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青年作家冯与蓝全新力作
这是一部氤氲着浓郁中国文化气息的当代少年成长小说。十一岁的男孩陆弘真坚信,他居住的小镇一直由一条神龙守护。爷爷告诉男孩,元宵灯会这天,如果有人能挂一盏龙灯在高塔上,神龙就会保佑人们心想事成。为了爷爷,把龙灯挂到天上去成为男孩心中日夜不灭的渴盼。对男孩来说,这是一场艰难的个人成长之旅,又是一次寻觅、触摸中国文化根脉的发现之旅。百年中国小镇的沧桑岁月在男孩倔强的寻找中,犹如一帧帧电影画面,定格在成长的旅途中,成为少年生命中无可替代的鲜活记忆。终于,当男孩把龙灯挂上塔顶,他想到一件重要的事……
名人推荐
刘玉栋的儿童小说朴实真挚,人物、场景、画面、故事均是本色自然的,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主观的渲染,但他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人以情感和心灵的震撼。刘玉栋以其独特的审美视域、诗性笔触和写作智慧,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资深出版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刘海栖
媒体推荐
刘玉栋的儿童文学创作,有着独特的视角,温润的情怀。他以朴素生动的语言,表达纯真的童心,饱含对生活的热爱与理解。那些带着新鲜泥土气息的故事,娓娓道来精彩感人,意境清新悠远,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张艳梅
作者简介
刘玉栋,1971年出生,山东庆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小说,已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天涯》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二百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年日如草》,儿童小说《泥孩子》《我的名字叫丫头》《白雾》,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分到了土地》《公鸡的寓言》《火色马》《浮萍时代》等多部作品。作品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齐鲁文学奖、泰山文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等多种奖项,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中国小说排行榜”。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等语言。
目录
第一章 隐牛镇的过去
第二章 地龙的传说
第三章 爸爸和妈妈
第四章 突如其来的离别
第五章 秋良走后的日子
第六章 我有明珠一颗
第七章 爷爷病倒以后
第八章 闪光的馈赠
第九章 离歌
第十章 把地龙灯挂到天上去
序言
这套“拾光者丛书”的策划、组织和出版,源于一个设想的尝试。
2015年夏秋时节,明天出版社与我商量出版一套当代优秀青年儿童小说作家原创作品的想法。记得当时我提出,希望这套丛书不要做成原创儿童小说作品的一次普通的集束性出版,而要尝试通过编辑、研究者与作者之间的专业交流、深度互动乃至研讨,促成一批富于艺术性的原创儿童小说的诞生。这里所说的“艺术性”,多少烙有我个人儿童文学艺术观的一些印迹。在我的想象中,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儿童小说,应该既充分体现普遍意义上的文学的高标准与艺术的高要求,又使这种文学和艺术的表现、演绎充分体现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面貌、文学思虑和审美精神。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出于我对儿童文学艺术未来的一种想象和期望。自新时期以来,人们对于儿童文学艺术的理解历经几次重大的拓展。我亲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场激情澎湃的儿童文学艺术探索热潮。那是一次为当代原创儿童文学的艺术探求、变革、发展带来重大推动力的文学思潮,促使这次思潮发生的一个基本冲动,就是要把儿童文学从那时规限着它、束缚着它的小格局里解放出来,把它推到一般文学和艺术的大世界里去。在这场由创作、批评、出版的力量共同促成的艺术革新思潮中,儿童文学的许多边界被冲破,被打开,继而得到重新理解和认定。对于原创儿童文学艺术的当代化进程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文学运动。
