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商业内参》(Business Insider)2017年最佳图书
《战略与经营》(Strategy + Business)2017年最佳商业图书
在这本书中,你将了解以下真相与错觉——
?自我意识独角兽拥有的7种自我认知。
?获得自我意识的两大隐形障碍。
?为什么心理治疗和写日记等方法可能妨碍你认识自己。
?如何停止扼杀自信的坏习惯,学会接纳自己。
?为什么别人不会告诉你关于你自己的真相,以及如何发现他们真实的想法。
?如何深入了解你的热情、天赋和可能阻碍你的盲点。
?如何在不失去魅力的情况下得到关键反馈。
?为什么权力越大的人往往越缺乏自我意识,聪明的领导如何避免这种陷阱。
?拥有自我意识的团队具备哪三种要素。
?如何应对只会妄想的老板、客户和同事。
名人推荐
作为一名主管教练,过去近40年我亲眼见证了领导者拥有自知之明是多么重要。塔莎·欧里希的《真相与错觉》一书的确名不虚传,为领导者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通过独特的视角获得自知之明。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领导力教练,曾被全球管理思想家排行榜“Thinkers 50”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领导力思想家
如果必须将自己在职场成功的秘诀冠以名称的话,我会将其称为“为自我意识的全情投入”。在这本具有开创性且发人深省的书中,塔莎·欧里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抓住持续成长、自我完善及展现自我的最佳机会。真希望我初涉商业领域时就有这样一本书。自我认知能力是个人成长与职场成功的基石,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所有想培养这一能力的人。这本书确实发人深省!
——艾伦·穆拉利,前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前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
想想你认识的那些最无知无能、最无自知之明之人:你的老板、恼人的邻居、自家姐夫(或妹夫)。我们自己怎样才能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呢?又该如何教导我们的孩子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呢?欧里希总结了关于自我洞察的科学方法,但也许更重要的是,她对一些令人敬佩的人进行了研究,这些人总能得到同行的赞许。他们的经验必会令你受益。这本书你得买一本给自己,再买一本放到你老板的桌子上,当然是以匿名的形式。
——奇普·希思,《纽约时报》畅销书《瞬变》(Switch)作者
自我认知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但了解自己并非易事。我们很容易因为希望自己该有的样子,或者认为自己该有的样子,又或者他人认为我们该有的样子而心猿意马,直至完全失去洞见真相的能力。在《真相与错觉》一书中,作者塔莎·欧里希重点关注了那些对自己有深入了解的人们,提供了一些突破性策略和建议,让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想要生活更幸福、更成功,本书会为你提供力量源泉。
——格雷琴·鲁宾,《纽约时报》畅销书《比从前更好》(Better Than Before)作者
只要生活中需要与人打交道,《真相与错觉》就是一本必读书。
——蒂芙尼· 杜芙,《掉链子》(Drop the Ball)作者
媒体推荐
心理脆弱会导致自我欺骗与自我膨胀,这本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探索。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设身处地地为读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让我们避开这条歧路(或者反向而行)。
——《财富》(Fortune)
这本书观点大胆,令人振奋……提供了看待自我完善这一老问题的全新视角。这本书也许会帮助你拥有更好的表现,做出更好的决定,成为更快乐的人。
——《成功》(Success)
尽管塔莎·欧里希博士的新书有时会令人不悦,但总能让人眼界大开,领悟到如何才能真正成功。她的方法富有洞察力,深刻而敏锐,体现人性化和全局观……她建议我们应该不断颠覆对自我的认知,并鼓励他人去做同样的事,尽管她知道这很难。但此举难能可贵,会帮助个人、组织甚至国家实现可持续的成功。《真相与错觉》一书为我们指明了成功的道路。
——800 CEO Read网站
作者简介
[美]塔莎·欧里希(Tasha Eurich)
组织心理学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她常年为数十家《财富》500强企业做领导力培训,曾被美国管理协会评为“最受瞩目领导者”,并于2017年从14 0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列马歇尔·戈德史密斯评选的“100名教练”名单。她曾为《哈佛商业评论》、《企业家》和TED网站撰稿,在《财富》、《福布斯》、《纽约时报》、《快公司》和《商业内参》等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目录
