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研究 9787208148642,72081486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总体来说,本书结构完整,行文流畅,无重大错误。问题意识十分明确,论点清晰,文献综述扎实,资料引用规范合理,论述有理有据,是一部非常优秀而具有典型性的专业学术著作,体现出闫亚平老师的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者简介

闫亚平,女,1980 年生,河南固始人。复旦大
学中文系2013 级博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修辞学、语用学。先后在《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研究》《当代修辞学》《汉语学习》等语言类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 余篇,其中复旦核心8 篇,CS S C I 来源期刊 4 篇。主持并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各1 项,参与完成省厅级科研
项目6 项。

目录

序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界说1
一、 附加问VS附加问句1
二、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界定6
三、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基本特点7
第二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研究综述13
一、 关于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命名、界定13
二、 关于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句法特征15
三、 关于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义特征17
四、 关于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使用条件19
五、 关于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体特征19
六、 关于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法化19
七、 关于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22
八、 关于现代汉语附加问句语用功能的人际差异26
第三节 目前研究的不足及研究方法、语料来源27
一、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27
二、 研究方法29
三、 语料来源30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32
一、 系统功能语言学32
二、 话语分析33
三、 互动语言学45
四、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46
五、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48

第二章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句法、语义及语体特征52
第一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句法特征52
一、 “表疑部分”的形式类型52
二、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形式类型59
三、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疑问程度62
四、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答语系统68
五、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变体73
第二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义特征与语体特征76
一、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义特征76
二、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体特征77
本章小结81

第三章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83
第一节 语言的功能性及语用功能83
一、 对语言性质的两种不同看法83
二、 语言功能的研究及三大“纯理功能”87
三、 语用功能的界定90
第二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人际沟通互动功能”92
一、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人际互动本质92
二、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人际沟通互动功能”的具体表现98
三、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人际沟通互动功能”基本分类之间的关系109
四、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人际沟通互动功能”生成的情境语义条件114
五、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人际沟通互动功能”生成的语用机制118
第三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篇连贯功能”125
一、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形式衔接功能”125
二、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内容连贯功能”139
本章小结149

第四章 下位类型附加问句语用功能及其句法、语义体现151
第一节 陈述性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及其句法、语义体现151
一、 陈述性附加问句的“人际功能”及其句法、语义体现151
二、 陈述性附加问句的“语篇功能”及其句法、语义体现167
第二节 非陈述性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及其句法、语义体现176
一、 祈使性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及其句法、语义体现176
二、 感叹性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及其句法、语义体现184
三、 反问性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及其句法、语义体现191
第三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义差异与“人际功能”193
一、 前面小句或句子(S)的语义类型和附加问句的“人际功能”193
二、 “表疑部分”中“X”的语义性质和附加问句的“人际功能”194
本章小结196

第五章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语用功能的人际差异199
第一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语用功能的权势差异199
一、 “权势”的界定199
二、 权势差异与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200
三、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语用功能权势差异之根源213
第二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人际功能”的性别差异与地位差异214
一、 英语附加问句“人际功能”的性别差异214
二、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人际功能”的性别与地位差异215
三、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人际功能”性别差异之根源218
本章小结219

第六章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演化及新发展221
第一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句法形式与“人际功能”的演化221
一、 “主观化”与附加问句句法形式和“人际功能”的演化221
二、 “交互主观化”与附加问句句法形式和“人际功能”的演化226
三、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多样“人际功能”生成的语用动因234
第二节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新发展237
一、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基本形式237
二、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句法形式的新发展238
本章小结247