在我看来,那场思潮的演进及其最后的“终结”,也带给我们关于原创儿童文学艺术未来的另一番重要启迪。当儿童文学的写作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文学的普遍性乃至先锋性的探索时,它的文学本性得到了空前的凸显,但它作为儿童文学的特殊文学身份与艺术面貌,也在这个过程中从我们的视野里多少被遮蔽了起来。一些写作由此走向了文学,却远离了儿童。反顾那个年代的艺术探索路程,我们或许会深深意识到,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不但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文学意义和价值的文学性,也应是一种体现儿童文学独特艺术面貌与艺术高度的文学性。充分认识、理解这一儿童文学文学性与儿童性的辩证关系,应是酝酿、探索原创儿童文学下一步艺术突破的重要条件。
循着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艺术革新的历史气脉,继续探寻通往儿童文学这种“文学性”的更辽阔的道路,正是这套“拾光者丛书”策划和出版的初衷。我们期望借此契机,推出一套既追求高远的文学视界与艺术趣味,也具备鲜明的儿童意识和童年精神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
这是一次写作的尝试,也是一次出版的实验。究竟能否成功,能够在多大意义上成功,我不敢确定。但我相信,今天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创作才华与艺术智慧,应该在这样的追寻中得到更充分的施展,当代原创儿童文学面临的艺术机遇与发展可能,也应在这样的追寻中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201 6年5月6日至8日, “拾光者丛书”的创作启动会议,在明天出版社的支持下于浙江师范大学红楼召开。接受丛书邀约的第一批七位青年作家刘玉栋、舒辉波、李秋沅、冯与蓝、张晓玲、赵海虹、孙玉虎和明天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参与了会议。我在会上进一步解释了这套丛书的一些设想及其理想,得到了朋友们的热情回应。
会前,几位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先后提交了各自创作的初步想法与构思。我们的首次正式的创作讨论会议,便在这一基础上召开。会上,围绕各位作家的创作设想、作品构思以及其他延伸的艺术话题,大家坦诚交流,气氛热烈。记得我们在讨论中涉及的话题既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问题。儿童小说中的历史、贫穷、死亡书写等相对宏大的创作命题,也包括地名、人名、生活可信度等写作细节的思量。我以为,这次会议不但是一次有益的创作铺垫和准备,它本身也是一场富有意义的专业交流与研讨。会前会后,我与各位受邀的青年作家及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时常通过电话沟通,或是就丛书的大方向、总面貌,或是就各阶段书稿中的一些小问题,做及时的交流探讨。参考我们交流中的意见,有的作者从素描构思到初稿动笔再到成文改定,几易其稿。这期间,年轻作家们的才华、勤勉和谦逊,编辑们的认真、专业和敬业,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于儿童文学应该怎么写、儿童故事应该怎么讲、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等话题,实在满怀了解的愿望、探讨的兴趣以及实践的热情。我常常想,在这个童书经济带动儿童文学事业飞速跃进的时代,正是这样的兴趣和热情,而不仅仅是商业利润的驱动,能够为原创儿童文学的艺术突进提供最根本的动力——它也必定会呈现为每一个心怀敬畏和理想的儿童文学作家内心最坚实的创作冲动和最强大的创作意志。