引 言 21世纪的元技能 ·001
第一部分 构建因素和阻碍因素
第一章 定义自我意识:洞察力的七大支柱 ·027
第二章 盲点:洞察力的内在阻碍因素 ·059
第三章 自我崇拜:洞察力的社会阻碍因素 ·087
第二部分 内在自我意识:谬论与真相
第四章 思考不等于了解:自我反省的四大愚见 ·119
第五章 提升内在自我意识的方法 ·157
第三部分 外在自我意识:谎言与真相
第六章 人们很少听到的真相:从镜子到棱镜 ·193
第七章 接收、思考和回应:面对严厉或意外的反馈 ·235
第四部分 集体自我意识
第八章 构建团队自我意识:领导者、坦诚反馈和持续性 · 261
第九章 面对自欺欺人的世界:7 天洞察力挑战 · 311
附录A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 351
附录B 你的热情是什么 · 355
附录C 你的追求是什么 · 357
附录D 你的理想环境是什么样的 · 359
附录E 你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 361
附录F 你对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 363
附录G 你是否有未知的未知 · 365
附录H 你是不是自我崇拜狂 · 369
附录I 你有多谦逊 · 371
附录 J 你对绝对真理有什么需求 · 373
附录K 你多久反思一次 · 375
附录L 你的思维模式属于“善学型”还是“善做型” · 379
附录M 你得到了多少反馈 · 381
致 谢 · 383
注 释 · 387
文摘
引言 21世纪的元技能
几名士兵闯了进来,有紧急情况要报告。他们在约7英里外发现35名敌军侦察兵,在遍布岩石的峡谷中扎营。此刻,这位年轻的中校会如何抉择呢?
中校顿感压力重重。此时毕竟是战时,他得对追随自己作战的159名新兵负责。尽管中校年仅22岁,是一个毫无战斗经验的新手,但是没想到自己竟成了整支军队的二把手。此时,他不仅需要当机立断,而且要向在场所有人证明自己的实力。这将是对他军事才能的严酷考验,他笃信自己一定会打赢这一战。这个极其自信的年轻人正迫不及待地想向上级证明,自己确实是打仗的料儿。
峡谷中那些敌人要干什么?很明显他们在策划一场袭击,中校非常笃定(事实证明,压根儿不准)。因此,接下来他部署了一场偷袭,想要先发制人。5 月28 日凌晨,他的队伍突袭了毫无戒备的敌军营地,没给他们留半点儿机会。在不到15 分钟的时间里,他们歼灭敌军13 人,俘虏21 人。
满怀着胜利的喜悦,中校回到了营地,又马不停蹄地寄出了几封信。第一封写给他的指挥官。这位自恃有功的中校连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况都还没说清楚,就忙不迭地借机大发牢骚(用了整整8 段文字),抱怨自己承担了太大风险。第二封信写给他的弟弟。他在信中若无其事地描述自己面对敌军袭击时是多么英勇无畏,“我可以百分百向你保证,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那声音还挺美妙的”。
写完几封自吹自擂的信,中校该考虑下一步的计划了。他相信敌人一定会找机会反扑,于是想到此时需要找一个更有利的位置安营扎寨。穿过邻近的山脉,中校和他的士兵发现身处一片广阔低洼的高山草甸之中,四周是起伏的群山,群山之上松林密布。…………
几天后,他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看着士兵们进行圆形堡垒的收尾工作。堡垒由大量笔直的两米多高的原木支撑,上面搭着兽皮。由于这个堡垒只能同时容纳70 人,中校便命令士兵挖了一个近一米深的战壕,以方便大家藏身。他认为这个位置简直得天独厚,还一再向自己的上级保证:“蒙大自然相助,我们建造了不错的战壕,把周围的灌木丛清理干净后,这里就是一个绝佳的战场。”中校明白自己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他表示,“即使寡不敌众,我也不会对500 名敌人的进攻有丝毫畏惧”。
不幸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和这位自信满满的年轻中校想的一样。他的许多决定饱受质疑,其中一个便是堡垒的位置问题。因为这座堡垒建在松软的泥土之上,一场小雨便会将这里变为沼泽。如果来一场倾盆大雨,几道战壕便会被冲毁,弹药库也会被淹。而且,堡垒距离森林太近了——只有不到55 米——敌方的狙击手可以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悄靠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近距离向他们的堡垒开火。至于堡垒本身,中校的同盟指挥官,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 坚持认为这个“在草地上搭建的小工事”根本不堪一击。
