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少林螳螂合一本,秘钥拳理尽在中!
提升技术,披露古传少林拳、螳螂拳、罗汉功、少林棍等行功秘诀
深悟拳理,记录《短打紧要》《增补短打截脉说略》《机密总钥》等拳法要诀
解密武史,揭开少林螳螂融合与升霄道人身份之谜
作者简介
崔虎刚,笔名胡刚, 1963年生于山西太原,祖籍山西晋城,师承武学大家太原朱华先生。著名武史考证家、民间红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华武学的挖掘、抢救、研究、翻译、校注、出版、推广宣传等工作。
在民间武学发掘考证方面,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在《武魂》《中华武术》《搏击》《少林与太极》《武谈》及安徽、山西等地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
抢救和搜集到大量民间珍贵武学抄本,已校注出版《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一辑)》(含十种民间抄本)、《民间武学藏本丛书》(包括《通背拳》《守洞尘技》《心一拳术》《少林论郭氏八翻拳》《拳谱志三》《少林秘诀》)等。目前致力于将全部收藏公开整理出版,为中华武学在全世界的发扬光大,继续不懈努力。
目录
太祖招贤纳士 237
短打紧要 242
八打 243
八不打 244
八刚 245
十二柔 246
当中行手三十二门要诀之法 248
左门十六门贯耳破通臂手法之要诀 251
右门十六门通臂破贯耳手法之妙也 252
手法总敌(即螳螂打也) 254
罗汉行功短打序 257
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 264
西域罗汉得道真诠目录 270
绘像罗汉短打全式 281
回马连还势 282
铁牛耕地势 283
掖行翻身势 284
金鸡独立势 285
转身缚虎势 286
骑马边勾势 287
跨马提纲势 288
高吊背弓势 289
铺腿扶钜势 290
撒马大刀势 291
掖行双刀势 292
跨马大刀势 293
铺腿盘跌势 294
撺锤逼当势 295
掖行赶月势 295
崩捶掏心势 296
入步之总势 297
八势 309
少林秘诀卷二 310
仙人拱手势 311
霸王举鼎势 315
左右插花势 319
楛树盘根势 323
夜叉探海势 326
推窗亮格势 329
老僧入禅势 333
铁牛耕地势 337
青龙摆尾势 341
左右骗马势 345
燕子啄水势 347
虎奔人身势 351
陈抟大困势 355
父子三请礼势 359
鲤鱼打挺势 363
张辽献袍势 364
金钩挂玉瓶势 368
内观图 371
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通解 373
行功要诀 373
韦陀献杆势 374
绘像罗汉短打变式 378
一步七势连 378
二步双扣手 380
三步窝里克 383
四步双掍捋 384
五步铁门闩 385
六步黄龙摆 387
七步蹚螂打 389
七势之总变 390
绘像罗汉兵刃全式 442
机密总钥 444
增补短打截脉说略 452
枪法总论 454
王六鹅交我画 456
序言
归属于少林门的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是凝聚了当时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此拳是中国明清之际古代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那一时期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笔者多年致力于螳螂门拳谱文献的研究,这些流传于民间的传谱,有过录、重订、增补等不同,分属于不同年代,记载了清乾隆时期和咸丰时期的不同说法,拳谱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出了螳螂拳的历史。
现在学界对这些拳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不同版本拳谱的对比上,特别是对被定名为《少林衣钵真传》或《罗汉短打拳谱》的一批拳谱的对比。
最先公开披露与研究《少林衣钵真传》的,当属上海体育学院程大力先生。程先生在《体育文史》2001年01期发表的“《少林衣钵真传》考证”一文, 2004年又在《少林功夫文集》(第二辑) 中发表“少林功夫古籍的若干考证”》一文,披露了此拳谱的相关情况及自己的研究心得。这两篇文章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学者们纷纷引用、转述相关论点,有些学者还拿出自己的相关抄本进行对比研究。程先生之文对此谱研究工作的展开影响很大。
程大力先生在“《少林衣钵真传》考证”一文中说:“《少林衣钵真传》为手抄本,卷首有‘咸丰五年岁在乙卯崂西斋’字样,由之看来应是咸丰时人抄录。该书有的抄本又名为《短打秘钥》,但由卷四有‘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看来,该书最早可能名为《罗汉行功短打》。”
按以上文字,程先生考证文中的所引文献名称———《少林衣钵真传》,并非是原抄本的名称,后又称为《罗汉行功短打》,也是程先生因为卷四有“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的字样而做出的推断。其他学者有使用《罗汉短打拳谱》这个名称的,也有用《福居罗汉短打拳谱》或《短打秘钥》的。永文先生所藏之本,来自少林和尚永祥禅师,此本和其师兄的少林传抄本,则被归于《少林古拳谱抄本》,都没有具体名称。且上述版本,内容互有参差。
目前,对于此谱的研究,各家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拳谱作者、拳谱的写作时间、拳谱内容及其出处、《少林衣钵真传》的版本及其流传等几个问题上。
时至今日,归纳这一问题的待解之谜如下:
作者真实姓名不明;作品内容来历有争议;作品中人物来历不明;源流有争议;作品传承不清;作品版本不全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最根本的就是升霄道人的身份认定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对升霄道人与福居的关系、福居与王朗的关系,以至于对螳螂门的渊源、罗汉拳与螳螂拳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再认识。因此,升霄道人是这桩公案的关键。而升霄道人的身份,日前因为一本重要文献的发现,出现了重大的突破!
