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而行远离乳腺癌(MPR)/健康中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丛书 978753616180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林丽珠、胡蓉编著的这本《三师而行远离乳腺癌(MPR)》从临床实践出发,注重通俗实用,就乳腺癌这种常见的肿瘤病种,结合临床病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深奥难懂的乳腺癌防治知识通俗化,矫正民众在对防治乳腺癌的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从而学会正确合理防治乳腺癌的方法。
本书的出版对宣传乳腺癌的防治意义非常,可供普通读者、医学生以及医务人员等参考。

作者简介

林丽珠,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内科)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者。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主任兼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负责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执行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胃肠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等。广东省、广州市干部医疗保健专家。主持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有关肺癌的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论著18部。相关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目录

引子
(一)名人与乳腺癌
(二)乳腺癌的发病概况
医师篇
一 当乳腺癌悄然来临时——乳腺癌的蛛丝马迹
(一)案例分享
(二)启示
二 揭开乳腺的神秘面纱
(一)精美而复杂的结构
(二)“甘泉”与“曲线美”
三 什么人易得乳腺癌
(一)家族史与乳腺癌相关基因
(二)月经及婚育因素
(三)乳腺本身疾患
(四)营养饮食
(五)既往用药情况
(六)精神因素
(七)其他因素
四 乳腺癌的发病与分布
五 病理、分期知多少
(一)病理类型
(二)肿瘤分期
六 苦口婆心话普查
(一)普查源流
(二)如何进行乳房的自我检查
(三)常见的乳腺检查手段有哪些
七 乳腺癌治疗知多少
(一)乳腺癌的三级预防是指什么
(二)乳腺癌容易和哪些乳腺疾病混淆
(三)发现乳腺肿块后怎样确定良、恶性
(四)哪些乳腺癌患者适合手术治疗
(五)乳腺癌手术后为什么要进行功能锻炼
(六)放疗为什么能治疗乳腺癌
(七)乳腺癌的化疗
(八)内分泌治疗
(九)乳腺癌的新希望——分子靶向治疗
(十)为什么要坚持复查和随访
八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
(一)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二)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因人而异的辨证施治
(四)中医药特色疗法
(五)中医药减轻化疗副反应
(六)中医药减轻放疗副反应
(七)中医药减轻内分泌治疗副反应
厨师篇
一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二 戒烟限酒远离癌
三 吃出健康和智慧——饮食调理和选择
(一)控制膳食脂肪
(二)多食豆制品
(三)多食蔬菜和水果
四 乳腺癌食疗方
(一)辨证施膳食疗方
(二)手术期间食疗方
(三)放疗期间食疗方
(四)化疗期间食疗方
(五)内分泌治疗期间食疗方
(六)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期间食疗方
禅师篇
一 走进乳腺癌患者的内心
(一)确诊阶段
(二)治疗阶段
(三)复发阶段
二 浅谈七情发病
三 学会心理调节,做好角色转换
(一)认识疾病,面对自我
(二)善于倾诉,保持乐观
四 那些与乳腺癌勇敢斗争的明星们
(一)女性乳腺癌患者——秀兰·邓波儿
(二)男性乳腺癌患者——理查德·饶恩特里
五 普通人的故事
行者篇
一 放松训练
二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一)八段锦
(二)五禽戏
(三)太极拳
附录 林丽珠教授教你如何煎中药
后记

