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语文知识转型与课程改革》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毋小利,1972年生,汉族,河南省焦作市人,河南省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从事语文教师教育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一直致力于语文课程内容改革上有生命活力的研究。在《语文建设》《教学与管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育导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高中语文教与学》《中小学学校管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要点摘编或题目索引十余篇。部分论文被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潮教学艺术研究网等转载。主持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及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多项,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多项。
目录
第一章语文课程知识的重要价值及其除故纳新1
第一节语文课程知识对学习者的精神规训价值和教化价值1
第二节语文教师个人知识建构的意义、内涵及路径8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中最需解构的几项语文课程知识16
第四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改革26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理念的革新与实施42
第一节老庄哲学观照下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42
第二节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9
第三节语文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57
第四节图像文本创作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意义72
第五节高校语文教师教育专业应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实施79
第三章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阅读教学改革86
第一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对话86
第二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阅读范式重建91
第三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文体教学改革96
第四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小说教学106
第五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散文教学113
第六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议论文教学119
第七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演讲类文体教学126
第八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修辞教学133
第四章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改革141
第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范式转型141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困境162
第三节“真情实感”说在多元情感语境中的困境及扬弃165
第五章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改革174
第一节语文教材中的批判性解读取向考察174
第二节教育政策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179
第三节课程取向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189
第四节文化意识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195
第五节课程内容教材化和教材内容教学化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202
第六节选文类型鉴别理论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206
第七节“自主、合作、探究”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212
第八节外语文教材编选中的创造性和趣味性218
主要参考文献239
后记241
文摘
版权页:
其次,从语文知识产生的目的来看,指导学习者“如何更好地、更合适地听说读写”的语文知识(即相关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和态度)产生的目的就是支撑学习者言语能力的形成。“学习者合宜的语文能力需要合宜的语文知识来支撑”已逐渐成为语文学界的共识。学生获得言语能力,才能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获得文化创造力,使人性的展现和精神的自由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因此,语文知识的产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相反,忽视语文知识的语文教学是缺乏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的。
再次,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也蕴含着人文精神。语言和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凝聚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欢乐、痛苦、成功、挫折、想象和美感等。如散文“形散神不散”这样凝固特定僵化意识形态的知识发展为“散文含有‘反文类’倾向,散文的首要特征就是‘无特征’,就体现了我们在语文知识探索道路上体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解放思想的勇气。
《语文知识转型与课程改革》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毋小利,1972年生,汉族,河南省焦作市人,河南省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从事语文教师教育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一直致力于语文课程内容改革上有生命活力的研究。在《语文建设》《教学与管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育导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高中语文教与学》《中小学学校管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要点摘编或题目索引十余篇。部分论文被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潮教学艺术研究网等转载。主持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及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多项,获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多项。
目录
第一章语文课程知识的重要价值及其除故纳新1
第一节语文课程知识对学习者的精神规训价值和教化价值1
第二节语文教师个人知识建构的意义、内涵及路径8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中最需解构的几项语文课程知识16
第四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改革26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理念的革新与实施42
第一节老庄哲学观照下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42
第二节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9
第三节语文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57
第四节图像文本创作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意义72
第五节高校语文教师教育专业应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实施79
第三章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阅读教学改革86
第一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对话86
第二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阅读范式重建91
第三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文体教学改革96
第四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小说教学106
第五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散文教学113
第六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议论文教学119
第七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演讲类文体教学126
第八节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视角下的修辞教学133
第四章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改革141
第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范式转型141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困境162
第三节“真情实感”说在多元情感语境中的困境及扬弃165
第五章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改革174
第一节语文教材中的批判性解读取向考察174
第二节教育政策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179
第三节课程取向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189
第四节文化意识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195
第五节课程内容教材化和教材内容教学化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202
第六节选文类型鉴别理论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206
第七节“自主、合作、探究”视角中的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212
第八节外语文教材编选中的创造性和趣味性218
主要参考文献239
后记241
文摘
版权页:
其次,从语文知识产生的目的来看,指导学习者“如何更好地、更合适地听说读写”的语文知识(即相关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和态度)产生的目的就是支撑学习者言语能力的形成。“学习者合宜的语文能力需要合宜的语文知识来支撑”已逐渐成为语文学界的共识。学生获得言语能力,才能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获得文化创造力,使人性的展现和精神的自由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因此,语文知识的产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相反,忽视语文知识的语文教学是缺乏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的。
再次,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也蕴含着人文精神。语言和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凝聚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欢乐、痛苦、成功、挫折、想象和美感等。如散文“形散神不散”这样凝固特定僵化意识形态的知识发展为“散文含有‘反文类’倾向,散文的首要特征就是‘无特征’,就体现了我们在语文知识探索道路上体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解放思想的勇气。
ISBN | 9787516635223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作者 | 毋小利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