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全书+太空全书2(套装共2册) 978990041622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太空全书》

美国国家地理百年未公开珍藏图集

以行星、星系等地球之外宇宙万物的独特视角,重新定义宇宙

47张地图+57张宇宙星云图+超过90页的细致地图

太空望远镜拍摄的80帧高清太空图像

8大行星、系外行星、黑洞及暗物质等探索信息

从太阳系开始描绘,走向遥远的星系,探索多重宇宙的秘密

美国国家地理百年未公开珍藏图集,行星地图与天体影像的超值炫目合集

美国国家地理出品,汇集前所未见的太阳系天体全彩地图,收录太空望远镜、探测器和人造卫星所拍摄的恒星、行星、卫星惊人影像,呈现了天体物理学中对宇宙可能图景的描绘

苍穹之上,丈量宇宙,展现太空神奇之美

与以往的太空图集不同,本书特别以行星、星系等地球之外宇宙万物的独特视角,重新定义了宇宙“地图集”,完整呈现了行星及其卫星的崭新地图、恒星与星系的梦幻图像、人类对宇宙不断深入的理解

是时候,来一场烧脑的太空旅行

从太阳系出发,行经银河系群星,飞向更远的宇宙。一路上,我们将会遇到水星上太阳炙烤下的岩石,目击寒冷辽阔的柯伊伯带,搜寻深空中暗物质和宇宙的其他秘密

巴兹·奥尔德林作序推荐,天文学专家推荐

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吴学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传播中心主任、研究员郑永春推荐

《太空全书2》

作者安妮·鲁尼为世界著名科普图书奖“安万特奖”入围作家,剑桥大学文学博士,……,英国皇家文学基金会研究员,她的科普著作极具知识性、故事性和人文关怀。

本书作为热门科普书《太空全书》系列第2部,是一本包罗万象、气势恢宏的科普巨作,跨越35000多年的人类天文历史,以213张珍贵精美的典藏图像,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史诗。。
这还是一本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极具收藏价值的天文图册,从起初人类对宇宙发问时的想象,到极为罕见的天文艺术作品;从人类各时期天文图谱,到卫星数字地图……收藏本书,就是收藏了一部人类宇宙探索文明史。

适合每一个人的天文学知识入门指南,内容专业翔实,图片丰富精美,文字通俗流畅,简明易懂。

两位天体物理学博士联袂翻译:

德国波恩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副教授尔欣中,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王岚,倾情翻译。强大的专业背景保证译文奠定本书。

两位天文学专家重磅推荐: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国家天文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苟利军,真情作序推荐。(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的负责人)

名人推荐

北京天文馆馆长 朱进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苟利军

媒体推荐

北京天文馆馆长 朱进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苟利军

作者简介

安妮·鲁尼(AnneRooney)英国著名科普作家,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中世纪文学博士,……,英国皇家文学基金会研究员(历驻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埃塞克斯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英国记者联盟成员,世界科普图书大奖——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入围作家。曾在剑桥大学和约克大学教授中世纪英国和法国文学,在剑桥大学教授PKP项目的创意写作。她著作丰富,涵盖学术和大众及青少儿童领域,出版了《世界人文地图趣史》等150多部作品,广受读者欢迎。

詹姆斯·特赖菲尔(JamesTrefil),物理学者,科普作家,乔治梅森大学物理学专业教授,已出版近50本科普书籍。曾担任《大创意》(BigIdea,美国国家地理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科学顾问。他的作品曾获得多项大奖,包括美国物理学会为他颁发的科普作品奖。于2011年被位于马其顿共和国斯科普里市的圣济利禄与圣梅笃丢斯大学授予荣誉学位。

译者:青年天文教师连线,是致力于连结青年天文人、中小学校与青少年的教育公益机构,是一个活跃、专注、拥有多位优秀专业的天文教师人才、持续服务范围广泛的天文教育公益组织。本书译者为青年天文教师连线成员刘博洋、徐璐媛、孙博勋、张成钰、朱美如、吕澈秋。
王岚
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以及温暗物质宇宙学模拟。曾参与翻译《星际穿越》。