一、笔者见到了有升霄道人真实姓名的拳谱
一个偶然的机缘,承蒙几位朋友的信任和厚爱,笔者得以见到一个新的拳谱版本。令人惊讶的是,这本拳谱竟然有升霄道人的名字!
这本拳谱的落款是升霄道人的真实姓名,可谓独 一 无 二。同时还有时间、序言及拳谱写作的来龙去脉等内容,均叙述得清楚连贯,可谓一个非常重大的版本发现。
二、拳谱的内容
拳谱分四卷,除卷二上有“少林秘诀卷二”字样外,其余都没有名称;各卷均有目录,其目录内容摘要为:
卷一:太祖招贤纳士;短打紧要等各拳法内容;序一;序二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短打十戒;西域罗汉得道真诠目录;绘像罗汉短打全式;各式内容图画及歌诀等。
卷二:各式内容、图画及歌诀;用功行气内里要诀全图;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通解。
卷三:绘像罗汉短打变式;兵器内容;少林集成六合挷。
卷四:棍法全是禅师集,不敢深言人不及;机密总论;增补短打截脉说略;枪法总论等。
三、价值和意义
此拳谱的发现,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解决了以下五个问题:升霄道人的真实身份问题;升霄道人具体的生活年代;道人具体的传人、弟子;其人品事迹为人学识;另一序言作者与升霄道人的关系。
此外,序言的落款、序言的位置、拳谱的原貌,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作品的来历与真伪;在确定升霄道人的生活年代后,可以确定他与王朗的关系,进而确定王朗的生活年代;从升霄道人传人的历史,可以了解螳螂门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有关拳谱版本的演变过程等等。因此此谱的作用和价值十分巨大。
四、此拳谱所透露的具体信息
1.升霄道人的真名:依据该谱序言落款可知,升霄道人的真名叫“许青云”。该重要拳谱是许青云七十七岁(1762年) 时所写。许青云是山东莱阳人,谱中画像当是他本人。
2.升霄道人的名与号相吻合:我们从这一拳谱序言署名作者许青云,也可以反观出其名与道号———“青云”与“升霄”之间的联系。这非常符合中国古人用名用字用号的习惯。
3.许青云其人与历史传说有吻合之处:事实上,关于升霄道人的姓名,在此谱发现之前,历史上也并不是一点信息没有留传下来。如“升霄道人民间传说乃一云游道士,本名李庆云(生卒年代不详) ”(见《螳螂拳祖师王朗的嫡传弟子是何人?》一文,发布人:Amy,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11日)。现对照拳谱,可知“许青云”与“李庆云”之间并非无迹可寻。此中变化,或是由于年代久远,口传有误,误‘青’为‘庆’字。
4.序言落款时间: 此拳谱第一序言落款为“弗遑道人”,作序的时间,与另一篇落款为“许青云”的序言都是乾隆二十七年,且前后相差仅仅一日!这就证明了我们以往的许多认识有误,它既不是以往有些朋友所说的“……古写本成本时间应不晚于清康熙时期”,也不是目前多数学者依据程大力先生所见到的咸丰时期抄本中的信息所说的“是后来的追加或其他”,也不是“弗遑道人是原作者”或者是“伪造者”云云。
5.序言落款的位置: 序言落款的位置是在第一卷的“短打紧要等各拳法”内容之后,两个序言是前后紧挨着,而不是后来有的版本中移动到后面的位置上。
6.序言作者之间关系:从两序言写作时间仅仅相差一日可知,两位序言的作者联系相当密切,两人应是道友关系,且相知甚深。弗遑道人之序是他给道友升霄道人即将问世的著作所作的序,许青云的序言则是自序;弗遑道人之序在前, 许青云的序言在后紧随,以交代此谱之来龙去脉。此谱既不是出自弗遑道人手,也不是升霄道人将自己的著作传给弗遑道人,当然更不是弗遑道人的伪造。
升霄道人真迹被发现,假如上述历史情况能被确认,将为我们研究升霄与福居的关系、升霄与王朗的关系,进而研究福居与王朗的关系、升霄与螳螂拳的关系、螳螂拳与王朗的关系、罗汉短打与螳螂拳的关系、螳螂拳出处等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基础和前提,许多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五、此《少林秘诀》本次序有错乱
在本书的校注中,笔者发现此《少林秘诀》本次序有错乱,原是手稿散页一沓一沓,后来经人装订的时候把顺序搞错,再后来才有批者用朱笔标注“卷二少林秘诀”,且有遗漏。由此,这应不是许青云的原稿,但也应属于较早的抄本。
* * *
