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阅读经典,涵养底蕴文气,善养浩然之气;
·3年精心打造,全新修订升级,古典是核、现代是体;
·12年热销版本,市场检验过关,无须辗转挑选;
·全套40册,定价区间19—,品质好,性价比高;
·全进口内文纸、环保护眼,赏心悦目。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头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世人一直把他奉为圣人。
目录
《论语》 《吕氏春秋》
《大学》 《世说新语》
《中庸》 《茶经》
《礼记》 《传习录》
《周易》 《菜根谭》
《道德经》《闲情偶寄》
《孝经》 《小窗幽记》
《战国策》 《围炉夜话》
《史记·本纪》 《幽梦影》
《史记·世家》 《格言联璧》
《史记·列传》 《三字经》
《贞观政要》 《弟子规·龙文鞭影》
《资治通鉴》 《增广贤文》
《孙子兵法》 《唐诗》
《三十六计》 《宋词》
《墨子》 《古文观止》
《反经》 《图解本草纲目》
《忍经》 《图解黄帝内经》
《山海经》 《图解神农本草经
《鬼谷子》 《曾国藩家书》
序言
在漫长的人生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做人乃最为重要之事。《论语》总的精神就是“正心修身”,讲的就是做人的艺术,是成就人生的指南。人生的一切事业功绩,都从做人开始。人最终所能达到的成就,就是做人的必然结果。《论语》就是做人的学问,是做人处世的经典,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无不包含在《论语》的思想之内。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思想,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封建士大夫必读的《论语》,是旧时代文人走向仕途的敲门砖,千百年来受到普遍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被封建社会所用过就否定其价值,其人文思想的光华,仍然灼照千古;也不能因为它被封建统治阶级所用就抵触它,工具本身没有错,要知道,只是被人错误地应用。
《论语》以语录体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本源,被儒家学派尊奉为圭臬。自西汉以来,《论语》被迅速传播,其思想精髓伸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志。有关《论语》章句的注疏也累代不绝。注解、研究《论语》的专著,卷帙浩繁,各领千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论语》文化,这种文化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当时及后世的人们。
文摘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夫子说:“持之以恒地学习,领悟了困扰自己的疑难,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喜悦的呢?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快乐的呢?别人不理解自己,既不生气也不迁怒,这样坦荡雍容的胸襟又有谁能不敬其为君子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又曰:“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又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又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札记
学贵养德
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年轻时期,单纯稚真,以学为乐,重在“学”与“习”;中年时期,任重道远,求其友声,“悦”其“来”;老年时期,饱经沧桑,平和中正,宠辱不惊,“喜”与“愠”不形于色。固知需学,德也需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养德。经历了岁月的砥砺,会得到岁月很多珍贵的馈赠,只要自己善于学习。“学而时习之”,就是如此,这是一个永远的过程,学无止境,人不可一日不学,也不可能一日无惑。有惑必须求得解答,释疑解惑在于学习。运用自己的学识解决面临的问题,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求得进境,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高兴,这就是学习乐趣之所在。人之为学,既有同道,也必有异趣,有朋自远方来,慕其名敬其德,自然喜形于色。
君子就在于胸襟、气度。有德之人,别人是否知道或理解,无损于其德行的修养。之所以“人不知”,也反衬出其德行修养未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更需要进一步的修持,自然不能迁怒于他人。反躬自省,求之于己,更显其谦谦君子形象。不因为他人的好恶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以自己的喜怨迁怒于他人;不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生气、苦恼,也不因别人对自己存有误解而迁怒于人、产生怨恨之心,始终以宽厚仁义之心、容纳百川的雅量和胸襟对待他人。
·阅读经典,涵养底蕴文气,善养浩然之气;
·3年精心打造,全新修订升级,古典是核、现代是体;
·12年热销版本,市场检验过关,无须辗转挑选;
·全套40册,定价区间19—,品质好,性价比高;
·全进口内文纸、环保护眼,赏心悦目。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头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世人一直把他奉为圣人。
目录
《论语》 《吕氏春秋》
《大学》 《世说新语》
《中庸》 《茶经》
《礼记》 《传习录》
《周易》 《菜根谭》
《道德经》《闲情偶寄》
《孝经》 《小窗幽记》
《战国策》 《围炉夜话》
《史记·本纪》 《幽梦影》
《史记·世家》 《格言联璧》
《史记·列传》 《三字经》
《贞观政要》 《弟子规·龙文鞭影》
《资治通鉴》 《增广贤文》
《孙子兵法》 《唐诗》
《三十六计》 《宋词》
《墨子》 《古文观止》
《反经》 《图解本草纲目》
《忍经》 《图解黄帝内经》
《山海经》 《图解神农本草经
《鬼谷子》 《曾国藩家书》
序言
在漫长的人生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做人乃最为重要之事。《论语》总的精神就是“正心修身”,讲的就是做人的艺术,是成就人生的指南。人生的一切事业功绩,都从做人开始。人最终所能达到的成就,就是做人的必然结果。《论语》就是做人的学问,是做人处世的经典,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无不包含在《论语》的思想之内。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思想,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封建士大夫必读的《论语》,是旧时代文人走向仕途的敲门砖,千百年来受到普遍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被封建社会所用过就否定其价值,其人文思想的光华,仍然灼照千古;也不能因为它被封建统治阶级所用就抵触它,工具本身没有错,要知道,只是被人错误地应用。
《论语》以语录体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本源,被儒家学派尊奉为圭臬。自西汉以来,《论语》被迅速传播,其思想精髓伸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志。有关《论语》章句的注疏也累代不绝。注解、研究《论语》的专著,卷帙浩繁,各领千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论语》文化,这种文化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当时及后世的人们。
文摘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夫子说:“持之以恒地学习,领悟了困扰自己的疑难,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喜悦的呢?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快乐的呢?别人不理解自己,既不生气也不迁怒,这样坦荡雍容的胸襟又有谁能不敬其为君子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又曰:“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又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又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札记
学贵养德
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年轻时期,单纯稚真,以学为乐,重在“学”与“习”;中年时期,任重道远,求其友声,“悦”其“来”;老年时期,饱经沧桑,平和中正,宠辱不惊,“喜”与“愠”不形于色。固知需学,德也需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养德。经历了岁月的砥砺,会得到岁月很多珍贵的馈赠,只要自己善于学习。“学而时习之”,就是如此,这是一个永远的过程,学无止境,人不可一日不学,也不可能一日无惑。有惑必须求得解答,释疑解惑在于学习。运用自己的学识解决面临的问题,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求得进境,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高兴,这就是学习乐趣之所在。人之为学,既有同道,也必有异趣,有朋自远方来,慕其名敬其德,自然喜形于色。
君子就在于胸襟、气度。有德之人,别人是否知道或理解,无损于其德行的修养。之所以“人不知”,也反衬出其德行修养未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更需要进一步的修持,自然不能迁怒于他人。反躬自省,求之于己,更显其谦谦君子形象。不因为他人的好恶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以自己的喜怨迁怒于他人;不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生气、苦恼,也不因别人对自己存有误解而迁怒于人、产生怨恨之心,始终以宽厚仁义之心、容纳百川的雅量和胸襟对待他人。
ISBN | 9787553779805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孔子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