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血液病学 9787030553751,703055375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中医血液病学》总结了当代名医相关的诊疗经验,根据他们多年的临床实践,将常见的血液病病证的治疗归纳总结,为学习中医血液病学的临床医师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

作者简介

秦国政,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中国医师奖获得者,首批云岭学者,首批云岭名医,云南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暨男科分会主任委员。

现任云南中医学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云南省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名誉董事长、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云南)中医学专业负责人、国家中医药慢性前列腺炎重点研究室主任和重点学科中医男科学学科带头人。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3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和讲义40余部。2001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各3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各5项。

目录

总前言
前言
上篇总论
第一章中医血液病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2
第二章中医血液病理论溯源3
第三章血液病西医研究进展15
第四章中医血液病的生理学21
第五章中医血液病的病因病机特点25
第一节病因特点25
第二节病机特点27
第六章血液病的临床特点30
第七章血液病的辨证要点与原则33
第一节辨证要点33
第二节辨证原则35
第八章血液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38
第一节治疗原则38
第二节常用治法40
第九章血液病常用药物与方剂45
第一节常用药物45
第二节常用方剂47
第三节常用中成药49
第十章血液病的保健与护理56
第一节预防保健56
第二节护理保健58
下篇各论
第十一章再生障碍性贫血64
第一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5
第二节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72
第三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81
第十二章缺铁性贫血90
第十三章巨幼细胞贫血99
第十四章溶血性贫血108
第一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08
第二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17
第十五章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28
第十六章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136
第十七章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45
第十八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51
第十九章白血病160
第一节急性白血病160
第二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71
第三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0
第二十章恶性组织细胞病187
第二十一章恶性淋巴瘤194
第二十二章浆细胞病214
第一节多发性骨髓瘤214
第二节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224
第二十三章脾功能亢进231
第二十四章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237
第一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37
第二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46
第三节原发性骨纤维化254
第二十五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65
第二十六章出血性疾病与凝血障碍280
第一节过敏性紫癜280
第二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9
第三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97
第四节血友病303
第五节获得性凝血异常310
第二十七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15
参考文献325

