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机器人萝丝乘坐的轮船发生了事故,她被海浪冲到一个荒岛上。她必须在这里生存下去,她爬上高高的山顶,还遇到了雷电,好不容易摆脱大熊的追赶。慢慢地,她能够听懂周围小动物的语言,并和它们成为了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萝丝成为了一只大雁宝宝的妈妈,她努力扮演着妈妈的角色。萝丝本来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但是她在荒岛上学会了她一切,这里成为她的家园。直到有一天,荒岛上来了一群机器人,萝丝神秘的身世被揭开,她将被迫离开荒岛。
彼得·布朗著的《荒岛机器人》接近绘本故事、插图丰富,是从绘本向小说阅读过渡的最佳读物,在体裁上极具创新度。
媒体推荐
彼得布朗的靠前部儿童小说《荒岛机器人》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一个出人意料的访客——机器人萝丝——的到来,打乱了荒岛上动物们的正常生活,这是一个讲述自然与科技碰撞时发生的故事。作者明智地避开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选择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营造了既不过分伤感,又充满感情的故事基调,机器人萝丝的形象令人难忘。—美国《出版商周刊》
作者简介
作者:(美)彼得·布朗 编者:曹文轩 译者:汤锐 译者:陈方歌
彼得·布朗,享誉全球的美国著名儿童书作家、插画家,他从小就喜欢编故事和画画,6岁时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本故事书,中学时代开始正式为儿童写作。他的作品里总是充满异想天开的角色和场景,而且设计感十足。在美国新泽西州长大的彼得,小时候喜欢探索家附近的森林、田野和溪流。彼得希望创作出更多让孩子开心的儿童读物。
获奖情况:
5次被评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2次布莱克荣誉奖
2013年度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图画书奖
2013年度美国年度最佳图书
2013年度凯迪克荣誉奖
2014年度波士顿金号角奖
2014年度E·B·怀特最佳朗读奖
2014年度金风筝最佳插画奖
2014年度美国《号角图书》杂志最佳图画书奖
序言
丛书代序世界小,文学大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
“接力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书系”,所选作品皆为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和具有经典性的名著。
读书必须读好书。
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日益发达,书籍早已堆积如山。现如今,当我们走进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走进一座座迷宫般的书城,见到那满坑满谷的书籍时,既有对知识浩瀚无涯的感叹,又有对知识重压身心的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我们很少想到,这些书对于我们而言,是否都有价值?被越来越精美的装潢所包裹着的东西,究竟值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与热情去青睐它们?我们只是想着拥有、拥有、多多地拥有,我们恨不能将它们一下子全都吸进记忆。人类对知识的崇拜、无节制的拥戴、贪婪的吮吸,早已使人们失去了对所谓知识的应有的分辨与警惕。将书本视为图腾的结果,就是面对书本时,我们只有主动地相拥和无条件地接受。参天书山,已快要压垮我们的脊梁,更具悲剧性的是:它快要堵死我们的心灵空间了。
其实,世界上的好书并不太多。若有一位目光深邃、判断力超凡的大智者,能对这些书加以筛选,各大图书馆至少可以省出一半宝贵的空间来,喜爱读书的人也就会少费许多精力,而对好书的阅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不光好书不多,还有坏书。这些坏书大量混杂在图书馆、书店和一些人家的书架上。它们不光耗费了我们的时间、金钱,还使我们堕落、误入歧途。它们损害了我们的心智,钝化了我们的感觉,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感染了病毒。
英国作家毛姆有言道: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坏书——是愚钝智慧的道德上的毒药。哲学家叔本华有句话也很值得我们记住: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
但作为一般的读书者,我们并不具备这种判断良莠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以为,唯一聪明的办法就是读经典、读名著。