序言

妙手起沉珂,慈心著丰篇
近闻林丽珠教授主编的“健康中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丛书”即将付梓,我先睹为快,阅后觉耳目一新。
作为临床医生,平时忙于探索治疗疾病的优势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关注学术前沿以开拓治疗思路,有所心得写而为文,也多是专业论著,限于行内交流。如何向老百姓宣传医学的知识,使他们更加了解关于肿瘤的那些事儿,呵护宝贵生命,从而避免闻癌色变,进入防治误区呢?现代医学泰斗裘法祖院士曾说:“让医学归于大众。”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病,还应该肩负起普及医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但将高深芜杂之专业知识科普化、大众化,又岂是容易之事?林丽珠教授的众弟子,均为扎根一线的医生,驭繁成简,历经三载,呕心沥血,终成“健康中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丛书”,开启了肿瘤防治知识科普化的新篇章。
21世纪以来,传染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控制,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肿瘤疾病遂成为常见病、高发病之一,其流行形势严峻,病死率、致残率高,给个人、家庭、国家带来巨大的痛楚和压力。各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肿瘤疾病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正逐步揭开肿瘤疾病的面纱,肿瘤防治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因此,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肿瘤疾病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可防可治,许多肿瘤患者得到及时医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生存时间也得以延长,治愈的病例不胜枚举。
但在我国,由于健康教育的普及不够,老百姓对肿瘤疾病缺乏正确的防治意识,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常识。一旦生病,或病急乱投医,或自暴自弃,或讳疾忌医,或迷信民间偏方及保健品等,而对于正规医院的系统医治却有抵触之心,因此常常造成失治、误治、延治,屡屡给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无不让人扼腕叹息。
中医药学对肿瘤的防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该思想指导着中医药学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学为炎黄子孙防治恶疾、延年益寿做出贡献,所得经验如繁花散落于古籍之中,点缀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继承历代医家运用中医药学防治肿瘤的临床经验上,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发皇古义,去伪存真,并积极吸收现代医学防治肿瘤的知识,形成了新的中西医防治肿瘤理论。在该理论指导下,医务工作者积极利用一切手段防治肿瘤,并逐步形成和建立了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体系,有利于提高中医对肿瘤疾病的防治水平,推广中医药在全球防治肿瘤领域的应用。
林丽珠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行医三十余载,妙手仁心,大医精诚,诊治屡起沉疴,救人于癌肿苦痛之中。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林丽珠教授不仅重视临床实践,还身体力行做了许多防治肿瘤的科普推广工作。其与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合著的《中医肿瘤食疗学》出版后即一售而罄,2009年获广州市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积极创作奖,为年度畅销书。林丽珠教授多次受邀主讲防癌科普知识,如“礼来网络大讲堂——肺癌患者教育”“云山大讲堂——防治肿瘤·三师而行…‘治疗肿瘤,别把中医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等,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本套丛书从临床实践出发,注重通俗实用,就12个常见的肿瘤病种,结合临床病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深奥难懂的恶性肿瘤防治知识通俗化,矫正民众在对防治肿瘤的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从而学会正确合理防治恶性肿瘤的方法。
本丛书的出版对宣传肿瘤的防治意义非常,可供普通读者、医学生以及医务人员等参考,故乐为之序。

后记

目前肿瘤已经成为多发病、常见病,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许多民众“谈癌色变”。防治肿瘤已成为世界医学领域乃至全社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和迫切任务。
全球癌症负担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加重,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癌症报告2014》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逾1万人罹患恶性肿瘤。专家预测:癌症将由2012年的1万人,逐年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人,到2035年,将可能达到2万人,即20多年时间将增加约七成,平均每8个死亡病例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而在我国,2015年肿瘤新发患者429.2万人,死亡人数已达281.4万人,肿瘤防治刻不容缓。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医疗发展不平衡,民众对肿瘤防治知识认识不充分,远远达不到卫生部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中提出的“对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人群知晓率达到50%”的目标要求,常导致肿瘤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这些也为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林丽珠教授逐步创出一条立足中医、中西结合挑战癌症的新路,其团队摸索出益气除痰法治肺癌、保肝抑瘤法治肝癌、祛瘀解毒法治肠癌等治疗方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从一片空白发展到如今拥有189张床位,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称得上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临床重点专科。
为了普及肿瘤防治知识,林丽珠教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时刻紧扣“肿瘤防治”这个时代命题,从多年的临床实践出发,带领众多弟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历经3年,数易其稿,终成“健康中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丛书”。
本套丛书从临床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肺癌、大肠癌、肝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淋巴瘤等12种常见的癌种,从“医师”(医药防治)、“厨师”(食物防治)、“禅师”(心理防治)和“行者”(起居保健)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深奥难懂的肿瘤防治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民众可以更加科学地了解肿瘤防治知识。
本套丛书以科普为基础,以实用为目的,涵盖中西医防治肿瘤的各个领域,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重点突出中医特色,将简单实用、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中医药诊疗技术科普化、通俗化,内容突出科学性、可读性,可供普通群众、医学生以及医务人员等参考。
本套系列丛书的编写分工如下:《三师而行,远离肝癌》林丽珠、肖志伟、陈壮忠,《三师而行,远离肺癌》林丽珠、余玲,《三师而行,远离大肠癌》林丽珠、肖志伟、左谦、余榕键,《三师而行,远离鼻咽癌》林丽珠、李佳殷,《三师而行,远离食管癌》林丽珠、张少聪、蔡陈浩、陈壮忠,《三师而行,远离胃癌》林丽珠、林洁涛、陈壮忠、付源峰,《三师而行,远离乳腺癌》林丽珠、胡蓉,《三师而行,远离胰腺癌》林丽珠、林洁涛、陈壮忠,《三师而行,远离宫颈癌》林丽珠、孙玲玲,《三师而行,远离卵巢癌》林丽珠、孙玲玲,《三师而行,远离前列腺癌》林丽珠、陈壮忠、朱可,《三师而行,远离淋巴瘤》林丽珠、张景涛、翟林柱。感谢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为丛书赐序。感谢研究生黎丽花、邬谨鸿、安博等为丛书的编写提供了诸多协助。
编者
2018年6月

