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百病养生大全》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集专业性、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有效的健康指导。
目录
上篇
文化养生
文化与养生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
文化养生的基本原理
一、人身有三宝,养足自不老
二、怒喜忱思悲恐惊,七情调和可防病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互通性
腹有诗书气自华——国学养生
一、长寿的名单
二、诗书带来的精神养护
铁钩银划——书画养生
一、以画疗病的故事
二、书画养生的原理
剑胆琴心——音乐养生
其他
调神养生
起居劳逸
一、居处适宜
二、睡眠
三、衣着
四、劳逸结合、动静相宜
情志
一、怎样才是健康的情绪
二、情志与疾病
三、如何进行情志养生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的特色和优势
食疗养生的作用和效果
一、提高生活质量
二、术后康复
三、疾病预防
四、辅助疾病的治疗
五、调整体质
六、延年益寿
七、养颜美容
食疗养生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合理膳食
二、兼顾色、香、味
三、因人而异
四、四季有别
五、结合地域环境特点
常用食物及滋补品的养生功效
一、谷物
二、豆类
三、禽畜类
四、水产品
五、奶类
六、蛋类
七、果蔬类
中药养生
膏方养生
一、膏方的历史沿革
二、膏方的养生原理
三、膏方的处方和制取
四、膏方的优势
五、膏方的适宜人群
六、膏方的服用时间
七、服用膏方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八、经典滋补膏剂
特殊类型中药制剂养生
一、中药丸剂
二、中药散剂
三、中药丹剂
中药材中常用的补益药
经络养生
人体经络
常用保健穴位
一、头面颈项部
二、上肢
三、下肢
四、躯干
环境养生
一、自然环境与健康
二、居住环境与健康
三、室内环境与健康
四、季节与养生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的意义与原则
一、运动养生的意义
二、科学运动
三、因人、因时制宜
常见疾病的运动养生
一、短期劳损后的运动养生
二、长期劳损后的运动养生
三、长期制动后的运动养生
四、慢性神经损伤的运动养生
五、慢性疼痛的运动养生
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的运动养生
功法养生
功法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常用的养生功法
一、放松功
二、站桩功
三、强壮功
四、内养功
五、基本保健功
六、六字诀功
体质养生
不同体质人群的养生
一、平和质
二、气虚质
三、阳虚质
四、阴虚质
五、痰湿质
六、湿热质
七、气郁质
八、瘀血质
九、特禀质
小儿、妇女、老人的体质养生
一、小儿中医养生
二、妇女中医养生
三、老年人中医养生
房事养生
什么是房中术
房中术的源流
七损八益
一、关于“七损”
二、关于“八益”
三、如何正确地理解“七损八益”
古人的房中养生讲究
关于性生活的“度”
下篇
肺病
上呼吸道感染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哮喘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支气管扩张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五、民间经验方
肺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预防保健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肺结核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五、民间经验方
肺脓肿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五、民间经验方
间质性肺疾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脾胃病
慢性胃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消化性溃疡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胃下垂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炎症性肠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肠易激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六、民间经验方
功能性便秘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慢性胰腺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肝病
脂肪肝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胆管疾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病毒性肝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肝硬化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慢性心功能不全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高血压病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低血压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血脂异常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心律失常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肾病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尿路感染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慢性肾盂肾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脑病
失眠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疗法
五、膳食调养
抑郁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帕金森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重症肌无力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骨伤疾病
骨性关节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骨折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颈椎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特殊调护
四、膳食调养
肿瘤
肺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胃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肝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乳腺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大肠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疮疡
糖尿病足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丹毒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慢性淋巴结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甲状腺结节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桥本甲状腺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乳腺病
急性乳腺炎
一、疾病概速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浆细胞性乳腺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肛肠病
痔疮
一、痰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肛瘘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皮肤病
湿疹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荨麻疹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民间经验方
银屑病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脂溢性皮炎(脱发)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神经性皮炎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别调养
五、外治调养
六、民间经验方
带状疱疹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民间经验方
风湿免疫病
风湿性关节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护
五、膳食调养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特殊调护
四、外治调护
五、食疗药膳
系统性硬化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特殊调护
四、外治调护
五、膳食调养
干燥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护
五、膳食调养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强直性脊柱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特殊调护
