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如果你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要怎样才能更幸福,这本书也许可以提供某些启发。无论一个人是“做什么”的,都是通过自己对“学问人生”的探索,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道。
作者简介
周南,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特聘教授。曾先后在犹他大学、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任教。2007年,周南教授被中国教育部聘为企业管理学科的一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担任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目录
致谢
前言:看山是山,山外有山
第一部分 知人者智:刻苦求学
1-1 为学若登高
1-2 春分寄语年轻学子
1-3 学到老,活到老
1-4 珍惜春光,为振兴中华刻苦学习
——新学期寄语同学们8
1-5 哦,爱达荷州立大学!哦,波卡特洛!
——照片唤起一位国际校友的美好回忆
1-6看美国“表演”,练中国“功夫”
附录:外交大使14
1-7 不离“主”流,不随“大”流(一)
1-8 不离“主”流,不随“大”流(二)
1-9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10 2018年元旦寄语:碎片化学习,值得鼓励
1-11 “老师,我担心论文写不出来!”
1-12 道不远人,当下即是
1-13 当年我为什么要博士生们学游泳?
1-14 读博什么最难,如何解决?
1-15 文章自己写,学问大家做
1-16 学者发文章,智者出思想
1-17 永远向学生学习
1-18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19 文章千古事:遗物,文物,文献
1-20 学问三层楼:影响力,凝聚力,生命力
1-21 悟:渐悟,顿悟,恍然大悟(一)
1-22 悟:渐悟,顿悟,恍然大悟(二)
1-23 JMS拐点: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1-24美国是一面镜子
第二部分 自知者明:虚心为师
2-1 教书匠,老师,教育家
2-2 做教学的有心人(一)
2-3 做教学的有心人(二)
2-4 大学新教师工作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一)
2-5 大学新教师工作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二)
2-6 年轻教授,起步抓紧,五年“安身”
2-7 开门学生,关门弟子
2-8 教好一个案例,讲好一门课程,办好一个专业
2-9 三峡坝上库首第一县寻屈原
2-10 心怀感恩,智回母校
2-11 差序格局,万变不离其宗
2-12 只要有名气,就能摆架子?
第三部分 归根曰静:归来为吉
3-1 回家,真好!
3-2 天天快乐,龙腾虎跃
3-3 “周老师”,而不是“周老”
3-4 上大学,学什么,怎么学?
3-5 学生写论文,导师受考验?
3-6 “深大是你们的家”
3-7 给新入职年轻教师的建议
3-8 认真教研,用心学研
3-9 大学生要看得远一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大同小异
3-10 “读大一,我明白了什么?”
第四部分 知常曰明:四望如一
4-1 一个教育梦
4-2 高高在上,为人着想
4-3 人虽走,茶未凉
4-4 龙马精神“看”世界,驴不停蹄“混”日子?
4-5 登高若为学:香港城市大学退休有感(一)
4-6 登山可致远:香港城市大学退休有感(二)
4-7 为什么河南人经常说“中”?
4-8 金庸实现不了的第四个理想
4-9 李小龙要钱,叶问要命?
4-10 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酒关?
4-11 鬼才蒲松龄:道听途说,游山玩水,装神弄鬼
4-12 闭门画花,走马看花,下马观花
4-13 木兰不是传说
4-14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
4-15 香港城市大学羽毛球队的不败之谜
4-16 孩子开心,父母安心,企业放心
4-17 不求永生,但愿不败
4-18 人生不过“三历”:学历、阅历和病历?
4-19 请我吃大餐,不如跟我上山
4-20 无心之过,有心之为
《道德经》索引
地名索引
学校名称索引
人名以及其他索引
序言
前言:看山是山,山外有山
“学问人生”,究竟是指“学问的人生”,还是“人生的学问”?