文摘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血液病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概念
中医古代文献“血”和“液”是两种东西。如《灵枢 决气》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用血表示“血液”,将血液的病变称为“血病”。
中医血液病学是一门独立的中医临床分支学科,是中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中医药理论认识和研究血液病的生理、病因病机,并从中医角度研究常见血液病的辨病、辨证、治疗及预防保健的一门学科。
二、研究范畴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血液病的发病率较前升高,而治疗难度很大,因此目前中医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前增加。中医血液病学的研究范畴包括“血虚”及“血实”两个方面。血虚(贫血)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髓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虚损)、出凝血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等;血实包括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骨髓纤维化)及恶性病变包括恶性淋巴瘤(恶核)、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髓毒劳,MDS)等。
第二章 中医血液病理论溯源
一、血液病中医病名的发展
古代中医典籍中虽无现代血液病的各种病名,但《内经》中早有贫血、出血及血液肿瘤等类似病证的记载,如血脱、脱血、血枯,与失血后贫血症状吻合,《灵枢 决气》篇有“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的贫血证候记载。《素问 腹中论》说:“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 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客观描述了失血后贫血的病因及证候。《素问 脉要精微论》谓:“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其证候特征的描述类似于铁吸收障碍伴营养不良所致的严重贫血。有关疟疾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素问 至真要大论》载:“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跗肿 ”《内经》所载的“衄血”“咳唾血”“呕血”“溲血”等,从络脉损伤描述不同部位的出血,《灵枢 百病始生》分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衄血泛指皮肤及黏膜血管损伤所致的浅表部位出血,“咳唾血”“呕血”也包括在阳络伤则血外溢的出血范围内,“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所谓后血即便血,溲血也归属阴络伤。同时还指出:络脉伤则有“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的内伤病因,从络脉伤及其阳络伤、阴络伤出血分类法的记载表明,当时对有些出血性疾病所见皮肤、浅表黏膜出血及深部内脏出血的认识已有相当水平。对造血系统肿瘤的认识,《灵枢 痈疽》载:“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缨,急治之。”马刀挟缨则为颈腋部淋巴结肿大,所描述的症状,似与恶性淋巴瘤早期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特点颇为一致,而“热气淳盛,下陷肌肉,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的描述,更似原发于皮肤的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内经》称之为“骨痹”。《素问 痹论》对类似于本病的骨痹预后转归及证候特点作出确切而较为详细的描述,谓:“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又谓:“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 。”因预后极差,故提出“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急性白血病晚期常见高热持续不退,《素问 评热论》类似“有病温者”的病证记载,其病命名为“阴阳交”,所描述“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等症状,与急性白血病疾病恶化及细菌、病毒、真菌感染所致高热或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素问 调经论》所载的“血泣”“留血”,《素问 五脏生成》中说的“衄血”,《素问 痹论》“脉痹”,相当于真性红细胞增多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骨髓增生性疾病,《素问 痹论》所述的“痹之为病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与真红血容量及血液黏滞性增加及微循环障碍相似,真红后期并发心血管疾病似与脉痹相吻合。《灵枢 邪气藏腑病形》谓脉证“微涩为血溢”,则可解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血管被栓塞所致的出血症状及脾肿大。《素问 举痛论》载:“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其积块形成类似骨纤维化脾脏缓慢增大的临床特点。
对于血液系统疾病,中医病名缺乏规范化,尽管1997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简称“国标”) 中有部分血液病名词术语,但不够系统及全面,如血证常被简单认为就是血液病的总称,虚劳可以概括所有伴有贫血的血液疾病。基于血液病领域的中医临床学术理论发展需求以及从事中医的血液病临床工作者的迫切愿望,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两次全国性会议酝酿讨论的基础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血液病专业组于2008 年10 月17~19 日联合召开了由全国部分高校、研究院所从事血液病临床与科研的专家、教授参加的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专题讨论会,基于常见血液病的中医命名原则,提出了常见血液病12 个大类中医学病名,供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工作者参考与应用。常见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与注解说明见表2-1。
表2-1 常见血液病中医与西医病名对照与说明
二、中医血液病学病源学发展
《素问 腹中论》中最早记载了“血枯”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为“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治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丸”。
古代医家认为,气、血、骨、髓的生成有赖于五脏机能的正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气充沛,水谷精微才能化赤为血,营血方能周流不息、滋养人体。在《灵枢 营卫生会》里详述了肺在化生气血的作用“中焦亦并胃中 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在《素问 五脏生成》里提到“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血、主疏泄,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肾藏精,主骨、生髓。《素问 平人气象论》曰:“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 生气通天论》又述“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灵枢 海论》写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
古人讲究避虚邪贼风,恬淡虚无,形劳不倦,则“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灵枢 岁露论》指出:“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焦理薄,烟垢落。”《素问 宣明五气》提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 生气通天论》描述了因阳虚、精血亏虚导致晕厥、眼花、耳鸣、耳聋等症状。《灵枢 海论》还提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素问 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灵枢 经脉》指出:“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载内科病证一千余种,详述病候七百八十四条,对病因病机做了细致分析及论述。所述五劳、六极、七伤的虚劳诸候及其病机分类法,为血液病辨证论治提供临床实践依据。《病源 虚劳病诸候》对发热、出血、积聚及骨痛诸候病源与血液病的关系则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病源 虚劳热候》载:“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之。”更明确指出阴虚阳盛,故内外皆热,对虚劳发热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病源 虚劳病诸候》还有类似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髓纤)的病源候认识,《病源 积聚候》说:“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 胁下引小腹男子积疝。”这些记载较《内经》对肝积病候有更为详细而确切的描述,肝积无疑指的是巨脾症,与髓纤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巢元方在《病源》中提出“毒邪致病”理念及毒邪致病的临床表现:“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骨中。”认为虚劳为“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其候身重背强,喉咽痛,糜粥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烦痛,短气,四肢厥逆,呕吐; 体如被打,发斑”;并指出“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虚劳积聚”从发病机制所论的“虚劳之人,阴阳伤损”可解释本病早期见贫血及全身衰弱的症状,而脾脏逐渐增大乃由“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病源 虚劳癥瘕候》载“结聚牵强,按之不能转动为瘤”,癥之与髓纤晚期巨脾质地坚硬的临床特点更为接近。在癥积发病原因方面,《病源》提出“阴阳互损”及“脾胃气弱”为内在因素,外由“复为寒凉所
ISBN9787030553751,703055375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仝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