但中校坚信自己依然可以统揽大局,对那些异议不予理会,并怒不可遏地宣称指挥官及其部下是“狡诈的恶魔”和“敌军的间谍”。接着,一场叛乱随之而来,同盟指挥官及其跟随者在恐惧中仓皇而逃(顺便说一句,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样的恐惧情绪绝不是空穴来风)。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中校完全感受不到子弹呼啸而过的美妙了。
此次战役意义非凡,重要到中校的几次失误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自那以后,许多历史学家一直试图搞清楚为何这场战役会以惨败收尾。许多人准确地指出中校所犯的错误:“在理应保守退防时选择进攻,增援尚未就绪便展开攻势,选择了一个易攻难守的阵地, 对防御工事的建造敷衍了事,渐渐疏远自己的支持者,以及盲目相信自己能打败势头正猛的敌军。”
但这名中校的“滑铁卢”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战术错误频现、行动纰漏百出或者失去下属信任等。单独审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我们都会忽略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讲,这名中校缺乏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最重要却不易被察觉,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 不管是在战场、职场或其他任何地方。这一品质便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准确定义比这个术语本身看上去要复杂得多。其核心是指我们清楚认知自我的能力,即明白我们是谁、别人怎样看待我们,以及我们如何融入周围的世界。自从柏拉图指引我们去“认识你自己”以来,无数哲学家和科学家前赴后继地赞美自我意识这一美德。的确,这一能力可以说是人类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神经科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在《揭秘大脑》(The Telltale Brain) 一书中,颇富诗意地解释道:
类人猿个个会摘香蕉,与之相似的人类可上九天揽月。类人猿在森林中生存、竞争、繁衍,然后死亡——一切便结束了。人类记录、调查、探索。我们可以重组基因、分裂原子、发射火箭。我们探索宇宙,又脚踏实地地进行科学研究。也许人类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拼凑出独特而神奇的大脑的拼图……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最伟大的奥秘。
有人甚至认为这种自我认知的能力,在人类生存和进步的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几百万年以来,智人的祖先经历了漫长又痛苦的进化过程。但正如拉马钱德兰在书中所说,大约15 万年前,人类大脑突然迅速进化,我们同时还获得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及行为,还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很快便会发现,这两个过程对自我意识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为诸如艺术、灵修和语言等人类表达方式的进步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我们的祖先带来了一定的生存优势,毕竟他们需要共同协作才能生存。能够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并且清楚自己给族群中其他人所带来的影响,用现代社会语言来说,这样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免遭社会的淘汰。
时光飞快跃入21 世纪,尽管我们不必像祖先那样,每天面对威胁生存的险境,但自我意识对我们的生存和成功仍然不可或缺,无论是在工作、人际交往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如此。科学证据证明, 那些了解自己并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幸福。他们会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他们在生活和职场中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会养育出更成熟的孩子;他们本人则是更聪明、更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更好的职业;他们富于创造力,更加自信,也更善于沟通;他们不那么激进,很少撒谎、欺瞒和偷窃;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出色,晋升机会也多于别人; 他们是更高效的领导者,其下属也更富热情与活力;他们甚至会带领公司获得更多利润。