参考文献250

序言


这部即将面世的学术新著《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研究》,是作者闫亚平在复旦大学攻读四年制博士学位期间于博士论文之外而完成的,是其长期学术积累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的急就章。这部学术新著,无论是在选题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语料运用、理论创新等方面,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因此,得到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约请的匿名评审专家的高度肯定,并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这样的幸运,对于一般在读博士生无疑是梦寐以求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于作者来说,这一幸运降临其头上却决非偶然。作者能得到这份幸运,应该说是实至名归。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能够资助出版这部具有高含金量的学术专著,恰恰说明了这个出版基金资助的学术品位与学术眼光。
作者闫亚平曾于2003年至2006年在复旦跟我攻读硕士学位。读书期间,在学术研究上就已表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天赋与潜能。她的硕士学位论文《附加问句的修辞功能》,无论是在选题的前沿性、理论创新的突出性,还是论证问题的逻辑严密性方面,都远远超出一般硕士生的学术水平,答辩时得到全体专家的一致好评。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答辩专家在评阅她的论文时就觉得她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好,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不是普通学生可比,当然更非一般女生可比。一般说来,女生在逻辑思维方面要稍逊于男生,我相信这是所有做导师的都有的感受。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口头答辩时,闫亚平所表现的口才和理论表述的严密性,不仅震惊了全体答辩老师,也让我这位导师感到讶异。答辩过后,各位答辩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认为她确是一位难得的学术研究人才。毕业后,闫亚平回到河南,在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担任老师,讲授《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课程,一边教学一边潜心学术研究。并先后在语言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外来文化对词语象征义的影响——以颜色词黄、红、绿为例》(《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转喻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人际功能与“人家”所指的扩张》(《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等一系列有分量的学术论文。2013年,闫亚平以优异的成绩再次考入复旦大学,成为我的博士生。在读博士生的四年间,闫亚平非常勤奋,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内外前沿的语言学与修辞学理论知识,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营养,潜心研究,专注思考,学术研究潜能得到了爆发式的展露。在复旦攻读博士学位的四年间,除了圆满完成40万言厚重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完成这部即将出版的学术专著《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研究》之外,还先后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与语言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量+形”的构式化及其修辞动因》(《当代修辞学》2015年第2期)、《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句法形式与语用功能》(《语文研究》2015年第3期)、《“一+量”的主观化走向及其语义基础》(《汉语学习》2016年第2期)等近2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正是基于对作者闫亚平上述情况的清楚了解,所以我才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这部学术专著是有学术眼光的,幸运降临到作者头上决不是偶然的。
通读作者闫亚平的这部新著,我感到特别欣喜的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这部学术专著选题极具学术眼光。这一选题的深入研究对现代汉语语法学与修辞学都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其二,是这部学术专著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为结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是理论创新特色鲜明,讨论现代汉语附加问句不仅结合形式与意义,而且深入到形式与语用关系的层面,这是有理论深度的。
众所周知,附加问句是很多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并非现代汉语所仅有。虽然这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值得语言研究者、特别是语法研究者与修辞研究者予以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但是,长期以来在现代汉语研究中,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却没有得到学者们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此之前,前辈学者如吕叔湘、范继淹、林裕文等在分析疑问句及其相关问题时都有所涉及,但是都没有将之视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疑问句形式予以关照。作者闫亚平在语言研究方面有着异于同辈人的天赋,对于语言问题的敏感度非常高,很多年前就独具慧眼地发现了这一重要的学术课题的研究价值,并持之以恒地潜心研究了多年,最终写成了这部即将面世、嘉惠士林的学术专著。我们都知道,学术研究需要耐心,但首先是要对所研究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如果没有对问题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那么势必就不能有耐心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作者之所以对现代汉语附加问句持续关注并持之以恒地进行探讨研究,事实上是与她对这一学术课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本书第一章“绪论”中就有说明。她认为,“对一种语言现象的深入认识要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和比较统一的基础。但截至目前,学界不仅对现代汉语附加问句有着不同的命名,而且对其具体的界定也存在着一个关键而重大的分歧。这个分歧可以简要地概括为:附加问VS附加问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在全书一开始就廓清了相关学者在这一语言现象认识上的混乱以及在所使用概念术语上的纠葛,明确指出“附加问句”的“附加”二字“已显著昭示这种问句的独特而典型的形式特征,那就是后面的‘表疑部分’必须附加在一定的小句或句子的后面,否则,便不成为附加问句了”,认为“语义上,‘表疑部分’的语义直接指向前面的小句或句子。因此,‘表疑部分’究竟是表疑问、征询还是无疑而问,主要取决于前面小句或句子的话语内容”;“语气上,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现代汉语附加问句带有轻微的征询语气,为一种弱发问。