一部作品被我们称为经典、名著,前提是它已经受住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它已在时间的风雨中被反复剥蚀过而最终未能泯灭它的亮光。它不光是被几个智者说好,而且是被一个庞大的群体所认同。年复一年地阅读,年复一年地挑剔,又年复一年地吮吸,不管怎么样,它没有因时过境迁而衰化,而改变颜色。它一如从前那样饱满,那样富有人情,那样闪烁光泽——时间的流逝,甚至使它还比从前更显博大精深。它在不停地增值。
对于少年读者而言,此时的阅读应是更为讲究的。如果没有选择,随意地滥读或是因受宣传的蛊惑而进行媚俗性阅读,将会养成一种低下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习惯。一旦定型,日后纠正都纠正不过来了。更糟糕的是,日后即使再面对经典、名著时,已变得俗气的目光,也会将经典、名著看俗了。少年阶段的阅读,实际上是为今后的阅读打基础的阅读,因此正确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其为下。”只有读经典、名著,读上乘之作,我们才有可能接触最高的精神境界,也才有可能抵达最佳的审美境界。若是从在阅读中吸取写作经验以使自己能有好的写作能力之角度出发,读经典、名著,读上乘之作也几乎是必需的。一个人若长久地在二流三流的作品中滚来滚去,就会受其熏染,受其规范,并将它们误以为是写作的标准,从而永远失去了写出好文章的可能。
过去,曾有过“全人教育”的提法。这“全人教育”分为“生意”“生趣”两大部分。
我以为,这其中的“生趣”,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
文学也许没有改朝换代、翻天覆地的能力,但它的力量却是持久的。人类之所以拥有今日之文明,文学功不可没。它悄然无声但却极有力量地推动了人类的进化。它在人类的荒昧岁月,在人类的寒冷季节,在人类的疯狂时日,是灯,是火,是清冽之风。人类的精神殿堂,若抽去文学的巨柱,顷刻间便会坍塌。
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也是与最优秀的文学分不开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都会为它能拥有优秀的文学家而骄傲。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它没有产生出优秀的文学家。优秀的文学家,创作出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为这个民族争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它为这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民族、人类,有理由如此在意文学家与文学。
从想象力这一角度来看,文学也是我们应当尊重的。它一直在暗中帮助着人类操练想象力。它的天马行空式的优美想象,一直在诱惑和影响着人类。它使人类看到了想象的美好与巨大能量。-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在想象中,硬是有声有色地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纸上虚构出来的世界,有许多在若干年后,真的由科学实现了。这就是世界上有那么多伟大的科学家亲近文学的原因。
在人类的想象力不断受到束缚与腐蚀的时代,文学始终在保护着想象之火,使它免遭熄灭。它还一次又一次地扇动,使想象之火保持着应有的炽热与旺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绝不仅仅属于文学家,也不仅仅属于文学爱好者,而应当属于全人类。
文学在锐化人的感觉方面,也是值得我们赞颂的。
我们的祖先,感觉是非常钝化的——无论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感觉还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感觉,大概都是如此。他们很愚笨地制造着工具,又很愚笨地追赶着猎物。他们的手脚往往不知轻重,疼痛感很弱,并缺乏对锐痛、钝痛等不同疼痛的区分能力。他们的情感、情绪也往往比较简单,难以有今天的人所有的寂寞、孤独、忧郁、惆怅之类的微妙感觉。自从有了文学以后,人类的感觉在一天一天地变得丰富与敏锐。文学以对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引导着人类放弃以前的粗糙与简单,而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灵都慢慢变得敏感。于是,世界在人类的眼中变得五光十色、无穷无尽了。人类在触摸这个世界时,也不再笨手笨脚了。人类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与人类的感觉进化有关,而在这其中,文学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
