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尽管贯穿《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一条主线是如何在设计阶段将互联网基因融入基础设施中来,但作者特别注重的并不是设计本身,而是在利用互联网基因的设计方面,为读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切实可用的实际参考。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不是将作者的互联网思维灌输给读者,而是为读者的互联网思维提供思考的元素,而且诸多的案例非接地气,给人以启发,这正是《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很大特点。
作者简介
作者:江崎浩 HIROSHI ESAKI
九州大学工学部电子工学科硕士,东京大学工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信息理工学部研究科教授。WIDE项目代表, MPLS-JAPAN代表,IPv6普及?高度化推进协议会专务理事,日本网络信息中心副理事长,ISOC理事、东大绿色ICT项目代表,日本数据中心协会理事/运营委员会委员长。
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社区心理援助协会会长,国际华人心理教育学院教务长。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十余年,咨询时长12000小时,案例7000人次,主要擅长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的非药物疗法和婚姻情感、亲子沟通问题的心理疏导。
目录
第 1 章 理解互联网架构的理念
1 互联网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性?
2 互联网与电话比较为何便宜?
3 互联网为何在大震灾时仍能保持运行?
4 互联网为什么会持续发展?
5 加拉帕戈斯化生意是好事吗?
6 为何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7 端到端究竟有何意义?
8 加密的目的何在?
9 互联网的未来会如何?
10 互联网和互联网架构的差异在哪?
第 2 章 理解数字技术的本质
1 数字化的意义
2 互联网的数据包通信机制
3 数字化的益处
4 数字化的未来
第 3 章 解读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和经济
1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2 信息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 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业务和基础设施的变化
4 利用互联网基因设计的 7 个要素
第 4 章 重新理解安全和隐私
1 安全和安全保障
2 围绕知识产权的安全
3 风险管理的安全
4 隐私的全球化意识
5 物联网时代的安全和隐私
第 5 章 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设计
1 转向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2 智能建筑,智能校园
3 智能能源系统
4 基于通过互联网的智能化的展开
5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四个观点
结束语
序言
在本书中,基于互联网的设计思想,将创造社会和产业新基础设
施的根基称为“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Internet by Design)。如
果再具体一点可以说成是“将设计有计划地和互联网捆绑在一起”。
在介绍这一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基本想法的同时,从各种各样的
观点考察由于互联网与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的融合所发生的事件,
就是本书的目的。
21世纪,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正在被表述为“智能化”。所谓
智能化,意味着处于一个“舒适、高性能、高效率的状态”。在要求
实现“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的当今,我认为首先要把互联网所具有的
架构和治理特性吸收到基础设施中来,然后对其重新进行设计、建造
一直到运营。这正是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实践。
那么,这样的基础设施具体包括什么?首先要列举的是电力能
源、道路交通、物流这些产业的基本设施;另外,也包含和生活有关
的设施,诸如学校、医院、住宅、城市等。如果将这些基础设施与
互联网整合,再进一步引进互联网的架构,这样形成的基础设施将显
示出与以往不同的状态。例如,企业和团体等组织的边界将不会被意
识到,参加这些企业和团体的人们将自主地活动,结成相互合作的关
系,而且生成一种任何人都能共享资源、只要不给他人带来负面影
响就能自由利用的环境然后实现持续的创造……回顾一下基础设施
以往的历史,这些也许是不能想象的,但都在互联网的世界实际地发
生了。
此外,在讲述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时候“全球性”将作为
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出现。它指的是世界规模的状况,当然它也是地球
(Globe)的形容词。真正感受这个全球性的方法,或许是从宇宙眺