所谓“拾光者”,便是匆忙行走在幽暗的生活隧道里,而不忘记弯腰拾起那些光芒闪耀之物的人们。这光芒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不甘于物欲温饱的本性的象征。今天,所有为了儿童文学而弯腰坚持、坚守着的人们,他们拾起的既是自己心里的光芒,也一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芒。
2018年5月1日于丽泽湖畔
文摘
陆弘真从家里蹿出来的时候,没有忘记抓起扔在藤椅上的书包。他捏紧书包口子,跳出门槛,沿着弄堂小路向前奔跑。
李志彬家在他家的隔壁再隔壁,经过李志彬家的大门,再跑二十五六步就是李志彬爷爷奶奶家。夏天,李奶奶有时会在门前摆一个方凳,凳子上搁一口小小的酱缸。弘真经过酱缸,几只苍蝇嗡一声四散了,他好像又闻到了酱汁奇怪的味道。以前看见这口缸,他总要凑近了仔细瞧瞧,浸在酱汁里的黄瓜变成了什么样子,然后去找蒋秋良,把这个又恶心又好笑的发现告诉他。
今天的陆弘真和平时不一样,他没空想这些无聊的东西。一转眼,他跑过了蒋秋良家,跑过了徐叔叔家,跑过了四眼家,很快跑到了弄堂口,跟趴在那里的流浪狗汪汪打过招呼,转弯时回头瞄一眼,整条弄堂一个人也没有,
陆弘真一猫腰,钻进半人多高的杂草丛。
刚出了黄梅,草堆里湿嗒嗒热乎乎的。陆弘真蹲下去的时候,有两只不知名的飞虫吱一声飞走了,好像在给他腾地方。他也就不客气地占领了那里,把脖子压得低低的,透过茅草缝隙往外张望。
这个时间,大家都在午睡。爷爷也是。只有爷爷睡着了陆弘真才敢出门。爷爷半梦半醒的时候,还和他聊了几句。说着说着老人就瞌睡了,他把床头的半导体音量调到最轻,把白色蚊帐放下来,再打开电风扇。看看时间,这才跑出门。
这么急地跑出来,当然不是为了蹲在草丛里发呆。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老母鸡。不过,就这么蹲着还是挺舒服的,要是地上不脏,他甚至想躺下来睡上一觉。
草丛边有个大石头墩子。据说上面曾经立着石狮子。石狮子早已不知去向,它们看守的院落也常常大门紧闭,一条发黑的锁链把生锈的门锁随便一围。透过木门上手指头粗细的缝,可以看到院子里半人多高的杂草。
只有住在这一带的人才知道,院子里是住着人的。白天,院门锁着,到了傍晚,人回来了,门开了,再关上,从里面锁住。
围墙上,几枝扁豆藤垂挂下来,扁豆花开了。陆弘真很快爬上了围墙,骑坐在那里,半条朱雀街的屋顶都展现在他眼前,四眼家的楼特别高,别人家都是两层,他家三层,最近,四眼的爸爸又加了一个阁楼,在顶上开了扇老虎天窗。天窗里好像有人影一闪,不知是不是四眼,要是被他看见了,说不定会打开天窗大喊大叫。陆弘真立刻弯下腰,趴在围墙上,这样兴许就看不见了,顺手摘一朵扁豆花,放进嘴里吸,有点甜。
院子中央有一口井。那是隐牛镇年代最久远的井,好几百年了。平时,井口总盖着盖子,是雕花的那种石头盖子,花纹同井栏上的一样。石头盖子盖在井上,说明井的主人不想让别人用井水。其实没人想用井水——家家户户都用自来水,只在断水或夏天吃西瓜前才想到还有井水可用。镇上的水井不止这一口,买冰箱的人家也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冰西瓜,还能做汽水和布丁,这口古老的井变得一点也不重要。
陆弘真盯着那口古井,井栏边好像有个半圆形的东西。他伸直脖子,是半个篮球吗?几个月前李志彬的篮球不见了,会不会……
“陆弘真,你在做啥!”
冷不丁听见自己名字,他身体一抖,屁股打滑,差点摔下去。
蒋秋良站在围墙下,正眯眼打量他。
“吓死我了!”陆弘真拍拍胸脯。
“温福生今天又打你了?”
“没有。”
“那么你跑这里来做什么?”
“等一会儿告诉你。”他有点兴奋,“我从爷爷那里又听到一点地龙的事。”
“难道地龙会钻到这里来?”
“嘿嘿,讲不定有可能……”
“别瞎说了,快点下来。”蒋秋良朝他张开双臂,“要是给温福生看见,又要……”
“哈,我现在的反应比温福生快了,你相信吗?刚才他想敲我头,被我闪过,我还拿书包砸了他一下!”陆弘真手舞足蹈,“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个跟头,踩上筋斗云,俺老孙去也!”
“所以你腾云驾雾的跑到这里来了,还爬人家围墙,偷吃人家扁豆花。”蒋秋良说,“好了,电视剧看完了,你还是老老实实下来吧!”