文学小,世界大;世界小,文学大。偌大一个世界,却常常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一个人竟然觉得自己被挤压,没有一块立足之地。而此时,他将会发现,文学远远地大于这个世界,并且文学是那样地具有悲悯情怀。在他被世界所漠视、所抛弃时,文学却会给他温暖,并会接纳他。在漫长的世纪里,文学始终在庇护着我们。失意时,孤独时,忧伤或悲哀时,我们就会想起文学。一个诗句,一段叙述,都是一片绿荫,使我们焦灼的心灵得到滋润。古往今来,文学不知拯救了多少绝望的灵魂。它的善意,它的美感,它的人道,它的宽容与善解人意,都使我们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我们可以向它倾诉,可以向它哭泣,也可以与它默默相对。
随着世界对现代化的无节制追求,我们的情感世界却在日益荒芜。此时,我们更需要文学的抚慰。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多地求助于文学的温馨呵护。
我们可以将人生分为思想人生和情调人生。前者是人通过对哲学等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后者则是通过与文学艺术的亲近而获得的。当然,这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划分。其实,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它们的获得也有着广泛的来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情调的获得,绝离不开文学艺术。
一个人有无情调,绝非小事。
一个没有情调的人,生活在他心目中是十分乏味的,而这个人,也会令他人感到乏味。这种人行为机械,语言苍白,做任何事情都毫无境界,俗不可耐,对世界缺乏审美能力,对生命本身也缺乏审美能力,因此生命质量低下。
人一旦有了情调,生活就不再使他感到枯燥,而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让人喜欢接近的人。他的行为有了弹性,语言有了意蕴,做任何事情,都会在一种境界里,总有一份雅致与高贵。这个生命无论是短暂还是长久,它的质量都是不可测量的。
也许文学最值得我们称道的就是:千百年来,它使我们的人生获得了情调,从而使一个个生命,即使在最终寂灭时,也显得十分坦然——我没有枉活一生。
“接力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书系”是一个壮观的阅读工程。优美篇章就在我们眼前,它们在召唤着成千上万愿意美好、愿意进化、愿意有远大前程的孩子,也在召唤着我们这些愿意纯真、愿意高尚、愿意诗情画意、愿意一生幸福的成人。
后记
我一直着迷于机器人,包括今天真实存在的机器人、未来会出现的机器人,以及只存在于书籍和电影中的幻想的机器人角色。有趣的是,当我们思考人工智能的时候,就会涌现出许多哲学问题。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像一个人那样思考和有感觉吗?我们能信任机器人去做外科手术、照顾孩子,或者维护我们城市的治安吗?在一个机器人包揽了所有工作的世界里,我们人类将如何消磨时间呢?
我也着迷于自然世界。我是在对我家附近的农田、河流和森林的探险中长大的,我学到了很多当地的野生动物知识。我知道鹿在黎明和黄昏时分最活跃,我观察松鼠有条不紊地收集和储存橡实,我听到空中传来野鹅每年秋季南飞时的鸣叫。
动物有这样可预见的行为,并且遵循这些严格的生物钟,有时候它们似乎就像……机器人一样。想着想着我突然意识到,动物的本能与计算机程序有些像。得益于其本能,动物可以自动地逃离危险、筑巢、与家庭成员紧密地待在一起,并且它们经常不假思索地做这些事情,仿佛它们被编好了程序,在特定的时间执行特定的操作。令人惊讶的是,野生动物和机器人实际上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
这类想法在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充斥着我的想象。然后,几年前,我开始随手记下关于一个机器人和一些野生动物的文字,不停地随手涂画一个机器人待在树上的画面。我开始问自己一些奇怪的问题。一个智能机器人会怎么做:假如她被困在荒野上?她会如何去适应环境呢?环境又会如何适应她?为什么我提到这个机器人会用“她”和“她的”这样的词?说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科幻作家将性别赋予他们笔下的那些机器人角色?
一个名叫萝丝的机器人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形成。我可以看到她在一个偏远的小岛上探险。我能听到她与野生动物交流。我能感觉到她正在变成荒野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想象、写作和绘画,我意识到我已经拥有了一个机器人自然故事的全部素材。于是我驱车到了一个林中小屋,打开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开始写作《荒岛机器人》。
文摘
第三十章 鸟巢
“这么多年我也建造了不少小木屋了,”比沃先生站在水边说,“但是我还从来没有给一个机器人和一只小鹅造过房子。那么,你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房子呢?”
“我们需要一间大得足够住下我们俩的小木屋。”萝丝说,“它应该又舒服又安全,还应该离池塘近一点儿。”
“你们打算要在这个小木屋里住多久呢?”
