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是剑桥“思维能力评估”测试的推荐用书。作为修订多次的教学用书,其体系周整,版块多样化,擅长使用案例引导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中同步展开练习,掌握基础和进阶思维技能。本书语言平实,可读性强,每一理论块都限制在一定篇幅内,通过简单而重要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用精炼的文字阐释重要理论内容。本书的案例涉及大众媒体、心理学、商业、校园、写作等等,展现了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日常运用场景。
作者简介
乔尔·卢迪诺(Joel Rudinow),哲学博士,曾在加拿大韦仕敦大学、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美国索诺马州立大学担任教授职务,现任美国圣罗莎初级学院哲学系主任。
文森特·巴里(Vincent E. Barry),在美国贝克斯菲尔德学院担任哲学教授三十多年,出版多部哲学著作。
目录
丛书总序/ iii
前言/ xvii
第1单元基础知识/ 1
第1章批判性思维/ 3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 4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11
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15
展望未来:问题与争议 / 34
词汇表 / 43
附加练习 / 44
注释 / 46
第2章语言/ 47
什么是语言? / 48
语言的功能 / 49
语言中的意义 / 54
定义 / 59
词汇表 / 79
附加练习 / 80
注释 / 85
第2单元 论证:理性评议的基本媒介/ 87
第3章论证/ 89
论证识别 / 91
论证分析 / 94
词汇表 / 104
附加练习 / 105
注释 / 109
第4章论证分析Ⅰ:描述论证结构/ 111
论证分析的目标 / 111
基本方法 / 113
画图 / 115
投影图 / 117
中级挑战 / 121
词汇表 / 135
附加练习 / 136
注释 / 140
第5章论证分析Ⅱ:转述论证/ 142
转述 / 142
高级应用 / 148
附加练习 / 150
注释 / 154
第3单元 演绎推理/ 155
第6章评价演绎论证Ⅰ:范畴逻辑/ 157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 158
论证形式 / 161
范畴逻辑 / 172
术语表 / 193
附加练习 / 194
第7章评价演绎论证Ⅱ:真值函数逻辑/ 199
逻辑运算符的真值函数分析 / 200
论证形式 / 207
用真值表测试有效性 / 219
术语表 / 223
附加练习 / 225
注释 / 228
第4单元 归纳推理/ 229
第8章评价归纳论证Ⅰ:概括和类比/ 231
评估归纳强度 / 232
类比推理 / 238
词汇表 / 251
附加练习 / 252
注释 / 257
第9章评价归纳论证Ⅱ:假言推理和举证责任/ 259
推定与举证责任 / 260
假言推理 / 262
因果推理 / 272
词汇表 / 279
附加练习 / 280
注释 / 283
第5单元 评价整个论证/ 285
第10章评价前提:不证自明、一致性与间接证明/ 287
必然真理 / 289
未定主张 / 292
超越不证自明 / 298
词汇表 / 302
附加练习 / 302
注释 / 306
第11章非形式谬误Ⅰ:假设、语言、相关性与权威/ 307
谬误的假设 / 308
语言谬误 / 312
相关谬误 / 329
诉诸权威谬误 / 351
词汇表 / 356
附加练习 / 358
注释 / 361
第12章非形式谬误Ⅱ:归纳推理/ 364
民意调查、或然性和统计学 / 365
类比和举证责任 / 371
因果关系 / 373
最后的提醒 / 379
词汇表 / 382
附加练习 / 383
注释 / 388
第13章捍卫你的立场:论证写作/ 389
意识和参与 / 390
问题陈述 / 391
研究和媒体 / 393
主旨句 / 401
论证设计 / 402
自我表达 / 405
词汇表 / 410
附加练习 / 410
注释 / 411
附录 部分练习的答案和提示 / 412
附录 专题清单 / 418
索引 / 425
译者后记 / 433
序言
迈向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作为21世纪技能核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
21世纪以来,国际上出现了21世纪技能导向的教育改革运动,越来越多地从重视基础性读写算的“3R”技能(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转向重视面向所有人的高阶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的“4C”技能(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以应对全球竞争、人工智能和知识社会带来的迫切挑战。作为21世纪技能核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日益被认为是21世纪个体生存力、社会创新力、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以及个体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也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21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后现代诸种思考如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批判主义,并未产生一种后现代社会。“柏林墙的倒塌”反而预告了现代性的全球扩展。这种全球扩展又进一步受到全球贸易和技术进步特别是数字革命的推进,从而产生了一种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一种新的现代化形式。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推动了以21世纪技能为导向的全球教育改革运动。知识经济正在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对技能水平的要求。在工业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迅速扩张,劳动力市场需求也相应发生改变,对劳动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扩展,又迫使各国革新和提升自己的劳动力培养水平,以维持和改善其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相对位置。未来劳动力水平成为了各国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关注。各国在全球性PISA测试中排名的焦虑,就是其表现之一。因此,OECD指出,个人和社会在21世纪的生存法则就是掌握21世纪技能。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3R技能已经不能胜任新时代的要求了。于是,自21世纪以来,很多工业国家和国际组织不断推出不同版本的21世纪技能框架,并由此形成了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运动。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环球教育中心(Center for Universal Education at Brookings)2016年对113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做的调查,与过去相比,在全球范围内,正规教育越来越强调发展学生广泛的技能(超越传统学科知识)。
很多国家或组织制定了21世纪技能框架,界定本国或组织所认可的21世纪最为重要的技能或能力,来引领学校变革和课程教学变革。各国的21世纪技能框架虽然彼此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三个部分:4C技能;ICT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基本上具有三个主要特征:横向的或通用的,不与特定的领域直接联系,但与很多领域相关;多维度的,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与高阶技能和行为相关,涉及应对复杂问题和突发情况的能力。[ ]从国际教育史来看,这些技能中具有革命性的部分就是4C技能。因此,我们还可以把21世纪技能改革运动理解为从21世纪之前的知识性和基础性的3R运动变革为21世纪技能性和高阶性的4C运动。
作为高阶技能的4C,正是全球知识经济时代所迫切需要的技能。2012年,全球最大的管理教育机构即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进行了一项针对关键技能的调查(AMA 2012 Critical Skills Survey),在被调查的768位企业管理者中,有90%以上的管理者认为4C技能最重要或重要(表1)。当技术越来越聪明时,作为人的独特的4C技能变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其中,批判性思维技能最重要。
表1. 认为4C技能对企业发展最重要或重要的企业管理者比例[ ]
4C技能 百分比
批判性思维技能 97.2%
沟通技能 95.5%
合作技能 93%
创造力和创新技能 91.6%
批判性思维技能居于21世纪技能的核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21世纪技能框架的核心是作为道德成熟和理智成熟的个体为自己思考并承担起自己的学习和行动责任的能力,这种“自我反思”是自主性、互动地使用技术以及在异文化中交流三个组成部分的共同核心或更高阶的部分。在美国的21世纪技能框架中,“生活与职业技能”就是个体要适应多种不同的角色和职责,要在具有模糊、多变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必然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反思的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的核心是个体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能;在“学习与创新技能”的4C技能中,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沟通与合作。在对各国21世纪技能框架的进一步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批判性思维技能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上(表2)。
表2. 21世纪技能重要性排序图[ ]
美国教育战略家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提出21世纪的“七大生存技能”(Seven Survival Skills),同样把批判性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1.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2.合作与领导力;3.机敏与应变力;4.首创精神与企业家精神;5.有效的书面与口头沟通能力;6.信息的获取与分析;7.好奇心与想象力。瓦格纳这份源于商业领袖、政治家、学者、教育家所提出的21世纪技能清单,显示了他们担心21世纪的学生“不会思考”。[ ]
