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网中之我:何明升网络社会论稿》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何明升,管理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网络社会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完成国家博士点基金课题、国家软科学课题等重要课题10余项,担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虚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首席专家。已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网络社会
第一节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特性与社会效应
第二节信息化的社会学含义——一个技术社会学问题
第三节复杂巨系统,互联网——社会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第四节“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
第五节网络行为的哲学意义
第六节信息化进程中的生活观转型问题
第七节论“在线”生存
第八节论“在线”与“在世”的关系
第九节在线生存:现代性的另一种呈现
第十节虚拟和谐:网络社会系统的一种理想状态
第二章网络化生存样态
第一节网络生活中的情景定义与主体特征
第二节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
第三节互联网与消费形态的跃迁
第四节关于网络消费的理论解说
第五节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分析
第六节网络消费的测度及其管理意义
第七节网络消费的制度化过程
第八节发达国家的网络消费管理
第九节网络消费管理模式初探
第十节我国网络消费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网络化结构效能
第一节一种新的社区形式:网络社区
第二节虚拟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过程
第三节网络集体行动的意义建构——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分析
第四节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困境及出路——以虚拟社区系统的社会建构为例
第五节演化博弈论在虚拟企业和谐互动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节基于Weisbuch—Deffuant模型的网络舆论演化模式研究
第七节电子政务政府与公众互动规则的技术化呈现
第八节网络文化建设的两个视点与多主体协同发展
第九节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多主体协同发展战略
第十节网络文化的工具性因缘及其多样化共享问题——兼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学理依据
第四章网络越轨与网络治理
第一节网络侵犯行为:多视角解读
第二节网络成瘾与病态人格的选择性亲和
第三节青少年网络越轨:虚拟和谐视角
第四节网络秩序的生成机理:从分层演化到共生演化
第五节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网络秩序生成机理研究
第六节电信技术选择管制的理论与政策分析
第七节虚拟社会治理的概念定位与核心议题
第八节网络治理:政策工具与推进逻辑
第九节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
后记
序言
崛起、奋进与辉煌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总序
2017年,是华东政法大学 65华诞。65年来,华政人秉持着“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的精神,菁莪造士,棫朴作人。学校始终坚持将学术研究与育人、育德相结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法治人才。一代代华政学子自强不息,青蓝相接,成为社会的中坚、事业的巨擘、国家的栋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65年栉风沐雨,华政洗尽铅华,砥砺前行。 1952年,华政在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 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历经 65年的沧桑变革与辛勤耕耘,华政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科研事业蒸蒸日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步步登高,国际交流与社会合作事业欣欣向荣,......项目、高质量论文等科研成果数量长居全国政法院校前列,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登高望远,脚踏实地。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三全育人”的培养管理格局,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65周年校庆既是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迈向新征程开创新辉煌的重要机遇。当前华政正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度聚焦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综合改革“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 +法律’大数据平台) ”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基础、深化特色、提升实力。同时,华政正着力推进“两院两部一市”共建项目,力争能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65周年校庆既是对辉煌历史的回望、检阅,也是对崭新篇章的伏笔、铺陈。在饱览华政园风姿绰约、恢弘大气景观的同时,我们始终不会忘却风雨兼程、踏实肯干的“帐篷精神”。近些年来,学校的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课题立项数持续名列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核心期刊发文量多年位居前茅。据中国法学创新网发布的最新法学各学科的十强排名,学校在法理学和国际法学两个领域排名居全国第一。当然我们深知,办学治校犹如逆水行舟,机遇与挑战并存,雄关漫道,吾辈唯有勠力同心。
为迎接 65周年校庆,进一步提升华政的学术影响力、贡献力,学校研究决定启动 65周年校庆文丛工作,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学术成果,集结成书出版。文丛不仅囊括了近年来华政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的优秀学术成果,也包含了华政知名学者的个人论文集。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华政 65华诞的贺礼,也是向广大教职员工长期以来为学校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致敬。
65芳华,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似惊鸿一瞥,更如流风回雪。衷心祝愿华政铸就更灿烂的辉煌,衷心希望华政人做出更杰出的贡献。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编委会 2017年 7月
文摘
版权页:
因此,社会网络结构的变迁也可以看作人类利用不断发展的交通和信息通信技术对人类礼会时空框架进行解构的过程。从人类局限于波斯特所占的口头面对面互动的时代到印刷媒介时代,乃至所渭电子媒介时代,在交通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社会网络不断超越时空的社会和历史局限,并呈现出不同形态。但只有在卡斯特所言的“新的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的“网络”结构才能够“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甚至这种“网络化逻辑”可以在全球以一个“即时”的状态运行。因此这是新时代的新的网络结构现象。下面本文视图分析新的信息技术与此处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新的信息技术是网络社会逻辑的物质基础
卡斯特所指的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电脑(硬件和软件)、电信广播,以及光电等汇合而成的整套技术。由于遗传工程焦点是对生物信息、符码的解码和操纵,以及最后的重组。同时由于生物学、微电子学和信息科学在应用与材料,以及基本的概念取向上似乎已彼此汇聚,因此卡斯特把遗传工程及其发展出纳入信息技术范畴。这种所谓的“新信息技术”或“当前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具有革命性的历史前身相比具有特殊性。就此,我们可以结合波斯特从信息方式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三种划分,即口头媒介传播时期、印刷书写媒介传播时期和电子媒介时期,来简单分析以往的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中国和西方印刷术诞生之前,人类日常社会大多集中于面对面社会关系,此前的社会以“地方”为基础组织日常社会生活。