四、膳食调养
风湿性多肌痛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骨质疏松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护
五、膳食调养
皮肌炎/多肌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白塞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六、口腔溃疡民间经验方
产后风湿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护
四、膳食调养
血液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过敏性紫癜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白血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恶性淋巴瘤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痛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肥胖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甲状腺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泌尿系统疾病
前列腺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性功能障碍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男性不育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泌尿系统结石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
一、疾病概迷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子宫肌瘤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功能失调性子官出血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妊娠呕吐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妊娠高血压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产后缺乳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特殊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更年期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不孕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儿科疾病
小儿肺炎喘嗽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小儿泄泻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小儿营养不良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惊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小儿哮喘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耳鼻咽喉科疾病
慢性中耳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四、民间经验方
慢性咽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五、民间经验方
过敏性鼻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梅尼埃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口腔科疾病
牙周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眼科疾病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近视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青光眼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老年性黄斑变性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护理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弱视
一、疾病概述
二、个体调护
三、外治疗法
四、膳食调养
夜盲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文摘
上篇 文化养生
文化与养生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文化,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及思想、信仰、风俗习惯、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并由此派生出的一种更狭小的含义,即指认字与学习。一般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是指狭义的第三层意思,指这个人会读书识字;而有时我们会说“有知识,没文化”,此时把“文化”与“知识”对比起来,此时的“文化”就更多地包含了第二层意思,指意识形态、思想品德、教养性格等多方面的概括。所以,“文化”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秦汉魏晋到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宗教、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以及古代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其内容包罗万象,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其次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再次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武术、曲艺、医学、养生、棋类、节日、民俗、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其多民族性及连续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而一统性。概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道家与释家文化为辅,兼容百家而形成的。其文化特点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守中平衡、自然无为;多神并敬、无神为常;德能统观,以德为重;述作共倡,述为号召;哲学相通,相为阐发。这些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我们会发现,在纷繁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存在“一法通,百法通”的现象,存在各种不同文化领域间相互阐发、相互促进的现象。例如,历史上多次出现集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艺术家、文学家等两家或诸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如先秦时期的孔子、老子、庄子等;秦汉时期的李斯、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等;魏晋时期的曹操、王羲之、谢安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李世民、苏轼、范仲淹、赵孟频、王阳明、曾国藩等;近现代的梁启超、章太炎、毛泽东等。
三、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
“养生”本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域之一,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分支。“养生”一词,原出白《管子 戒》篇的“滋味动静,生之养也”,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以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养生文化是以养生为目的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规范、意识、法则,其本身也包含了很多内容,如药物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等。而本篇提到的“文化养生”则是指通过对其他领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是以其他传统文化为主。
文化养生的基本原理
一、人身有三宝,养足自不老
人身三宝“精气神”,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将死之人会有“失神”“亡精”的相应表现。而“精气神”得到很好的养护则能够延年益寿。《素问 上古天真论》是关于养生的著名篇章,其中提到了上古之人能够“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原冈。冈为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进一步,如能做到“恬淡虚无”,则“真气从之”;做到“精神内守”,则“病安从来?”相比之下,“今时之人”则“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时代提到的“今时之人”,其实与我们现代人何其相似,不良的生活习惯:酒色过度,利欲熏心,起居没有规律,最终都会导致“精气神”的涣散、消耗,最终无法达到长寿的结果。