“我不知道。”
“那咱们最好还是把它建造得坚固一点儿。”比沃先生捋着胡子琢磨着,“你打算邀请朋友来玩吗?我太太特喜欢招待客人。”
“我还什么朋友都没有呢。”
“没有朋友?其实,你看上去还是一个挺讨人喜欢的怪物呢!哦,我是说,机器人。不过,如果你听我的建议,你应该种植一个自己的花园,你的邻居们会被新鲜的香草、浆果和鲜花吸引过来的。你就等着瞧吧!所以,我们要确定有一块地方做花园,再把你的小木屋建大一些好招待朋友。”河狸眨了眨眼睛,“我们还要想办法让你的小木屋在天冷的时候也舒服。我家的小木屋是靠我们自己的身体取暖的,但是我们得帮你找别的方法取暖。”
河狸和机器人琢磨了一会儿取暖的问题。萝丝第一个想到的是太阳,但她又想起自己从山顶滑下来的时候摩擦出的灼热的火花。
“我可以用火来给小木屋取暖。”她说。
比沃先生眨巴着他的小眼睛。
“我需要做点儿实验,”萝丝继续说,“但是我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随你的便,萝丝。”河狸说,“但你能不能保证不把整个森林都烧光啊?”
“别担心,我会小心的。”
“咱们继续讨论别的吧,”比沃先生叹了口气,“计划的下一步是给你们的小木屋选一个地点。水塘对面的草地就很不错,不过如果我们在那儿造房子的话,野兔一定会发怒的。我想我们还是砍掉一些树,就在森林里造房子好了,我知道哪儿最合适!”
河狸带着他们沿着水边来到一块树林稠密的地方,正好临近池塘。
“这里可有不少活儿要干呢,”比沃先生一边说着,一边蹚过密密的杂草丛,“但是这块地方应该还是不错的。”
“对,这地方不错!”萝丝用她最友好的声音说道。
“不错!”布莱特比尔说。
比沃先生在砍伐树木方面技术高超得令人惊叹,但是连他也跟不上萝丝那双强力砍伐的双手。于是他让机器人干这项重活儿。他指出哪些树和灌木丛要砍掉,萝丝便开始动手砍伐。到太阳落山时分,他们已经站在一块新清理出来的空地上了,而且还有了足够用来盖小木屋的木头。
“你今天活几干得真不赖,萝丝。”比沃先生打了一个哈欠,“我明早回来,咱们接着干。”
“您还有什么活儿要我干吗?”机器人问道。
“今晚?这么说你还想继续干活儿,是吗?太好了!那么你可以开始了,挖出那些树桩,收集那边所有又大又平的石头,把这些土坷垃铲平,这样,我们就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可以盖房子了。这足够你忙一阵了!”
第二天早晨,比沃先生回到这里,发现萝丝昨晚的确非常忙。所有的树桩都被挖掉了,树桩留下的洞全都用泥土填平了,二十块大石头叠在一起,地面平整得很完美。而最让比沃先生吃惊的是,萝丝和布莱特比尔偎在一个小小的噼啪作响的篝火旁。
比沃先生动了动嘴唇,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布莱特比尔昨晚觉得冷,”萝丝说,“所以我自己琢磨出了如何生火。”
“可是……可是……可是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发现当我用两块石头互相敲打时,会冒出火星来,像这样。我把火星引到干树叶和木头上,把它们点燃。只要有了一点火,是很容易让它不断燃烧的。如果我想把火熄灭掉,只要加些水就可以了!”
比沃先生坐下来暖着他的爪子。“我从没有见过这样整洁的一小束火苗。”他凝视着那束火苗,“我只见过从森林里一路烧过去的大火,把碰到的一切都烧得一干二净。但是这个太不可思议了!”他又花了一分钟来享受火苗的温暖,然后他和机器人继续干起活儿来。
比沃先生让萝丝在这儿挖一条沟槽,在那儿摆些大石头,再把木头这样那样地摆好,这样那样地涂上泥巴。鸟儿们和松鼠们待在树上看着这幢小木屋一点一点盖起来,它很像河狸的小木屋,但是比那个更大,是一个用木头、泥巴和树叶造的更大的圆顶房子。墙上有一个简单的开口可以进出,而门呢,什么也比不上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更合适了,机器人可以轻松地把它推开。
小木屋的里面是一个大大的圆形的房间,圆拱形的天花皈高得足够让萝丝站直了。地板中央安置了一个火坑,一张细树枝搭成的网放在上面作为通风孔。一些长条石块沿着房司内墙排成行,像长凳一样,都铺着厚厚的苔藓垫子。甚至丕有一个洞,用来为布莱特比尔储存食物和水。
……
P80-83
机器人萝丝乘坐的轮船发生了事故,她被海浪冲到一个荒岛上。她必须在这里生存下去,她爬上高高的山顶,还遇到了雷电,好不容易摆脱大熊的追赶。慢慢地,她能够听懂周围小动物的语言,并和它们成为了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萝丝成为了一只大雁宝宝的妈妈,她努力扮演着妈妈的角色。萝丝本来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但是她在荒岛上学会了她一切,这里成为她的家园。直到有一天,荒岛上来了一群机器人,萝丝神秘的身世被揭开,她将被迫离开荒岛。
彼得·布朗著的《荒岛机器人》接近绘本故事、插图丰富,是从绘本向小说阅读过渡的最佳读物,在体裁上极具创新度。
媒体推荐