“学问”与“人生”,互为阴阳。用山作比喻,“学问”之山与“人生”之山,相互交错,看山是山,山外又有山。“学问”之“山”小,“人生”之“山”大,“学问”关乎“事”,“人生”关乎“人”,“事”在“人”为,做学问的道理遵从做人的道理,才可能“心”想“事”成;反之,也可以说,“人生”之山“小”,“学问”之山“大”,庄子说,“吾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山山有路,合而为一。整整40年前,1978年8月,我从福州大学毕业时,偶然被指定留校当助教。起初,当教师只是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后来,我爱上了这个职业,它变成我安身立命的事业。再后来,工作与生活打成一片,事业与人生水乳交融。2017年是最新的转折点,我从香港城市大学退休,加入深圳大学。我的“‘山’路历程”,从当年的“安居乐业”到“安身立命”再到今天的“安心自在”。
如果你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要怎样才能更幸福,这本书也许可以提供某些启发。或许你会说:我不是“做学问”的,书中的“书生之谈”或“口传心授”对我不一定有帮助。我的回应是,首先,幸福是种内心的能力,跟一个人“做什么”没有关系;再者,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在“做学问”,都是“载道之器”。每个人都一样,无论是“做什么”的,都是通过自己对“学问人生”的探索,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道。
本书由我自1983年以来写的一部分随笔结集而成,与求学、治学、人生经历以及哲学思考有关。结合当下大学生(主要是硕士生与博士生)、大学教师(包括青年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根据自己的体会、观察、实践和思考,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广引博采,大量引用各行各业的师长、同事、学生分享的心得。每一篇都借老子的《道德经》来诠释。
书分为两大块、四部分,共计66篇。66篇是因为我今年66岁。其中,61篇是2016年《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成书以后完成的,而这之中47篇是2017年从香港城市大学退休、加入深圳大学以后完成的。两大块是“钻研学问”与“思考人生”。“学问”的主题是“了解自己,做好自己”,分为“当学生”与“当教师”两部分;“人生”的主题是“回归中国,融入世界”,分为 “海归深大”与“后顾前瞻”两部分,继续“登山观海”之路。
第一部分,知人者智:刻苦求学。这一部分有24篇。求学没有捷径,首先要努力,才可能碰上“运气”。这里既有我自己的体会,比如,“看美国‘表演’,练中国‘功夫’”,“不离‘主’流,不随‘大’流”,怎样“渐悟,顿悟,恍然大悟”,为什么“碎片化学习,值得鼓励”,以及“当年我为什么要博士生们学游泳?”;也有我收集的学生们的感想,比如,“老师,我担心论文写不出来”时的“怎么办?”“读博什么最难,如何解决?”。有一篇是关于我与1966年菲尔兹奖得主史蒂文·斯梅尔教授的一次见面,意想不到的收获是我 “建立”起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与希腊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之间的“链接”。
第二部分,自知者明:虚心为师。这一部分有12篇。年轻同事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好教师?我用几个自己耳闻目睹的例子,区分 “教书匠,老师,教育家”,回答他们的问题。中国人相处按“亲疏远近”形成“差序格局”。我询问了八位近年博士毕业进入大学任教的年轻教师,把他们的回复整理成 “大学新教师工作关系中的差序格局”。我向2017年从五所高校毕业的六位年轻教授了解研究进展,写成“年轻教授,起步抓紧,五年‘安身’”一文。我幸运地与三位热心教学、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结缘,将他们的宝贵教学“门道”写成“教好一个案例,讲好一门课程,办好一个专业”一文。我也回顾了自己当教师的经历,认为对教学与研究都要有心,而且要虚心,才能成为好教师。
第三部分,归根曰静:归来为吉。这一部分有10篇,都是我加入深圳大学以后写的。1982年我去美国留学,如今重新成为内地大学大家庭的一分子,拾回大学年代的纯真情怀,继续成长之路。“回家,真好!”与“天天快乐,龙腾虎跃”讲的是我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大家庭中,与活力四射的老师同学们相处的感受。这一学年,我在院里做了八场讲座与演讲,其中四场的内容收在这里。在教课时,我“结交”了13位大一学生,与他们建立了“同学”关系。有一篇文章是分享他们的成长与收获,题目是 “‘读大一,我明白了什么?’” 。
第四部分,知常曰明:四望如一。这一部分有20篇,内容五花八门,应该叫“散记”。有的是写古人的,比如“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酒关?”“鬼才蒲松龄:道听途说,游山玩水,装神弄鬼”“木兰不是传说”;有的是写今人的,比如, “一个教育梦”“金庸实现不了的第四个理想”“李小龙要钱,叶问要命?” “孩子开心,父母安心,企业放心”。有些是写外国人的,比如“高高在上,为人着想”“人虽走,茶未凉”。有一篇叫“为什么河南人经常说‘中’?”,在微信群里流传时,许多读者说我是河南人民的好朋友。
我青少年时期喜欢唱的一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的花儿遍地开”(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回顾我的“学问人生”,我希望,自己已经从一个“身份上的中国人”成长为一个“精神上的中国人”。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立足中国,与人为善,超越民族主义思维,有世界情怀。今天的我,想做一个“中国的世界人”。
少年的萌,青年的心,中年的定,“奔七”的梦?