目录

序言13
关于本书16
导言19
夜空26
太阳系38
银河系188
宇宙252
未解之谜295
附录和索引
太阳系基本数据表306
术语表314
地貌类型表315
总索引319
地名表325

前言
漫步太空 11
Chapter 1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001
Chapter 2
为月亮绘制地图 043
Chapter 3
行星观测档案 081
Chapter 4
探秘太阳之旅 141
Chapter 5
从古典到现代的星图 169
Chapter 6
走向宇宙的边缘 239

序言

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
年复一年,世代更替,有赖于新科技的发展和新的思考方式,我们观察宇宙的方式不断地演进着,我们观察遥远时空中的恒星与星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我们拥有了空间望远镜和行星际探测器,它们从数百万公里外向我们发回信息,这些信息被我们接收到后,成为我们所见的那些绝美影像。基于这些信息,前所未有的宇宙“地图”得以绘制,这是你从未见过的崭新世界,而本书将会为你徐徐呈现这些精彩。
这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的《太空全书》对我有特别的意义。作为少数几个曾经登上月球的人类之一,我至今仍感荣耀。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之后仅仅12年,1969年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和我站在了月球上。对于我来说,月球不再是太空中一个遥远的天体,而是我曾经度过一段时光的一个真实的地方,是我脑海中仍能浮现的一处风景。看着这本书上的月面图,仿佛是在追忆曾经的一段假日旅程。
也许在阿波罗11号之后降生的人不记得了,但是所有曾目睹阿波罗11号发射成功的人都会记得——阿波罗11号代表了科技迅猛发展、太空探索大步前进的十年。美国毫不动摇地把国力凝聚在长期目标上,从而发展出了很多新材料、火箭、飞船和宇航服,做出很多想要实现让人往返月球所必备的科学突破。
成功完成登月任务需要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图”,同时我们也借助任务绘制出了很多“地图”。飞船轨迹接近和降落机动的终端区航图,尤其是目标着陆区域的地图,是尤为重要的。自首次登月以来的四十多年中,有500多名宇航员曾经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都是在近地轨道。人类进入太空尽管仍然复杂、危险和昂贵,但也已经变得越来越寻常:已经有人在计划发展太空旅游业,等着去太空一游的旅客们也已排起长队。
同时,设计精巧的无人航天器,从空间望远镜到飞往深空的行星际无人探测器,都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发现,包括月球、木星的卫星和火星上曾经或者现在仍然有水的证据。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多个围绕其他恒星运转的系外行星。(截至译本出版前夕已有3000多个。—译注)这幅“地图”包含以上所有的信息——我们拓展了“地图”一词适用的范围,在这里,“地图”包含了我们的太阳系、我们的星系和整个宇宙。
现在,又一卷宏大的宇宙路线图正在徐徐展开:人类将再次回到太空探索事业中。这次的探索目标是火星。要实现这一诱人的目标,我们需要人才、资源和适应情势变化的能力。在为前往火星而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必将取得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成就。要抵达火星,我们需要新的、可重复使用的飞船。这些飞船是庞大的航天飞机舰队的继承者,它们将能适用于很多有着特殊目标的任务,包括火星与地球之间往返的长航程飞行。我们还将需要太空的新航图,就像大航海时期的欧洲探险家在刚刚开始探索新世界时要做的功课一样。
正如在阿波罗任务时代,“月海”这一名称进入了美国人的日常词汇库,有关彗星和其他近地天体的名称也将随着我们的造访而为人所熟知——像是维尔塔宁彗星、哈特雷3号彗星、小行星毁神星等等。我们将会拦截小行星,获取它们的岩石和土壤,研发出必要的仪器设备来研究这些构成了宇宙的基本天体。我们将会飞向古老彗星的金色彗尾,在那里收集样本,这是来自星系创生之初的古老物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图景将不断变化,我们的宇宙“地图”也将随之改变。
我们将一步一步走向更远,直到终于登上火星的卫星——火卫一。在那里,我们将能直接控制火星表面的无人探测器。这一步过渡将使我们得以发展长期载人太空飞行所必需的技术,有了这些技术,我们才能历史性地登上这颗红色行星。如果我们毫不懈怠地持续努力,人类将能在2035年踏足火星——这将是我们降落在静海基地之后的66年、莱特兄弟在小鹰镇起飞之后的第二个66年,但我们得抓紧开始了。
这个充满雄心的计划需要恒心和毅力,即使在经济波动、政局更迭的时候也不能动摇。为了去往火星,我们需要齐心协力。也许最重要的是,这项任务定将触及人类挑战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等基本物理概念的能力极限。但在我看来——以我43年前就曾登上月球而观之——我知道我们能做到。
没有地图,人类不可能取得现今的成就;没有地图,我们也不可能走向更远的世界。这本由詹姆斯·特赖菲尔撰写、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的《太空全书》之所以如此令人激动,正是因为它拓展了人类对太空疆域的认识,呈现了人类从载人航天到无人探测任务的太空探索活动所取得的大量信息,并将所有的新数据翻译成流畅的文字、动人的图像和简洁明了的“地图”。

