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哲学家邓晓芒、学者易中天唯独合著作品,中国人了解东西方美学史的入门书。
追本溯源,展现东西方美学发展脉络;
美学即人学,解开美学的终JI秘密。 1.有人说,邓晓芒是“中国的尼采”。易中天是“中国的希罗多德”。两人是大学同学,据说在念书的时候,邓晓芒写下一个美学提纲,当时所有人都不理解,只有易中天一个人懂得。过了很多年,这个提纲就变成了《黄与蓝的交响》,它也是邓、易两位当代大师开创《新实践美学》的大变革的里程碑。
2邓晓芒、易中天,当代大众文化的风向标。自从易中天从《百家讲坛》走入大众视野,其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非常惊人,作品销售十年经久不衰。本书中第五章的地方,易中天研究“人的问题”,才有了后来风靡全国的“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
而邓晓芒作为哲学家、哲学教师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很高的人气,讲座场场爆满,场场窗外都挤满了听众。而他的很多杰出作品未被大家所熟知。
3优美的文字说美学。书中仅用短短几万字,呈现了中西美学2000年的全貌,理出两条越走越近的清晰道路,jue非各家观点的机械、晦涩罗列,新奇、易懂、充满美感。
4.可遍览美学经典。本书甚至有对马克思《巴黎手稿》zui深入的解读。
媒体推荐
如果西方人在对美的本质的探寻中已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那么在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代中国人将越来越感到,美的本质问题乃是真正美学的基石,舍此则没有理论上的完整性,也没有理论形态的美学。
——邓晓芒
与西方美学往往跳过感性的审美经验而直接上升到理性和哲学思辨不同,中国传统美学倒是更加重感受、重情感、重体验……中国美学的一切秘密,只有从人以及对人的理解入手,才有可能揭开。
——易中天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邓晓芒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翻译,是国内di一位从德文原文翻译康德的学者,他的哲学著作及美学著作在当代学界和思想界有着特别广泛的影响力。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后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
目录
目?录
Contents
第四版序?/?1
序?论?美学司芬克斯的微笑?/?1
第一章?起点:大地之子与海的女儿
第一节?在历史的岔路口上?/?17
一?黄与蓝的交响?/?18
二?大河寻源?/?24
三?炎黄之血与杀父的英雄们?/?29
第二节?人文的曙光?/?36
一?德与礼的渊薮?/?37
二?一忧一乐之间?/?43
三?“小人国”的秘密?/?49
四?希腊文明的两只翅膀?/?56
第三节?走向古典美的峰巅?/?63
一?美的理想:温柔敦厚与静穆的哀伤?/?63
二?艺术的归宿:音乐性与雕塑性?/?72
第二章?西方:从自然到人的逻辑进展
第一节?沉默的星空:古希腊客观美学?/?87
一?美的和谐说?/?89
二?艺术的本体论?/?100
三?日神的黄昏?/?107
第二节?天路历程:中世纪神学美学?/?115
一?美的忏悔?/?117
二?感性的求索?/?121
三?行动的美学?/?125
第三节?“上帝在你心中”:近代人文美学?/?130
一?思的执着与知的迷惘
——认识论美学的崛起?/?132
二?精神世界的漫游
——人本主义美学的拓荒?/?150
三?实践美学观的诞生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美学的伟大变革?/?174
第三章?中国:从社会到心灵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美在人伦: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179
一?从巫鬼到人文?/?181
二?审人的美学:儒家?/?188
三?“礼崩乐坏”的反思:非儒家?/?197
四?走向“天人合一”?/?206
第二节?美在形式:魏晋隋唐艺术哲学?/?211
一?文学的自觉?/?213
二?哲学的艺术与艺术的哲学?/?218
三?盛唐气象?/?231
第三节?美在心灵: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233
一?转向心灵之路?/?236
二?从“神思”到“妙悟”?/?243
三?返老还童的奇观?/?252
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59
第四章?现代:一次壮丽的金环蚀
第一节?雅典娜睡着了吗??/?269
一?自然科学的形式主义?/?272
二?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283
三?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297
四?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304
五?美感经验论?/?314
六?艺术社会学?/?319
第二节?胚胎学和古生物学:当代中国美学的奇异巧合?/?325
一?客观论美学的建立?/?327
二?神学—巫术的现代闹剧?/?336
三?人文美学的兴起?/?339
第五章?美学之谜的历史解答(新实践论美学大纲)
第一节?艺术发生学的哲学原理?/?345
一?生产劳动的艺术性因素?/?347
二?艺术因素与美感因素的同步发生?/?355
三?劳动异化和纯粹艺术的产生?/?363
第二节?审美心理学的哲学原理?/?374
一?作为劳动意识的自我意识?/?375
二?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382