学问人生,永无止境。不由地,想起了在海拔3 300米的云南香格里拉大佛寺牌匾下看到的两句诗:“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为方便读者阅读时查找、参照,书中附有《道德经》索引,以及地名、学校名称、人名及其他索引。同时,还配有79张照片,以便读者“感同身受”。
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周南
2018年8月
文摘
李小龙要钱,叶问要命?
李小龙活了33岁 (1940—1973), 他的师父叶问活了79岁 (1893—1972)。 为什么?
这让我想起老子说的话:“勇而敢则杀,勇而不敢则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敢到奋不顾身会找死,勇敢并小心谨慎就可以活)。
“勇”是李小龙与叶问的共同点。李小龙生于旧金山,长于香港,自幼不喜欢上学,但喜欢演戏,痴迷武术并爱打街头架。叶问生于广东南海,1949年来香港,开班教授咏春拳。1954年,李小龙拜叶问为师,为后来攀上武艺高峰打下了基础。
“勇而敢”或可用来描述李小龙,“勇而不敢”或可用来形容叶问。
李小龙于1961年在西雅图入读华盛顿大学。他喜爱哲学,参悟哲学精髓,甚具见地,在公开场合经常标榜自己是“读哲学的”。上大学期间,他继续钻研武术,办武馆授徒,还参与拍摄武打电视剧,开始在影视圈及武术界崭露头角。他反思传统武术套路,提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武术哲学。他以道学与禅学为哲学基础,以咏春拳为技术骨干,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既没有固定技术动作,也没有套路形式”的自由搏击术。1967年,李小龙将其发明的武术命名为“截拳道”,意寓用极快速且有爆发力的攻势压制对手,“截击”对手来拳之道。
罗振光在《李小龙思想解码》(罗振光,香港彼岸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版)一书中,谈到李小龙有一次用禅理作比喻,向《黑带》杂志记者Maxwell Pollard解释截拳道的“简明”:“最好的例子是借助禅学。在我接触(禅学)这门艺术之前,一拳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当我学习了这门艺术之后,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脚不再是一脚;现在我参透了这门艺术,一拳仍然是一拳, 一脚仍然是一脚。”这段话, 或许第一部分是 “看山是山”, 第二部分是 “看山不是山”, 第三部分是 “看山还是山”。
话到此处,李小龙突然将一个钱包扔向Pollard,Pollard本能地接住了。李小龙说:“这就是直接,你的所有动作都是自然反应,毫不浪费时间。你只是伸手将钱包接住,而没有下蹲、装腔作势、扎马步或做一些传统的准备动作,否则你接不住。”他说:“这个最高境界是‘空’。”“空”应该就是“无招胜有招”的意思。
李小龙相信拍武打电影能使他致富。参观李小龙基金会与香港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武艺人生——李小龙”专题展览时,我看到一张1969年李小龙给自己定下目标的复制本——“My Definite Chief Goal”(我的明确目标):“I, Bruce Lee, will be the first highest paid Oriental super star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eturn I will give the most exciting performances and render the best of quality in the capacity of an actor. Starting 1970 I will achieve world fame and from then onward till the end of 1980 I will have in my possession $10 000 000. I will live the way I please and achieve inner harmony and happiness.”(我,李小龙,将成为首位在美国片酬最高的超级东方(武打电影)巨星。为此,我会展现出最精彩的表演。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在世界上赢得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 000万美元的财富。我将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心平和、幸福。)
李小龙给自己定下极高的表演标准。他说:“演员是一个专心致志的人。他具备敬业精神,拼命地工作,这令他拥有超常的理解力,使他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的自我表达艺术家。无论从体力上、心理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够打动观众。”