望地球美丽的全貌。在这里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昼夜地球展示
给我们的是完全不同的姿态。白天浮现的是由蓝、白、绿所形成的自
然的容貌,到了晚上,黑色的大地上灯火闪烁(图0-1)。这些灯
火就是铁道、道路、建筑物等的基础设施的照明,所显示的是由人建
造的事物。换句话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自然”和“人工物”
的一种共存的状态。
然而现在在自然和人工物之外要加入一个新的要素。它就是由互
联网形成的“网络世界”。尽管从宇宙是看不见它的,但是在地球上
它正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把各种各样的物连接到互
联网的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正在急速地发展,到处可见
人工物和网络世界的相互融合。与此同时,可以认为这是用尽量少的
能源实现高性能人工物的智能化,其结果将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可以说如果沿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地球将会产生一种新的关
系,那就是网络世界将帮助自然和人工物共存,从而创造出由这三者
形成的新的生态系统。
再从另一个观点来领会全球化。因为地球是作为球体存在的,大
家会注意到,我们能够生活的地面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而网络世界似
乎是没有边际具有无限深度的空间。因此所谓物与互联网的连接,就
是让有限的实际空间与无限的网络空间融合,使产生具有以前没有的
性能和效果的人工物的可能性变高。当然,在这个人工物里面也包含
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这正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挑战的开始。
互联网是什么?姑且可以说它是使用数字技术把IT/ I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和服务器等)相互连接构成的
一个覆盖地球的巨大计算机网络。但是,超越这样的“物理的互联
网”,还存在着“互联网架构”。
本书一直以后者为对象,探讨基于后者的构筑社会和产业基础设
施的方法,也就是去探讨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理念。顺便一提,基
于互联网架构的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并不一定仅由计算机和通信设
备所构成,举例来说也包含智能电网 a 那样的能源系统等。
在考虑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方面,以下提起的几点是非常重
要的。
首先的一点是,支撑互联网进化的是其独特的性质,诸如“透明
性”“大致的合意”“尽力而为”“端到端”等。互联网是地球上唯
一的一个共享根基,之所以到现在仍然在继续进化,就是因为基于这
些性质来实现构筑和运营。其中,所谓的“透明性”就是在通信的路
径中不对信息进行加工,这也关系到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中立性。所谓
的“大致的合意”,意味着不从一开始就决定详细的技术规格,而是
在运营中逐渐形成。“尽力而为”,就是对目标和应该达到的质量没
有制约性要求,只要付出最大努力即可。所谓“端到端”,就是形成
一个架构,让位于网络终端的用户设备进行需要智力的高难度处理,
让网络中的设备仅进行简单性能的处理,从而促使用户去改良自己设
备的性能。
第二点是,互联网上数字技术的导入不仅使系统的成本降低,
通过实现内容“从媒体的解放”,还有可能使新技术不断地在互联
网上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报纸、书籍或者CD这样的内容,因为数
字化的原因,可以用以往没有使用过的各种各样的媒体分发。如果是
数字化的报纸,用各种各样的有线电缆和无线技术分发后,对于内容
可以用音频(听觉)听、用显示器(视觉)读,或者用盲文点字(触
觉)读。正是由于数字化的原因,没有了对于承载内容的媒体的限
制。另外,因为互联网是传送数字信息的“数据包”的系统,凡是可
以数字化的东西都可以让其流通。电子邮件、声音、图像、动画、程
序等全部都可以由一个共同的系统分发。由于数字化,也就没有了对
传递内容的限制。
第三点,支撑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哲学是“左手研究、右手
运用”。这也是牵引日本互联网研究开发的产官学合作组织WIDE项
目 a 的方针。尊重“可用的东西”,有意识地不最优化系统,在使用
中总是向新的发明挑战,用这种方式实现持续的创新。
第四点,在历史上作为信息革命象征的互联网,正是其中的“社
会性”“全球性”“互动性”这些性质在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如果
具备“社会性”,参加者能够以相互提供资源的方式形成大的系统和
社区。另外,如果有“全球性”,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利用。然后
通过社会和市场的“互动性”,使互联网整体和细部的构造持续进
化。这样的性质,也给互联网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方面带来一定的
方向。我们知道,通常如果管理和制约起作用,参加者会趋向于萎
缩;但是如果处理得好,相反会显现出积极的一面。可以说归功于这
样的性质,个人自发挑战就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互联网系统持续发展
的机制。
基于以上几点,互联网架构得以成立。它不仅适用于互联网,也
适用于全部的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如同已经讲述的那样,至今为