三?作为情感的美感?/?387
四?作为美感的情调?/?395
第三节?美的哲学原理?/?403
一?新实践论美学的第一原理:美的本质定义?/?404
二?新实践论美学的第二原理:艺术与美的辩证法?/?411
三?新实践论美学的第三原理:审美标准?/?418
四?新实践论美学的人学结论:真、善、美的统一?/?424
结束语?/?433
序言
第四版序
这本书已经出到了第四版,说明它的生命力30年来至今不衰。除了观点的新颖之外,本书的跨度之大也是很少见的,所涉及的中西历史和文化的比较、中西审美趣味的比较和中西美学理论的比较,都是读书界至今感兴趣的话题。最后一章所提出的新实践论美学即“传情论”的美学,则经受住了各方面的质疑和商榷的考验,而展示了一种富有理论根基和中国特色的新兴美学体系的强劲发展势头。迄今为止,我个人从这本书的思路中已经引申出了好几本书的主导思想,如《西方美学史纲》和《西方美学史讲演录》,《灵之舞》、《实践唯物论新解》和《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就连最近出版的影响广泛的《哲学起步》,其中关键性的对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以及有关情绪、情感和情调的三层次划分,最初也都发源于本书(见“艺术发生学的哲学原理”和“审美心理学的哲学原理”两节)。本书的一个根本的立论基础就是把美学看作“人学”,所以它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部立足于中西人性论之上的哲学人类学著作。这也许正是它今天还被广大读者所关注的秘密所在吧。
这次再版,除了对引文出处再次作了核对和修订之外,应中天兄的要求,在目录上将“封建”二字去掉了,改为了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这样比较中性的表述。至于行文中还留存有个别“封建”字样,暂时还不太好大动,先放着再说,寄望于读者知道就行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其特殊性,确实需要重新作一个理论上更严谨的概括,不能简单搬用西方历史观中现成的概念。
邓晓芒于喻家山
2018年11月13日
文摘
第一章
起点:大地之子与海的女儿
历史哲学包含着对历史意义、统一和结构的探讨,它仅能将整个人类作为对象。
——雅斯贝尔斯
?
第一节?在历史的岔路口上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在辽阔的欧亚大陆遥相对应的东西两端,在阡陌纵横的黄河流域和波光帆影的地中海沿岸,同时有人类早期美学思想两朵灿烂的火花在生动地跳跃。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开山祖师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和西方美学传统的奠基者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这两个几乎生活在同一纬度上的同时代人也许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所提出的美学观点将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照亮人类美学思想的漫漫旅程,而只有当这两道光芒融汇为一的时候,美的世界才会普照着理性的太阳。
但是,相传是女娲氏用黄土所造就出来的东方人和自认为是从海水中衍生出来的西方人是何等的不同啊!仿佛命中注定要走上不同的美学道路一样,东西两方从一开始就站到了不同的起跑线上。东方礼仪之邦的美善同源思想铸造出中华民族重人情、重感受的温厚淡雅的鉴赏情趣,西方智术之乡的美智合一原则熏陶了希腊民族重理智、重思辨的高贵静穆的审美遗风。中西美学思想的这种差异早在它们的奠基人孔子和毕达哥拉斯之前就已经初见端倪了。据记载,春秋时期的伍举在对楚灵王的讽谏中就已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然而,从美学思想本身的源流上追溯中西审美意识的起因,不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历史资料来看,都不可能找到那真正的源头。一种意识形态的源头,总是逐渐淡入一片上古时代的沙漠。如果不从宏观上考察产生这一源流的整个地形地貌,那么中西审美意识特点的起源就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的生理特性和“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中西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既然是这两大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那么这种差异性的成因也就一直要追溯到古希腊和古中国在自然条件上的区别,如此才能得到根本的了解。
一 黄与蓝的交响
打开世界地形图,如果用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那些稀奇古怪的图案,我们马上就会发现,我们这颗小小的星球竟是由两种基本色调——黄色与蓝色——装饰起来的。康定斯基在其名著《论艺术里的精神》中曾对这两种处于两极对立中的色调作过极细致的描述,他认为,“色彩里的暖或冷意味着各自向黄色或蓝色的接近。” “如果有两个圆形分别用黄色或蓝色画出,短暂的集中就会在黄色圆形里展现一个离心的延伸运动,和一种向观者明显接近的效果。另一方面,蓝色圆形只在自身领域里移动,就像一个钻壳体的蜗牛,有从观者前面离去的效果。” 黄色和蓝色向第三种原色即红色的偏离便形成了橙色和紫色,黄与蓝的混合则是绿色。也许,康定斯基在制定他的色彩理论时,丝毫也没想过要用它来绘制地图,但我们却的确可以从这种色彩心理的描述中,引出中西两大民族在起源上的原始区别。