为了达成目标,实现自我,1970年,李小龙回香港拍电影。首次拍摄的《唐山大兄》便创造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票房纪录。李小龙确实“拼命”,在片中凌空连环三脚高踢,用的是“真功夫”。随后拍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等影片,也都被公认为武打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作,再创票房纪录。很快,李小龙的武术造诣与明星风采就蜚声中外。
相比之下,叶问不求名利,也不高调,生前从来不提过去在内地的经历,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不提。教拳之外,他喜欢与弟子或好友们在茶楼饮茶,还喜欢看斗蟋蟀。1970年,他与弟子们注册非营利组织叶问国术总会。至今,在总会的网站上还能看到当年建会的目的:“团结同门及合法推广教授咏春拳,发扬传统功夫文化。”
李小龙相信阴阳之道,认为以柔克刚是最高境界,习武之人必须“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但在实践中,他拍电影时,却将体力和精力都逼到极限。1973年5月,李小龙在片场拍戏,突然陷入昏迷而被送往医院。1973年7月20日,他在九龙塘笔架山道67号碧华阁台湾女星丁佩的家中猝逝,医学死因是药物过敏。
叶问活到“天年”,1972年于居所九龙旺角通菜街怡辉大厦安然辞世。
李小龙早已扬名于世,可我一无所知。1982年我去美国留学时,同学们个个都看过李小龙的电影,兴奋地谈论,可我却接不上话,因为我没看过他的电影。叶问的名字我也是到香港以后才听说的。回想起来,惭愧得很。
到香港任教后,我每次去尖沙咀星光大道,醒目的李小龙铜像仿佛都在提醒我,这是他成长和成名的地方。为了“补课”,我专程分别到李小龙与叶问去世的大楼外“仰望”。这两栋楼离我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学都不远,走路就能到。碧华阁那一带是清静的豪宅区,怡辉大厦则处于闹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李小龙求武道,精武术;叶问重武德,法自然。李小龙的名字和中国武术画上等号,数十年来声威不减。我的一位已经退休的香港城市大学的同事,当年亦是叶问的学生,也是李小龙的师弟,每谈起李小龙,便惋惜他英年早逝。叶问在香港把咏春拳发扬光大,武德人品堪称楷模。后人尊称叶问为一代武术宗师。
传奇与宗师,星光闪耀。令我思考以下问题,欢迎读者们与我讨论:李小龙要成功,叶问要不败?李小龙要钱,叶问要命?哲学有何价值与用处?懂哲学但不慎用,后果会怎样?
2017年4月5日
特别感谢:王英、赵子洲、王毅
如果你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要怎样才能更幸福,这本书也许可以提供某些启发。无论一个人是“做什么”的,都是通过自己对“学问人生”的探索,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道。
作者简介
周南,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特聘教授。曾先后在犹他大学、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任教。2007年,周南教授被中国教育部聘为企业管理学科的一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担任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目录
致谢
前言:看山是山,山外有山
第一部分 知人者智:刻苦求学
1-1 为学若登高
1-2 春分寄语年轻学子
1-3 学到老,活到老
1-4 珍惜春光,为振兴中华刻苦学习
——新学期寄语同学们8
1-5 哦,爱达荷州立大学!哦,波卡特洛!
——照片唤起一位国际校友的美好回忆
1-6看美国“表演”,练中国“功夫”
附录:外交大使14
1-7 不离“主”流,不随“大”流(一)
1-8 不离“主”流,不随“大”流(二)
1-9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10 2018年元旦寄语:碎片化学习,值得鼓励
1-11 “老师,我担心论文写不出来!”
1-12 道不远人,当下即是
1-13 当年我为什么要博士生们学游泳?
1-14 读博什么最难,如何解决?
1-15 文章自己写,学问大家做
1-16 学者发文章,智者出思想
1-17 永远向学生学习
1-18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19 文章千古事:遗物,文物,文献
1-20 学问三层楼:影响力,凝聚力,生命力
1-21 悟:渐悟,顿悟,恍然大悟(一)
1-22 悟:渐悟,顿悟,恍然大悟(二)
1-23 JMS拐点: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1-24美国是一面镜子
第二部分 自知者明:虚心为师
2-1 教书匠,老师,教育家
2-2 做教学的有心人(一)
2-3 做教学的有心人(二)
2-4 大学新教师工作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一)
2-5 大学新教师工作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二)
2-6 年轻教授,起步抓紧,五年“安身”
2-7 开门学生,关门弟子
2-8 教好一个案例,讲好一门课程,办好一个专业
2-9 三峡坝上库首第一县寻屈原
2-10 心怀感恩,智回母校
2-11 差序格局,万变不离其宗
2-12 只要有名气,就能摆架子?
第三部分 归根曰静:归来为吉
3-1 回家,真好!