在不断走向计算机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对人知识习得数量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仅靠积累大量知识难以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难以培养创新人才,只有知识不会思考的人脑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没有思考和高阶技能,知识只是死的知识、惰性的知识,要成为活的知识,要导向知识的深层理解、善于思考并在新情境中使用知识,就必须导向高阶技能,导向批判性思维。这样一种超越基础知识、培养高阶技能的转向,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范式和课程领导范式的变革。[ ]
因此,美国教育研究机构“课程重构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 CCR)对美国面向2030年的课程变革做了细致规划,提出从四个维度即知识、技能、品格和元学习来重构面向2030年的美国课程。知识维度强调要更加针对地与真实世界相关,以提升思考的基础和现实性;技能维度着重发展以4C为核心的21世纪技能;品格维度强调从价值观和信念来帮助学习者做决策;元学习维度包含元认知和成长型思维,强调对学习的反思性的调控。[ ]这四个维度课程的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维。
相应地,21世纪技能的教学和评价也是以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比如美国的21世纪学习示范学校(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Exemplar Schools)使用“21世纪技能”量表来监控和评价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表3)。该量表既是教学工具,也是评价工具。教学主要是基于项目式学习,评价任务力求让学生的推理和思维可见。在21世纪技能中,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和决策紧密相关,学习者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规划学习与研究、管理项目、解决问题和做出明智决策。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和创造力的前提,沟通与合作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表3.“21世纪技能”评价量表
21世纪技能 熟练 基本 新手 计分
批判性思维技能 在评价、分析与综合方面持续展示多种技能 经常应用批判性思维 发展多种批判性思维技能 在评价和分析方面,存在困难
问题解决技能 准确确定解决问题的顺序,在多种情境中应用问题解决技能 通常能以考虑周到的顺序解决问题 能够识别各部分问题,但需要得到帮助才能解决问题 感到跟随问题解决步骤和得出答案具有挑战性
创造力和创新技能 始终在项目中展示灵活性和原创性,提出很多新问题和做事的方法 通过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和观点,学生可以创造新事物 喜欢创造性地思考,但有时不能提出很多新观点 自己很难提出新的和原创性的观点
沟通与合作技能 当与他人分享观点以及合作学习时,会很激动,参与感强 是一个很好的团队成员——倾听他人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解释得很清楚 喜欢成为团队的一部分,但遇到太多不同观点或他人不认同某一观点时,会很困惑 有时很难与他人合作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做事
评论 总分
批判性思维技能成为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运动的核心,不仅有着其所强调的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意义,同时也在显示,从人类批判精神的发展史来看,这种核心恰恰也是人的更高发展的核心,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普遍提高。
二、迈向理性的普遍使用:批判性思维精神史的考察
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源泉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苏格拉底的教学实践。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批判的生活是不值得生活的。他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去追问别人所主张的信条,他发现,即使那些权威所声称的信条,也有很多证据不充分、思维不清晰和逻辑不一致性。苏格拉底之后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怀疑主义者都强调系统且理性的思考,借以超越表象,探讨事物表面之下更为深层的现实。
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学者,开始对宗教、艺术、社会、人性、法律和自由进行批判性思考。其中明确探讨理智误用的是培根于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该书可以被视为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本教科书。……。因此,学问和知识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在他看来,学问受到轻蔑有三种原因:宗教狂热和猜忌;政治傲慢;学者本身的错误和不成熟。
笛卡尔于1628年写成的《指导心灵的规则》,可以被认为是第二本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他强调直觉和演绎是人类理性的运用方式……。思维要清晰和精确,思考的每个部分都需要进行质疑和检验。
托马斯﹒莫尔在其《乌托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模式,认为现存世界的每个领域都要受到批判。霍布斯认为每个事物都应该基于证据和理性来进行阐释。洛克则强调为了捍卫人的基本权利,政府应该接受其公民的理性批判。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认为,所有的权威都必须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检验,一切都必须经由理性的称量,并在理性的法庭面前寻求自己的合法性。
波义耳的《怀疑派的化学家》批判了之前的化学理论,把化学从炼金术中脱离开来,使之成为一门科学。之后,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以及牛顿都批判了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强调明智的、基于细心收集证据的推理。
在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经济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则指向了理性自身。随后的19世纪,马克思开始批判性思考资本主义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批判。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把批判性思维应用于人类文化史和生物生命的基础。弗洛伊德把批判性思维应用到人的无意识领域。
20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W. Sumner)于1906年出版了关于社会学人类学基础的研究成果——《民俗论》,记述了人类思考中的社会中心倾向以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灌输的工具。他发现,学校按照一个模式来培养所有学生,使所有学生接受所谓的正统观念,而这些正统观念充满了大量的错误、一知半解和肤浅的概括,因此,要对任何被接受的信条和主张进行检验和验证,以发现它们是否符合现实。萨姆纳进而指出,批判能力是教育的产品,是一种精神的习惯和力量,是人类福祉的基本条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良好批判能力的公民。[ ]
杜威在其1910年出版的《我们如何思考》中深入地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和教育过程的关系,把它界定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其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按照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来界定教学过程,把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密切联系起来。杜威在其1938年的《逻辑:探究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工具主义的批判性思维观,即探究观。第一,探究是一种有机体的成长行为和生存行为,是有机体与环境互动的根本方式及工具。第二,探究不是盲目和随意的,而是一种受控的或定向的、带有逻辑性的转变,从一种不确定的情境转向一种其成分的差异和关系都是确定的情境,从而把初始情境的各要素转换为统一的整体。第三,这种为达到某种结果的有控制的探究努力,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常识探究,也包括科学探究。第四,探究的逻辑并非一种超越性和先验性的工具,而是在各类探究行为中所产生的并不断发展的工具,是可以改善和发展的,具有人为性和契约性。逻辑探究的结果,即作为“有根据的可断言性”的知识,也是动态的、过程的,也具有工具性。
从这个角度,杜威把民主作为一种联合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联合的反省思维。民主是一种理智保障,保障个体和群体的经验交流和经验开放。因此,民主的程度的标准,也就是保障反省思维的标准:“群体内成员有意识地分享的利益是否丰富和多样”,“与其他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何种程度的充分和自由”。形成反省和探究的共同体,是杜威终身的教育和社会理想。[ ]
杜威之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批判性思维还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实践贡献较大的学者有恩尼斯(Robert Ennis)、麦克佩克(John McPeck)、保罗(Richard Paul)、谢夫勒(Israel Scheffler)和西格尔( Harvey Siegel)等。在这些人的推动下,批判性思维研究及培养在美国获得长足进展。
在1970-1997年期间,美国出现了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研究和实践上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主要由哲学家主导,专注于逻辑、论证和推理,批判性思维被发展为一个独立领域,并出现了以批判性思维理念为基础的考试模式。不过,这个时期主要从相对狭隘和技术的角度来看待推理和逻辑,忽视了逻辑的广阔运用。第二次浪潮出现在80年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批判性思维,并形成了松散的群体。有从认知心理学、批判教育学和女性主义来研究批判性思维,也有从生物学、商业和护理等角度来研究和实践批判性思维,并探讨了被第一次浪潮所忽视的要素:情感、直觉、想象和创造力。总的来说,第二次浪潮要比第一次更加综合,更多从传统的逻辑和修辞之外来看批判性思维。但由于缺乏共享的智力传统,第二次浪潮呈现出一种模糊的综合性,比较松散,不够整合,不够一致,也不够深入和严谨。但是,有关批判性思维的会议和倡议文件最终促使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发展。其中在高等教育层面尤为显著,很多大学开始增设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课。而在中小学,美国部分州的教育部门开始将批判性思维纳入到课程框架中,教师也开始修改他们的教学计划。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和培训项目成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