另一方面,缺乏自我意识非常危险,往好了说,会让我们遭遇风险,往坏了说,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在商业领域,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成功与否要看我们是否了解自己,是否懂得如何与老板、客户、顾客、员工以及同行沟通。在公司的职位越高,这种自我认知的能力就越重要。缺乏自我意识的高级主管,其决策偏离正轨的风险极有可能增加5 倍(平均每位主管会给公司造成令人震惊的5 000 万美元的巨额损失)。而且通常来讲,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很容易骄傲自满,因此一旦身陷困境,他们往往搞不清楚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经过对此课题的多年研究,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我意识就是21 世纪的元技能。正如前文所讲,在当今世界,获得成功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几个要素,比如情商、同理心、说服力、交流以及协作的能力,都来源于自我意识。换句话说,有些技能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强大的团队合作伙伴,更优秀的领导者, 更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者,让我们在职场内外皆游刃有余。但如果缺乏自我意识,我们几乎不可能掌握这些技能。
如今,不了解自我意识重要性的人已不多见,毕竟,我们经常把这个术语挂在嘴边,我们谈到老板、同事、亲人、政客时都会提到它,虽然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说法出现时通常都会带着消极意味,比如:谁“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自我意识关乎每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是难得的好品质。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冰冷残酷的真相面前,他们更容易选择自我意识的对立面——自欺欺人。当虚伪欺骗披上了真知灼见的外衣(情况大抵如此),人们便更会如此。前文中的中校便是例证。让我们再看一个更近的案例。最近,我拜读了特拉维斯·布拉德伯里的畅销书《情商2.0》(Emotional Intelligence 2.0)。我惊讶地发现,过去10 年中,人类的集体情商一直呈上升走势(所谓情商,即我们观察、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无数的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会更加成功,面对困境更有韧劲,更具抗压能力,更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等)。但作为一名组织心理学家,我在工作中发现,布拉德伯里的研究成果与我观察到的有一些出入。至少近些年我耳闻目睹的事情,都表明人们在情商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非越来越轻微)。
直到完成了《情商2.0》一书提到的在线评估之后,我才搞清楚导致这种差异的惊人原因。没错,布拉德伯里的研究对象多达50 万之众,可他的几项结论都是以那些人的自我评价为基础得来的。这就要好好琢磨一下了。…………假如让他们评估自己的情商,我敢打赌他们肯定都觉得自己的情商至少高于一般水平。因此,对布拉德伯里的几项调查结果更说得通的解释是,我们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之间的差距正日益扩大。换句话说,情商看似提高了,其实很有可能是自我认知能力下降了。
当下社会,“自我为中心”之风日盛,人们就更容易掉入自我认知的陷阱。近几代人在一个尊崇自尊的世界里长大,总有人提醒他们不要忽略自身美好而独特的品质。相比客观地审视“我是谁,别人如何看待我”,透过玫瑰色的眼镜看到更美好的自己,当然是更具诱惑力的。而且,这并不仅仅是一个代际问题,甚至不是美国独有的问题,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不论年龄、性别、背景、文化、信仰如何,无一例外都逃不开这个问题。
现在,你可能正在回想自己认识的那些妄想之人,暗自发笑——那个自诩才华横溢的同事,在会议上的发言只会让所有人昏昏欲睡;那个说自己平易近人的老板,却让下属望而生畏;那个自认为人缘好的朋友,却总是聚会上最尴尬的客人。然而还有另外一些事情我们也要考虑。正如《圣经》所问:“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马太福音》7:4) 不管是工作、在家、上学还是玩闹,我们经常会觉得他人过分,却几乎从不扪心自问,是否我们身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例为证: 针对本书的潜在读者,我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多少有些自知之明甚至非常有自知之明的读者比例高达95% !