3-2 天天快乐,龙腾虎跃
3-3 “周老师”,而不是“周老”
3-4 上大学,学什么,怎么学?
3-5 学生写论文,导师受考验?
3-6 “深大是你们的家”
3-7 给新入职年轻教师的建议
3-8 认真教研,用心学研
3-9 大学生要看得远一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大同小异
3-10 “读大一,我明白了什么?”
第四部分 知常曰明:四望如一
4-1 一个教育梦
4-2 高高在上,为人着想
4-3 人虽走,茶未凉
4-4 龙马精神“看”世界,驴不停蹄“混”日子?
4-5 登高若为学:香港城市大学退休有感(一)
4-6 登山可致远:香港城市大学退休有感(二)
4-7 为什么河南人经常说“中”?
4-8 金庸实现不了的第四个理想
4-9 李小龙要钱,叶问要命?
4-10 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酒关?
4-11 鬼才蒲松龄:道听途说,游山玩水,装神弄鬼
4-12 闭门画花,走马看花,下马观花
4-13 木兰不是传说
4-14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
4-15 香港城市大学羽毛球队的不败之谜
4-16 孩子开心,父母安心,企业放心
4-17 不求永生,但愿不败
4-18 人生不过“三历”:学历、阅历和病历?
4-19 请我吃大餐,不如跟我上山
4-20 无心之过,有心之为
《道德经》索引
地名索引
学校名称索引
人名以及其他索引
序言
前言:看山是山,山外有山
“学问人生”,究竟是指“学问的人生”,还是“人生的学问”?
“学问”与“人生”,互为阴阳。用山作比喻,“学问”之山与“人生”之山,相互交错,看山是山,山外又有山。“学问”之“山”小,“人生”之“山”大,“学问”关乎“事”,“人生”关乎“人”,“事”在“人”为,做学问的道理遵从做人的道理,才可能“心”想“事”成;反之,也可以说,“人生”之山“小”,“学问”之山“大”,庄子说,“吾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山山有路,合而为一。整整40年前,1978年8月,我从福州大学毕业时,偶然被指定留校当助教。起初,当教师只是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后来,我爱上了这个职业,它变成我安身立命的事业。再后来,工作与生活打成一片,事业与人生水乳交融。2017年是最新的转折点,我从香港城市大学退休,加入深圳大学。我的“‘山’路历程”,从当年的“安居乐业”到“安身立命”再到今天的“安心自在”。
如果你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要怎样才能更幸福,这本书也许可以提供某些启发。或许你会说:我不是“做学问”的,书中的“书生之谈”或“口传心授”对我不一定有帮助。我的回应是,首先,幸福是种内心的能力,跟一个人“做什么”没有关系;再者,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在“做学问”,都是“载道之器”。每个人都一样,无论是“做什么”的,都是通过自己对“学问人生”的探索,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道。
本书由我自1983年以来写的一部分随笔结集而成,与求学、治学、人生经历以及哲学思考有关。结合当下大学生(主要是硕士生与博士生)、大学教师(包括青年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根据自己的体会、观察、实践和思考,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广引博采,大量引用各行各业的师长、同事、学生分享的心得。每一篇都借老子的《道德经》来诠释。
书分为两大块、四部分,共计66篇。66篇是因为我今年66岁。其中,61篇是2016年《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成书以后完成的,而这之中47篇是2017年从香港城市大学退休、加入深圳大学以后完成的。两大块是“钻研学问”与“思考人生”。“学问”的主题是“了解自己,做好自己”,分为“当学生”与“当教师”两部分;“人生”的主题是“回归中国,融入世界”,分为 “海归深大”与“后顾前瞻”两部分,继续“登山观海”之路。
第一部分,知人者智:刻苦求学。这一部分有24篇。求学没有捷径,首先要努力,才可能碰上“运气”。这里既有我自己的体会,比如,“看美国‘表演’,练中国‘功夫’”,“不离‘主’流,不随‘大’流”,怎样“渐悟,顿悟,恍然大悟”,为什么“碎片化学习,值得鼓励”,以及“当年我为什么要博士生们学游泳?”;也有我收集的学生们的感想,比如,“老师,我担心论文写不出来”时的“怎么办?”“读博什么最难,如何解决?”。有一篇是关于我与1966年菲尔兹奖得主史蒂文·斯梅尔教授的一次见面,意想不到的收获是我 “建立”起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与希腊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之间的“链接”。