第三次浪潮开始于90年代,试图超越严谨而不综合的第一次浪潮与综合而不严谨的第二次浪潮,尽管真正的理论建树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出版的一项关于批判性思维专家共识的研究。来自教育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46位专家基于量化研究方法,从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两方面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理论建构,达成了有关批判性思维的专家共识。他们认为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有目的的、自我调整的判断,这种判断是理解、分析、评价和推理的结果,也是基于证据、概念、标准和情境的考虑而得出的。在此以后,批判性思维的专家与学校的教师合作开展了很多研究项目,批判性思维研究的重心下移逐渐成为90年代后的主流。[ ]
这里可以把新世纪以来21世纪技能改革运动对批判性思维的强调视为第四次浪潮。不过,这一次主要是从经济竞争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把批判性思维技能视为21世纪个体生存和社会繁荣的第一技能,并把它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因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一直是人类进程的基本部分,至少在不同社会的精英阶层的教育中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批判性思维这个21世纪技能同时也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于公元前3世纪所提出的技能。当然,不同的是,今天的思维技能更加具有跨学科性、多维性、合作性和高阶性,并且是对每个人的要求。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已不再是偶然的、附带的教育和教学的点缀,而必须成为我们教育体系中普遍的刻意行为。如果要致力于更加公平和有效的教育,那么,我们就必须普遍教授儿童如何去思考,帮助所有儿童去习得批判性思维技能。也就是说,在柏拉图时代,作为精英阶层的“奢侈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在21世纪的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走向每个人。
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满足于像畜类那样吃饱饭,还要求富有尊严的和创造性的劳动和生活,人类必然会克服其所经历的异化,迈向自由的境界。在康德看来,人的自由其核心是精神的自由,使用理性的自由。人……,其自然禀赋的目的在于使用其理性;其自然禀赋将会充分地发展出来,这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 ]相反,人类若是也像他们所畜牧的羊群那样温顺驯良,羞于或怯于使用自己的大脑,就难以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出比自己家畜的生活更大的价值来。在当今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技能作为21世纪第一技能意味着理性的普遍使用,意味着人的自由和高贵的更高发展。
毫无疑问,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帮助个体娴于批判思考,善于收集、分析、总结和评价信息,同时能够辨别和鉴别错误信息、自己的固执片面、所属社会和文化中不自觉的狭隘和偏见以及政治集团故意的意识形态烟雾,那么,在今天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在这个流动的、不确定的时代,在这个日益复杂、日益多元以及日益令人困惑的世界里,他们就会拥有一双慧眼来把这个世界来看个清楚明白,去过一种属于自己的明智的幸福生活,并能理智和明智地促进共同体、社会、国家和全球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连家庭主妇也不禁轻轻地自问,“我到底该买什么呢?”
毫无疑问,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被视为21世纪成功地生活、成功地工作的第一技能,并被纳入到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毫无疑问,那些还不重视批判性思维、没有把它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国家,包括中国,应该认真地对待它,思考它,以自己的方式跟随这一浩浩荡荡的潮流,提升其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提升人之作为人的高贵性,实现大自然隐蔽的计划。
三、服务国家战略:批判性思维技能应该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21世纪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外向,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战略已深度融入世界及其全球化进程之中。但是,这种外向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人才的保障,如特别需要“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人才”、“国际组织人才”、“优秀来华留学生”、“国别问题研究人才”等五类人才。因此,外向的国家发展战略必然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与国际接轨,把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因为批判性思维技能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标志和指标。
但是,我国当前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规避中等发达陷阱、迈向世界甚至领导世界等战略尝试,遭遇到国内创新和创造力不足的不利局面,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还不能满足党和国家战略大局的需求。PISA测试显示,上海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合作性问题解决技能等高阶技能方面存在着不足,在问题解决的计划性和彻底性方面与欧美学生存在着差距,在真实性学习体验方面也比较贫乏。[ ]而且,PISA的数据还表明,同样数量的学生,在具有较高问题解决技能的人数方面,上海也相对较少。[ ]显然,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没有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高阶技能,没有培养数量众多的具有高阶技能的学生。近14亿的人口中蕴藏着数量庞大的高创造力和高智商的人群,但我们没有教育好我们这些最优秀的孩子,且不说培养每个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与美国相比,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把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并贯穿到学科学习之中。我们的课程、课本、教学和评价仍然集中于传统的知识层面。在美任职的华人教授赵勇认为,中国教育界强调学习知识,美国教育强调学习思考。他极力推崇美国教育,认为中国教育泯灭了孩子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 ]
对此,尽管自近代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尝试引进西方的技术、科学和民主来改造我们的对批判性思维不太友好的文化传统,但取得的效果有限。即使是今天,有力者霸道威吓、好勇斗狠以及无力者狭隘偏执、呼天抢地的逻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很少有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很少有良好的论证、说理和倾听,政府决策以及决策的实施,也很少有充分的论证和评估。
随着中国的逐渐崛起,人们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德先生和赛先生,还需要逻先生(logic,即逻辑)。没有批判性思维,民主和科学也很难真正推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很难在中国立足。因为民主和科学,实际上就是理性反思的事业。民主需要温和、理性和开放的公民,科学需要质疑和探究精神。
但是强调“教育即思考”的教育改革,总是遭受来自我们传统中“教育即道德”、“教育即知识”的阻碍和质疑。“教育即道德”的传统认为,教育是培养一种仁厚深沉的德性,强调教育即思考会把道德变成算计,培养出琐碎的斤斤计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即知识”的传统认为,教育首先是学习知识,特别是扎实的系统的知识,强调教育即思考会导致表面热闹、实际上“搞乱课堂”、什么都学不到的结果。
这两种观点都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的误解,也并未看到,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道德必然需要源于理性思考,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知识并不自动迈向思考,而且,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作为目标,知识会得到大量积聚、评估和使用,成为真正的活的知识。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要求4C与3R整合起来,不是不强调知识,而是强调超越知识,培养技能。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深层次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解,否则谈不上去理解和思考一个问题。但是,我们更要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是培养物理学家和文学家,而更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技能从而致力于文化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公民,进而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探究的共同体、创新的共同体和致力于人的更高发展的共同体。
因此,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来说,需要把批判性思维纳入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依据这个核心,也就是说,依据思考品质和理性精神来改革我们的“教育即知识”、“教育即道德”的教育传统,把知识、思考和道德以思考为中心统一起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之路。
