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邵万宽,教授,高级技师,中国餐饮职业教育优秀教师,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烹饪一级评委,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吃的食物
一、祖先采撷开拓的食物原料
二、场圃蔬菜种植与外域引进
三、食物加工贮藏与调味品生产
四、农作物输入与食物原料的培植
第二章 中国人烹的技术
一、蒸与炒:中国烹食文化的奇葩
二、原始与时尚:中国人烹的向往
三、中国烹食文化的传统经典技法
四、砂锅、瓦罐、煲仔与火锅情结
第三章 中国人调的美味
一、中国传统调味技艺的基础理论
二、中国四大风味传统调味的比较
三、中国传统菜肴调制的主干味型
四、中国菜肴齐味万方的调味特色
第四章 中国人写的食谱
一、我国现存古代食谱的编写情况
二、模糊与量化:古代食谱文化的两重特性
三、明清食谱与明清小说中的饮食描写
四、1949—2000年我国食谱编写出版情况分析
第五章 中国人食的差异
一、南方与北方:美食文化的自然习性
二、乡村与都市:菜品制作的雅俗风格
三、民族与宗教:饮食个性的人文差异
四、贵族与平民:等级社会的饮食反差
第六章 中国人吃的方式
一、分餐与合餐:从聚餐到筵宴
二、民筵与名筵:吃的形式与变化
三、炊具与食具:饮食器具的演进
四、节庆与事庆:吃请方式与风俗
第七章 中国人吃的花样
一、技的传承:从厨入行的基本功夫
二、吃在古代:菜肴制作的不断翻新
三、吃与审美:质美意美的综合体验
四、吃在现代:追逐新颖与潮流变化
第八章 中国人吃的传播
一、中餐与流布:扎根海外的中国餐馆业
二、餐馆与经营:中国菜肴在海外的嬗变
三、菜点与传播:流传海外的中国餐特色
四、汲取与交流:近现代饮食技艺与发展
第九章 中国人吃的思辨
一、好客与铺张:饮食的习惯与心态
二、品味与口欲:美食的追寻与放任
三、饭局与负重:宴席的减负与分餐
四、节俭与常态:饮食的匡正与自律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后记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数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技术和饮食文化,距今七八千年的湖北枝城红花套的稻作遗址、河南陕县庙底沟的麦类痕迹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千百年来,农业始终是国家关注的中心。由于人口众多,天灾人祸频发,所以,中国老百姓对吃的问题特别重视和敏感。在古今中国,人们是将“吃”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的,因此,“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而且浸润在人们的心理意识之中,在各式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中,吃是必不可少的要务,它不仅是单纯地吃,而且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吃,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这里有生产和创造的智慧,要吃得可口味美、合理科学,更需要付出技艺和才智,古今的中国人在“吃”方面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现代中国人对“吃”的讲究远远超过古代人,但大部分中国人对我国“吃”的相关知识和内涵还不够了解,本书旨在从食物、烹制、调和中,以专业的角度分析解读,从古今的食谱中分析中国菜品制作的奥妙,在吃的方式、吃的花样、吃的差异和吃的传播方面让人们明白真相,并且让人们了解过去与现在吃的源流与演进等。
我从事饮食烹饪与研究工作已有40个年头,从饭店调入学校任教也已32年,在教学过程中,从烹饪实践到文化理论、从专业培训到厨房管理,一直默默地努力着、奋斗着、思考着。30多年来一直不间断地对烹饪、饮食以及餐饮经营做了许多的探索和研究,撰写了800万字的文稿。回首往事,多少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就这样甘于寂寞地伏案敲打着键盘,使其变成墨香文字。
我的工作是餐饮与烹饪教学,无论是饭店总经理、餐饮部经理的培训,还是烹调师、厨师长的授课,以及专业的学生,这都是为餐饮业培训人才,为餐饮企业献计出力,开拓和引领充满生机的餐饮市场,为顾客提供吃的美食、创造更好的吃的环境。中国饮食与烹饪生产有明显的时代性和传承性,中国人的“吃”离不开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研究中国人的“吃”,必然要研究到古人烹调的技艺、古人的食谱、古代的餐饮市场。我持续关注中国人“吃”的技艺与“吃”的文化,在饮食领域里,翻阅了古代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现代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金瓶梅》饮食开始,研究的重心不再限于烹饪技术方面的探讨,而是注重烹饪技艺与饮食文化的有机结合。
在阅读与学习中,我发现目前国内确实缺少一本让人们明白中国人吃的智慧、吃的真相的书。我作为一名专业的餐饮教育工作者,有过近8年的国内外从厨经历和30多年饮食研究的历程,理应在这方面做些工作,10多年来,我一直为之努力,撰写了上百篇的研究论文,书中部分内容曾先后在《农业考古》《中国调味品》《美食研究》《江苏商论》《扬州大学烹饪学报》《四川旅游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
过去10多年来,我一直围绕中国人“吃”的文化方面进行研究,这是我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如果这本书对学界和社会还有一点点贡献的话,也说明我这些年苦苦的求索没有白费。衷心地感谢多年来在写作上给予我大力支持的杂志社、学报、学术界的师长、朋友们,以及我挚爱的亲人,正是由于他们的支
持,才使我长期坚持写作的动力不减。书稿写成后,图书馆周延文主任又提供了部分图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个人的学识和水平所限,书中的不足和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谨请专家、读者指正为感。