第二部分,自知者明:虚心为师。这一部分有12篇。年轻同事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好教师?我用几个自己耳闻目睹的例子,区分 “教书匠,老师,教育家”,回答他们的问题。中国人相处按“亲疏远近”形成“差序格局”。我询问了八位近年博士毕业进入大学任教的年轻教师,把他们的回复整理成 “大学新教师工作关系中的差序格局”。我向2017年从五所高校毕业的六位年轻教授了解研究进展,写成“年轻教授,起步抓紧,五年‘安身’”一文。我幸运地与三位热心教学、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结缘,将他们的宝贵教学“门道”写成“教好一个案例,讲好一门课程,办好一个专业”一文。我也回顾了自己当教师的经历,认为对教学与研究都要有心,而且要虚心,才能成为好教师。
第三部分,归根曰静:归来为吉。这一部分有10篇,都是我加入深圳大学以后写的。1982年我去美国留学,如今重新成为内地大学大家庭的一分子,拾回大学年代的纯真情怀,继续成长之路。“回家,真好!”与“天天快乐,龙腾虎跃”讲的是我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大家庭中,与活力四射的老师同学们相处的感受。这一学年,我在院里做了八场讲座与演讲,其中四场的内容收在这里。在教课时,我“结交”了13位大一学生,与他们建立了“同学”关系。有一篇文章是分享他们的成长与收获,题目是 “‘读大一,我明白了什么?’” 。
第四部分,知常曰明:四望如一。这一部分有20篇,内容五花八门,应该叫“散记”。有的是写古人的,比如“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酒关?”“鬼才蒲松龄:道听途说,游山玩水,装神弄鬼”“木兰不是传说”;有的是写今人的,比如, “一个教育梦”“金庸实现不了的第四个理想”“李小龙要钱,叶问要命?” “孩子开心,父母安心,企业放心”。有些是写外国人的,比如“高高在上,为人着想”“人虽走,茶未凉”。有一篇叫“为什么河南人经常说‘中’?”,在微信群里流传时,许多读者说我是河南人民的好朋友。
我青少年时期喜欢唱的一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的花儿遍地开”(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回顾我的“学问人生”,我希望,自己已经从一个“身份上的中国人”成长为一个“精神上的中国人”。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立足中国,与人为善,超越民族主义思维,有世界情怀。今天的我,想做一个“中国的世界人”。
少年的萌,青年的心,中年的定,“奔七”的梦?
学问人生,永无止境。不由地,想起了在海拔3 300米的云南香格里拉大佛寺牌匾下看到的两句诗:“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为方便读者阅读时查找、参照,书中附有《道德经》索引,以及地名、学校名称、人名及其他索引。同时,还配有79张照片,以便读者“感同身受”。
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周南
2018年8月
文摘
李小龙要钱,叶问要命?
李小龙活了33岁 (1940—1973), 他的师父叶问活了79岁 (1893—1972)。 为什么?
这让我想起老子说的话:“勇而敢则杀,勇而不敢则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敢到奋不顾身会找死,勇敢并小心谨慎就可以活)。
“勇”是李小龙与叶问的共同点。李小龙生于旧金山,长于香港,自幼不喜欢上学,但喜欢演戏,痴迷武术并爱打街头架。叶问生于广东南海,1949年来香港,开班教授咏春拳。1954年,李小龙拜叶问为师,为后来攀上武艺高峰打下了基础。
“勇而敢”或可用来描述李小龙,“勇而不敢”或可用来形容叶问。
李小龙于1961年在西雅图入读华盛顿大学。他喜爱哲学,参悟哲学精髓,甚具见地,在公开场合经常标榜自己是“读哲学的”。上大学期间,他继续钻研武术,办武馆授徒,还参与拍摄武打电视剧,开始在影视圈及武术界崭露头角。他反思传统武术套路,提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武术哲学。他以道学与禅学为哲学基础,以咏春拳为技术骨干,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既没有固定技术动作,也没有套路形式”的自由搏击术。1967年,李小龙将其发明的武术命名为“截拳道”,意寓用极快速且有爆发力的攻势压制对手,“截击”对手来拳之道。
罗振光在《李小龙思想解码》(罗振光,香港彼岸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版)一书中,谈到李小龙有一次用禅理作比喻,向《黑带》杂志记者Maxwell Pollard解释截拳道的“简明”:“最好的例子是借助禅学。在我接触(禅学)这门艺术之前,一拳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当我学习了这门艺术之后,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脚不再是一脚;现在我参透了这门艺术,一拳仍然是一拳, 一脚仍然是一脚。”这段话, 或许第一部分是 “看山是山”, 第二部分是 “看山不是山”, 第三部分是 “看山还是山”。
话到此处,李小龙突然将一个钱包扔向Pollard,Pollard本能地接住了。李小龙说:“这就是直接,你的所有动作都是自然反应,毫不浪费时间。你只是伸手将钱包接住,而没有下蹲、装腔作势、扎马步或做一些传统的准备动作,否则你接不住。”他说:“这个最高境界是‘空’。”“空”应该就是“无招胜有招”的意思。