有些人出于意识形态安全和保护中国固有文化的角度,对于学校教育转向批判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在公共领域的运用抱有疑虑,甚至敌意。对此,我们要认识到,同时历史也多次证明,不经过理性探讨和确认来捍卫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文化特色的防护堤是虚假的、脆弱的,也容易被攻破。在一个数字化、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必然要走出、实际上我们已经走出去,我们必然要遭遇对手,必然要卷入世界之中,与世界竞争,进行伟大的搏斗,提升我们的竞争地位,因此,我们只有跟随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运动的浪潮,结合自身的特点,勇敢地把批判性思维纳入到教育改革的核心,才能建构真实的理性的防护堤。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教学生知识”和“教学生思考”是两种不同的应对世界的教育策略,前者指向很少变化的依靠常规运转的社会,而后者则指向应对不确定的高度变化的世界。根据一项针对批判性思维的元分析表明,当批判性思维作为特定课程内容中一个独立领域来教授时,会产生最大的学习效果,但如果只是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的副产品”来教授的话,则会产生最小的效果。[ ]因而,有目的地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被看作是教会学生使用该技能的最强有力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技能应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而不是副产品。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倡导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但如果在学校之外得不到锻炼和使用的话,就会成为“屠龙之技”,并逐渐丧失。如果批判性思维的每次使用都给个体带来不利的结果,个体就会选择消极顺从的人生策略。一个强大的中国和中国教育需要扎根于新文化,否则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土壤,得不到滋养,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和舞台。
我们要从战略上认真对待和决然转向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中国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取决于每个人、每个人的大脑和思考技能。培养理性、仁爱和力行的国民是中国梦的基石。我们要信任大脑的理性使用。任性的决策与呼天抢地的申诉方式,才是中国梦的最大障碍。
同时,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我们要有更大理论气度和人类情怀,去把批判性思维技能视为个体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发展每一个人自由发展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实现《共产党宣言》所憧憬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人类理想。
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勇敢地把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德性转化理智德性,把学习知识提升为学习思维。就目前而言,这几点是必要的:1.确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体性和各年级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计划,开设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2.加强课程的理性思维品质,探讨并强调学科和跨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3.增加探究性教学方式,把发展工具性和解放性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落实到每次的教学之中;4.把高阶思维能力作为学习评价的重点;5.建立不同观点、甚至错误受到欢迎的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6.利用现代技术,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的发展;7.教师教育中加强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师要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人,并能够示范和引领这一技能的发展。这些措施不是忽视德性和忽视知识的教育改革,知识和道德会在思考中得到增值和提升,并进而提升我们的全球竞争力,推动建立一个正义和包容的世界。
四、结语:关于本译丛
是的,关于批判性思维,我们已经谈论很多了,但是,它被谈论的程度还不够深,被谈论的范围还不够广;是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批判性思维,但批判性思维并不发达,并未受到很好地推崇和探讨,更没有被宣称为人的高贵和尊严之处;是的,市场上已经有不少批判性思维的书籍了,但还不够多,不够全面,更没有专门应对21世纪教育变革以及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运动,没有专门指向教育变革和中小学教育教育变革。
本译丛所选5本图书主要面向广大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具有实用性、简易性和案例性,避免过于理论化和形式逻辑化;第二,强调相对系统性和前沿性,不仅涉及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而且还涉及其与沟通、合作、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也就是全球21世纪教育改革所推崇的4C的关系。五本图书的主题分别如下:
五本图书的主题分别如下:
第一本号召进行批判性思维(号召批判性思维:Invita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本书是剑桥思维技能测试的推荐用书。在网络时代,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门槛大为降低,我们身边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少人因此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颠倒黑白、是非不分。本书号召人们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时事讨论、大众媒体、有效写作和问题解决中。本书将会教你如何辨别、分析、评价和构建论证,如何将论证用于理性说服。本书有一个配套的网站,里面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工具和具有互动性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你记住重要的概念,而且学会如何运用它们。
第二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实用指南(批判性思维实用指南:决定该做什么和相信什么:A Practical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Deciding What to Do and Believe)。
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职业生涯中,学会批判地思考该相信什么和做什么对于我们取得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为止,大部分同类书籍关注的都是批判性思维在哲学领域的形式运用,而本书去掉了繁琐的逻辑符号,以一种更宽广的视角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方法和标准,提供了定义、分析和评价证据和论证的实用策略。同时,它建立了一个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框架,这个思维框架几乎可以运用到所有实践领域中,无论是你的专业学习,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
第三本探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Thinking Skills: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本书是剑桥思维技能测试的指定教材,涵盖了剑桥AS和A level考试大纲的所有评价目标和内容,同时还适用于BMAT和TSA等入学考试。本书谈论的是高阶思维技能,并以剑桥思维技能测试的两部分为基本框架——批判性思维关注的是分析、评价和构建论证,主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问题解决关注的是筛选信息、寻找解决步骤和相似性,多以数学题的形式出现。虽有不同的形式,但两者都是基于逻辑的运用。本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你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成为有效的思考者!
第四本探讨批判性思维与沟通、合作的关系(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理性在论证中的运用:Critic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Reason in Argument)
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都被认为是21世纪的核心技能之一。然而,批判性思维通常被认为具有对抗性,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真的是这样吗?本书将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提出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共向性论证模式,以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本书中,批判性思维被定义为一个以论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循环探究过程,与中国人所强调的中庸和辩证思维高度契合。透过本书,你可以学会如何在从日常对话到结构化辩论、学术写作等不同情境中,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和反驳。
第五本涉及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越思考越会思考: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Think More, Think Better)
本书是香港大学思维训练课程的教材。作为21世纪的核心技能之一,创造力被认为是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最后的领地。本书介绍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工具,它们可以使你的思考更加系统、逻辑和富有想象力。在本书中,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被认为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我们在问题情境中需要创造力将事物联系起来、生成新想法,同时也需要批判性思维去评价和改进这些想法。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那么创造力只能带来凭空臆造的荒诞;如果没有创造力,那么批判性思维只能带来逻辑堆砌的贫瘠!