彼得布朗的靠前部儿童小说《荒岛机器人》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一个出人意料的访客——机器人萝丝——的到来,打乱了荒岛上动物们的正常生活,这是一个讲述自然与科技碰撞时发生的故事。作者明智地避开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选择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营造了既不过分伤感,又充满感情的故事基调,机器人萝丝的形象令人难忘。—美国《出版商周刊》
作者简介
作者:(美)彼得·布朗 编者:曹文轩 译者:汤锐 译者:陈方歌
彼得·布朗,享誉全球的美国著名儿童书作家、插画家,他从小就喜欢编故事和画画,6岁时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本故事书,中学时代开始正式为儿童写作。他的作品里总是充满异想天开的角色和场景,而且设计感十足。在美国新泽西州长大的彼得,小时候喜欢探索家附近的森林、田野和溪流。彼得希望创作出更多让孩子开心的儿童读物。
获奖情况:
5次被评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2次布莱克荣誉奖
2013年度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图画书奖
2013年度美国年度最佳图书
2013年度凯迪克荣誉奖
2014年度波士顿金号角奖
2014年度E·B·怀特最佳朗读奖
2014年度金风筝最佳插画奖
2014年度美国《号角图书》杂志最佳图画书奖
序言
丛书代序世界小,文学大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
“接力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书系”,所选作品皆为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和具有经典性的名著。
读书必须读好书。
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日益发达,书籍早已堆积如山。现如今,当我们走进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走进一座座迷宫般的书城,见到那满坑满谷的书籍时,既有对知识浩瀚无涯的感叹,又有对知识重压身心的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我们很少想到,这些书对于我们而言,是否都有价值?被越来越精美的装潢所包裹着的东西,究竟值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与热情去青睐它们?我们只是想着拥有、拥有、多多地拥有,我们恨不能将它们一下子全都吸进记忆。人类对知识的崇拜、无节制的拥戴、贪婪的吮吸,早已使人们失去了对所谓知识的应有的分辨与警惕。将书本视为图腾的结果,就是面对书本时,我们只有主动地相拥和无条件地接受。参天书山,已快要压垮我们的脊梁,更具悲剧性的是:它快要堵死我们的心灵空间了。
其实,世界上的好书并不太多。若有一位目光深邃、判断力超凡的大智者,能对这些书加以筛选,各大图书馆至少可以省出一半宝贵的空间来,喜爱读书的人也就会少费许多精力,而对好书的阅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不光好书不多,还有坏书。这些坏书大量混杂在图书馆、书店和一些人家的书架上。它们不光耗费了我们的时间、金钱,还使我们堕落、误入歧途。它们损害了我们的心智,钝化了我们的感觉,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感染了病毒。
英国作家毛姆有言道: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坏书——是愚钝智慧的道德上的毒药。哲学家叔本华有句话也很值得我们记住: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
但作为一般的读书者,我们并不具备这种判断良莠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以为,唯一聪明的办法就是读经典、读名著。
一部作品被我们称为经典、名著,前提是它已经受住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它已在时间的风雨中被反复剥蚀过而最终未能泯灭它的亮光。它不光是被几个智者说好,而且是被一个庞大的群体所认同。年复一年地阅读,年复一年地挑剔,又年复一年地吮吸,不管怎么样,它没有因时过境迁而衰化,而改变颜色。它一如从前那样饱满,那样富有人情,那样闪烁光泽——时间的流逝,甚至使它还比从前更显博大精深。它在不停地增值。