漫步太空
“因为太一是普遍地点,太一是广阔无垠的空间,即我们可以自由地称其为虚空。在空间或虚空中,存在数不胜数、无限的星球,正如我们生活和生长的这个星球。我们称这样的空间是无限的,因为没有理由、适应性、可能性、感觉和本性来限定它。在空间中存在无限个同我们世界相似的世界。”——乔达诺·布鲁诺《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1584)
也许是因为我们遥远的祖先看到的星星比我们现在透过污染的大气所能看到的更多,促使他们想去研究头顶苍穹并为其绘制星图。现存最早的一些考古遗迹在那个时候似乎已被用来跟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轨迹,或用于对准特定的天体。人类最早的文字记录也提供了当时人们追踪行星轨迹、绘制星图的证据。

文摘

漫步太空
“因为太一是普遍地点,太一是广阔无垠的空间,即我们可以自由地称其为虚空。在空间或虚空中,存在数不胜数、无限的星球,正如我们生活和生长的这个星球。我们称这样的空间是无限的,因为没有理由、适应性、可能性、感觉和本性来限定它。在空间中存在无限个同我们世界相似的世界。”——乔达诺?布鲁诺《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1584)
也许是因为我们遥远的祖先看到的星星比我们现在透过污染的大气所能看到的更多,促使他们想去研究头顶苍穹并为其绘制星图。现存最早的一些考古遗迹在那个时候似乎已被用来跟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轨迹,或用于对准特定的天体。人类最早的文字记录也提供了当时人们追踪行星轨迹、绘制星图的证据。

观测技术的革新对绘制宇宙的意义
1609年,也就是哥白尼去世之后的几十年,望远镜的诞生带来了第二次革命性的变化。人们立刻就有了惊奇的发现,行星不再是光点,其圆盘形状可以被分辨出来——尽管恒星仍然是光点。月球有着粗糙不完美的表面。有些行星还有自己的卫星。银河系也被揭示为令人惊奇的由无数恒星所组成的光带。随着天文学家设备的观测能力越来越强,它们可以记录下行星以及月球表面的特征,并且可以为以前从未能看到的恒星绘图,为宇宙绘制地图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望远镜在不断地被改进,将越来越广阔的宇宙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大约200年前的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来自太阳(以及后面发现的其他恒星)的光存在光谱“指纹”,这些指纹能够用于揭示发光天体的化学成分以及温度。从此光谱学成为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工具。20世纪,天文学家的工具箱里又增加了射电望远镜和其他类型的望远镜以及探测器。20世纪下半叶,宇宙航行又使我们迈进了一步。现在,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以及行星登陆车能够为太阳系的行星以及卫星绘制精细的地图,而这对于近代早期的天文学家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ISBN9789900416227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安妮·鲁尼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