这五本书所构成的译丛试图在国内率先探讨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并把它与问题解决技能、沟通技能、合作技能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联系起来,回应了从3R到4C的全球教育变革趋势,旨在倡导用富有思维品质的教育来建设教育强国、应对21世纪的挑战,帮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人最初研究批判教育学、教育哲学,今天转向知识论和批判性思维,算是追求一种“道”与“技”的结合。这不是“技进于道”,而是“道求于技”。解放性的“道”的事业,需要数据、证据和良好的论证的支撑。当我们确立了明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它的澄清、评估和落实。就教育而言,最迫切和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落实知识论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小译丛也有大关怀。这也是光华集团及刘子馨先生的卓见。当然,没有上海学林出版社的高度专业性的工作,无论是小译丛还是大关怀,也都无法落实。感谢段学俭先生的大力支持。
彭正梅
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2017年10月1日
本书是剑桥“思维能力评估”测试的推荐用书。作为修订多次的教学用书,其体系周整,版块多样化,擅长使用案例引导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中同步展开练习,掌握基础和进阶思维技能。本书语言平实,可读性强,每一理论块都限制在一定篇幅内,通过简单而重要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用精炼的文字阐释重要理论内容。本书的案例涉及大众媒体、心理学、商业、校园、写作等等,展现了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日常运用场景。
作者简介
乔尔·卢迪诺(Joel Rudinow),哲学博士,曾在加拿大韦仕敦大学、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美国索诺马州立大学担任教授职务,现任美国圣罗莎初级学院哲学系主任。
文森特·巴里(Vincent E. Barry),在美国贝克斯菲尔德学院担任哲学教授三十多年,出版多部哲学著作。
目录
丛书总序/ iii
前言/ xvii
第1单元基础知识/ 1
第1章批判性思维/ 3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 4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11
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15
展望未来:问题与争议 / 34
词汇表 / 43
附加练习 / 44
注释 / 46
第2章语言/ 47
什么是语言? / 48
语言的功能 / 49
语言中的意义 / 54
定义 / 59
词汇表 / 79
附加练习 / 80
注释 / 85
第2单元 论证:理性评议的基本媒介/ 87
第3章论证/ 89
论证识别 / 91
论证分析 / 94
词汇表 / 104
附加练习 / 105
注释 / 109
第4章论证分析Ⅰ:描述论证结构/ 111
论证分析的目标 / 111
基本方法 / 113
画图 / 115
投影图 / 117
中级挑战 / 121
词汇表 / 135
附加练习 / 136
注释 / 140
第5章论证分析Ⅱ:转述论证/ 142
转述 / 142
高级应用 / 148
附加练习 / 150
注释 / 154
第3单元 演绎推理/ 155
第6章评价演绎论证Ⅰ:范畴逻辑/ 157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 158
论证形式 / 161
范畴逻辑 / 172
术语表 / 193
附加练习 / 194
第7章评价演绎论证Ⅱ:真值函数逻辑/ 199
逻辑运算符的真值函数分析 / 200
论证形式 / 207
用真值表测试有效性 / 219
术语表 / 223
附加练习 / 225
注释 / 228
第4单元 归纳推理/ 229
第8章评价归纳论证Ⅰ:概括和类比/ 231
评估归纳强度 / 232
类比推理 / 238
词汇表 / 251
附加练习 / 252
注释 / 257
第9章评价归纳论证Ⅱ:假言推理和举证责任/ 259
推定与举证责任 / 260
假言推理 / 262
因果推理 / 272
词汇表 / 279
附加练习 / 280
注释 / 283
第5单元 评价整个论证/ 285
第10章评价前提:不证自明、一致性与间接证明/ 287
必然真理 / 289
未定主张 / 292
超越不证自明 / 298
词汇表 / 302
附加练习 / 302
注释 / 306
第11章非形式谬误Ⅰ:假设、语言、相关性与权威/ 307
谬误的假设 / 308
语言谬误 / 312
相关谬误 / 329
诉诸权威谬误 / 351
词汇表 / 356
附加练习 / 358
注释 / 361
第12章非形式谬误Ⅱ:归纳推理/ 364
民意调查、或然性和统计学 / 365
类比和举证责任 / 371
因果关系 / 373
最后的提醒 / 379
词汇表 / 382
附加练习 / 383
注释 / 388
第13章捍卫你的立场:论证写作/ 389
意识和参与 / 390
问题陈述 / 391
研究和媒体 / 393
主旨句 / 401
论证设计 / 402
自我表达 / 405
词汇表 / 410
附加练习 / 410
注释 / 411
附录 部分练习的答案和提示 / 412
附录 专题清单 / 418
索引 / 425
译者后记 / 433
序言
迈向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作为21世纪技能核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
21世纪以来,国际上出现了21世纪技能导向的教育改革运动,越来越多地从重视基础性读写算的“3R”技能(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转向重视面向所有人的高阶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的“4C”技能(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以应对全球竞争、人工智能和知识社会带来的迫切挑战。作为21世纪技能核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日益被认为是21世纪个体生存力、社会创新力、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以及个体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也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21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后现代诸种思考如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批判主义,并未产生一种后现代社会。“柏林墙的倒塌”反而预告了现代性的全球扩展。这种全球扩展又进一步受到全球贸易和技术进步特别是数字革命的推进,从而产生了一种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一种新的现代化形式。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推动了以21世纪技能为导向的全球教育改革运动。知识经济正在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对技能水平的要求。在工业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迅速扩张,劳动力市场需求也相应发生改变,对劳动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扩展,又迫使各国革新和提升自己的劳动力培养水平,以维持和改善其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相对位置。未来劳动力水平成为了各国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关注。各国在全球性PISA测试中排名的焦虑,就是其表现之一。因此,OECD指出,个人和社会在21世纪的生存法则就是掌握21世纪技能。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3R技能已经不能胜任新时代的要求了。于是,自21世纪以来,很多工业国家和国际组织不断推出不同版本的21世纪技能框架,并由此形成了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运动。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环球教育中心(Center for Universal Education at Brookings)2016年对113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做的调查,与过去相比,在全球范围内,正规教育越来越强调发展学生广泛的技能(超越传统学科知识)。
很多国家或组织制定了21世纪技能框架,界定本国或组织所认可的21世纪最为重要的技能或能力,来引领学校变革和课程教学变革。各国的21世纪技能框架虽然彼此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三个部分:4C技能;ICT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基本上具有三个主要特征:横向的或通用的,不与特定的领域直接联系,但与很多领域相关;多维度的,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与高阶技能和行为相关,涉及应对复杂问题和突发情况的能力。[ ]从国际教育史来看,这些技能中具有革命性的部分就是4C技能。因此,我们还可以把21世纪技能改革运动理解为从21世纪之前的知识性和基础性的3R运动变革为21世纪技能性和高阶性的4C运动。
作为高阶技能的4C,正是全球知识经济时代所迫切需要的技能。2012年,全球最大的管理教育机构即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进行了一项针对关键技能的调查(AMA 2012 Critical Skills Survey),在被调查的768位企业管理者中,有90%以上的管理者认为4C技能最重要或重要(表1)。当技术越来越聪明时,作为人的独特的4C技能变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其中,批判性思维技能最重要。
表1. 认为4C技能对企业发展最重要或重要的企业管理者比例[ ]
4C技能 百分比
批判性思维技能 97.2%
沟通技能 95.5%
合作技能 93%
创造力和创新技能 91.6%
批判性思维技能居于21世纪技能的核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21世纪技能框架的核心是作为道德成熟和理智成熟的个体为自己思考并承担起自己的学习和行动责任的能力,这种“自我反思”是自主性、互动地使用技术以及在异文化中交流三个组成部分的共同核心或更高阶的部分。在美国的21世纪技能框架中,“生活与职业技能”就是个体要适应多种不同的角色和职责,要在具有模糊、多变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必然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反思的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的核心是个体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能;在“学习与创新技能”的4C技能中,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沟通与合作。在对各国21世纪技能框架的进一步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批判性思维技能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上(表2)。
表2. 21世纪技能重要性排序图[ ]
美国教育战略家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提出21世纪的“七大生存技能”(Seven Survival Skills),同样把批判性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1.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2.合作与领导力;3.机敏与应变力;4.首创精神与企业家精神;5.有效的书面与口头沟通能力;6.信息的获取与分析;7.好奇心与想象力。瓦格纳这份源于商业领袖、政治家、学者、教育家所提出的21世纪技能清单,显示了他们担心21世纪的学生“不会思考”。[ ]