“土地老儿,休得胡言!”陆弘真抡起胳膊摆了两圈,左手搭起凉棚,“看俺老孙去捉拿妖怪,救出俺师傅——”
“谁在那里!”一个粗哑的声音远远吼道。
陆弘真刺溜一下从墙头滑落,抓起地上的书包,蒋秋良一把攥住他的手,两人头也不回地逃走了。
青年作家冯与蓝全新力作
这是一部氤氲着浓郁中国文化气息的当代少年成长小说。十一岁的男孩陆弘真坚信,他居住的小镇一直由一条神龙守护。爷爷告诉男孩,元宵灯会这天,如果有人能挂一盏龙灯在高塔上,神龙就会保佑人们心想事成。为了爷爷,把龙灯挂到天上去成为男孩心中日夜不灭的渴盼。对男孩来说,这是一场艰难的个人成长之旅,又是一次寻觅、触摸中国文化根脉的发现之旅。百年中国小镇的沧桑岁月在男孩倔强的寻找中,犹如一帧帧电影画面,定格在成长的旅途中,成为少年生命中无可替代的鲜活记忆。终于,当男孩把龙灯挂上塔顶,他想到一件重要的事……
名人推荐
刘玉栋的儿童小说朴实真挚,人物、场景、画面、故事均是本色自然的,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主观的渲染,但他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人以情感和心灵的震撼。刘玉栋以其独特的审美视域、诗性笔触和写作智慧,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资深出版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刘海栖
媒体推荐
刘玉栋的儿童文学创作,有着独特的视角,温润的情怀。他以朴素生动的语言,表达纯真的童心,饱含对生活的热爱与理解。那些带着新鲜泥土气息的故事,娓娓道来精彩感人,意境清新悠远,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张艳梅
作者简介
刘玉栋,1971年出生,山东庆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小说,已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天涯》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二百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年日如草》,儿童小说《泥孩子》《我的名字叫丫头》《白雾》,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分到了土地》《公鸡的寓言》《火色马》《浮萍时代》等多部作品。作品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齐鲁文学奖、泰山文艺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等多种奖项,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中国小说排行榜”。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等语言。
目录
第一章 隐牛镇的过去
第二章 地龙的传说
第三章 爸爸和妈妈
第四章 突如其来的离别
第五章 秋良走后的日子
第六章 我有明珠一颗
第七章 爷爷病倒以后
第八章 闪光的馈赠
第九章 离歌
第十章 把地龙灯挂到天上去
序言
这套“拾光者丛书”的策划、组织和出版,源于一个设想的尝试。
2015年夏秋时节,明天出版社与我商量出版一套当代优秀青年儿童小说作家原创作品的想法。记得当时我提出,希望这套丛书不要做成原创儿童小说作品的一次普通的集束性出版,而要尝试通过编辑、研究者与作者之间的专业交流、深度互动乃至研讨,促成一批富于艺术性的原创儿童小说的诞生。这里所说的“艺术性”,多少烙有我个人儿童文学艺术观的一些印迹。在我的想象中,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儿童小说,应该既充分体现普遍意义上的文学的高标准与艺术的高要求,又使这种文学和艺术的表现、演绎充分体现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面貌、文学思虑和审美精神。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出于我对儿童文学艺术未来的一种想象和期望。自新时期以来,人们对于儿童文学艺术的理解历经几次重大的拓展。我亲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场激情澎湃的儿童文学艺术探索热潮。那是一次为当代原创儿童文学的艺术探求、变革、发展带来重大推动力的文学思潮,促使这次思潮发生的一个基本冲动,就是要把儿童文学从那时规限着它、束缚着它的小格局里解放出来,把它推到一般文学和艺术的大世界里去。在这场由创作、批评、出版的力量共同促成的艺术革新思潮中,儿童文学的许多边界被冲破,被打开,继而得到重新理解和认定。对于原创儿童文学艺术的当代化进程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文学运动。
