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建筑式样和风格各异,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延续。
目录
0绪论(1)
0.1学习古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意义(1)
0.2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1)
0.3古建筑设计的特殊性(3)
1古建筑的功能类型和建筑风格(5)
1.1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和风格(5)
1.2古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类型、风格的选择(21)
1.3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26)
2古建筑设计的技术经济和生态问题(31)
2.1古建筑常用材料及其构造特性(31)
2.2建筑材料的选择与生态环境保护(35)
2.3古建筑材料的经济成本(38)
3古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42)
3.1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42)
3.2院落与建筑群平面设计(53)
3.3合院与天井的设计(66)
3.4建筑与园林(74)
4古建筑的立面造型设计(81)
4.1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特征与发展沿革(81)
4.2传统建筑立面设计的样式选择与一般方法(95)
4.3建筑立面形式和功能的配合(112)
5古建筑的结构设计(114)
5.1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114)
5.2结构形式的选择(123)
5.3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结构设计(129)
6古建筑的构造设计(136)
6.1古代建筑的屋顶构造设计(136)
6.2古代建筑的墙体构造(151)
6.3古代建筑的台基、踏步、铺地做法(154)
6.4古建筑的门窗做法(160)
6.5古建筑的栏杆做法(169)
7古建筑的装饰设计(175)
7.1色彩的装饰(175)
7.2雕刻的装饰(182)
7.3彩画和壁画装饰(192)
7.4古建筑装饰的地域和民族特点(198)
8古建筑的环境设计(201)
8.1古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201)
8.2古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212)
9古建筑设计实例(219)
9.1西安青龙寺空海纪念堂(219)
9.2南京狮子山阅江楼(221)
9.3常州天宁寺塔(225)
9.4花都华严寺大雄宝殿(234)
9.5长沙岳麓书院屈子祠(241)
9.6日本市来串木野日中文化交流园水映亭(247)
9.7古灵泉寺山门(252)
参考文献(259)
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造型式样、风格特征和结构体系,成为以木结构为主的东亚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
在现代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还是出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都不能让中国的古建筑在地球上消失。为此,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建筑,了解它的建筑式样和风格特征,了解它的结构形式和具体做法,以便能够很好地修复和保护它们,并在必要的时候复制和复原它们,就成了我们中国古建筑研究者的历史责任。
在中国古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术只是作为工匠阶层的经验知识而口传心授,没有一门拥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建筑学。前辈大师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们在战乱的、困难的年代里进行的艰苦研究,为我们厘清了中国古建筑庞杂而散乱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虽然进入了和平年代,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和连年的政治运动,致使中国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方面起步很晚。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成了迫在眉睫的紧迫任务。同时,随着各地旅游事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古建筑修复保护、重建、仿造,都需要真正的、科学的古建筑设计。然而我国由大专院校培养的专业的古建筑设计人才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开设古建筑设计课程的也不太多,关于古建筑设计的教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编写这本教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6年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厦门大学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开始编写《古建筑设计》。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经过数轮审核修改,最终完稿。具体承担编写任务的学校和人员如下:
绪 论:柳肃(湖南大学)
第1章:柳肃、苗欣(湖南大学)
第2章:柳肃(湖南大学)
第3章:李晓峰、万谦(华中科技大学)
第4章:李晓峰、范向光(华中科技大学)
第5章:柳肃、邓广(湖南大学)
第6章:曹春平(厦门大学)
第7章:柳肃、胡彬彬(湖南大学)
第8章:曹春平(厦门大学)
本书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路秉杰教授主审。
此书的出版,充实了过去建筑教育中一个被忽视了的领域。但是由于这是第一次编写古建筑设计的教材,不免会有疏忽、缺漏,甚至错误之处的存在。若能在今后同行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指出,无疑是我们建筑教育的幸事。此书仅仅是一个开始,古建筑设计这一既有学术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领域,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还需要靠所有同行们的共同努力。
柳肃2008年10月