在不断走向计算机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对人知识习得数量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仅靠积累大量知识难以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难以培养创新人才,只有知识不会思考的人脑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没有思考和高阶技能,知识只是死的知识、惰性的知识,要成为活的知识,要导向知识的深层理解、善于思考并在新情境中使用知识,就必须导向高阶技能,导向批判性思维。这样一种超越基础知识、培养高阶技能的转向,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范式和课程领导范式的变革。[ ]
因此,美国教育研究机构“课程重构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 CCR)对美国面向2030年的课程变革做了细致规划,提出从四个维度即知识、技能、品格和元学习来重构面向2030年的美国课程。知识维度强调要更加针对地与真实世界相关,以提升思考的基础和现实性;技能维度着重发展以4C为核心的21世纪技能;品格维度强调从价值观和信念来帮助学习者做决策;元学习维度包含元认知和成长型思维,强调对学习的反思性的调控。[ ]这四个维度课程的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维。
相应地,21世纪技能的教学和评价也是以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比如美国的21世纪学习示范学校(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Exemplar Schools)使用“21世纪技能”量表来监控和评价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表3)。该量表既是教学工具,也是评价工具。教学主要是基于项目式学习,评价任务力求让学生的推理和思维可见。在21世纪技能中,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和决策紧密相关,学习者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规划学习与研究、管理项目、解决问题和做出明智决策。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和创造力的前提,沟通与合作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表3.“21世纪技能”评价量表
21世纪技能 熟练 基本 新手 计分
批判性思维技能 在评价、分析与综合方面持续展示多种技能 经常应用批判性思维 发展多种批判性思维技能 在评价和分析方面,存在困难
问题解决技能 准确确定解决问题的顺序,在多种情境中应用问题解决技能 通常能以考虑周到的顺序解决问题 能够识别各部分问题,但需要得到帮助才能解决问题 感到跟随问题解决步骤和得出答案具有挑战性
创造力和创新技能 始终在项目中展示灵活性和原创性,提出很多新问题和做事的方法 通过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和观点,学生可以创造新事物 喜欢创造性地思考,但有时不能提出很多新观点 自己很难提出新的和原创性的观点
沟通与合作技能 当与他人分享观点以及合作学习时,会很激动,参与感强 是一个很好的团队成员——倾听他人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解释得很清楚 喜欢成为团队的一部分,但遇到太多不同观点或他人不认同某一观点时,会很困惑 有时很难与他人合作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做事
评论 总分
批判性思维技能成为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运动的核心,不仅有着其所强调的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意义,同时也在显示,从人类批判精神的发展史来看,这种核心恰恰也是人的更高发展的核心,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普遍提高。
二、迈向理性的普遍使用:批判性思维精神史的考察
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源泉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苏格拉底的教学实践。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批判的生活是不值得生活的。他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去追问别人所主张的信条,他发现,即使那些权威所声称的信条,也有很多证据不充分、思维不清晰和逻辑不一致性。苏格拉底之后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怀疑主义者都强调系统且理性的思考,借以超越表象,探讨事物表面之下更为深层的现实。
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学者,开始对宗教、艺术、社会、人性、法律和自由进行批判性思考。其中明确探讨理智误用的是培根于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该书可以被视为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本教科书。……。因此,学问和知识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在他看来,学问受到轻蔑有三种原因:宗教狂热和猜忌;政治傲慢;学者本身的错误和不成熟。
笛卡尔于1628年写成的《指导心灵的规则》,可以被认为是第二本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他强调直觉和演绎是人类理性的运用方式……。思维要清晰和精确,思考的每个部分都需要进行质疑和检验。
托马斯﹒莫尔在其《乌托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模式,认为现存世界的每个领域都要受到批判。霍布斯认为每个事物都应该基于证据和理性来进行阐释。洛克则强调为了捍卫人的基本权利,政府应该接受其公民的理性批判。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认为,所有的权威都必须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检验,一切都必须经由理性的称量,并在理性的法庭面前寻求自己的合法性。
波义耳的《怀疑派的化学家》批判了之前的化学理论,把化学从炼金术中脱离开来,使之成为一门科学。之后,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以及牛顿都批判了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强调明智的、基于细心收集证据的推理。
在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经济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则指向了理性自身。随后的19世纪,马克思开始批判性思考资本主义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批判。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把批判性思维应用于人类文化史和生物生命的基础。弗洛伊德把批判性思维应用到人的无意识领域。
20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W. Sumner)于1906年出版了关于社会学人类学基础的研究成果——《民俗论》,记述了人类思考中的社会中心倾向以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灌输的工具。他发现,学校按照一个模式来培养所有学生,使所有学生接受所谓的正统观念,而这些正统观念充满了大量的错误、一知半解和肤浅的概括,因此,要对任何被接受的信条和主张进行检验和验证,以发现它们是否符合现实。萨姆纳进而指出,批判能力是教育的产品,是一种精神的习惯和力量,是人类福祉的基本条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良好批判能力的公民。[ ]
杜威在其1910年出版的《我们如何思考》中深入地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和教育过程的关系,把它界定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其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按照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来界定教学过程,把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密切联系起来。杜威在其1938年的《逻辑:探究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工具主义的批判性思维观,即探究观。第一,探究是一种有机体的成长行为和生存行为,是有机体与环境互动的根本方式及工具。第二,探究不是盲目和随意的,而是一种受控的或定向的、带有逻辑性的转变,从一种不确定的情境转向一种其成分的差异和关系都是确定的情境,从而把初始情境的各要素转换为统一的整体。第三,这种为达到某种结果的有控制的探究努力,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常识探究,也包括科学探究。第四,探究的逻辑并非一种超越性和先验性的工具,而是在各类探究行为中所产生的并不断发展的工具,是可以改善和发展的,具有人为性和契约性。逻辑探究的结果,即作为“有根据的可断言性”的知识,也是动态的、过程的,也具有工具性。
从这个角度,杜威把民主作为一种联合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联合的反省思维。民主是一种理智保障,保障个体和群体的经验交流和经验开放。因此,民主的程度的标准,也就是保障反省思维的标准:“群体内成员有意识地分享的利益是否丰富和多样”,“与其他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何种程度的充分和自由”。形成反省和探究的共同体,是杜威终身的教育和社会理想。[ ]
杜威之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成为教育的基本目标,批判性思维还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实践贡献较大的学者有恩尼斯(Robert Ennis)、麦克佩克(John McPeck)、保罗(Richard Paul)、谢夫勒(Israel Scheffler)和西格尔( Harvey Siegel)等。在这些人的推动下,批判性思维研究及培养在美国获得长足进展。
在1970-1997年期间,美国出现了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研究和实践上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主要由哲学家主导,专注于逻辑、论证和推理,批判性思维被发展为一个独立领域,并出现了以批判性思维理念为基础的考试模式。不过,这个时期主要从相对狭隘和技术的角度来看待推理和逻辑,忽视了逻辑的广阔运用。第二次浪潮出现在80年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批判性思维,并形成了松散的群体。有从认知心理学、批判教育学和女性主义来研究批判性思维,也有从生物学、商业和护理等角度来研究和实践批判性思维,并探讨了被第一次浪潮所忽视的要素:情感、直觉、想象和创造力。总的来说,第二次浪潮要比第一次更加综合,更多从传统的逻辑和修辞之外来看批判性思维。但由于缺乏共享的智力传统,第二次浪潮呈现出一种模糊的综合性,比较松散,不够整合,不够一致,也不够深入和严谨。但是,有关批判性思维的会议和倡议文件最终促使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发展。其中在高等教育层面尤为显著,很多大学开始增设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课。而在中小学,美国部分州的教育部门开始将批判性思维纳入到课程框架中,教师也开始修改他们的教学计划。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和培训项目成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
