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艺术札记 978756713184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194656 类别: 图书 人文社科 历史 文化史
编辑推荐

《国学艺术札记》于实践美术史之推行,晋唐宋元书画传统之倡导,原始美术和宗教美术之研究,书画鉴定和艺术市场之探索,中国书画和中国文化的隆万之变个案之细察,皆为从国学立志认识传统的究根研究,可谓包罗万象、融会贯通,为当代人解读传统经典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作者简介

徐建融,1949年9月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201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大辞海?美术卷》主编,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专家特殊津贴。工诗文,能书法,擅画花鸟、山水、人物,精研美术史论和书画鉴定。出版有《中国书画》《中国书法》《中国建筑史话》《中国园林史话》《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毗庐精舍集》《长风堂集》《徐建融画集》等。多部著述获“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中国优秀辞书奖。

目录

目录

绪论传统和国学/1

经史文学国学概述/21

文章三变、三弊、三种/24

文章三苏/27

千里贾谊/30

进学原毁/33

六经皆史/36

斯文所在/39

文章三要/42

一三五不论/44

文章达意/46

文人读书/49

文章体裁/51

“海派”书证/54

北山移文/56

《春秋》大义/58

《诗》亡而《春秋》作/61

临川四梦/64

清代学术/67

诗文和经史/70

诗词格律和交通规则/73

文无*/76

国学和非国学/79

再说《诗》亡而《春秋》作/82书画艺术国学与国画/87

无名、共名、异名、变名/90

笔墨与形象/93

绘画的功用/96

相通与相异/99

“六法”本义/102

书画题跋/105

黄山画派/108

和为贵/111

齐白石和鲁迅/114

文学和绘画/117

发表文章和创作书法/120

20世纪三代中国画的文化背景/123

艺术美/126

绘画性和书法性/129

书画同源/132

艺术与生活/135

经典、个性、时尚/138

徐悲鸿和潘天寿/141

美术史的欺骗/144

诗中画,画中诗/147

小名头的绘画史/150

南北宗论/152

现实和历史/155

落墨和没骨/158

工匠精神之大义/161

写生/164

天之道/167

常形和常理/170

笔墨当随时代/173

金刚杵/176

戏曲与绘画/179

看得懂和看不懂/183

海派绘画/186

中西绘画的优劣/189

仕女和春宫/192

目之于色无同美/195

经之典和畸之典/198文化教育文化艺术的创新/203

史论研究和真伪鉴定/206

人品和艺品/209

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212

传统的继承和创新/215

人品四等/218

无涯有涯/221

人性的本质/224

日常和常识/227

积劫和一超/230

国学的教育/233

用夏变夷/236

国学中的国画教学/239

天降大任/242

文化的先进性/245

人文法则的自然主义/248

人之所患/251

知识和精神/254

知行合一/257

国家课题/260

异类/263

五百年来/266

学养与学术/269

小题大做/272

不求甚解/275

向清洁工学习/279

力气和口气/282

八股文和学术论文/285

批评和自我批评/288

学业和职业/291

学问三种/294

再谈学问三种/297

余事正心/300

文人的典型/303

士人的典范/306

今之视昔/309

求责/312

五百年前/315

文房和工作室/318

西式的学术规范/321

专家和学者/324

拷贝/327

文化人之分类/330

社会生活孝道与中国文化/335

士人和文人/338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41

隆万之变/344

富贵与贫贱/347

“五四”与传统/350

礼失而求诸野/353

中外博物馆的藏品/356

雅和俗/359

历史的教训/362

社会关系/365

感情和责任/368

商贾/371

奢侈和节俭/374

万事和则兴/376

变酸的风雅/379

伏羲女娲图/382

妓女/385

说仕/388

习相远/391

天下归仁/394

逃官/397

行其所无事/

忠义千秋/404

再说行其所无事/407

中华万世/410思想理念人文真理的多元性/415

行己有耻、博学于文/418

奇正相生/421

仁学的以人为本/424

儒学六家/427

仁智之乐/430

异端邪说/432

为我和为人/435

四宁四毋/438

爱敬和忠恕/441

圣贤之行/444

光辉充实/447

人格精神的高尚优美/450

自知之明/452

匡庐和石钟/455

童心说/458

思无邪,行无事/461

淡泊宁静/464

阿Q精神/467

信天命,尽人事/470

五德/472

戒欺/475

风雅思无邪/478

再谈思无邪/481

耻为德之要/484

人皆可以为/487

文艺批评/490

附录一: 《春秋》义例/493

附录二: 常州学派和钱谢风雅/505

附录三:“中西绘画拉开距离”之我见/519

附录四: 徐潘异体/535

附录五: 潘天寿学派和浙东学派/546

附录六: 志向“随心所欲”之境——徐建融艺道

浅窥/561

后记/565

序言

绪论

传统和国学

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传统文化在今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总书记在近几年关于文化艺术的几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对传统的各种质疑之声被一扫而空。唱衰传统的“去中国化”,从此万马齐喑;而高倡传统的呼声,则日趋高涨,包括曾经坚定的传统质疑者,也成了坚定的传统拥趸者。但是,离开了对于传统与国学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很可能成为一个口号,而抽空了它的实质。进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难免使龙种孵化成跳蚤。

什么是传统?唐诗宋词是传统,书法、中国画是传统,《红楼梦》是传统……这当然是不错的。但仅仅这样的认识,还是非常不够的。因为有英文版的《红楼梦》,它当然是《红楼梦》而不是《红与黑》;但也有中文版而且是繁体直排的《红楼梦》,它也是《红楼梦》,而且是更本质的《红楼梦》。如果认为只有英文版的《红楼梦》才是《红楼梦》,中文版繁体直排的《红楼梦》却不是《红楼梦》,至多不过是“落后”的《红楼梦》,而且从此没有了,偶尔有,也不再被认为是《红楼梦》了,则《红楼梦》还存在吗?这,还能认为是“坚定《红楼梦》自信”“传承、发展《红楼梦》优秀传统文化”吗?

因此,对传统的认识,并以此来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做好传承、发展的工作,根本是要从国学和西学的分别来加以认识。不此之旨,难免使对传统的自信,变成英文版的《红楼梦》却灭绝了中文版繁体直排的《红楼梦》。

国学和西学,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两大高峰,它们有相通的地方,但在根本的性质方面却有着重大的相异。不能认识到这一切,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传统。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分析。

......
ISBN9787567131842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建融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