“精气”学说最早的提出也来源于前文我们提到的《管子》,它提到精气作为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与构成自然万物的精气是同一种物质。《管子 内业》篇认为,精气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所谓的“凡物之精,此则为生”,同时它又认为,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精气。《管子 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天山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正因为精气是构成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所以,食入水谷的精气、吸入天地的精气、采纳万物的精气,可以充养人身自己的精气而达到养生的日的。这也是后世发展出饮食养生、吐纳气功养生的理论基础。
“神”是指人体形体的功能或功用,是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灵枢 本神》提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指出神是由先天精气化生的。当胚胎形成乏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出生以后,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当然,由于古人认为精气是存在于人体和自然万物之中共同的基本要素,因此神的充养也可以通过呼吸、吐纳等气功手段来完成。例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提到“真人者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这与现世的道家食气辟谷、印度的瑜伽辟谷达到益寿延年的报道是相符合的。“神”同时也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因此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精神的锻炼也可以达到对“神”的养护。此外,“精气神”三宝可以互化,“精”能化“气”,“精”能养“神”,“气”也能化“精”,“神”能导“气”。《庄子 刻意》篇提出了“养神贵精”的观点,“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所以,只要是能够充养“精气神”的方法,都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药食、叶纳、导引、冥想、思维锻炼、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来充实我们的“精气神”,或者减少“精气神”的损耗,从而达到养生的日的。这是我们文化养生的基础。
二、怒喜忧思悲恐惊,七情调和可防病
“怒喜忧思悲恐惊”是人的7种最常见的情感活动,我们称之为七情。按照中医理论,分别与我们的五脏相对应:“怒为肝志”“喜为心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七情是我们的思维、情绪、情感,前面提到“神”包括了人的思维、意识、情感,所以七情直接与我们的“神”相关。同时七情可以影响气的运动,即气机。《素问 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因此,当我们的“神”接受外部信息,产生思维活动、意识的时候,相应的情感可以引起气的运动。这也就是“精气神”三宝互化,“神”可导“气”,“神”可化“气”。七情的过激可以干扰心神,产生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例如,“大怒伤肝”“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类似于脑出血发生;也可能导致癫狂类的精神疾病。还有“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因为“大喜伤心”,心志受伤而至癫狂;还有大家熟知的“忧思伤脾”,也见于很多抑郁症患者的食欲减低。
七情的调和,实际上就是我们“神”的安定。很多气功、禅定、冥想的养生方法都讲究“静心凝神”“去除杂念”,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医学模式也在从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身心健康、身心疾病越来越得到重视。七情的调和,“神”的调养,是有利于养生祛病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互通性
前面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哲学相通,相为阐发”的特点。例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既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追求的境界。
《庄子 达生》篇中讲述了一个斗鸡的故事。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而问“鸡可以斗了吗?”纪沼子说:“还不行,正在虚骄自得而恃气自雄。”过了十天又问“鸡可
《百病养生大全》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集专业性、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希望为广大读者提供有效的健康指导。
目录
上篇
文化养生
文化与养生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
文化养生的基本原理
一、人身有三宝,养足自不老
二、怒喜忱思悲恐惊,七情调和可防病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互通性
腹有诗书气自华——国学养生
一、长寿的名单
二、诗书带来的精神养护
铁钩银划——书画养生
一、以画疗病的故事
二、书画养生的原理
剑胆琴心——音乐养生
其他
调神养生
起居劳逸
一、居处适宜
二、睡眠
三、衣着
四、劳逸结合、动静相宜
情志
一、怎样才是健康的情绪
二、情志与疾病
三、如何进行情志养生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的特色和优势
食疗养生的作用和效果
一、提高生活质量
二、术后康复
三、疾病预防
四、辅助疾病的治疗
五、调整体质
六、延年益寿
七、养颜美容
食疗养生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合理膳食
二、兼顾色、香、味
三、因人而异
四、四季有别
五、结合地域环境特点
常用食物及滋补品的养生功效
一、谷物
二、豆类
三、禽畜类
四、水产品
五、奶类
六、蛋类
七、果蔬类
中药养生
膏方养生
一、膏方的历史沿革
二、膏方的养生原理
三、膏方的处方和制取
四、膏方的优势
五、膏方的适宜人群
六、膏方的服用时间
七、服用膏方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八、经典滋补膏剂
特殊类型中药制剂养生
一、中药丸剂
二、中药散剂
三、中药丹剂
中药材中常用的补益药
经络养生
人体经络
常用保健穴位
一、头面颈项部
二、上肢
三、下肢
四、躯干
环境养生
一、自然环境与健康
二、居住环境与健康
三、室内环境与健康
四、季节与养生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的意义与原则
一、运动养生的意义
二、科学运动
三、因人、因时制宜
常见疾病的运动养生
一、短期劳损后的运动养生
二、长期劳损后的运动养生
三、长期制动后的运动养生
四、慢性神经损伤的运动养生
五、慢性疼痛的运动养生
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的运动养生
功法养生
功法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常用的养生功法
一、放松功
二、站桩功
三、强壮功
四、内养功
五、基本保健功
六、六字诀功
体质养生
不同体质人群的养生
一、平和质
二、气虚质
三、阳虚质
四、阴虚质
五、痰湿质
六、湿热质
七、气郁质
八、瘀血质
九、特禀质
小儿、妇女、老人的体质养生
一、小儿中医养生
二、妇女中医养生
三、老年人中医养生
房事养生
什么是房中术
房中术的源流
七损八益
一、关于“七损”
二、关于“八益”
三、如何正确地理解“七损八益”
古人的房中养生讲究
关于性生活的“度”
下篇
肺病
上呼吸道感染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哮喘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支气管扩张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五、民间经验方
肺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预防保健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肺结核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五、民间经验方
肺脓肿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五、民间经验方
间质性肺疾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脾胃病
慢性胃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消化性溃疡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胃下垂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炎症性肠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肠易激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六、民间经验方
功能性便秘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慢性胰腺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肝病