文摘

二、浅谈七情发病
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情志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乃是五脏的精、气、血。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异常,可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经络阻塞,气滞痰凝血瘀积聚而终成肿块。
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重视七情内伤的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创伤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情志所伤为主要病因,与肝、脾、心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七情失调,抑郁伤肝,则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气能行血,气能行津,气机阻滞会导致血行不畅而致血瘀,还会导致气滞津停而为痰,形成气滞、血瘀、痰浊相互搏结于乳络,日久蕴毒而成本病。思则气结,忧思伤脾,使脾气郁结不畅,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形成痰浊,痰浊又可阻滞气机的运行而形成气滞,进而影响血的运行而形成血瘀,日久亦会形成气滞、血瘀、痰浊相互交阻于乳络,进而形成本病。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关社会心理因素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不少现代研究也发现情志抑郁是乳腺癌发病的启动因素,甚至在比较各种致病因素时,发现情志抑郁在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中最为突出。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发病前较长时间处于消极刺激状态之中,这些刺激使人产生应激反应,当这些应激反应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发生。人体的免疫系统担当忠于职守的“哨兵”,其在监视和阻止肿瘤的扩散和转移方面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而情志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实现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个完整的调节体系,当人出现过分的焦虑、恐惧、激动、紧张、怒气、窘迫、抑郁等不良情绪时,会累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到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正常分泌水平和调节作用,从而降低身体的免疫能力,增加了肿瘤的发生风险。
从人格调查资料的分析中亦发现性情孤僻、心情郁闷或多愁善感、悲观失望或缺乏自制能力、暴躁易怒等性格的人易患癌症。同时发现,忧郁、失望、焦虑和难以解脱的悲伤等不良情绪往往是癌瘤发生的前奏。情志内伤可促使癌症的发展,尤其强烈而持久的负面情绪会削弱生活乐趣和前进向上的动力,可以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促癌剂”。乳腺癌患者在日常行为处事方面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消极的应对方式是不良应对方式。大量的负面生活事件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如何增强自我调节和控制应激的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去抵抗负面生活事件的影响,坦然接受各种不良事件的打击,采取中医所提倡的当喜则喜,当怒则怒,遵循常度,及时调节,才不容易被情志刺激所伤而为病。同时,还应提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及理解,使患者缓解精神紧张,提高心理素质,减轻心理压力。
三、学会心理调节,做好角色转换
何谓禅?禅是一种用心去感悟的回归生命本真的精神境界。关于禅的描述,有多种解释。“虚灵宁静,把一切外在事物都屏蔽掉,不受其影响;把心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即是禅。”“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学做禅师,即是以禅心修炼自我,是为了让生命融人更多的智慧力量,为了让人生自如达观,让生命超脱自在。
乳腺癌患者要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如禅师般拥有人生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要转移注意力的焦点,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地运动,丰富生活内容,可选择练气功、打太极拳、练八段锦、听音乐、学习琴棋书画、外出踏青等,以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以更好的心态去接受各种治疗和康复措施。
P81-83
ISBN9787536161801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林丽珠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