总之,这一文献的完整公开,弥补了以前文章及出版物中缺失重要序言和内容的不足。全书以《少林秘诀》而不以大家习惯的《少林衣钵真传》名之,以保持抄本原貌,也方便后来学人的继续研究。
实际上,我们至今只见《衣钵真传》,而未见以“少林衣钵真传”作封面的抄本出现。是否真有“少林衣钵真传”,也有待学界挖掘研究。
崔虎刚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探微斋
文摘
短打紧要①
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那,开合收闭,长短起落,刚柔硬软,各有所长,甚勿疏忽。②
夫短打之要诀,总是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有中门三十二、左右三十二。知此门路,方可入手。化者,入手而变也, 亦可变化无穷矣。③
翻车辘轳锤,六六三十六。
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
七十集连拳,总是十八凑。
全身十二锤,闪赚双身扣。④
注释
① 短打紧要:瀚海藏《绘像罗汉短打通式升霄道人重集》本、张代寿先生藏《武备真传》本、宋子德先生《拳谱》同;王云生先生本《技术遗法》篇中作“短打紧要诀”;张万福先生藏谱作“附(罗汉) 短打紧要”;民国古腄(腄县:古县名,治所即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 王世奎(启奎)先生著《初等武备真传》中,此内容的位置在其“短打四戒”之后,下有注文“走八个字: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崔寿山先生《螳螂拳谱》作“短打紧要行手纲目”。
② “进退虚实……甚勿疏忽”:张代寿先生藏《武备真传》本、王云生本等同;且崔寿山本对每句的文字另有详细注释。
③ 夫短打之要诀……亦可变化无穷矣:宋子德本、王云生本、《初等武备真传》本同;张代寿先生藏《武备真传》本、崔寿山本无。
④ 翻车辘轳锤……闪赚双身扣: 《武备真传》本同,另有“车者,如车轮之旋转无端也。辘轳者,如辘轳之流转无已也。既曰翻车而又曰辘轳者,单手为辘,双手成轮也。车与辘轳而加一‘翻’字,反来复去、倒顺无已也”。
宋子德本无,宋子德本之一此位置题“手法总论”,但内容与此不同。
连洋藏本此段题作“手法纲目”; 《太极螳螂拳谱》中作“行手纲目”。
崔寿山本“闪赚双身扣”作“闪赚双手扣”。
王云生本在其《罗汉短打秘匙》谱中的“短打总纲”中,另有“夫螳螂拳者,长拳也,故长拳即短打,短打即长拳。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知此门者,方可入手,入手而即变化,亦变化无穷。返车辘轳锤,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锤,闪赚双手扣”。
翻车,农耕用的水车。辘轳,音lù lu,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这里借以命名形容拳法。
按:从该本红三角的标注看,此藏者或作者,将此段文字断为短打紧要的内容。有学人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短打紧要的内容应该截止到“甚勿疏忽”处。
八打
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
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臂后骨缝;
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
七打合膝虎头,八打破骨千金。①
注释
① 一打眉头双睛……八打破骨千金:宋子德本作“八打至论:八打者,使疼痛昏迷应手而即倒也。故眉头双睛等处宜打之。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臂后骨缝,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合膝虎头,八打破骨千金”。
瀚海本作“八打: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寉膝虎胫,八打破骨千金”。
《棍棒鞭全谱》作“一打太阳为首,二打唇上人中,三打单耳扇风,四打破骨千金,五打两旁肋梢,六打撩阴高骨,七打尾吕风府,八打破膝千金”。