对于少年读者而言,此时的阅读应是更为讲究的。如果没有选择,随意地滥读或是因受宣传的蛊惑而进行媚俗性阅读,将会养成一种低下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习惯。一旦定型,日后纠正都纠正不过来了。更糟糕的是,日后即使再面对经典、名著时,已变得俗气的目光,也会将经典、名著看俗了。少年阶段的阅读,实际上是为今后的阅读打基础的阅读,因此正确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其为下。”只有读经典、名著,读上乘之作,我们才有可能接触最高的精神境界,也才有可能抵达最佳的审美境界。若是从在阅读中吸取写作经验以使自己能有好的写作能力之角度出发,读经典、名著,读上乘之作也几乎是必需的。一个人若长久地在二流三流的作品中滚来滚去,就会受其熏染,受其规范,并将它们误以为是写作的标准,从而永远失去了写出好文章的可能。
过去,曾有过“全人教育”的提法。这“全人教育”分为“生意”“生趣”两大部分。
我以为,这其中的“生趣”,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
文学也许没有改朝换代、翻天覆地的能力,但它的力量却是持久的。人类之所以拥有今日之文明,文学功不可没。它悄然无声但却极有力量地推动了人类的进化。它在人类的荒昧岁月,在人类的寒冷季节,在人类的疯狂时日,是灯,是火,是清冽之风。人类的精神殿堂,若抽去文学的巨柱,顷刻间便会坍塌。
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也是与最优秀的文学分不开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都会为它能拥有优秀的文学家而骄傲。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它没有产生出优秀的文学家。优秀的文学家,创作出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为这个民族争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它为这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民族、人类,有理由如此在意文学家与文学。
从想象力这一角度来看,文学也是我们应当尊重的。它一直在暗中帮助着人类操练想象力。它的天马行空式的优美想象,一直在诱惑和影响着人类。它使人类看到了想象的美好与巨大能量。-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在想象中,硬是有声有色地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纸上虚构出来的世界,有许多在若干年后,真的由科学实现了。这就是世界上有那么多伟大的科学家亲近文学的原因。
在人类的想象力不断受到束缚与腐蚀的时代,文学始终在保护着想象之火,使它免遭熄灭。它还一次又一次地扇动,使想象之火保持着应有的炽热与旺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绝不仅仅属于文学家,也不仅仅属于文学爱好者,而应当属于全人类。
文学在锐化人的感觉方面,也是值得我们赞颂的。
我们的祖先,感觉是非常钝化的——无论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感觉还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感觉,大概都是如此。他们很愚笨地制造着工具,又很愚笨地追赶着猎物。他们的手脚往往不知轻重,疼痛感很弱,并缺乏对锐痛、钝痛等不同疼痛的区分能力。他们的情感、情绪也往往比较简单,难以有今天的人所有的寂寞、孤独、忧郁、惆怅之类的微妙感觉。自从有了文学以后,人类的感觉在一天一天地变得丰富与敏锐。文学以对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引导着人类放弃以前的粗糙与简单,而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灵都慢慢变得敏感。于是,世界在人类的眼中变得五光十色、无穷无尽了。人类在触摸这个世界时,也不再笨手笨脚了。人类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与人类的感觉进化有关,而在这其中,文学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
文学小,世界大;世界小,文学大。偌大一个世界,却常常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一个人竟然觉得自己被挤压,没有一块立足之地。而此时,他将会发现,文学远远地大于这个世界,并且文学是那样地具有悲悯情怀。在他被世界所漠视、所抛弃时,文学却会给他温暖,并会接纳他。在漫长的世纪里,文学始终在庇护着我们。失意时,孤独时,忧伤或悲哀时,我们就会想起文学。一个诗句,一段叙述,都是一片绿荫,使我们焦灼的心灵得到滋润。古往今来,文学不知拯救了多少绝望的灵魂。它的善意,它的美感,它的人道,它的宽容与善解人意,都使我们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我们可以向它倾诉,可以向它哭泣,也可以与它默默相对。