第三次浪潮开始于90年代,试图超越严谨而不综合的第一次浪潮与综合而不严谨的第二次浪潮,尽管真正的理论建树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出版的一项关于批判性思维专家共识的研究。来自教育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46位专家基于量化研究方法,从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两方面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理论建构,达成了有关批判性思维的专家共识。他们认为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有目的的、自我调整的判断,这种判断是理解、分析、评价和推理的结果,也是基于证据、概念、标准和情境的考虑而得出的。在此以后,批判性思维的专家与学校的教师合作开展了很多研究项目,批判性思维研究的重心下移逐渐成为90年代后的主流。[ ]
这里可以把新世纪以来21世纪技能改革运动对批判性思维的强调视为第四次浪潮。不过,这一次主要是从经济竞争和技术发展的角度把批判性思维技能视为21世纪个体生存和社会繁荣的第一技能,并把它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因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一直是人类进程的基本部分,至少在不同社会的精英阶层的教育中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批判性思维这个21世纪技能同时也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于公元前3世纪所提出的技能。当然,不同的是,今天的思维技能更加具有跨学科性、多维性、合作性和高阶性,并且是对每个人的要求。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已不再是偶然的、附带的教育和教学的点缀,而必须成为我们教育体系中普遍的刻意行为。如果要致力于更加公平和有效的教育,那么,我们就必须普遍教授儿童如何去思考,帮助所有儿童去习得批判性思维技能。也就是说,在柏拉图时代,作为精英阶层的“奢侈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在21世纪的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走向每个人。
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满足于像畜类那样吃饱饭,还要求富有尊严的和创造性的劳动和生活,人类必然会克服其所经历的异化,迈向自由的境界。在康德看来,人的自由其核心是精神的自由,使用理性的自由。人……,其自然禀赋的目的在于使用其理性;其自然禀赋将会充分地发展出来,这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 ]相反,人类若是也像他们所畜牧的羊群那样温顺驯良,羞于或怯于使用自己的大脑,就难以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出比自己家畜的生活更大的价值来。在当今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技能作为21世纪第一技能意味着理性的普遍使用,意味着人的自由和高贵的更高发展。
毫无疑问,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帮助个体娴于批判思考,善于收集、分析、总结和评价信息,同时能够辨别和鉴别错误信息、自己的固执片面、所属社会和文化中不自觉的狭隘和偏见以及政治集团故意的意识形态烟雾,那么,在今天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在这个流动的、不确定的时代,在这个日益复杂、日益多元以及日益令人困惑的世界里,他们就会拥有一双慧眼来把这个世界来看个清楚明白,去过一种属于自己的明智的幸福生活,并能理智和明智地促进共同体、社会、国家和全球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连家庭主妇也不禁轻轻地自问,“我到底该买什么呢?”
毫无疑问,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被视为21世纪成功地生活、成功地工作的第一技能,并被纳入到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毫无疑问,那些还不重视批判性思维、没有把它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国家,包括中国,应该认真地对待它,思考它,以自己的方式跟随这一浩浩荡荡的潮流,提升其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提升人之作为人的高贵性,实现大自然隐蔽的计划。
三、服务国家战略:批判性思维技能应该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21世纪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外向,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战略已深度融入世界及其全球化进程之中。但是,这种外向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人才的保障,如特别需要“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人才”、“国际组织人才”、“优秀来华留学生”、“国别问题研究人才”等五类人才。因此,外向的国家发展战略必然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与国际接轨,把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因为批判性思维技能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标志和指标。
但是,我国当前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规避中等发达陷阱、迈向世界甚至领导世界等战略尝试,遭遇到国内创新和创造力不足的不利局面,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还不能满足党和国家战略大局的需求。PISA测试显示,上海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合作性问题解决技能等高阶技能方面存在着不足,在问题解决的计划性和彻底性方面与欧美学生存在着差距,在真实性学习体验方面也比较贫乏。[ ]而且,PISA的数据还表明,同样数量的学生,在具有较高问题解决技能的人数方面,上海也相对较少。[ ]显然,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没有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高阶技能,没有培养数量众多的具有高阶技能的学生。近14亿的人口中蕴藏着数量庞大的高创造力和高智商的人群,但我们没有教育好我们这些最优秀的孩子,且不说培养每个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与美国相比,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把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并贯穿到学科学习之中。我们的课程、课本、教学和评价仍然集中于传统的知识层面。在美任职的华人教授赵勇认为,中国教育界强调学习知识,美国教育强调学习思考。他极力推崇美国教育,认为中国教育泯灭了孩子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 ]
对此,尽管自近代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尝试引进西方的技术、科学和民主来改造我们的对批判性思维不太友好的文化传统,但取得的效果有限。即使是今天,有力者霸道威吓、好勇斗狠以及无力者狭隘偏执、呼天抢地的逻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很少有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很少有良好的论证、说理和倾听,政府决策以及决策的实施,也很少有充分的论证和评估。
随着中国的逐渐崛起,人们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德先生和赛先生,还需要逻先生(logic,即逻辑)。没有批判性思维,民主和科学也很难真正推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很难在中国立足。因为民主和科学,实际上就是理性反思的事业。民主需要温和、理性和开放的公民,科学需要质疑和探究精神。
但是强调“教育即思考”的教育改革,总是遭受来自我们传统中“教育即道德”、“教育即知识”的阻碍和质疑。“教育即道德”的传统认为,教育是培养一种仁厚深沉的德性,强调教育即思考会把道德变成算计,培养出琐碎的斤斤计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即知识”的传统认为,教育首先是学习知识,特别是扎实的系统的知识,强调教育即思考会导致表面热闹、实际上“搞乱课堂”、什么都学不到的结果。
这两种观点都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的误解,也并未看到,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道德必然需要源于理性思考,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知识并不自动迈向思考,而且,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作为目标,知识会得到大量积聚、评估和使用,成为真正的活的知识。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要求4C与3R整合起来,不是不强调知识,而是强调超越知识,培养技能。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深层次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解,否则谈不上去理解和思考一个问题。但是,我们更要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是培养物理学家和文学家,而更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技能从而致力于文化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公民,进而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探究的共同体、创新的共同体和致力于人的更高发展的共同体。
因此,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来说,需要把批判性思维纳入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依据这个核心,也就是说,依据思考品质和理性精神来改革我们的“教育即知识”、“教育即道德”的教育传统,把知识、思考和道德以思考为中心统一起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之路。
有些人出于意识形态安全和保护中国固有文化的角度,对于学校教育转向批判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在公共领域的运用抱有疑虑,甚至敌意。对此,我们要认识到,同时历史也多次证明,不经过理性探讨和确认来捍卫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文化特色的防护堤是虚假的、脆弱的,也容易被攻破。在一个数字化、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必然要走出、实际上我们已经走出去,我们必然要遭遇对手,必然要卷入世界之中,与世界竞争,进行伟大的搏斗,提升我们的竞争地位,因此,我们只有跟随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运动的浪潮,结合自身的特点,勇敢地把批判性思维纳入到教育改革的核心,才能建构真实的理性的防护堤。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教学生知识”和“教学生思考”是两种不同的应对世界的教育策略,前者指向很少变化的依靠常规运转的社会,而后者则指向应对不确定的高度变化的世界。根据一项针对批判性思维的元分析表明,当批判性思维作为特定课程内容中一个独立领域来教授时,会产生最大的学习效果,但如果只是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的副产品”来教授的话,则会产生最小的效果。[ ]因而,有目的地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被看作是教会学生使用该技能的最强有力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技能应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而不是副产品。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倡导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但如果在学校之外得不到锻炼和使用的话,就会成为“屠龙之技”,并逐渐丧失。如果批判性思维的每次使用都给个体带来不利的结果,个体就会选择消极顺从的人生策略。一个强大的中国和中国教育需要扎根于新文化,否则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土壤,得不到滋养,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和舞台。