止封闭于网络空间的互联网在急速地与实际空间融合。因此,就出现
了以智能建筑、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IT/ICT化。不仅如此,
也给庞大的能源系统构造带来大发展。基于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观
念,将要进行对所有的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再设计。
对于本书的各章,先简单地介绍一下。
第1章,对互联网的架构以回答简单提问的方式进行说明。从各
种各样的观点出发,思考互联网究竟有什么特性,为什么会这样发展
以及为什么新的服务会不断地出现等。
第2章,对作为互联网前提的数字技术进行整理,探讨其未来的
方向性。通过抓住数字化的本质,再次确认互联网成功的原因,探讨
今后将发生的“内容的数字原生化” a 的形态。
第3章,在关于社会和经济的人类历史中,把握互联网的定位,
同时进一步探讨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意义。不拘泥于现在的互联
网形态,通过把握其本质架构,探讨今后的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的
根基应该如何发展。
第4章,探讨基于互联网的设计思想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可以
看到,往往倾向于会对社会和产业活动加以限制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的问题,如果立足于互联网积极的思维方式,它反而能够成为使创新
持续的机制,成为我们的治理方法。
在最后的第5章,以举例说明的方式论述融入互联网基因的社会
和产业基础设施的设计、构筑以及运营。可以说智能建筑、智能校
园、智能能源系统等,都不再是以往那样的仅在实际空间发展的基
础设施,而会通过融合实际空间和网络空间,成为新的相互作用的
形态。
本书主要讲述了针对21世纪互联网与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关系
的思考。面向的读者,首先当然应该是信息和通信专业的研究人员和
学生以及未来要与互联网整合的所有产业领域的有关人员(企业、政
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等),还有对互联网和社会发展方向有兴趣的人
们。希望本书能多少成为这些读者的参考。读了本书,如果能对每个
读者今后的活动起到作用,即使很少,那也将是我的荣幸。
文摘
和江崎浩教授结缘于一场关于智能电网的对话,他基于互联网理
念对智能电网的认识和诠释给我和全体交流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
后的多次交流更充分体会到了江崎教授对“互”“联”和“网”的深
刻理解。今夏拜读了江崎教授的新书Internet by Design,一气读完,
又畅快淋漓地完成了一次不见面的交流。感谢兆文博博士将此书介绍
给中国读者,并创造性地用“基因”一词凸显了本书的精髓。
人类的发展是信息获取和分享的历史,充满了创新和创造。这一过
程的发展真谛即是互联网的思维架构和治理理念。正是人类对互联网范
畴理解的加深和应用的扩大,才催生了持续的动力。经济社会的互联网
基因使得我们不断打破发展壁垒,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断加强社会活
动数字化程度,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迈上更高发展台阶的基础和需求。
人类的发展是能源采集和利用的历史,充满了创新和创造。互联
网与人类广义能源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各类感知化、数字化和实体
化能源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经历了从掠夺到共享、从独有到合作、
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也因它们不同强度的互联网基因属性而面
临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最终命运。正因如此,电力能源在百年的发展中
脱颖而出,在清洁化发展的理念下成为点亮社会、点亮生活的核心!
人类的发展是网络相生和相融的历史,充满了创新和创造。基础
设施网络应深刻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理念。以能源网、电力网、信
息网、交通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系统则是社会发展的承载者和变革见
证者。基础设施的全球互联和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善
用资源、提升效率是全人类永恒的话题。彰显共享、共赢理念,集特
高压骨干网架、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于一身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则是世
界范围内基础设施系统融合发展的好典范。
人类的发展是自身自立和自由的历史,充满了创新和创造。人在自
然和人工物共存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着思维模式的进化。人类是社会的主
人,是大自然互联网基因的感知者,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是有限与无
限的融合。我们被这一基因所塑造、所发展,用行为展现了科学与艺术
的美,用文化、语言、生活展示这基因的作用效果;我们因窥探它的神
妙而惊喜,我们因把握了它的脉搏而痴狂,我们也因此不断解放。
世界必定向更高等级的互联互通发展,经济社会互联网“基因”
还将不断强大,因为我们生来自由!
仅以此为序,向江崎浩教授的新书致敬!