邵万宽,教授,高级技师,中国餐饮职业教育优秀教师,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烹饪一级评委,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吃的食物
一、祖先采撷开拓的食物原料
二、场圃蔬菜种植与外域引进
三、食物加工贮藏与调味品生产
四、农作物输入与食物原料的培植
第二章 中国人烹的技术
一、蒸与炒:中国烹食文化的奇葩
二、原始与时尚:中国人烹的向往
三、中国烹食文化的传统经典技法
四、砂锅、瓦罐、煲仔与火锅情结
第三章 中国人调的美味
一、中国传统调味技艺的基础理论
二、中国四大风味传统调味的比较
三、中国传统菜肴调制的主干味型
四、中国菜肴齐味万方的调味特色
第四章 中国人写的食谱
一、我国现存古代食谱的编写情况
二、模糊与量化:古代食谱文化的两重特性
三、明清食谱与明清小说中的饮食描写
四、1949—2000年我国食谱编写出版情况分析
第五章 中国人食的差异
一、南方与北方:美食文化的自然习性
二、乡村与都市:菜品制作的雅俗风格
三、民族与宗教:饮食个性的人文差异
四、贵族与平民:等级社会的饮食反差
第六章 中国人吃的方式
一、分餐与合餐:从聚餐到筵宴
二、民筵与名筵:吃的形式与变化
三、炊具与食具:饮食器具的演进
四、节庆与事庆:吃请方式与风俗
第七章 中国人吃的花样
一、技的传承:从厨入行的基本功夫
二、吃在古代:菜肴制作的不断翻新
三、吃与审美:质美意美的综合体验
四、吃在现代:追逐新颖与潮流变化
第八章 中国人吃的传播
一、中餐与流布:扎根海外的中国餐馆业
二、餐馆与经营:中国菜肴在海外的嬗变
三、菜点与传播:流传海外的中国餐特色
四、汲取与交流:近现代饮食技艺与发展
第九章 中国人吃的思辨
一、好客与铺张:饮食的习惯与心态
二、品味与口欲:美食的追寻与放任
三、饭局与负重:宴席的减负与分餐
四、节俭与常态:饮食的匡正与自律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后记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数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技术和饮食文化,距今七八千年的湖北枝城红花套的稻作遗址、河南陕县庙底沟的麦类痕迹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千百年来,农业始终是国家关注的中心。由于人口众多,天灾人祸频发,所以,中国老百姓对吃的问题特别重视和敏感。在古今中国,人们是将“吃”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的,因此,“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而且浸润在人们的心理意识之中,在各式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中,吃是必不可少的要务,它不仅是单纯地吃,而且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吃,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这里有生产和创造的智慧,要吃得可口味美、合理科学,更需要付出技艺和才智,古今的中国人在“吃”方面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现代中国人对“吃”的讲究远远超过古代人,但大部分中国人对我国“吃”的相关知识和内涵还不够了解,本书旨在从食物、烹制、调和中,以专业的角度分析解读,从古今的食谱中分析中国菜品制作的奥妙,在吃的方式、吃的花样、吃的差异和吃的传播方面让人们明白真相,并且让人们了解过去与现在吃的源流与演进等。
我从事饮食烹饪与研究工作已有40个年头,从饭店调入学校任教也已32年,在教学过程中,从烹饪实践到文化理论、从专业培训到厨房管理,一直默默地努力着、奋斗着、思考着。30多年来一直不间断地对烹饪、饮食以及餐饮经营做了许多的探索和研究,撰写了800万字的文稿。回首往事,多少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就这样甘于寂寞地伏案敲打着键盘,使其变成墨香文字。
我的工作是餐饮与烹饪教学,无论是饭店总经理、餐饮部经理的培训,还是烹调师、厨师长的授课,以及专业的学生,这都是为餐饮业培训人才,为餐饮企业献计出力,开拓和引领充满生机的餐饮市场,为顾客提供吃的美食、创造更好的吃的环境。中国饮食与烹饪生产有明显的时代性和传承性,中国人的“吃”离不开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研究中国人的“吃”,必然要研究到古人烹调的技艺、古人的食谱、古代的餐饮市场。我持续关注中国人“吃”的技艺与“吃”的文化,在饮食领域里,翻阅了古代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现代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金瓶梅》饮食开始,研究的重心不再限于烹饪技术方面的探讨,而是注重烹饪技艺与饮食文化的有机结合。
在阅读与学习中,我发现目前国内确实缺少一本让人们明白中国人吃的智慧、吃的真相的书。我作为一名专业的餐饮教育工作者,有过近8年的国内外从厨经历和30多年饮食研究的历程,理应在这方面做些工作,10多年来,我一直为之努力,撰写了上百篇的研究论文,书中部分内容曾先后在《农业考古》《中国调味品》《美食研究》《江苏商论》《扬州大学烹饪学报》《四川旅游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
过去10多年来,我一直围绕中国人“吃”的文化方面进行研究,这是我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如果这本书对学界和社会还有一点点贡献的话,也说明我这些年苦苦的求索没有白费。衷心地感谢多年来在写作上给予我大力支持的杂志社、学报、学术界的师长、朋友们,以及我挚爱的亲人,正是由于他们的支
持,才使我长期坚持写作的动力不减。书稿写成后,图书馆周延文主任又提供了部分图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个人的学识和水平所限,书中的不足和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谨请专家、读者指正为感。
ISBN | 9787518420636,7518420635 |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邵万宽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