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语文学习及应用丛书:古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分析+现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的语法分析(套装共2册)》包括《古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分析》、《现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的语法分析》共2册。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古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分析》目录:
导言
第一章文字
1.从甲骨文说起:汉字的形体演变
2.古文字形体识别:把握汉字的因形示义
3.六书之名与许慎《说文解字》:汉字的形体结构
4.描摹实物的造字方法:象形
5.象形的生发:指事、会意、形声
6.汉字结构的六种条例:六书的理解
7.通过形符索求本义:形声字形符的表意作用
8.汉字字义或用法的变化:假借及其类型
9.识记繁体字:捕捉汉字形音义的信息
10.并非一一对应: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关系
11.明确性质、特点、类型:识记通假字
12.历时与相承:古今字的特点及其关系
13.音同义同形不同:异体字的特点及其类型
14.古今字的走向:古今字演变为通假字
15.用字法的区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异同
第二章词汇
16.古代汉语的非单音节词:复音节词的类型
17.词义的基本类型: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18.古今词义的变迁:词义色彩、范围、程度的差异
19.勿把词组当作词:古今异义形同的词语
20.词义分化的途径:形变、音变、义变
第三章语音
21.古代的记音方式:古人对汉语音节的认识
22.古代汉语主要的记音方式:反切法
23.三十六字母:唐宋之际的声母系统
24.二百零六韵:隋唐的韵母系统
25.古代汉语主要构词法:音变构词
26.本字音和今字音:通假字和古今字的读音
27.把握语音的嬗变:识记多音字
28.根据今音声调:推算古音平仄
29.根据今读声调与平仄的特点:识别近体诗平仄的格式
30.近体诗的拗与救
31.语音的凝固化:叶韵现象
第四章语法
32.把握词类本用:认识词类活用
33.临时与经常: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34.客观与主观:使动与意动的区分
35.名词活用的类型及特点
36.认识动词本用:把握动词活用
37.把握形容词的本用:认识形容词的活用
第五章文言文句型
38.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判断句的类型、特点
39.形容词(词组)做谓语:描写句
40.受事成分做主语:被动句
41.近宾语与远宾语:双宾语
42.一定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移前:宾语前置的类型
43.修饰限定成分置于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
后记
参考文献
……
《现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的语法分析》
文摘
版权页:
从严处理。认为通假的本字和借字只是在读青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毫无联系两者通假,只是语音上有联系,在意义上两个字没有关系。因此通假字和古今字、异体字、同源字等是不同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在字形上有相承的关系,今字在意义上分担古字的某个义项,可见古今字在形、音、义上一般存在某种联系。异体字则是音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同源字的特点是音近义通。可见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都视为通假字。
从宽处理。认为上述看法在理论上是对的,但在实际上有时很难行得通。因为严格区分通假字和其他各种文字现象,关键在于弄清“本字”产生的时代。古今字在字义上彼此有分化关系,今字行而古字的某义遂废。一旦今字获得“合法”的地位,就不再是古今字,只是音同(近)而意义无关的通假字。对某字产生的时代我们很难搞清,更不能要求学习者在弄清了文字产生的时代后再去分析文字现象。异体字和同源字也是如此。不弄清它们意义分化的确切时代,就很难说明它们在代用时意义是有关还是无关。目此认为不妨都看作通假字。
通假的定义: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即人们不写表示这个词的意义的本字,而写了一个意义毫不相关的音同或音近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
《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语文学习及应用丛书:古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分析+现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的语法分析(套装共2册)》包括《古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分析》、《现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的语法分析》共2册。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古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分析》目录:
导言
第一章文字
1.从甲骨文说起:汉字的形体演变
2.古文字形体识别:把握汉字的因形示义
3.六书之名与许慎《说文解字》:汉字的形体结构
4.描摹实物的造字方法:象形
5.象形的生发:指事、会意、形声
6.汉字结构的六种条例:六书的理解
7.通过形符索求本义:形声字形符的表意作用
8.汉字字义或用法的变化:假借及其类型
9.识记繁体字:捕捉汉字形音义的信息
10.并非一一对应: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关系
11.明确性质、特点、类型:识记通假字
12.历时与相承:古今字的特点及其关系
13.音同义同形不同:异体字的特点及其类型
14.古今字的走向:古今字演变为通假字
15.用字法的区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异同
第二章词汇
16.古代汉语的非单音节词:复音节词的类型
17.词义的基本类型: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18.古今词义的变迁:词义色彩、范围、程度的差异
19.勿把词组当作词:古今异义形同的词语
20.词义分化的途径:形变、音变、义变
第三章语音
21.古代的记音方式:古人对汉语音节的认识
22.古代汉语主要的记音方式:反切法
23.三十六字母:唐宋之际的声母系统
24.二百零六韵:隋唐的韵母系统
25.古代汉语主要构词法:音变构词
26.本字音和今字音:通假字和古今字的读音
27.把握语音的嬗变:识记多音字
28.根据今音声调:推算古音平仄
29.根据今读声调与平仄的特点:识别近体诗平仄的格式
30.近体诗的拗与救
31.语音的凝固化:叶韵现象
第四章语法
32.把握词类本用:认识词类活用
33.临时与经常: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34.客观与主观:使动与意动的区分
35.名词活用的类型及特点
36.认识动词本用:把握动词活用
37.把握形容词的本用:认识形容词的活用
第五章文言文句型
38.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判断句的类型、特点
39.形容词(词组)做谓语:描写句
40.受事成分做主语:被动句
41.近宾语与远宾语:双宾语
42.一定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移前:宾语前置的类型
43.修饰限定成分置于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
后记
参考文献
……
《现代汉语语言运用案例的语法分析》
文摘
版权页:
从严处理。认为通假的本字和借字只是在读青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毫无联系两者通假,只是语音上有联系,在意义上两个字没有关系。因此通假字和古今字、异体字、同源字等是不同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在字形上有相承的关系,今字在意义上分担古字的某个义项,可见古今字在形、音、义上一般存在某种联系。异体字则是音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同源字的特点是音近义通。可见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都视为通假字。
从宽处理。认为上述看法在理论上是对的,但在实际上有时很难行得通。因为严格区分通假字和其他各种文字现象,关键在于弄清“本字”产生的时代。古今字在字义上彼此有分化关系,今字行而古字的某义遂废。一旦今字获得“合法”的地位,就不再是古今字,只是音同(近)而意义无关的通假字。对某字产生的时代我们很难搞清,更不能要求学习者在弄清了文字产生的时代后再去分析文字现象。异体字和同源字也是如此。不弄清它们意义分化的确切时代,就很难说明它们在代用时意义是有关还是无关。目此认为不妨都看作通假字。
通假的定义: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即人们不写表示这个词的意义的本字,而写了一个意义毫不相关的音同或音近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
ISBN | 9787564531898 |
---|---|
出版社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孟玉红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