在我看来,那场思潮的演进及其最后的“终结”,也带给我们关于原创儿童文学艺术未来的另一番重要启迪。当儿童文学的写作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文学的普遍性乃至先锋性的探索时,它的文学本性得到了空前的凸显,但它作为儿童文学的特殊文学身份与艺术面貌,也在这个过程中从我们的视野里多少被遮蔽了起来。一些写作由此走向了文学,却远离了儿童。反顾那个年代的艺术探索路程,我们或许会深深意识到,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不但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文学意义和价值的文学性,也应是一种体现儿童文学独特艺术面貌与艺术高度的文学性。充分认识、理解这一儿童文学文学性与儿童性的辩证关系,应是酝酿、探索原创儿童文学下一步艺术突破的重要条件。
循着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艺术革新的历史气脉,继续探寻通往儿童文学这种“文学性”的更辽阔的道路,正是这套“拾光者丛书”策划和出版的初衷。我们期望借此契机,推出一套既追求高远的文学视界与艺术趣味,也具备鲜明的儿童意识和童年精神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
这是一次写作的尝试,也是一次出版的实验。究竟能否成功,能够在多大意义上成功,我不敢确定。但我相信,今天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创作才华与艺术智慧,应该在这样的追寻中得到更充分的施展,当代原创儿童文学面临的艺术机遇与发展可能,也应在这样的追寻中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201 6年5月6日至8日, “拾光者丛书”的创作启动会议,在明天出版社的支持下于浙江师范大学红楼召开。接受丛书邀约的第一批七位青年作家刘玉栋、舒辉波、李秋沅、冯与蓝、张晓玲、赵海虹、孙玉虎和明天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参与了会议。我在会上进一步解释了这套丛书的一些设想及其理想,得到了朋友们的热情回应。
会前,几位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先后提交了各自创作的初步想法与构思。我们的首次正式的创作讨论会议,便在这一基础上召开。会上,围绕各位作家的创作设想、作品构思以及其他延伸的艺术话题,大家坦诚交流,气氛热烈。记得我们在讨论中涉及的话题既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问题。儿童小说中的历史、贫穷、死亡书写等相对宏大的创作命题,也包括地名、人名、生活可信度等写作细节的思量。我以为,这次会议不但是一次有益的创作铺垫和准备,它本身也是一场富有意义的专业交流与研讨。会前会后,我与各位受邀的青年作家及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时常通过电话沟通,或是就丛书的大方向、总面貌,或是就各阶段书稿中的一些小问题,做及时的交流探讨。参考我们交流中的意见,有的作者从素描构思到初稿动笔再到成文改定,几易其稿。这期间,年轻作家们的才华、勤勉和谦逊,编辑们的认真、专业和敬业,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于儿童文学应该怎么写、儿童故事应该怎么讲、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等话题,实在满怀了解的愿望、探讨的兴趣以及实践的热情。我常常想,在这个童书经济带动儿童文学事业飞速跃进的时代,正是这样的兴趣和热情,而不仅仅是商业利润的驱动,能够为原创儿童文学的艺术突进提供最根本的动力——它也必定会呈现为每一个心怀敬畏和理想的儿童文学作家内心最坚实的创作冲动和最强大的创作意志。