《网中之我:何明升网络社会论稿》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何明升,管理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网络社会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完成国家博士点基金课题、国家软科学课题等重要课题10余项,担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虚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首席专家。已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目录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网络社会
第一节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特性与社会效应
第二节信息化的社会学含义——一个技术社会学问题
第三节复杂巨系统,互联网——社会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第四节“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
第五节网络行为的哲学意义
第六节信息化进程中的生活观转型问题
第七节论“在线”生存
第八节论“在线”与“在世”的关系
第九节在线生存:现代性的另一种呈现
第十节虚拟和谐:网络社会系统的一种理想状态
第二章网络化生存样态
第一节网络生活中的情景定义与主体特征
第二节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
第三节互联网与消费形态的跃迁
第四节关于网络消费的理论解说
第五节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分析
第六节网络消费的测度及其管理意义
第七节网络消费的制度化过程
第八节发达国家的网络消费管理
第九节网络消费管理模式初探
第十节我国网络消费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网络化结构效能
第一节一种新的社区形式:网络社区
第二节虚拟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过程
第三节网络集体行动的意义建构——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分析
第四节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困境及出路——以虚拟社区系统的社会建构为例
第五节演化博弈论在虚拟企业和谐互动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节基于Weisbuch—Deffuant模型的网络舆论演化模式研究
第七节电子政务政府与公众互动规则的技术化呈现
第八节网络文化建设的两个视点与多主体协同发展
第九节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多主体协同发展战略
第十节网络文化的工具性因缘及其多样化共享问题——兼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学理依据
第四章网络越轨与网络治理
第一节网络侵犯行为:多视角解读
第二节网络成瘾与病态人格的选择性亲和
第三节青少年网络越轨:虚拟和谐视角
第四节网络秩序的生成机理:从分层演化到共生演化
第五节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网络秩序生成机理研究
第六节电信技术选择管制的理论与政策分析
第七节虚拟社会治理的概念定位与核心议题
第八节网络治理:政策工具与推进逻辑
第九节中国网络治理的定位及现实路径
后记
序言
崛起、奋进与辉煌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总序
2017年,是华东政法大学 65华诞。65年来,华政人秉持着“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的精神,菁莪造士,棫朴作人。学校始终坚持将学术研究与育人、育德相结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法治人才。一代代华政学子自强不息,青蓝相接,成为社会的中坚、事业的巨擘、国家的栋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65年栉风沐雨,华政洗尽铅华,砥砺前行。 1952年,华政在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 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历经 65年的沧桑变革与辛勤耕耘,华政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科研事业蒸蒸日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步步登高,国际交流与社会合作事业欣欣向荣,......项目、高质量论文等科研成果数量长居全国政法院校前列,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登高望远,脚踏实地。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三全育人”的培养管理格局,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65周年校庆既是华东政法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迈向新征程开创新辉煌的重要机遇。当前华政正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度聚焦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综合改革“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 +法律’大数据平台) ”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基础、深化特色、提升实力。同时,华政正着力推进“两院两部一市”共建项目,力争能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65周年校庆既是对辉煌历史的回望、检阅,也是对崭新篇章的伏笔、铺陈。在饱览华政园风姿绰约、恢弘大气景观的同时,我们始终不会忘却风雨兼程、踏实肯干的“帐篷精神”。近些年来,学校的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课题立项数持续名列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核心期刊发文量多年位居前茅。据中国法学创新网发布的最新法学各学科的十强排名,学校在法理学和国际法学两个领域排名居全国第一。当然我们深知,办学治校犹如逆水行舟,机遇与挑战并存,雄关漫道,吾辈唯有勠力同心。
为迎接 65周年校庆,进一步提升华政的学术影响力、贡献力,学校研究决定启动 65周年校庆文丛工作,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学术成果,集结成书出版。文丛不仅囊括了近年来华政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的优秀学术成果,也包含了华政知名学者的个人论文集。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华政 65华诞的贺礼,也是向广大教职员工长期以来为学校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致敬。
65芳华,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似惊鸿一瞥,更如流风回雪。衷心祝愿华政铸就更灿烂的辉煌,衷心希望华政人做出更杰出的贡献。
华东政法大学 65周年校庆文丛编委会 2017年 7月
文摘
版权页:
因此,社会网络结构的变迁也可以看作人类利用不断发展的交通和信息通信技术对人类礼会时空框架进行解构的过程。从人类局限于波斯特所占的口头面对面互动的时代到印刷媒介时代,乃至所渭电子媒介时代,在交通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社会网络不断超越时空的社会和历史局限,并呈现出不同形态。但只有在卡斯特所言的“新的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的“网络”结构才能够“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甚至这种“网络化逻辑”可以在全球以一个“即时”的状态运行。因此这是新时代的新的网络结构现象。下面本文视图分析新的信息技术与此处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新的信息技术是网络社会逻辑的物质基础
卡斯特所指的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电脑(硬件和软件)、电信广播,以及光电等汇合而成的整套技术。由于遗传工程焦点是对生物信息、符码的解码和操纵,以及最后的重组。同时由于生物学、微电子学和信息科学在应用与材料,以及基本的概念取向上似乎已彼此汇聚,因此卡斯特把遗传工程及其发展出纳入信息技术范畴。这种所谓的“新信息技术”或“当前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具有革命性的历史前身相比具有特殊性。就此,我们可以结合波斯特从信息方式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三种划分,即口头媒介传播时期、印刷书写媒介传播时期和电子媒介时期,来简单分析以往的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中国和西方印刷术诞生之前,人类日常社会大多集中于面对面社会关系,此前的社会以“地方”为基础组织日常社会生活。
ISBN | 9787519713133,751971313X |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作者 | 何明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