事实上,尽管大多数人自认为足够了解自己,但这种自信往往是毫无根据的。研究人员发现,自我评估通常存在“实质性和系统性缺陷”。通过本书之后的内容,您会了解到,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往往无法正确评判自己的表现和能力——从领导水平到驾驭水平, 再到我们在学校和单位的表现。最骇人听闻的部分便是:那些能力最差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
有时, 我们对自身价值和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长久以来总是无法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有时,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甚至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疏远了同事、朋友乃至家人。
如果上述事例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那下一个问题便顺理成章地来了:自我意识意味着什么?我对这一课题展开了为期三年的研究,研究之初,回答这个问题似乎相当简单。可我却惊讶地发现, 这个概念居然有那么多相互矛盾的定义。如果没有一个关于自我意识的明确定义,我又怎么可能总结出一套经验方法,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意识呢?…………
《商业内参》(Business Insider)2017年最佳图书
《战略与经营》(Strategy + Business)2017年最佳商业图书
在这本书中,你将了解以下真相与错觉——
?自我意识独角兽拥有的7种自我认知。
?获得自我意识的两大隐形障碍。
?为什么心理治疗和写日记等方法可能妨碍你认识自己。
?如何停止扼杀自信的坏习惯,学会接纳自己。
?为什么别人不会告诉你关于你自己的真相,以及如何发现他们真实的想法。
?如何深入了解你的热情、天赋和可能阻碍你的盲点。
?如何在不失去魅力的情况下得到关键反馈。
?为什么权力越大的人往往越缺乏自我意识,聪明的领导如何避免这种陷阱。
?拥有自我意识的团队具备哪三种要素。
?如何应对只会妄想的老板、客户和同事。
名人推荐
作为一名主管教练,过去近40年我亲眼见证了领导者拥有自知之明是多么重要。塔莎·欧里希的《真相与错觉》一书的确名不虚传,为领导者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通过独特的视角获得自知之明。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领导力教练,曾被全球管理思想家排行榜“Thinkers 50”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领导力思想家
如果必须将自己在职场成功的秘诀冠以名称的话,我会将其称为“为自我意识的全情投入”。在这本具有开创性且发人深省的书中,塔莎·欧里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抓住持续成长、自我完善及展现自我的最佳机会。真希望我初涉商业领域时就有这样一本书。自我认知能力是个人成长与职场成功的基石,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所有想培养这一能力的人。这本书确实发人深省!
——艾伦·穆拉利,前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前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
想想你认识的那些最无知无能、最无自知之明之人:你的老板、恼人的邻居、自家姐夫(或妹夫)。我们自己怎样才能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呢?又该如何教导我们的孩子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呢?欧里希总结了关于自我洞察的科学方法,但也许更重要的是,她对一些令人敬佩的人进行了研究,这些人总能得到同行的赞许。他们的经验必会令你受益。这本书你得买一本给自己,再买一本放到你老板的桌子上,当然是以匿名的形式。
——奇普·希思,《纽约时报》畅销书《瞬变》(Switch)作者
自我认知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但了解自己并非易事。我们很容易因为希望自己该有的样子,或者认为自己该有的样子,又或者他人认为我们该有的样子而心猿意马,直至完全失去洞见真相的能力。在《真相与错觉》一书中,作者塔莎·欧里希重点关注了那些对自己有深入了解的人们,提供了一些突破性策略和建议,让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想要生活更幸福、更成功,本书会为你提供力量源泉。
——格雷琴·鲁宾,《纽约时报》畅销书《比从前更好》(Better Than Before)作者
只要生活中需要与人打交道,《真相与错觉》就是一本必读书。
——蒂芙尼· 杜芙,《掉链子》(Drop the Ball)作者
媒体推荐
心理脆弱会导致自我欺骗与自我膨胀,这本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探索。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设身处地地为读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让我们避开这条歧路(或者反向而行)。
——《财富》(Fortune)
这本书观点大胆,令人振奋……提供了看待自我完善这一老问题的全新视角。这本书也许会帮助你拥有更好的表现,做出更好的决定,成为更快乐的人。
——《成功》(Success)
尽管塔莎·欧里希博士的新书有时会令人不悦,但总能让人眼界大开,领悟到如何才能真正成功。她的方法富有洞察力,深刻而敏锐,体现人性化和全局观……她建议我们应该不断颠覆对自我的认知,并鼓励他人去做同样的事,尽管她知道这很难。但此举难能可贵,会帮助个人、组织甚至国家实现可持续的成功。《真相与错觉》一书为我们指明了成功的道路。