尽管贯穿《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一条主线是如何在设计阶段将互联网基因融入基础设施中来,但作者特别注重的并不是设计本身,而是在利用互联网基因的设计方面,为读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切实可用的实际参考。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不是将作者的互联网思维灌输给读者,而是为读者的互联网思维提供思考的元素,而且诸多的案例非接地气,给人以启发,这正是《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很大特点。
作者简介
作者:江崎浩 HIROSHI ESAKI
九州大学工学部电子工学科硕士,东京大学工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信息理工学部研究科教授。WIDE项目代表, MPLS-JAPAN代表,IPv6普及?高度化推进协议会专务理事,日本网络信息中心副理事长,ISOC理事、东大绿色ICT项目代表,日本数据中心协会理事/运营委员会委员长。
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社区心理援助协会会长,国际华人心理教育学院教务长。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十余年,咨询时长12000小时,案例7000人次,主要擅长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的非药物疗法和婚姻情感、亲子沟通问题的心理疏导。
目录
第 1 章 理解互联网架构的理念
1 互联网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性?
2 互联网与电话比较为何便宜?
3 互联网为何在大震灾时仍能保持运行?
4 互联网为什么会持续发展?
5 加拉帕戈斯化生意是好事吗?
6 为何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7 端到端究竟有何意义?
8 加密的目的何在?
9 互联网的未来会如何?
10 互联网和互联网架构的差异在哪?
第 2 章 理解数字技术的本质
1 数字化的意义
2 互联网的数据包通信机制
3 数字化的益处
4 数字化的未来
第 3 章 解读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和经济
1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2 信息革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 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业务和基础设施的变化
4 利用互联网基因设计的 7 个要素
第 4 章 重新理解安全和隐私
1 安全和安全保障
2 围绕知识产权的安全
3 风险管理的安全
4 隐私的全球化意识
5 物联网时代的安全和隐私
第 5 章 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设计
1 转向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2 智能建筑,智能校园
3 智能能源系统
4 基于通过互联网的智能化的展开
5 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四个观点
结束语
序言
在本书中,基于互联网的设计思想,将创造社会和产业新基础设
施的根基称为“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Internet by Design)。如
果再具体一点可以说成是“将设计有计划地和互联网捆绑在一起”。
在介绍这一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基本想法的同时,从各种各样的
观点考察由于互联网与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的融合所发生的事件,
就是本书的目的。
21世纪,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正在被表述为“智能化”。所谓
智能化,意味着处于一个“舒适、高性能、高效率的状态”。在要求
实现“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的当今,我认为首先要把互联网所具有的
架构和治理特性吸收到基础设施中来,然后对其重新进行设计、建造
一直到运营。这正是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实践。
那么,这样的基础设施具体包括什么?首先要列举的是电力能
源、道路交通、物流这些产业的基本设施;另外,也包含和生活有关
的设施,诸如学校、医院、住宅、城市等。如果将这些基础设施与
互联网整合,再进一步引进互联网的架构,这样形成的基础设施将显
示出与以往不同的状态。例如,企业和团体等组织的边界将不会被意
识到,参加这些企业和团体的人们将自主地活动,结成相互合作的关
系,而且生成一种任何人都能共享资源、只要不给他人带来负面影
响就能自由利用的环境然后实现持续的创造……回顾一下基础设施
以往的历史,这些也许是不能想象的,但都在互联网的世界实际地发
生了。
此外,在讲述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时候“全球性”将作为
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出现。它指的是世界规模的状况,当然它也是地球
(Globe)的形容词。真正感受这个全球性的方法,或许是从宇宙眺
望地球美丽的全貌。在这里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昼夜地球展示
给我们的是完全不同的姿态。白天浮现的是由蓝、白、绿所形成的自