我们要从战略上认真对待和决然转向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中国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取决于每个人、每个人的大脑和思考技能。培养理性、仁爱和力行的国民是中国梦的基石。我们要信任大脑的理性使用。任性的决策与呼天抢地的申诉方式,才是中国梦的最大障碍。
同时,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我们要有更大理论气度和人类情怀,去把批判性思维技能视为个体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发展每一个人自由发展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实现《共产党宣言》所憧憬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人类理想。
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勇敢地把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德性转化理智德性,把学习知识提升为学习思维。就目前而言,这几点是必要的:1.确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体性和各年级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计划,开设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2.加强课程的理性思维品质,探讨并强调学科和跨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3.增加探究性教学方式,把发展工具性和解放性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落实到每次的教学之中;4.把高阶思维能力作为学习评价的重点;5.建立不同观点、甚至错误受到欢迎的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6.利用现代技术,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的发展;7.教师教育中加强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师要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人,并能够示范和引领这一技能的发展。这些措施不是忽视德性和忽视知识的教育改革,知识和道德会在思考中得到增值和提升,并进而提升我们的全球竞争力,推动建立一个正义和包容的世界。
四、结语:关于本译丛
是的,关于批判性思维,我们已经谈论很多了,但是,它被谈论的程度还不够深,被谈论的范围还不够广;是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批判性思维,但批判性思维并不发达,并未受到很好地推崇和探讨,更没有被宣称为人的高贵和尊严之处;是的,市场上已经有不少批判性思维的书籍了,但还不够多,不够全面,更没有专门应对21世纪教育变革以及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运动,没有专门指向教育变革和中小学教育教育变革。
本译丛所选5本图书主要面向广大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具有实用性、简易性和案例性,避免过于理论化和形式逻辑化;第二,强调相对系统性和前沿性,不仅涉及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而且还涉及其与沟通、合作、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也就是全球21世纪教育改革所推崇的4C的关系。五本图书的主题分别如下:
五本图书的主题分别如下:
第一本号召进行批判性思维(号召批判性思维:Invita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本书是剑桥思维技能测试的推荐用书。在网络时代,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门槛大为降低,我们身边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少人因此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颠倒黑白、是非不分。本书号召人们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时事讨论、大众媒体、有效写作和问题解决中。本书将会教你如何辨别、分析、评价和构建论证,如何将论证用于理性说服。本书有一个配套的网站,里面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工具和具有互动性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你记住重要的概念,而且学会如何运用它们。
第二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实用指南(批判性思维实用指南:决定该做什么和相信什么:A Practical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Deciding What to Do and Believe)。
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职业生涯中,学会批判地思考该相信什么和做什么对于我们取得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为止,大部分同类书籍关注的都是批判性思维在哲学领域的形式运用,而本书去掉了繁琐的逻辑符号,以一种更宽广的视角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方法和标准,提供了定义、分析和评价证据和论证的实用策略。同时,它建立了一个跨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框架,这个思维框架几乎可以运用到所有实践领域中,无论是你的专业学习,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
第三本探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Thinking Skills: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本书是剑桥思维技能测试的指定教材,涵盖了剑桥AS和A level考试大纲的所有评价目标和内容,同时还适用于BMAT和TSA等入学考试。本书谈论的是高阶思维技能,并以剑桥思维技能测试的两部分为基本框架——批判性思维关注的是分析、评价和构建论证,主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问题解决关注的是筛选信息、寻找解决步骤和相似性,多以数学题的形式出现。虽有不同的形式,但两者都是基于逻辑的运用。本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你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成为有效的思考者!
第四本探讨批判性思维与沟通、合作的关系(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理性在论证中的运用:Critic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Reason in Argument)
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都被认为是21世纪的核心技能之一。然而,批判性思维通常被认为具有对抗性,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真的是这样吗?本书将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提出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共向性论证模式,以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本书中,批判性思维被定义为一个以论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循环探究过程,与中国人所强调的中庸和辩证思维高度契合。透过本书,你可以学会如何在从日常对话到结构化辩论、学术写作等不同情境中,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和反驳。
第五本涉及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越思考越会思考: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Think More, Think Better)
本书是香港大学思维训练课程的教材。作为21世纪的核心技能之一,创造力被认为是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最后的领地。本书介绍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工具,它们可以使你的思考更加系统、逻辑和富有想象力。在本书中,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被认为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我们在问题情境中需要创造力将事物联系起来、生成新想法,同时也需要批判性思维去评价和改进这些想法。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那么创造力只能带来凭空臆造的荒诞;如果没有创造力,那么批判性思维只能带来逻辑堆砌的贫瘠!
这五本书所构成的译丛试图在国内率先探讨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并把它与问题解决技能、沟通技能、合作技能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联系起来,回应了从3R到4C的全球教育变革趋势,旨在倡导用富有思维品质的教育来建设教育强国、应对21世纪的挑战,帮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人最初研究批判教育学、教育哲学,今天转向知识论和批判性思维,算是追求一种“道”与“技”的结合。这不是“技进于道”,而是“道求于技”。解放性的“道”的事业,需要数据、证据和良好的论证的支撑。当我们确立了明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它的澄清、评估和落实。就教育而言,最迫切和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落实知识论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小译丛也有大关怀。这也是光华集团及刘子馨先生的卓见。当然,没有上海学林出版社的高度专业性的工作,无论是小译丛还是大关怀,也都无法落实。感谢段学俭先生的大力支持。
彭正梅
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2017年10月1日
ISBN | 7548614365,9787548614364 |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乔尔·卢迪诺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