随着世界对现代化的无节制追求,我们的情感世界却在日益荒芜。此时,我们更需要文学的抚慰。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多地求助于文学的温馨呵护。
我们可以将人生分为思想人生和情调人生。前者是人通过对哲学等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后者则是通过与文学艺术的亲近而获得的。当然,这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划分。其实,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它们的获得也有着广泛的来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情调的获得,绝离不开文学艺术。
一个人有无情调,绝非小事。
一个没有情调的人,生活在他心目中是十分乏味的,而这个人,也会令他人感到乏味。这种人行为机械,语言苍白,做任何事情都毫无境界,俗不可耐,对世界缺乏审美能力,对生命本身也缺乏审美能力,因此生命质量低下。
人一旦有了情调,生活就不再使他感到枯燥,而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让人喜欢接近的人。他的行为有了弹性,语言有了意蕴,做任何事情,都会在一种境界里,总有一份雅致与高贵。这个生命无论是短暂还是长久,它的质量都是不可测量的。
也许文学最值得我们称道的就是:千百年来,它使我们的人生获得了情调,从而使一个个生命,即使在最终寂灭时,也显得十分坦然——我没有枉活一生。
“接力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书系”是一个壮观的阅读工程。优美篇章就在我们眼前,它们在召唤着成千上万愿意美好、愿意进化、愿意有远大前程的孩子,也在召唤着我们这些愿意纯真、愿意高尚、愿意诗情画意、愿意一生幸福的成人。
后记
我一直着迷于机器人,包括今天真实存在的机器人、未来会出现的机器人,以及只存在于书籍和电影中的幻想的机器人角色。有趣的是,当我们思考人工智能的时候,就会涌现出许多哲学问题。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像一个人那样思考和有感觉吗?我们能信任机器人去做外科手术、照顾孩子,或者维护我们城市的治安吗?在一个机器人包揽了所有工作的世界里,我们人类将如何消磨时间呢?
我也着迷于自然世界。我是在对我家附近的农田、河流和森林的探险中长大的,我学到了很多当地的野生动物知识。我知道鹿在黎明和黄昏时分最活跃,我观察松鼠有条不紊地收集和储存橡实,我听到空中传来野鹅每年秋季南飞时的鸣叫。
动物有这样可预见的行为,并且遵循这些严格的生物钟,有时候它们似乎就像……机器人一样。想着想着我突然意识到,动物的本能与计算机程序有些像。得益于其本能,动物可以自动地逃离危险、筑巢、与家庭成员紧密地待在一起,并且它们经常不假思索地做这些事情,仿佛它们被编好了程序,在特定的时间执行特定的操作。令人惊讶的是,野生动物和机器人实际上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
这类想法在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充斥着我的想象。然后,几年前,我开始随手记下关于一个机器人和一些野生动物的文字,不停地随手涂画一个机器人待在树上的画面。我开始问自己一些奇怪的问题。一个智能机器人会怎么做:假如她被困在荒野上?她会如何去适应环境呢?环境又会如何适应她?为什么我提到这个机器人会用“她”和“她的”这样的词?说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科幻作家将性别赋予他们笔下的那些机器人角色?
一个名叫萝丝的机器人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形成。我可以看到她在一个偏远的小岛上探险。我能听到她与野生动物交流。我能感觉到她正在变成荒野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想象、写作和绘画,我意识到我已经拥有了一个机器人自然故事的全部素材。于是我驱车到了一个林中小屋,打开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开始写作《荒岛机器人》。
文摘
第三十章 鸟巢
“这么多年我也建造了不少小木屋了,”比沃先生站在水边说,“但是我还从来没有给一个机器人和一只小鹅造过房子。那么,你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房子呢?”
“我们需要一间大得足够住下我们俩的小木屋。”萝丝说,“它应该又舒服又安全,还应该离池塘近一点儿。”
“你们打算要在这个小木屋里住多久呢?”