然的容貌,到了晚上,黑色的大地上灯火闪烁(图0-1)。这些灯
火就是铁道、道路、建筑物等的基础设施的照明,所显示的是由人建
造的事物。换句话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自然”和“人工物”
的一种共存的状态。
然而现在在自然和人工物之外要加入一个新的要素。它就是由互
联网形成的“网络世界”。尽管从宇宙是看不见它的,但是在地球上
它正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把各种各样的物连接到互
联网的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正在急速地发展,到处可见
人工物和网络世界的相互融合。与此同时,可以认为这是用尽量少的
能源实现高性能人工物的智能化,其结果将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可以说如果沿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地球将会产生一种新的关
系,那就是网络世界将帮助自然和人工物共存,从而创造出由这三者
形成的新的生态系统。
再从另一个观点来领会全球化。因为地球是作为球体存在的,大
家会注意到,我们能够生活的地面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而网络世界似
乎是没有边际具有无限深度的空间。因此所谓物与互联网的连接,就
是让有限的实际空间与无限的网络空间融合,使产生具有以前没有的
性能和效果的人工物的可能性变高。当然,在这个人工物里面也包含
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这正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挑战的开始。
互联网是什么?姑且可以说它是使用数字技术把IT/ I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和服务器等)相互连接构成的
一个覆盖地球的巨大计算机网络。但是,超越这样的“物理的互联
网”,还存在着“互联网架构”。
本书一直以后者为对象,探讨基于后者的构筑社会和产业基础设
施的方法,也就是去探讨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理念。顺便一提,基
于互联网架构的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并不一定仅由计算机和通信设
备所构成,举例来说也包含智能电网 a 那样的能源系统等。
在考虑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方面,以下提起的几点是非常重
要的。
首先的一点是,支撑互联网进化的是其独特的性质,诸如“透明
性”“大致的合意”“尽力而为”“端到端”等。互联网是地球上唯
一的一个共享根基,之所以到现在仍然在继续进化,就是因为基于这
些性质来实现构筑和运营。其中,所谓的“透明性”就是在通信的路
径中不对信息进行加工,这也关系到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中立性。所谓
的“大致的合意”,意味着不从一开始就决定详细的技术规格,而是
在运营中逐渐形成。“尽力而为”,就是对目标和应该达到的质量没
有制约性要求,只要付出最大努力即可。所谓“端到端”,就是形成
一个架构,让位于网络终端的用户设备进行需要智力的高难度处理,
让网络中的设备仅进行简单性能的处理,从而促使用户去改良自己设
备的性能。
第二点是,互联网上数字技术的导入不仅使系统的成本降低,
通过实现内容“从媒体的解放”,还有可能使新技术不断地在互联
网上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报纸、书籍或者CD这样的内容,因为数
字化的原因,可以用以往没有使用过的各种各样的媒体分发。如果是
数字化的报纸,用各种各样的有线电缆和无线技术分发后,对于内容
可以用音频(听觉)听、用显示器(视觉)读,或者用盲文点字(触
觉)读。正是由于数字化的原因,没有了对于承载内容的媒体的限
制。另外,因为互联网是传送数字信息的“数据包”的系统,凡是可
以数字化的东西都可以让其流通。电子邮件、声音、图像、动画、程
序等全部都可以由一个共同的系统分发。由于数字化,也就没有了对
传递内容的限制。
第三点,支撑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哲学是“左手研究、右手
运用”。这也是牵引日本互联网研究开发的产官学合作组织WIDE项
目 a 的方针。尊重“可用的东西”,有意识地不最优化系统,在使用
中总是向新的发明挑战,用这种方式实现持续的创新。
第四点,在历史上作为信息革命象征的互联网,正是其中的“社
会性”“全球性”“互动性”这些性质在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如果
具备“社会性”,参加者能够以相互提供资源的方式形成大的系统和
社区。另外,如果有“全球性”,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利用。然后
通过社会和市场的“互动性”,使互联网整体和细部的构造持续进
化。这样的性质,也给互联网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方面带来一定的
方向。我们知道,通常如果管理和制约起作用,参加者会趋向于萎
缩;但是如果处理得好,相反会显现出积极的一面。可以说归功于这
样的性质,个人自发挑战就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互联网系统持续发展
的机制。
基于以上几点,互联网架构得以成立。它不仅适用于互联网,也
适用于全部的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如同已经讲述的那样,至今为
止封闭于网络空间的互联网在急速地与实际空间融合。因此,就出现
了以智能建筑、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IT/ICT化。不仅如此,