合膝虎头,崔寿山本作“合膝虎胫”,当是“鹤膝虎胫”,指膝关节部分。寉:古通“鹤”。破骨千金,指小腿胫骨。
八不打
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
三不打中心两壁,四不打两胁太极;
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
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①
注释
① 一不打太阳为首……八不打两耳扇风:宋子德本作“八不打至论:不打者俱系伤命之处,其人罪不至死,不必取其性命,故太阳锁口等处,宜避之。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心两臂、四不打两胁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棍棒鞭全谱》作“一不打顶穴,二不打扇风,三不打锁口,四不打心口,五不打后心,六不打两肋,七不打胆田,八不打取宝”;崔寿山本同宋子德本。但其前解释文字在八打、八不打之后。
按:其他门派等也有类似说法,文字与此各有出入。
咸丰五年本作“八打: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肋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头、八打破骨千金。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心两壁、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八刚
一刚太山压顶,二刚迎面直统①;
三刚顺步双掌②,四刚叠肘硬攻③;
五刚贴门靠壁,六刚硬崩伏底;
七刚左右双掍④,八刚摔捋两分。
注释
① 直统:似当作直捅。统,作动词的时候,是主管,率领、统一的意思。
② 三刚顺步双掌:崔寿山本同;宋子德本作“三刚顺步双手”。
③ 四刚叠肘硬攻:宋子德本、崔寿山本作“四刚叠肘硬蚣”。
④ 掍:音hùn,古同“混”,混合;一说是胶东莱阳的方言,读作“kùn”,意思类同于用鞭子抽。
少林螳螂合一本,秘钥拳理尽在中!
提升技术,披露古传少林拳、螳螂拳、罗汉功、少林棍等行功秘诀
深悟拳理,记录《短打紧要》《增补短打截脉说略》《机密总钥》等拳法要诀
解密武史,揭开少林螳螂融合与升霄道人身份之谜
作者简介
崔虎刚,笔名胡刚, 1963年生于山西太原,祖籍山西晋城,师承武学大家太原朱华先生。著名武史考证家、民间红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华武学的挖掘、抢救、研究、翻译、校注、出版、推广宣传等工作。
在民间武学发掘考证方面,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在《武魂》《中华武术》《搏击》《少林与太极》《武谈》及安徽、山西等地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
抢救和搜集到大量民间珍贵武学抄本,已校注出版《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一辑)》(含十种民间抄本)、《民间武学藏本丛书》(包括《通背拳》《守洞尘技》《心一拳术》《少林论郭氏八翻拳》《拳谱志三》《少林秘诀》)等。目前致力于将全部收藏公开整理出版,为中华武学在全世界的发扬光大,继续不懈努力。
目录
太祖招贤纳士 237
短打紧要 242
八打 243
八不打 244
八刚 245
十二柔 246
当中行手三十二门要诀之法 248
左门十六门贯耳破通臂手法之要诀 251
右门十六门通臂破贯耳手法之妙也 252
手法总敌(即螳螂打也) 254
罗汉行功短打序 257
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 264
西域罗汉得道真诠目录 270
绘像罗汉短打全式 281
回马连还势 282
铁牛耕地势 283
掖行翻身势 284
金鸡独立势 285
转身缚虎势 286
骑马边勾势 287
跨马提纲势 288
高吊背弓势 289
铺腿扶钜势 290
撒马大刀势 291
掖行双刀势 292
跨马大刀势 293
铺腿盘跌势 294
撺锤逼当势 295
掖行赶月势 295
崩捶掏心势 296
入步之总势 297
八势 309
少林秘诀卷二 310
仙人拱手势 311
霸王举鼎势 315
左右插花势 319
楛树盘根势 323
夜叉探海势 326