——800 CEO Read网站
作者简介
[美]塔莎·欧里希(Tasha Eurich)
组织心理学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她常年为数十家《财富》500强企业做领导力培训,曾被美国管理协会评为“最受瞩目领导者”,并于2017年从14 0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列马歇尔·戈德史密斯评选的“100名教练”名单。她曾为《哈佛商业评论》、《企业家》和TED网站撰稿,在《财富》、《福布斯》、《纽约时报》、《快公司》和《商业内参》等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目录
引 言 21世纪的元技能 ·001
第一部分 构建因素和阻碍因素
第一章 定义自我意识:洞察力的七大支柱 ·027
第二章 盲点:洞察力的内在阻碍因素 ·059
第三章 自我崇拜:洞察力的社会阻碍因素 ·087
第二部分 内在自我意识:谬论与真相
第四章 思考不等于了解:自我反省的四大愚见 ·119
第五章 提升内在自我意识的方法 ·157
第三部分 外在自我意识:谎言与真相
第六章 人们很少听到的真相:从镜子到棱镜 ·193
第七章 接收、思考和回应:面对严厉或意外的反馈 ·235
第四部分 集体自我意识
第八章 构建团队自我意识:领导者、坦诚反馈和持续性 · 261
第九章 面对自欺欺人的世界:7 天洞察力挑战 · 311
附录A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 351
附录B 你的热情是什么 · 355
附录C 你的追求是什么 · 357
附录D 你的理想环境是什么样的 · 359
附录E 你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 361
附录F 你对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 363
附录G 你是否有未知的未知 · 365
附录H 你是不是自我崇拜狂 · 369
附录I 你有多谦逊 · 371
附录 J 你对绝对真理有什么需求 · 373
附录K 你多久反思一次 · 375
附录L 你的思维模式属于“善学型”还是“善做型” · 379
附录M 你得到了多少反馈 · 381
致 谢 · 383
注 释 · 387
文摘
引言 21世纪的元技能
几名士兵闯了进来,有紧急情况要报告。他们在约7英里外发现35名敌军侦察兵,在遍布岩石的峡谷中扎营。此刻,这位年轻的中校会如何抉择呢?
中校顿感压力重重。此时毕竟是战时,他得对追随自己作战的159名新兵负责。尽管中校年仅22岁,是一个毫无战斗经验的新手,但是没想到自己竟成了整支军队的二把手。此时,他不仅需要当机立断,而且要向在场所有人证明自己的实力。这将是对他军事才能的严酷考验,他笃信自己一定会打赢这一战。这个极其自信的年轻人正迫不及待地想向上级证明,自己确实是打仗的料儿。
峡谷中那些敌人要干什么?很明显他们在策划一场袭击,中校非常笃定(事实证明,压根儿不准)。因此,接下来他部署了一场偷袭,想要先发制人。5 月28 日凌晨,他的队伍突袭了毫无戒备的敌军营地,没给他们留半点儿机会。在不到15 分钟的时间里,他们歼灭敌军13 人,俘虏21 人。
满怀着胜利的喜悦,中校回到了营地,又马不停蹄地寄出了几封信。第一封写给他的指挥官。这位自恃有功的中校连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况都还没说清楚,就忙不迭地借机大发牢骚(用了整整8 段文字),抱怨自己承担了太大风险。第二封信写给他的弟弟。他在信中若无其事地描述自己面对敌军袭击时是多么英勇无畏,“我可以百分百向你保证,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那声音还挺美妙的”。
写完几封自吹自擂的信,中校该考虑下一步的计划了。他相信敌人一定会找机会反扑,于是想到此时需要找一个更有利的位置安营扎寨。穿过邻近的山脉,中校和他的士兵发现身处一片广阔低洼的高山草甸之中,四周是起伏的群山,群山之上松林密布。…………
几天后,他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看着士兵们进行圆形堡垒的收尾工作。堡垒由大量笔直的两米多高的原木支撑,上面搭着兽皮。由于这个堡垒只能同时容纳70 人,中校便命令士兵挖了一个近一米深的战壕,以方便大家藏身。他认为这个位置简直得天独厚,还一再向自己的上级保证:“蒙大自然相助,我们建造了不错的战壕,把周围的灌木丛清理干净后,这里就是一个绝佳的战场。”中校明白自己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他表示,“即使寡不敌众,我也不会对500 名敌人的进攻有丝毫畏惧”。
不幸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和这位自信满满的年轻中校想的一样。他的许多决定饱受质疑,其中一个便是堡垒的位置问题。因为这座堡垒建在松软的泥土之上,一场小雨便会将这里变为沼泽。如果来一场倾盆大雨,几道战壕便会被冲毁,弹药库也会被淹。而且,堡垒距离森林太近了——只有不到55 米——敌方的狙击手可以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悄靠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近距离向他们的堡垒开火。至于堡垒本身,中校的同盟指挥官,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 坚持认为这个“在草地上搭建的小工事”根本不堪一击。
但中校坚信自己依然可以统揽大局,对那些异议不予理会,并怒不可遏地宣称指挥官及其部下是“狡诈的恶魔”和“敌军的间谍”。接着,一场叛乱随之而来,同盟指挥官及其跟随者在恐惧中仓皇而逃(顺便说一句,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样的恐惧情绪绝不是空穴来风)。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中校完全感受不到子弹呼啸而过的美妙了。
