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竞技参赛学 978750094075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197051 类别: 图书 体育 文体活动
编辑推荐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竞技参赛学》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田麦久(1940—),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家督学,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培养博士、高访学者、硕士、博士后107名。创立“项群训练理论”及“竞技参赛理论”。主编《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高水平竞技选手的科学训练与成功参赛》等学术专著36部,发表论文、论述180余篇,获全国“奋进文明进步图书奖”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德国体育科学学会“金别针荣誉奖”、德国体育大学奖。
熊焰,1963年生,汉族,湖北荆州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体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6—1989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体育史专业、2002—2005年在北京体育大学一般运动训练学专业学习,分别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教授。中国运动训练学分会委员。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期刊上撰写或作为第壹作者发表专题学术论文38篇。出版学术专著《运动员竞技能力与竞技行为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参编教育部统编教材《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主编或副主编规划教材3部,主、参编其他教材5部。主持完成2006年度和2010年度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课题2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和省厅课题6项。目前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个,江苏省教育厅、体育局课题各1个。主要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竞技参赛理论、竞技体育组织文化。

目录

第一章竞赛、参赛与竞技参赛学
第一节运动竞赛与竞技参赛
一、运动竞赛活动的定义与功能
(一)运动竞赛活动释义
(二)运动竞赛活动的功能
二、竞技参赛的定义与目标
(一)竞技参赛的定义
(二)竞技参赛的目标及其影响因素
(三)竞技参赛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竞技参赛研究与竞技参赛学的创立
一、竞技参赛问题研究的现状
(一)竞技参赛理论发展的明显滞后
(二)竞技参赛理论研究的起步
二、竞技参赛学理论系统化的创立
(一)《运动训练学》教材与专著中的参赛理论章节
(二)竞技参赛理论系统的构建
第二章竞技参赛原则
第一节竞技参赛原则概述
一、竞技参赛原则与竞技参赛规律
(一)竞技参赛原则释义
(二)竞技参赛活动的客观规律
二、竞技参赛原则体系及其构建
(一)竞技场上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原则的确立
(二)指导运动员获得满意竞技表现的原则的确立
(三)竞技参赛原则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指导参赛者行为规范的竞技参赛原则
一、诚信参赛原则
(一)诚信参赛原则释义
(二)诚信参赛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诚信参赛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二、遵规守纪参赛原则
(一)遵守规则规程参赛原则释义
(二)遵守规则规程参赛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遵守规则规程参赛原则在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三、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
(一)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释义
(二)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四、慎对伤病参赛原则
(一)慎对伤病参赛原则释义
(二)慎对伤病参赛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慎对伤病参赛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第三节指导参赛者获得理想竞技表现的竞技参赛原则
一、适宜参赛目标原则
(一)适宜参赛目标原则释义
(二)适宜参赛目标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适宜参赛目标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二、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
(一)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释义
(二)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三、竞技能力优化组合原则
(一)竞技能力优化组合原则释义
(二)竞技能力优化组合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竞技能力优化组合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四、冗余备赛原则
(一)冗余备赛原则释义
(二)冗余备赛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冗余备赛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五、因势应变参赛原则
(一)因势应变参赛原则释义
(二)因势应变参赛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因势应变参赛原则的应用
第三章竞技参赛准备
第一节竞技参赛准备概述
一、竞技参赛准备的意义
(一)比赛对运动员的特殊要求
(二)竞技参赛准备的重要性
二、竞技参赛准备的内容
(一)信息准备
(二)心理准备
(三)体能准备
(四)技术准备
(五)战术准备
(六)物品准备
三、竞技参赛准备的工作流程
(一)竞技信息的募集与处理
(二)运动员赛前状态诊断与参赛目标的建立
(三)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四)赛前训练计划的制订
(五)竞技参赛方案的制订
第二节竞技信息与参赛风险的管理
一、竞技信息的募集与处理
(一)竞技信息的募集
(二)竞技信息的处理
二、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一)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
(二)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评估
第三节竞技参赛方案的制订
一、运动员参赛方案的内容与制订
(一)运动员参赛方案的内容
(二)运动员参赛方案的制订
二、程序化参赛的优点与实施
(一)程序化参赛及其优点
(二)程序化参赛的实施
第四章赛前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赛前训练概述
一、赛前训练的定义
二、赛前训练的任务
(一)实现竞技能力的有效整合
(二)实现机体能力的超量恢复
(三)完善专项技、战术
(四)逐步适应比赛环境
(五)加强运动员心理的调控
三、赛前训练时间与阶段
第二节竞技状态与峰前状态
一、竞技状态
(一)竞技状态的定义
(二)竞技状态的培养
(三)竞技状态的判定标准
二、峰前状态
(一)峰前状态及其定义
(二)峰前状态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赛前训练安排的特点与要求
一、赛前训练内容安排的特点与要求
(一)训练内容选择贴近专项的需要
(二)训练内容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训练内容选择更加注重安全性
(四)更加注重心理训练
(五)更加注重训练监控与恢复措施
二、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的特点与要求
(一)阶段性安排的特点与要求
(二)总体上更注重训练强度
三、赛前训练方法选择的特点与要求
(一)采用多种模拟训练
(二)有目的地安排热身赛
(三)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较多采用高原训练
……
第五章竞技参赛控制
第六章教练员的临场指导
第七章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的自我控制
第八章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的心理干预
第九章参赛总结与评价
第十章赛后恢复与训练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2)竞技状态优化及保持阶段
这一阶段一般对应于大周期训练过程中的竞赛时期。在第一阶段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得到发展与提高的基础上,本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优化和保持竞技状态。一方面尽可能地继续提高构成竞技状态的竞技能力各个组成成分(虽然这种组成成分的根本性提高比较困难),提高各种专项比赛能力,整合与完善已获得的竞技能力组成成分;另一方面,要使逐渐形成的良好竞技状态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在重大比赛前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并在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在这一阶段中,由于运动员多以不同的目的参加不同等级的比赛,所以,总体上良好的竞技状态实际上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也会围绕一些重要的比赛形成几个竞技状态的高峰。当然,应该力求使得竞技状态的最高水平出现在该阶段中最重大的比赛之中。
(3)竞技状态的减退阶段
这一阶段在训练过程中通常指在大周期训练过程中的调整时期。由于运动员在大赛后进入了调整期,进行积极性的休息,竞技状态水平也会出现暂时性的减退和下降,为进入下一训练周期及培养下一竞技状态的高峰做好准备。
2.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控
运动员通过准备期科学系统的训练,其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与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可能性。而运动员能否在重大比赛中表现出优异运动成绩,这与他是否在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通过科学调控,使运动员在重大比赛或关键场次的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也是赛前训练中的重要任务。
ISBN9787500940753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作者田麦久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