(储备物),至今人们仍对黄金保持很大的货币情节,增强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可信度,以便于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比特币作为新的货币,比特币在设计上就要总量限定,而且挖矿越来越难,产量分阶段逐步减少,消除人为过多投放的可能性,并为比特币升值创造了巨大想象空间。但这种设计思路却恰恰忽视了为什么黄金会退出货币舞台的根本原因。
如前所述,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价值储藏手段的功能,其中价值尺度是最重要的功能,需要有价值支撑,并要努力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币值)。而要做到这一点,理论上就需要保证一国货币总量要与该国主权控制和法律保护的,可货币化、交易化的社会财富规模相对应,即保证物价总指数的相对稳定。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都有一个共同的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率(物价总指数),而且货币成为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ISBN | 7220110812,9787220110818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王永利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