此次战役意义非凡,重要到中校的几次失误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自那以后,许多历史学家一直试图搞清楚为何这场战役会以惨败收尾。许多人准确地指出中校所犯的错误:“在理应保守退防时选择进攻,增援尚未就绪便展开攻势,选择了一个易攻难守的阵地, 对防御工事的建造敷衍了事,渐渐疏远自己的支持者,以及盲目相信自己能打败势头正猛的敌军。”
但这名中校的“滑铁卢”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战术错误频现、行动纰漏百出或者失去下属信任等。单独审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我们都会忽略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讲,这名中校缺乏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最重要却不易被察觉,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 不管是在战场、职场或其他任何地方。这一品质便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准确定义比这个术语本身看上去要复杂得多。其核心是指我们清楚认知自我的能力,即明白我们是谁、别人怎样看待我们,以及我们如何融入周围的世界。自从柏拉图指引我们去“认识你自己”以来,无数哲学家和科学家前赴后继地赞美自我意识这一美德。的确,这一能力可以说是人类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神经科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在《揭秘大脑》(The Telltale Brain) 一书中,颇富诗意地解释道:
类人猿个个会摘香蕉,与之相似的人类可上九天揽月。类人猿在森林中生存、竞争、繁衍,然后死亡——一切便结束了。人类记录、调查、探索。我们可以重组基因、分裂原子、发射火箭。我们探索宇宙,又脚踏实地地进行科学研究。也许人类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拼凑出独特而神奇的大脑的拼图……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最伟大的奥秘。
有人甚至认为这种自我认知的能力,在人类生存和进步的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几百万年以来,智人的祖先经历了漫长又痛苦的进化过程。但正如拉马钱德兰在书中所说,大约15 万年前,人类大脑突然迅速进化,我们同时还获得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及行为,还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很快便会发现,这两个过程对自我意识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为诸如艺术、灵修和语言等人类表达方式的进步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我们的祖先带来了一定的生存优势,毕竟他们需要共同协作才能生存。能够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并且清楚自己给族群中其他人所带来的影响,用现代社会语言来说,这样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免遭社会的淘汰。
时光飞快跃入21 世纪,尽管我们不必像祖先那样,每天面对威胁生存的险境,但自我意识对我们的生存和成功仍然不可或缺,无论是在工作、人际交往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如此。科学证据证明, 那些了解自己并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幸福。他们会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他们在生活和职场中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会养育出更成熟的孩子;他们本人则是更聪明、更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更好的职业;他们富于创造力,更加自信,也更善于沟通;他们不那么激进,很少撒谎、欺瞒和偷窃;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出色,晋升机会也多于别人; 他们是更高效的领导者,其下属也更富热情与活力;他们甚至会带领公司获得更多利润。
另一方面,缺乏自我意识非常危险,往好了说,会让我们遭遇风险,往坏了说,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在商业领域,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成功与否要看我们是否了解自己,是否懂得如何与老板、客户、顾客、员工以及同行沟通。在公司的职位越高,这种自我认知的能力就越重要。缺乏自我意识的高级主管,其决策偏离正轨的风险极有可能增加5 倍(平均每位主管会给公司造成令人震惊的5 000 万美元的巨额损失)。而且通常来讲,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很容易骄傲自满,因此一旦身陷困境,他们往往搞不清楚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经过对此课题的多年研究,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我意识就是21 世纪的元技能。正如前文所讲,在当今世界,获得成功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几个要素,比如情商、同理心、说服力、交流以及协作的能力,都来源于自我意识。换句话说,有些技能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强大的团队合作伙伴,更优秀的领导者, 更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者,让我们在职场内外皆游刃有余。但如果缺乏自我意识,我们几乎不可能掌握这些技能。