脂肪肝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胆管疾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病毒性肝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肝硬化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慢性心功能不全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高血压病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低血压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血脂异常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心律失常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肾病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尿路感染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慢性肾盂肾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脑病
失眠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疗法
五、膳食调养
抑郁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帕金森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重症肌无力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骨伤疾病
骨性关节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骨折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颈椎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特殊调护
四、膳食调养
肿瘤
肺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胃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肝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乳腺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大肠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疮疡
糖尿病足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丹毒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慢性淋巴结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甲状腺结节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桥本甲状腺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乳腺病
急性乳腺炎
一、疾病概速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浆细胞性乳腺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肛肠病
痔疮
一、痰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肛瘘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皮肤病
湿疹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荨麻疹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民间经验方
银屑病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脂溢性皮炎(脱发)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七、民间经验方
神经性皮炎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别调养
五、外治调养
六、民间经验方
带状疱疹
一、疾病概况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民间经验方
风湿免疫病
风湿性关节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护
五、膳食调养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特殊调护
四、外治调护
五、食疗药膳
系统性硬化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特殊调护
四、外治调护
五、膳食调养
干燥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护
五、膳食调养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强直性脊柱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特殊调护
四、膳食调养
风湿性多肌痛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骨质疏松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护
五、膳食调养
皮肌炎/多肌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白塞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六、口腔溃疡民间经验方
产后风湿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护
四、膳食调养
血液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过敏性紫癜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白血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恶性淋巴瘤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痛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肥胖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甲状腺癌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泌尿系统疾病
前列腺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性功能障碍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外治调养
四、膳食调养
男性不育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泌尿系统结石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
一、疾病概迷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子宫肌瘤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膳食调养
功能失调性子官出血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妊娠呕吐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妊娠高血压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产后缺乳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特殊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更年期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不孕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儿科疾病
小儿肺炎喘嗽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小儿泄泻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小儿营养不良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惊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小儿哮喘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耳鼻咽喉科疾病
慢性中耳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膳食调养
四、民间经验方
慢性咽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五、民间经验方
过敏性鼻炎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梅尼埃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口腔科疾病
牙周病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眼科疾病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近视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外治调养
五、膳食调养
青光眼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调护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老年性黄斑变性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特殊护理
五、外治调养
六、膳食调养
弱视
一、疾病概述
二、个体调护
三、外治疗法
四、膳食调养
夜盲症
一、疾病概述
二、养生要点
三、个体调护
四、膳食调养
文摘
上篇 文化养生