推窗亮格势 329
老僧入禅势 333
铁牛耕地势 337
青龙摆尾势 341
左右骗马势 345
燕子啄水势 347
虎奔人身势 351
陈抟大困势 355
父子三请礼势 359
鲤鱼打挺势 363
张辽献袍势 364
金钩挂玉瓶势 368
内观图 371
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通解 373
行功要诀 373
韦陀献杆势 374
绘像罗汉短打变式 378
一步七势连 378
二步双扣手 380
三步窝里克 383
四步双掍捋 384
五步铁门闩 385
六步黄龙摆 387
七步蹚螂打 389
七势之总变 390
绘像罗汉兵刃全式 442
机密总钥 444
增补短打截脉说略 452
枪法总论 454
王六鹅交我画 456
序言
归属于少林门的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是凝聚了当时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此拳是中国明清之际古代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那一时期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笔者多年致力于螳螂门拳谱文献的研究,这些流传于民间的传谱,有过录、重订、增补等不同,分属于不同年代,记载了清乾隆时期和咸丰时期的不同说法,拳谱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出了螳螂拳的历史。
现在学界对这些拳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不同版本拳谱的对比上,特别是对被定名为《少林衣钵真传》或《罗汉短打拳谱》的一批拳谱的对比。
最先公开披露与研究《少林衣钵真传》的,当属上海体育学院程大力先生。程先生在《体育文史》2001年01期发表的“《少林衣钵真传》考证”一文, 2004年又在《少林功夫文集》(第二辑) 中发表“少林功夫古籍的若干考证”》一文,披露了此拳谱的相关情况及自己的研究心得。这两篇文章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学者们纷纷引用、转述相关论点,有些学者还拿出自己的相关抄本进行对比研究。程先生之文对此谱研究工作的展开影响很大。
程大力先生在“《少林衣钵真传》考证”一文中说:“《少林衣钵真传》为手抄本,卷首有‘咸丰五年岁在乙卯崂西斋’字样,由之看来应是咸丰时人抄录。该书有的抄本又名为《短打秘钥》,但由卷四有‘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看来,该书最早可能名为《罗汉行功短打》。”
按以上文字,程先生考证文中的所引文献名称———《少林衣钵真传》,并非是原抄本的名称,后又称为《罗汉行功短打》,也是程先生因为卷四有“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的字样而做出的推断。其他学者有使用《罗汉短打拳谱》这个名称的,也有用《福居罗汉短打拳谱》或《短打秘钥》的。永文先生所藏之本,来自少林和尚永祥禅师,此本和其师兄的少林传抄本,则被归于《少林古拳谱抄本》,都没有具体名称。且上述版本,内容互有参差。
目前,对于此谱的研究,各家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拳谱作者、拳谱的写作时间、拳谱内容及其出处、《少林衣钵真传》的版本及其流传等几个问题上。
时至今日,归纳这一问题的待解之谜如下:
作者真实姓名不明;作品内容来历有争议;作品中人物来历不明;源流有争议;作品传承不清;作品版本不全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最根本的就是升霄道人的身份认定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对升霄道人与福居的关系、福居与王朗的关系,以至于对螳螂门的渊源、罗汉拳与螳螂拳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再认识。因此,升霄道人是这桩公案的关键。而升霄道人的身份,日前因为一本重要文献的发现,出现了重大的突破!
一、笔者见到了有升霄道人真实姓名的拳谱
一个偶然的机缘,承蒙几位朋友的信任和厚爱,笔者得以见到一个新的拳谱版本。令人惊讶的是,这本拳谱竟然有升霄道人的名字!