如今,不了解自我意识重要性的人已不多见,毕竟,我们经常把这个术语挂在嘴边,我们谈到老板、同事、亲人、政客时都会提到它,虽然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说法出现时通常都会带着消极意味,比如:谁“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自我意识关乎每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是难得的好品质。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冰冷残酷的真相面前,他们更容易选择自我意识的对立面——自欺欺人。当虚伪欺骗披上了真知灼见的外衣(情况大抵如此),人们便更会如此。前文中的中校便是例证。让我们再看一个更近的案例。最近,我拜读了特拉维斯·布拉德伯里的畅销书《情商2.0》(Emotional Intelligence 2.0)。我惊讶地发现,过去10 年中,人类的集体情商一直呈上升走势(所谓情商,即我们观察、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无数的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会更加成功,面对困境更有韧劲,更具抗压能力,更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等)。但作为一名组织心理学家,我在工作中发现,布拉德伯里的研究成果与我观察到的有一些出入。至少近些年我耳闻目睹的事情,都表明人们在情商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非越来越轻微)。
直到完成了《情商2.0》一书提到的在线评估之后,我才搞清楚导致这种差异的惊人原因。没错,布拉德伯里的研究对象多达50 万之众,可他的几项结论都是以那些人的自我评价为基础得来的。这就要好好琢磨一下了。…………假如让他们评估自己的情商,我敢打赌他们肯定都觉得自己的情商至少高于一般水平。因此,对布拉德伯里的几项调查结果更说得通的解释是,我们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之间的差距正日益扩大。换句话说,情商看似提高了,其实很有可能是自我认知能力下降了。
当下社会,“自我为中心”之风日盛,人们就更容易掉入自我认知的陷阱。近几代人在一个尊崇自尊的世界里长大,总有人提醒他们不要忽略自身美好而独特的品质。相比客观地审视“我是谁,别人如何看待我”,透过玫瑰色的眼镜看到更美好的自己,当然是更具诱惑力的。而且,这并不仅仅是一个代际问题,甚至不是美国独有的问题,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不论年龄、性别、背景、文化、信仰如何,无一例外都逃不开这个问题。
现在,你可能正在回想自己认识的那些妄想之人,暗自发笑——那个自诩才华横溢的同事,在会议上的发言只会让所有人昏昏欲睡;那个说自己平易近人的老板,却让下属望而生畏;那个自认为人缘好的朋友,却总是聚会上最尴尬的客人。然而还有另外一些事情我们也要考虑。正如《圣经》所问:“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马太福音》7:4) 不管是工作、在家、上学还是玩闹,我们经常会觉得他人过分,却几乎从不扪心自问,是否我们身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例为证: 针对本书的潜在读者,我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多少有些自知之明甚至非常有自知之明的读者比例高达95% !
事实上,尽管大多数人自认为足够了解自己,但这种自信往往是毫无根据的。研究人员发现,自我评估通常存在“实质性和系统性缺陷”。通过本书之后的内容,您会了解到,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往往无法正确评判自己的表现和能力——从领导水平到驾驭水平, 再到我们在学校和单位的表现。最骇人听闻的部分便是:那些能力最差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
有时, 我们对自身价值和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长久以来总是无法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有时,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甚至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疏远了同事、朋友乃至家人。
如果上述事例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那下一个问题便顺理成章地来了:自我意识意味着什么?我对这一课题展开了为期三年的研究,研究之初,回答这个问题似乎相当简单。可我却惊讶地发现, 这个概念居然有那么多相互矛盾的定义。如果没有一个关于自我意识的明确定义,我又怎么可能总结出一套经验方法,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意识呢?…………
ISBN | 7508692136,9787508692135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 塔莎·欧里希 (Tasha Eurich)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