李小龙相信拍武打电影能使他致富。参观李小龙基金会与香港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武艺人生——李小龙”专题展览时,我看到一张1969年李小龙给自己定下目标的复制本——“My Definite Chief Goal”(我的明确目标):“I, Bruce Lee, will be the first highest paid Oriental super star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eturn I will give the most exciting performances and render the best of quality in the capacity of an actor. Starting 1970 I will achieve world fame and from then onward till the end of 1980 I will have in my possession $10 000 000. I will live the way I please and achieve inner harmony and happiness.”(我,李小龙,将成为首位在美国片酬最高的超级东方(武打电影)巨星。为此,我会展现出最精彩的表演。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在世界上赢得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 000万美元的财富。我将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心平和、幸福。)
李小龙给自己定下极高的表演标准。他说:“演员是一个专心致志的人。他具备敬业精神,拼命地工作,这令他拥有超常的理解力,使他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的自我表达艺术家。无论从体力上、心理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够打动观众。”
为了达成目标,实现自我,1970年,李小龙回香港拍电影。首次拍摄的《唐山大兄》便创造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票房纪录。李小龙确实“拼命”,在片中凌空连环三脚高踢,用的是“真功夫”。随后拍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等影片,也都被公认为武打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作,再创票房纪录。很快,李小龙的武术造诣与明星风采就蜚声中外。
相比之下,叶问不求名利,也不高调,生前从来不提过去在内地的经历,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不提。教拳之外,他喜欢与弟子或好友们在茶楼饮茶,还喜欢看斗蟋蟀。1970年,他与弟子们注册非营利组织叶问国术总会。至今,在总会的网站上还能看到当年建会的目的:“团结同门及合法推广教授咏春拳,发扬传统功夫文化。”
李小龙相信阴阳之道,认为以柔克刚是最高境界,习武之人必须“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但在实践中,他拍电影时,却将体力和精力都逼到极限。1973年5月,李小龙在片场拍戏,突然陷入昏迷而被送往医院。1973年7月20日,他在九龙塘笔架山道67号碧华阁台湾女星丁佩的家中猝逝,医学死因是药物过敏。
叶问活到“天年”,1972年于居所九龙旺角通菜街怡辉大厦安然辞世。
李小龙早已扬名于世,可我一无所知。1982年我去美国留学时,同学们个个都看过李小龙的电影,兴奋地谈论,可我却接不上话,因为我没看过他的电影。叶问的名字我也是到香港以后才听说的。回想起来,惭愧得很。
到香港任教后,我每次去尖沙咀星光大道,醒目的李小龙铜像仿佛都在提醒我,这是他成长和成名的地方。为了“补课”,我专程分别到李小龙与叶问去世的大楼外“仰望”。这两栋楼离我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学都不远,走路就能到。碧华阁那一带是清静的豪宅区,怡辉大厦则处于闹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李小龙求武道,精武术;叶问重武德,法自然。李小龙的名字和中国武术画上等号,数十年来声威不减。我的一位已经退休的香港城市大学的同事,当年亦是叶问的学生,也是李小龙的师弟,每谈起李小龙,便惋惜他英年早逝。叶问在香港把咏春拳发扬光大,武德人品堪称楷模。后人尊称叶问为一代武术宗师。
传奇与宗师,星光闪耀。令我思考以下问题,欢迎读者们与我讨论:李小龙要成功,叶问要不败?李小龙要钱,叶问要命?哲学有何价值与用处?懂哲学但不慎用,后果会怎样?
2017年4月5日
特别感谢:王英、赵子洲、王毅
ISBN | 9787301299524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周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