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网络内容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规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曾长秋,湖南浏阳人,1950年9月生。1994年晋升教授,是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兼湖南省网络德育基地首席专家、省党史学会和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省世界政治与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出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德育通史简编》《网络德育学》《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等著作和教材28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省社科成果二、三等奖和教学成果二、三等奖,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建设等课题,是全国“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和湖南省“两课”优秀教师。
目录
第一章互联网的兴起与网络内容建设
第一节互联网的兴起
第二节网络内容的含义和分类
第三节网络内容建设的方向和方法
第二章网络内容建设的新视界
第一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国外研究状况
第二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网络内容建设的现状和展望
第三章网络内容建设的理念—核心价值
第一节网络内容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网络内容建设的舆情引导
第三节净化网络空间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四章网络内容建设的文化—哲学基础
第一节网络内容建设与哲学的关联
第二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场域:虚拟与现实的统一
第三节网络内容建设的主体:主体间的冲突与互动
第四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实质: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承
第五章网络内容建设的媒介—传播理论
第一节网络内容建设与传播学的关联
第二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媒介变化:新媒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受众分析——分众与互动
第六章网络内容建设的自律—他律规制
第一节网络内容建设对政治学的借鉴
第二节网络内容建设对社会学的借鉴
第三节网络内容建设的伦理导向
第四节网络内容建设的法律规范
第七章网络内容的生产规律
第一节虚拟现实数字存在律
第二节网络人机交互共生律
第三节话语效应构建主体律
第八章网络内容传播规律
第一节星状网络传受一体律
第二节传播路径共时共在律
第三节传播主体多方协动律
第九章网络内容消费规律
第一节内容消费结构制约律
第二节内容选择层次差异律
第三节消费边际效用递增律
第十章网络内容引领规律
第一节主流价值自觉导向律
第二节多源共向协同治理律
第三节他律自律显隐结合律
结语
附录一:座谈记录和问卷调查
附录二:近年作者的相关前期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产生了一些新的规律。特别是在社会舆论场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表达观点的主要阵地,有人说“上访不如上网,上网更加快捷,更加有助于我们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近些年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渠道。美国的尼尔森发表过亚太各国网民用户使用习惯的研究报告,发现中国网民喜欢发布负面消息。在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的普及率比中国要高,更多的用途是集中在一些私人方面(如电子商务、网上通信等)。而中国网民喜欢表达观点、喜欢曝光问题,这也是跟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相关的。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不但使民众有了更多的表达渠道,而且对政府的工作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我们知道,近些年因为互联网曝光而出现的热门话题层出不穷,尽管给我们的公权力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更多还是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些贪官、昏官,一些不正之风、不良现象,通过互联网的监督得到了解决,说明舆论监督确实起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网络舆情的发展,到现在它的载体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时下,最火爆的一种网络舆情载体就是微博客。微博客源自美国,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种形式登录微博,把所见、所闻、所感以一个140个字以内的短小篇幅发出去。在某种意义上,微博客具备了在突发事件中进行现场直播的效果。,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公开,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也给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带来了一些挑战。
《网络内容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规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曾长秋,湖南浏阳人,1950年9月生。1994年晋升教授,是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兼湖南省网络德育基地首席专家、省党史学会和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省世界政治与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出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德育通史简编》《网络德育学》《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等著作和教材28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省社科成果二、三等奖和教学成果二、三等奖,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建设等课题,是全国“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和湖南省“两课”优秀教师。
目录
第一章互联网的兴起与网络内容建设
第一节互联网的兴起
第二节网络内容的含义和分类
第三节网络内容建设的方向和方法
第二章网络内容建设的新视界
第一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国外研究状况
第二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网络内容建设的现状和展望
第三章网络内容建设的理念—核心价值
第一节网络内容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网络内容建设的舆情引导
第三节净化网络空间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四章网络内容建设的文化—哲学基础
第一节网络内容建设与哲学的关联
第二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场域:虚拟与现实的统一
第三节网络内容建设的主体:主体间的冲突与互动
第四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实质: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承
第五章网络内容建设的媒介—传播理论
第一节网络内容建设与传播学的关联
第二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媒介变化:新媒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内容建设的受众分析——分众与互动
第六章网络内容建设的自律—他律规制
第一节网络内容建设对政治学的借鉴
第二节网络内容建设对社会学的借鉴
第三节网络内容建设的伦理导向
第四节网络内容建设的法律规范
第七章网络内容的生产规律
第一节虚拟现实数字存在律
第二节网络人机交互共生律
第三节话语效应构建主体律
第八章网络内容传播规律
第一节星状网络传受一体律
第二节传播路径共时共在律
第三节传播主体多方协动律
第九章网络内容消费规律
第一节内容消费结构制约律
第二节内容选择层次差异律
第三节消费边际效用递增律
第十章网络内容引领规律
第一节主流价值自觉导向律
第二节多源共向协同治理律
第三节他律自律显隐结合律
结语
附录一:座谈记录和问卷调查
附录二:近年作者的相关前期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产生了一些新的规律。特别是在社会舆论场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表达观点的主要阵地,有人说“上访不如上网,上网更加快捷,更加有助于我们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近些年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渠道。美国的尼尔森发表过亚太各国网民用户使用习惯的研究报告,发现中国网民喜欢发布负面消息。在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的普及率比中国要高,更多的用途是集中在一些私人方面(如电子商务、网上通信等)。而中国网民喜欢表达观点、喜欢曝光问题,这也是跟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相关的。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不但使民众有了更多的表达渠道,而且对政府的工作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我们知道,近些年因为互联网曝光而出现的热门话题层出不穷,尽管给我们的公权力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更多还是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些贪官、昏官,一些不正之风、不良现象,通过互联网的监督得到了解决,说明舆论监督确实起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网络舆情的发展,到现在它的载体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时下,最火爆的一种网络舆情载体就是微博客。微博客源自美国,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种形式登录微博,把所见、所闻、所感以一个140个字以内的短小篇幅发出去。在某种意义上,微博客具备了在突发事件中进行现场直播的效果。,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公开,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也给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带来了一些挑战。
ISBN | 9787010176000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曾长秋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