文化与养生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文化,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及思想、信仰、风俗习惯、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并由此派生出的一种更狭小的含义,即指认字与学习。一般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是指狭义的第三层意思,指这个人会读书识字;而有时我们会说“有知识,没文化”,此时把“文化”与“知识”对比起来,此时的“文化”就更多地包含了第二层意思,指意识形态、思想品德、教养性格等多方面的概括。所以,“文化”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秦汉魏晋到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宗教、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以及古代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其内容包罗万象,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其次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再次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武术、曲艺、医学、养生、棋类、节日、民俗、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其多民族性及连续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而一统性。概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道家与释家文化为辅,兼容百家而形成的。其文化特点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守中平衡、自然无为;多神并敬、无神为常;德能统观,以德为重;述作共倡,述为号召;哲学相通,相为阐发。这些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我们会发现,在纷繁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存在“一法通,百法通”的现象,存在各种不同文化领域间相互阐发、相互促进的现象。例如,历史上多次出现集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艺术家、文学家等两家或诸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如先秦时期的孔子、老子、庄子等;秦汉时期的李斯、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等;魏晋时期的曹操、王羲之、谢安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李世民、苏轼、范仲淹、赵孟频、王阳明、曾国藩等;近现代的梁启超、章太炎、毛泽东等。
三、养生文化与文化养生
“养生”本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域之一,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分支。“养生”一词,原出白《管子 戒》篇的“滋味动静,生之养也”,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以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糅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养生文化是以养生为目的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规范、意识、法则,其本身也包含了很多内容,如药物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等。而本篇提到的“文化养生”则是指通过对其他领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是以其他传统文化为主。
文化养生的基本原理
一、人身有三宝,养足自不老
人身三宝“精气神”,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将死之人会有“失神”“亡精”的相应表现。而“精气神”得到很好的养护则能够延年益寿。《素问 上古天真论》是关于养生的著名篇章,其中提到了上古之人能够“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原冈。冈为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进一步,如能做到“恬淡虚无”,则“真气从之”;做到“精神内守”,则“病安从来?”相比之下,“今时之人”则“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时代提到的“今时之人”,其实与我们现代人何其相似,不良的生活习惯:酒色过度,利欲熏心,起居没有规律,最终都会导致“精气神”的涣散、消耗,最终无法达到长寿的结果。
“精气”学说最早的提出也来源于前文我们提到的《管子》,它提到精气作为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与构成自然万物的精气是同一种物质。《管子 内业》篇认为,精气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所谓的“凡物之精,此则为生”,同时它又认为,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精气。《管子 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天山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正因为精气是构成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所以,食入水谷的精气、吸入天地的精气、采纳万物的精气,可以充养人身自己的精气而达到养生的日的。这也是后世发展出饮食养生、吐纳气功养生的理论基础。
“神”是指人体形体的功能或功用,是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灵枢 本神》提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指出神是由先天精气化生的。当胚胎形成乏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出生以后,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当然,由于古人认为精气是存在于人体和自然万物之中共同的基本要素,因此神的充养也可以通过呼吸、吐纳等气功手段来完成。例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提到“真人者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这与现世的道家食气辟谷、印度的瑜伽辟谷达到益寿延年的报道是相符合的。“神”同时也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因此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精神的锻炼也可以达到对“神”的养护。此外,“精气神”三宝可以互化,“精”能化“气”,“精”能养“神”,“气”也能化“精”,“神”能导“气”。《庄子 刻意》篇提出了“养神贵精”的观点,“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所以,只要是能够充养“精气神”的方法,都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药食、叶纳、导引、冥想、思维锻炼、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来充实我们的“精气神”,或者减少“精气神”的损耗,从而达到养生的日的。这是我们文化养生的基础。
二、怒喜忧思悲恐惊,七情调和可防病
“怒喜忧思悲恐惊”是人的7种最常见的情感活动,我们称之为七情。按照中医理论,分别与我们的五脏相对应:“怒为肝志”“喜为心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七情是我们的思维、情绪、情感,前面提到“神”包括了人的思维、意识、情感,所以七情直接与我们的“神”相关。同时七情可以影响气的运动,即气机。《素问 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因此,当我们的“神”接受外部信息,产生思维活动、意识的时候,相应的情感可以引起气的运动。这也就是“精气神”三宝互化,“神”可导“气”,“神”可化“气”。七情的过激可以干扰心神,产生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例如,“大怒伤肝”“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类似于脑出血发生;也可能导致癫狂类的精神疾病。还有“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因为“大喜伤心”,心志受伤而至癫狂;还有大家熟知的“忧思伤脾”,也见于很多抑郁症患者的食欲减低。
七情的调和,实际上就是我们“神”的安定。很多气功、禅定、冥想的养生方法都讲究“静心凝神”“去除杂念”,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医学模式也在从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身心健康、身心疾病越来越得到重视。七情的调和,“神”的调养,是有利于养生祛病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互通性
前面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哲学相通,相为阐发”的特点。例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既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追求的境界。
《庄子 达生》篇中讲述了一个斗鸡的故事。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而问“鸡可以斗了吗?”纪沼子说:“还不行,正在虚骄自得而恃气自雄。”过了十天又问“鸡可
ISBN | 9787030535979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肖臻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