而我们认为,这种语气的形成正是前面小句或句子的‘信’与后面‘表疑部分’的‘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综合而成的结果,仅仅依靠‘表疑部分’显然是不够的”,进而进一步强调指出,“无论从形式上、语义上,还是在语气、语调上,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表疑部分’自身都是不自足的。如果我们仅仅只关注后面的‘表疑部分’,那么,势必从形式、语义、语气、语调上,人为地割裂了现代汉语附加问句前后两构块之间的外在与内在的紧密联系。”最终,作者明确给出了这样一个清晰的定义:“所谓‘附加问句’,是指在非疑问句后面附加上一定的‘表疑部分’,如‘是不是’、‘好不好’等,而具有特定语用功能的疑问句。它由两个基本的语块组成——前面的小句或句子(S)和后面附加的‘表疑部分’(以‘X不X’为代表)。‘表疑部分’不能独立存在,其‘问域’指向前面的小句或句子,且发问人在发问时对发问的内容已有一定的了解,对答案怀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疑部分’的附属性和整个附加问句的特定功能性是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两个基本特点。”我认为,这样的概念界定是具有逻辑周延性的,也是具有科学性的。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应该是对所研究对象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识。能够做到这一步,大致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作者对“附加问句”做出上述清晰的定义,消除了长期以来汉语语言学界对于“附加问句”的模糊认识,廓清了命名这一语言现象的概念术语的纠葛,这已是本书成功的一半,是对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研究的一个理论贡献。
孔子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我认为,做学术研究特别是语言研究,除了事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与相关理论的学习、做好充分的语料准备工作以外,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研究路径的正确,才能保证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靠性与科学性。作者闫亚平深谙这一道理,在研究现代汉语附加问句这一课题时,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北大语料库》之《现代汉语语料库》《媒体语言语料库》和14部戏剧、37部长篇小说等为语料基础,对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基本句法形式进行了充分描写。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对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归纳。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理论,首次将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区分为“人际沟通互动功能”和“语篇连贯功能”两个方面。明确指出,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人际沟通互动功能”为“求取核实、认同,希求应允,增强互动和调节表述力度”;而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篇连贯功能”,则有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衔接方面,主要为标志话轮结束、润滑话轮以及当前发话人用来索取话轮和启动话轮等;在内容连贯方面,则主要为设立话题、友好打开会话局面,推进话题、促进会话向前,转换或相对转换话题、推动会话进程等。除此,作者还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也会随着前面小句或句子的语义类型、“表疑部分”中“X”的语义性质以及交际双方权势的不同、身份地位的高低、性别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的表现。作者的这些结论,由于是建立在扎实而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之上,是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得出的,因而,就显得相当具有说服力,能够成为信而有征的一家之言。
对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科学的定性研究与足量的定量分析来得出结论,考验的是作者学术研究的基本功,考察的是作者学术研究的谨严程度。而对现代汉语附加问句语用功能的生成动因的阐释,体现的则是作者的理论水平。一般来说,汉语语言学研究者都擅长在前一方面下功夫,而怯于(或曰短于)在后一方面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擅长语料排列与现象描写,说得出“当然”,却不擅长对所描写的语言现象进行理论阐释,说不出“所以然”。令人欣喜的是,作者闫亚平的这部学术专著在“当然”的描写与“所以然”的阐释方面都做得很好,可谓二美兼具,确实值得称道。比方说,本书第六章第一节中对“现代汉语附加问句多样‘人际功能’生成的语用动因”的论述,就鲜明地突显了作者的理论水平。作者认为,“无论是表达求取核实、希求应允,还是表达寻求认同、增强互动和调节表述力度,现代汉语附加问句通过提问的形式,不仅可以大大弱化前面小句或句子的语用力和肯定性,不强加于人,又可以给听话人留下一定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至少在话语形式上把话语的最后决定权、主动权交给了听话人,以充分照顾到听话人的面子与情感,有效保留住了听话人的面子和独立人格,尽可能减少了话语中可能的冲撞与冲突。既避免了强加于人,又积极寻求双方的一致和互动,有效维护了听话人的面子和形象,大大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可见,无论就积极礼貌,还是消极礼貌来说,现代汉语附加问句不愧是日常言语交际中一种显著而有效的礼貌策略的实现形式,对促进交际双方友好交谈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功用。”应该说,这样的理论阐释在一般的汉语语法或修辞学论著中是难得一见的。特别是在年轻学者的论著中,更是不易见到这种理论上“有所作为”的努力。但是,我们在闫亚平的这部专著中看到了,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欣喜的。然而,欣喜还不止于此。作者接下来还有更深入的理论阐释,她指出:“发话人通过附加问句来求取听话人的核实,不仅表现了发话人对自己所拥有信息的不十分确定,更意味着发话人认为听话人对信息的拥有程度更高,意味着发话人认为听话人拥有更多、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更拥有决定权和发言权,处在比自己更高的权势地位上,这本身就是对听话人恭敬、尊重和礼貌的显著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在会话中,发话人(尤其是作为主持人的发话人),经常通过附加问句来设立话题,友好、礼貌地打开会话局面,诱发一系列后续话轮的产生,推动会话的顺利向前。”如果读者读到这里,认为作者的理论阐释应该算是完满了,那就错了。事实上,接下来还有更进一步的理论阐释。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再引述了,请读者自己披阅全书,相信定能惊喜连连,认同我在多年前对作者理论水平的判断。
行文至此,我既有欣喜,也有感慨。欣喜的是,作者闫亚平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写出这样高水准的学术专著,汉语语言学界从此又添一位生力军,这让我看到了汉语语言学的希望。感慨的是,现今青年学人既能坐住冷板凳,甘于做扎实细致的语言事实与现象的描写工作,又能勤于思考,勇于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有所作为的,实在是太少,让人不免对中国语言学的未来产生忧虑。但愿像闫亚平这样执著于汉语语言学研究的青年学人越来越多,但愿全国多一些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一样热心扶植青年学人的机构。

吴礼权2017年4月22日写于复旦园
ISBN9787208148642,720814864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闫亚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