“我不知道。”
“那咱们最好还是把它建造得坚固一点儿。”比沃先生捋着胡子琢磨着,“你打算邀请朋友来玩吗?我太太特喜欢招待客人。”
“我还什么朋友都没有呢。”
“没有朋友?其实,你看上去还是一个挺讨人喜欢的怪物呢!哦,我是说,机器人。不过,如果你听我的建议,你应该种植一个自己的花园,你的邻居们会被新鲜的香草、浆果和鲜花吸引过来的。你就等着瞧吧!所以,我们要确定有一块地方做花园,再把你的小木屋建大一些好招待朋友。”河狸眨了眨眼睛,“我们还要想办法让你的小木屋在天冷的时候也舒服。我家的小木屋是靠我们自己的身体取暖的,但是我们得帮你找别的方法取暖。”
河狸和机器人琢磨了一会儿取暖的问题。萝丝第一个想到的是太阳,但她又想起自己从山顶滑下来的时候摩擦出的灼热的火花。
“我可以用火来给小木屋取暖。”她说。
比沃先生眨巴着他的小眼睛。
“我需要做点儿实验,”萝丝继续说,“但是我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随你的便,萝丝。”河狸说,“但你能不能保证不把整个森林都烧光啊?”
“别担心,我会小心的。”
“咱们继续讨论别的吧,”比沃先生叹了口气,“计划的下一步是给你们的小木屋选一个地点。水塘对面的草地就很不错,不过如果我们在那儿造房子的话,野兔一定会发怒的。我想我们还是砍掉一些树,就在森林里造房子好了,我知道哪儿最合适!”
河狸带着他们沿着水边来到一块树林稠密的地方,正好临近池塘。
“这里可有不少活儿要干呢,”比沃先生一边说着,一边蹚过密密的杂草丛,“但是这块地方应该还是不错的。”
“对,这地方不错!”萝丝用她最友好的声音说道。
“不错!”布莱特比尔说。
比沃先生在砍伐树木方面技术高超得令人惊叹,但是连他也跟不上萝丝那双强力砍伐的双手。于是他让机器人干这项重活儿。他指出哪些树和灌木丛要砍掉,萝丝便开始动手砍伐。到太阳落山时分,他们已经站在一块新清理出来的空地上了,而且还有了足够用来盖小木屋的木头。
“你今天活几干得真不赖,萝丝。”比沃先生打了一个哈欠,“我明早回来,咱们接着干。”
“您还有什么活儿要我干吗?”机器人问道。
“今晚?这么说你还想继续干活儿,是吗?太好了!那么你可以开始了,挖出那些树桩,收集那边所有又大又平的石头,把这些土坷垃铲平,这样,我们就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可以盖房子了。这足够你忙一阵了!”
第二天早晨,比沃先生回到这里,发现萝丝昨晚的确非常忙。所有的树桩都被挖掉了,树桩留下的洞全都用泥土填平了,二十块大石头叠在一起,地面平整得很完美。而最让比沃先生吃惊的是,萝丝和布莱特比尔偎在一个小小的噼啪作响的篝火旁。
比沃先生动了动嘴唇,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布莱特比尔昨晚觉得冷,”萝丝说,“所以我自己琢磨出了如何生火。”
“可是……可是……可是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发现当我用两块石头互相敲打时,会冒出火星来,像这样。我把火星引到干树叶和木头上,把它们点燃。只要有了一点火,是很容易让它不断燃烧的。如果我想把火熄灭掉,只要加些水就可以了!”
比沃先生坐下来暖着他的爪子。“我从没有见过这样整洁的一小束火苗。”他凝视着那束火苗,“我只见过从森林里一路烧过去的大火,把碰到的一切都烧得一干二净。但是这个太不可思议了!”他又花了一分钟来享受火苗的温暖,然后他和机器人继续干起活儿来。
比沃先生让萝丝在这儿挖一条沟槽,在那儿摆些大石头,再把木头这样那样地摆好,这样那样地涂上泥巴。鸟儿们和松鼠们待在树上看着这幢小木屋一点一点盖起来,它很像河狸的小木屋,但是比那个更大,是一个用木头、泥巴和树叶造的更大的圆顶房子。墙上有一个简单的开口可以进出,而门呢,什么也比不上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更合适了,机器人可以轻松地把它推开。
小木屋的里面是一个大大的圆形的房间,圆拱形的天花皈高得足够让萝丝站直了。地板中央安置了一个火坑,一张细树枝搭成的网放在上面作为通风孔。一些长条石块沿着房司内墙排成行,像长凳一样,都铺着厚厚的苔藓垫子。甚至丕有一个洞,用来为布莱特比尔储存食物和水。
……
P80-83
ISBN | 7544853411,9787544853415 |
---|---|
出版社 | 接力出版社 |
作者 | 彼得·布朗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