这本拳谱的落款是升霄道人的真实姓名,可谓独 一 无 二。同时还有时间、序言及拳谱写作的来龙去脉等内容,均叙述得清楚连贯,可谓一个非常重大的版本发现。
二、拳谱的内容
拳谱分四卷,除卷二上有“少林秘诀卷二”字样外,其余都没有名称;各卷均有目录,其目录内容摘要为:
卷一:太祖招贤纳士;短打紧要等各拳法内容;序一;序二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短打十戒;西域罗汉得道真诠目录;绘像罗汉短打全式;各式内容图画及歌诀等。
卷二:各式内容、图画及歌诀;用功行气内里要诀全图;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通解。
卷三:绘像罗汉短打变式;兵器内容;少林集成六合挷。
卷四:棍法全是禅师集,不敢深言人不及;机密总论;增补短打截脉说略;枪法总论等。
三、价值和意义
此拳谱的发现,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解决了以下五个问题:升霄道人的真实身份问题;升霄道人具体的生活年代;道人具体的传人、弟子;其人品事迹为人学识;另一序言作者与升霄道人的关系。
此外,序言的落款、序言的位置、拳谱的原貌,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作品的来历与真伪;在确定升霄道人的生活年代后,可以确定他与王朗的关系,进而确定王朗的生活年代;从升霄道人传人的历史,可以了解螳螂门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有关拳谱版本的演变过程等等。因此此谱的作用和价值十分巨大。
四、此拳谱所透露的具体信息
1.升霄道人的真名:依据该谱序言落款可知,升霄道人的真名叫“许青云”。该重要拳谱是许青云七十七岁(1762年) 时所写。许青云是山东莱阳人,谱中画像当是他本人。
2.升霄道人的名与号相吻合:我们从这一拳谱序言署名作者许青云,也可以反观出其名与道号———“青云”与“升霄”之间的联系。这非常符合中国古人用名用字用号的习惯。
3.许青云其人与历史传说有吻合之处:事实上,关于升霄道人的姓名,在此谱发现之前,历史上也并不是一点信息没有留传下来。如“升霄道人民间传说乃一云游道士,本名李庆云(生卒年代不详) ”(见《螳螂拳祖师王朗的嫡传弟子是何人?》一文,发布人:Amy,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11日)。现对照拳谱,可知“许青云”与“李庆云”之间并非无迹可寻。此中变化,或是由于年代久远,口传有误,误‘青’为‘庆’字。
4.序言落款时间: 此拳谱第一序言落款为“弗遑道人”,作序的时间,与另一篇落款为“许青云”的序言都是乾隆二十七年,且前后相差仅仅一日!这就证明了我们以往的许多认识有误,它既不是以往有些朋友所说的“……古写本成本时间应不晚于清康熙时期”,也不是目前多数学者依据程大力先生所见到的咸丰时期抄本中的信息所说的“是后来的追加或其他”,也不是“弗遑道人是原作者”或者是“伪造者”云云。
5.序言落款的位置: 序言落款的位置是在第一卷的“短打紧要等各拳法”内容之后,两个序言是前后紧挨着,而不是后来有的版本中移动到后面的位置上。
6.序言作者之间关系:从两序言写作时间仅仅相差一日可知,两位序言的作者联系相当密切,两人应是道友关系,且相知甚深。弗遑道人之序是他给道友升霄道人即将问世的著作所作的序,许青云的序言则是自序;弗遑道人之序在前, 许青云的序言在后紧随,以交代此谱之来龙去脉。此谱既不是出自弗遑道人手,也不是升霄道人将自己的著作传给弗遑道人,当然更不是弗遑道人的伪造。
升霄道人真迹被发现,假如上述历史情况能被确认,将为我们研究升霄与福居的关系、升霄与王朗的关系,进而研究福居与王朗的关系、升霄与螳螂拳的关系、螳螂拳与王朗的关系、罗汉短打与螳螂拳的关系、螳螂拳出处等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基础和前提,许多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五、此《少林秘诀》本次序有错乱
在本书的校注中,笔者发现此《少林秘诀》本次序有错乱,原是手稿散页一沓一沓,后来经人装订的时候把顺序搞错,再后来才有批者用朱笔标注“卷二少林秘诀”,且有遗漏。由此,这应不是许青云的原稿,但也应属于较早的抄本。
* * *
总之,这一文献的完整公开,弥补了以前文章及出版物中缺失重要序言和内容的不足。全书以《少林秘诀》而不以大家习惯的《少林衣钵真传》名之,以保持抄本原貌,也方便后来学人的继续研究。
实际上,我们至今只见《衣钵真传》,而未见以“少林衣钵真传”作封面的抄本出现。是否真有“少林衣钵真传”,也有待学界挖掘研究。
崔虎刚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探微斋
文摘
短打紧要①
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那,开合收闭,长短起落,刚柔硬软,各有所长,甚勿疏忽。②
夫短打之要诀,总是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有中门三十二、左右三十二。知此门路,方可入手。化者,入手而变也, 亦可变化无穷矣。③
翻车辘轳锤,六六三十六。
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
七十集连拳,总是十八凑。
全身十二锤,闪赚双身扣。④
注释