所谓“拾光者”,便是匆忙行走在幽暗的生活隧道里,而不忘记弯腰拾起那些光芒闪耀之物的人们。这光芒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不甘于物欲温饱的本性的象征。今天,所有为了儿童文学而弯腰坚持、坚守着的人们,他们拾起的既是自己心里的光芒,也一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芒。
2018年5月1日于丽泽湖畔
文摘
陆弘真从家里蹿出来的时候,没有忘记抓起扔在藤椅上的书包。他捏紧书包口子,跳出门槛,沿着弄堂小路向前奔跑。
李志彬家在他家的隔壁再隔壁,经过李志彬家的大门,再跑二十五六步就是李志彬爷爷奶奶家。夏天,李奶奶有时会在门前摆一个方凳,凳子上搁一口小小的酱缸。弘真经过酱缸,几只苍蝇嗡一声四散了,他好像又闻到了酱汁奇怪的味道。以前看见这口缸,他总要凑近了仔细瞧瞧,浸在酱汁里的黄瓜变成了什么样子,然后去找蒋秋良,把这个又恶心又好笑的发现告诉他。
今天的陆弘真和平时不一样,他没空想这些无聊的东西。一转眼,他跑过了蒋秋良家,跑过了徐叔叔家,跑过了四眼家,很快跑到了弄堂口,跟趴在那里的流浪狗汪汪打过招呼,转弯时回头瞄一眼,整条弄堂一个人也没有,
陆弘真一猫腰,钻进半人多高的杂草丛。
刚出了黄梅,草堆里湿嗒嗒热乎乎的。陆弘真蹲下去的时候,有两只不知名的飞虫吱一声飞走了,好像在给他腾地方。他也就不客气地占领了那里,把脖子压得低低的,透过茅草缝隙往外张望。
这个时间,大家都在午睡。爷爷也是。只有爷爷睡着了陆弘真才敢出门。爷爷半梦半醒的时候,还和他聊了几句。说着说着老人就瞌睡了,他把床头的半导体音量调到最轻,把白色蚊帐放下来,再打开电风扇。看看时间,这才跑出门。
这么急地跑出来,当然不是为了蹲在草丛里发呆。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老母鸡。不过,就这么蹲着还是挺舒服的,要是地上不脏,他甚至想躺下来睡上一觉。
草丛边有个大石头墩子。据说上面曾经立着石狮子。石狮子早已不知去向,它们看守的院落也常常大门紧闭,一条发黑的锁链把生锈的门锁随便一围。透过木门上手指头粗细的缝,可以看到院子里半人多高的杂草。
只有住在这一带的人才知道,院子里是住着人的。白天,院门锁着,到了傍晚,人回来了,门开了,再关上,从里面锁住。
围墙上,几枝扁豆藤垂挂下来,扁豆花开了。陆弘真很快爬上了围墙,骑坐在那里,半条朱雀街的屋顶都展现在他眼前,四眼家的楼特别高,别人家都是两层,他家三层,最近,四眼的爸爸又加了一个阁楼,在顶上开了扇老虎天窗。天窗里好像有人影一闪,不知是不是四眼,要是被他看见了,说不定会打开天窗大喊大叫。陆弘真立刻弯下腰,趴在围墙上,这样兴许就看不见了,顺手摘一朵扁豆花,放进嘴里吸,有点甜。
院子中央有一口井。那是隐牛镇年代最久远的井,好几百年了。平时,井口总盖着盖子,是雕花的那种石头盖子,花纹同井栏上的一样。石头盖子盖在井上,说明井的主人不想让别人用井水。其实没人想用井水——家家户户都用自来水,只在断水或夏天吃西瓜前才想到还有井水可用。镇上的水井不止这一口,买冰箱的人家也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冰西瓜,还能做汽水和布丁,这口古老的井变得一点也不重要。
陆弘真盯着那口古井,井栏边好像有个半圆形的东西。他伸直脖子,是半个篮球吗?几个月前李志彬的篮球不见了,会不会……
“陆弘真,你在做啥!”
冷不丁听见自己名字,他身体一抖,屁股打滑,差点摔下去。
蒋秋良站在围墙下,正眯眼打量他。
“吓死我了!”陆弘真拍拍胸脯。
“温福生今天又打你了?”
“没有。”
“那么你跑这里来做什么?”
“等一会儿告诉你。”他有点兴奋,“我从爷爷那里又听到一点地龙的事。”
“难道地龙会钻到这里来?”
“嘿嘿,讲不定有可能……”
“别瞎说了,快点下来。”蒋秋良朝他张开双臂,“要是给温福生看见,又要……”
“哈,我现在的反应比温福生快了,你相信吗?刚才他想敲我头,被我闪过,我还拿书包砸了他一下!”陆弘真手舞足蹈,“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个跟头,踩上筋斗云,俺老孙去也!”
“所以你腾云驾雾的跑到这里来了,还爬人家围墙,偷吃人家扁豆花。”蒋秋良说,“好了,电视剧看完了,你还是老老实实下来吧!”
“土地老儿,休得胡言!”陆弘真抡起胳膊摆了两圈,左手搭起凉棚,“看俺老孙去捉拿妖怪,救出俺师傅——”
“谁在那里!”一个粗哑的声音远远吼道。
陆弘真刺溜一下从墙头滑落,抓起地上的书包,蒋秋良一把攥住他的手,两人头也不回地逃走了。
ISBN | 9787533297534 |
---|---|
出版社 | 明天出版社 |
作者 | 刘玉栋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