也给庞大的能源系统构造带来大发展。基于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观
念,将要进行对所有的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再设计。
对于本书的各章,先简单地介绍一下。
第1章,对互联网的架构以回答简单提问的方式进行说明。从各
种各样的观点出发,思考互联网究竟有什么特性,为什么会这样发展
以及为什么新的服务会不断地出现等。
第2章,对作为互联网前提的数字技术进行整理,探讨其未来的
方向性。通过抓住数字化的本质,再次确认互联网成功的原因,探讨
今后将发生的“内容的数字原生化” a 的形态。
第3章,在关于社会和经济的人类历史中,把握互联网的定位,
同时进一步探讨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的意义。不拘泥于现在的互联
网形态,通过把握其本质架构,探讨今后的社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的
根基应该如何发展。
第4章,探讨基于互联网的设计思想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可以
看到,往往倾向于会对社会和产业活动加以限制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的问题,如果立足于互联网积极的思维方式,它反而能够成为使创新
持续的机制,成为我们的治理方法。
在最后的第5章,以举例说明的方式论述融入互联网基因的社会
和产业基础设施的设计、构筑以及运营。可以说智能建筑、智能校
园、智能能源系统等,都不再是以往那样的仅在实际空间发展的基
础设施,而会通过融合实际空间和网络空间,成为新的相互作用的
形态。
本书主要讲述了针对21世纪互联网与社会和产业基础设施的关系
的思考。面向的读者,首先当然应该是信息和通信专业的研究人员和
学生以及未来要与互联网整合的所有产业领域的有关人员(企业、政
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等),还有对互联网和社会发展方向有兴趣的人
们。希望本书能多少成为这些读者的参考。读了本书,如果能对每个
读者今后的活动起到作用,即使很少,那也将是我的荣幸。
文摘
和江崎浩教授结缘于一场关于智能电网的对话,他基于互联网理
念对智能电网的认识和诠释给我和全体交流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
后的多次交流更充分体会到了江崎教授对“互”“联”和“网”的深
刻理解。今夏拜读了江崎教授的新书Internet by Design,一气读完,
又畅快淋漓地完成了一次不见面的交流。感谢兆文博博士将此书介绍
给中国读者,并创造性地用“基因”一词凸显了本书的精髓。
人类的发展是信息获取和分享的历史,充满了创新和创造。这一过
程的发展真谛即是互联网的思维架构和治理理念。正是人类对互联网范
畴理解的加深和应用的扩大,才催生了持续的动力。经济社会的互联网
基因使得我们不断打破发展壁垒,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断加强社会活
动数字化程度,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迈上更高发展台阶的基础和需求。
人类的发展是能源采集和利用的历史,充满了创新和创造。互联
网与人类广义能源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各类感知化、数字化和实体
化能源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经历了从掠夺到共享、从独有到合作、
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也因它们不同强度的互联网基因属性而面
临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最终命运。正因如此,电力能源在百年的发展中
脱颖而出,在清洁化发展的理念下成为点亮社会、点亮生活的核心!
人类的发展是网络相生和相融的历史,充满了创新和创造。基础
设施网络应深刻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设计理念。以能源网、电力网、信
息网、交通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系统则是社会发展的承载者和变革见
证者。基础设施的全球互联和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善
用资源、提升效率是全人类永恒的话题。彰显共享、共赢理念,集特
高压骨干网架、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于一身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则是世
界范围内基础设施系统融合发展的好典范。
人类的发展是自身自立和自由的历史,充满了创新和创造。人在自
然和人工物共存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着思维模式的进化。人类是社会的主
人,是大自然互联网基因的感知者,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是有限与无
限的融合。我们被这一基因所塑造、所发展,用行为展现了科学与艺术
的美,用文化、语言、生活展示这基因的作用效果;我们因窥探它的神
妙而惊喜,我们因把握了它的脉搏而痴狂,我们也因此不断解放。
世界必定向更高等级的互联互通发展,经济社会互联网“基因”
还将不断强大,因为我们生来自由!
仅以此为序,向江崎浩教授的新书致敬!
ISBN | 9787302492559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江崎浩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