① 短打紧要:瀚海藏《绘像罗汉短打通式升霄道人重集》本、张代寿先生藏《武备真传》本、宋子德先生《拳谱》同;王云生先生本《技术遗法》篇中作“短打紧要诀”;张万福先生藏谱作“附(罗汉) 短打紧要”;民国古腄(腄县:古县名,治所即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 王世奎(启奎)先生著《初等武备真传》中,此内容的位置在其“短打四戒”之后,下有注文“走八个字: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崔寿山先生《螳螂拳谱》作“短打紧要行手纲目”。
② “进退虚实……甚勿疏忽”:张代寿先生藏《武备真传》本、王云生本等同;且崔寿山本对每句的文字另有详细注释。
③ 夫短打之要诀……亦可变化无穷矣:宋子德本、王云生本、《初等武备真传》本同;张代寿先生藏《武备真传》本、崔寿山本无。
④ 翻车辘轳锤……闪赚双身扣: 《武备真传》本同,另有“车者,如车轮之旋转无端也。辘轳者,如辘轳之流转无已也。既曰翻车而又曰辘轳者,单手为辘,双手成轮也。车与辘轳而加一‘翻’字,反来复去、倒顺无已也”。
宋子德本无,宋子德本之一此位置题“手法总论”,但内容与此不同。
连洋藏本此段题作“手法纲目”; 《太极螳螂拳谱》中作“行手纲目”。
崔寿山本“闪赚双身扣”作“闪赚双手扣”。
王云生本在其《罗汉短打秘匙》谱中的“短打总纲”中,另有“夫螳螂拳者,长拳也,故长拳即短打,短打即长拳。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知此门者,方可入手,入手而即变化,亦变化无穷。返车辘轳锤,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锤,闪赚双手扣”。
翻车,农耕用的水车。辘轳,音lù lu,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这里借以命名形容拳法。
按:从该本红三角的标注看,此藏者或作者,将此段文字断为短打紧要的内容。有学人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短打紧要的内容应该截止到“甚勿疏忽”处。
八打
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
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臂后骨缝;
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
七打合膝虎头,八打破骨千金。①
注释
① 一打眉头双睛……八打破骨千金:宋子德本作“八打至论:八打者,使疼痛昏迷应手而即倒也。故眉头双睛等处宜打之。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臂后骨缝,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合膝虎头,八打破骨千金”。
瀚海本作“八打: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胁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寉膝虎胫,八打破骨千金”。
《棍棒鞭全谱》作“一打太阳为首,二打唇上人中,三打单耳扇风,四打破骨千金,五打两旁肋梢,六打撩阴高骨,七打尾吕风府,八打破膝千金”。
合膝虎头,崔寿山本作“合膝虎胫”,当是“鹤膝虎胫”,指膝关节部分。寉:古通“鹤”。破骨千金,指小腿胫骨。
八不打
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
三不打中心两壁,四不打两胁太极;
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
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①
注释
① 一不打太阳为首……八不打两耳扇风:宋子德本作“八不打至论:不打者俱系伤命之处,其人罪不至死,不必取其性命,故太阳锁口等处,宜避之。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心两臂、四不打两胁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棍棒鞭全谱》作“一不打顶穴,二不打扇风,三不打锁口,四不打心口,五不打后心,六不打两肋,七不打胆田,八不打取宝”;崔寿山本同宋子德本。但其前解释文字在八打、八不打之后。
按:其他门派等也有类似说法,文字与此各有出入。
咸丰五年本作“八打: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肋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头、八打破骨千金。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心两壁、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风府、八不打两耳扇风”。
八刚
一刚太山压顶,二刚迎面直统①;
三刚顺步双掌②,四刚叠肘硬攻③;
五刚贴门靠壁,六刚硬崩伏底;
七刚左右双掍④,八刚摔捋两分。
注释
① 直统:似当作直捅。统,作动词的时候,是主管,率领、统一的意思。
② 三刚顺步双掌:崔寿山本同;宋子德本作“三刚顺步双手”。
③ 四刚叠肘硬攻:宋子德本、崔寿山本作“四刚叠肘硬蚣”。
④ 掍:音hùn,古同“混”,混合;一说是胶东莱阳的方言,读作“kùn”,意思类同于用鞭子抽。
ISBN | 7530493620,9787530493625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崔虎刚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