中国古代建筑式样和风格各异,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延续。
目录
0绪论(1)
0.1学习古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意义(1)
0.2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1)
0.3古建筑设计的特殊性(3)
1古建筑的功能类型和建筑风格(5)
1.1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和风格(5)
1.2古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类型、风格的选择(21)
1.3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26)
2古建筑设计的技术经济和生态问题(31)
2.1古建筑常用材料及其构造特性(31)
2.2建筑材料的选择与生态环境保护(35)
2.3古建筑材料的经济成本(38)
3古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42)
3.1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42)
3.2院落与建筑群平面设计(53)
3.3合院与天井的设计(66)
3.4建筑与园林(74)
4古建筑的立面造型设计(81)
4.1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特征与发展沿革(81)
4.2传统建筑立面设计的样式选择与一般方法(95)
4.3建筑立面形式和功能的配合(112)
5古建筑的结构设计(114)
5.1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114)
5.2结构形式的选择(123)
5.3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结构设计(129)
6古建筑的构造设计(136)
6.1古代建筑的屋顶构造设计(136)
6.2古代建筑的墙体构造(151)
6.3古代建筑的台基、踏步、铺地做法(154)
6.4古建筑的门窗做法(160)
6.5古建筑的栏杆做法(169)
7古建筑的装饰设计(175)
7.1色彩的装饰(175)
7.2雕刻的装饰(182)
7.3彩画和壁画装饰(192)
7.4古建筑装饰的地域和民族特点(198)
8古建筑的环境设计(201)
8.1古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201)
8.2古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212)
9古建筑设计实例(219)
9.1西安青龙寺空海纪念堂(219)
9.2南京狮子山阅江楼(221)
9.3常州天宁寺塔(225)
9.4花都华严寺大雄宝殿(234)
9.5长沙岳麓书院屈子祠(241)
9.6日本市来串木野日中文化交流园水映亭(247)
9.7古灵泉寺山门(252)
参考文献(259)
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造型式样、风格特征和结构体系,成为以木结构为主的东亚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
在现代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还是出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都不能让中国的古建筑在地球上消失。为此,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建筑,了解它的建筑式样和风格特征,了解它的结构形式和具体做法,以便能够很好地修复和保护它们,并在必要的时候复制和复原它们,就成了我们中国古建筑研究者的历史责任。
在中国古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术只是作为工匠阶层的经验知识而口传心授,没有一门拥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建筑学。前辈大师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们在战乱的、困难的年代里进行的艰苦研究,为我们厘清了中国古建筑庞杂而散乱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虽然进入了和平年代,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和连年的政治运动,致使中国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方面起步很晚。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成了迫在眉睫的紧迫任务。同时,随着各地旅游事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古建筑修复保护、重建、仿造,都需要真正的、科学的古建筑设计。然而我国由大专院校培养的专业的古建筑设计人才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开设古建筑设计课程的也不太多,关于古建筑设计的教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编写这本教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6年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厦门大学建筑系的部分教师开始编写《古建筑设计》。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经过数轮审核修改,最终完稿。具体承担编写任务的学校和人员如下:
绪 论:柳肃(湖南大学)
第1章:柳肃、苗欣(湖南大学)
第2章:柳肃(湖南大学)
第3章:李晓峰、万谦(华中科技大学)
第4章:李晓峰、范向光(华中科技大学)
第5章:柳肃、邓广(湖南大学)
第6章:曹春平(厦门大学)
第7章:柳肃、胡彬彬(湖南大学)
第8章:曹春平(厦门大学)
本书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路秉杰教授主审。
此书的出版,充实了过去建筑教育中一个被忽视了的领域。但是由于这是第一次编写古建筑设计的教材,不免会有疏忽、缺漏,甚至错误之处的存在。若能在今后同行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指出,无疑是我们建筑教育的幸事。此书仅仅是一个开始,古建筑设计这一既有学术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领域,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还需要靠所有同行们的共同努力。
柳肃2008年10月
ISBN | 756803349X,9787568033497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柳肃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