……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世界上四个起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中,她是最远离入海口和海岸线的。在远古时代,由大陆腹地繁衍起来的炎黄子孙们对于海洋是相当陌生的。据有人考证,《山海经》中被称之为世界“东极”的“扶桑”国,最初也不过是指鲁南苏北一带(即山东曲阜地区),至南北朝时才被推至“东海之东岸”,而与日本混为一谈。 无论此说当否,无疑,在初民们眼中,海洋总是属于“中国”之外的领域。海洋的形成本身就是某种不正常的灾变的结果:“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他们生于内陆,对一片汪洋的景象抱有本能的恐惧。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这些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给我们留下强烈的恐水、治水、把水看作敌对物的印象。反之,初民们对于“土”却自古以来怀着一种信赖和眷恋。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的地方是这样一片亲切的沃土,黄河挟带着肥沃的泥沙,经过九曲十八弯,淤积成了连绵千里的黄金地带。在这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地是坚实可靠的,人生于土而归于土,土是全民族最终的母亲。初民们用土去对付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死后,“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人们把土地神尊为“福德正神”,且“我国古代地上群神中,土地神的崇拜者最广泛,祭祀最盛”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整个世界都以土地为中心,“天圆地方”,地的东南西北等长。战国时代与海外有了交通,又设想地的边缘为海,海的边缘与天相接。《山海经》中山经部分写得较翔实,而海经部分则不但简略,而且怪诞不经,隐现着一种不可解的神秘感。《诗经?小雅?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在民之先,民以土为本,帝王的权力首先就是对土地的权力。凡此种种,无不说明黄皮肤的中华民族是“大地之子”。
哲学家邓晓芒、学者易中天唯独合著作品,中国人了解东西方美学史的入门书。
追本溯源,展现东西方美学发展脉络;
美学即人学,解开美学的终JI秘密。 1.有人说,邓晓芒是“中国的尼采”。易中天是“中国的希罗多德”。两人是大学同学,据说在念书的时候,邓晓芒写下一个美学提纲,当时所有人都不理解,只有易中天一个人懂得。过了很多年,这个提纲就变成了《黄与蓝的交响》,它也是邓、易两位当代大师开创《新实践美学》的大变革的里程碑。
2邓晓芒、易中天,当代大众文化的风向标。自从易中天从《百家讲坛》走入大众视野,其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非常惊人,作品销售十年经久不衰。本书中第五章的地方,易中天研究“人的问题”,才有了后来风靡全国的“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
而邓晓芒作为哲学家、哲学教师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很高的人气,讲座场场爆满,场场窗外都挤满了听众。而他的很多杰出作品未被大家所熟知。
3优美的文字说美学。书中仅用短短几万字,呈现了中西美学2000年的全貌,理出两条越走越近的清晰道路,jue非各家观点的机械、晦涩罗列,新奇、易懂、充满美感。
4.可遍览美学经典。本书甚至有对马克思《巴黎手稿》zui深入的解读。
媒体推荐
如果西方人在对美的本质的探寻中已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那么在这一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代中国人将越来越感到,美的本质问题乃是真正美学的基石,舍此则没有理论上的完整性,也没有理论形态的美学。
——邓晓芒
与西方美学往往跳过感性的审美经验而直接上升到理性和哲学思辨不同,中国传统美学倒是更加重感受、重情感、重体验……中国美学的一切秘密,只有从人以及对人的理解入手,才有可能揭开。
——易中天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邓晓芒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翻译,是国内di一位从德文原文翻译康德的学者,他的哲学著作及美学著作在当代学界和思想界有着特别广泛的影响力。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后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
目录
目?录
Contents
第四版序?/?1
序?论?美学司芬克斯的微笑?/?1
第一章?起点:大地之子与海的女儿
第一节?在历史的岔路口上?/?17
一?黄与蓝的交响?/?18
二?大河寻源?/?24
三?炎黄之血与杀父的英雄们?/?29
第二节?人文的曙光?/?36
一?德与礼的渊薮?/?37
二?一忧一乐之间?/?43
三?“小人国”的秘密?/?49
四?希腊文明的两只翅膀?/?56
第三节?走向古典美的峰巅?/?63
一?美的理想:温柔敦厚与静穆的哀伤?/?63
二?艺术的归宿:音乐性与雕塑性?/?72
第二章?西方:从自然到人的逻辑进展
第一节?沉默的星空:古希腊客观美学?/?87
一?美的和谐说?/?89
二?艺术的本体论?/?100
三?日神的黄昏?/?107
第二节?天路历程:中世纪神学美学?/?115
一?美的忏悔?/?117
二?感性的求索?/?121
三?行动的美学?/?125
第三节?“上帝在你心中”:近代人文美学?/?130
一?思的执着与知的迷惘
——认识论美学的崛起?/?132
二?精神世界的漫游
——人本主义美学的拓荒?/?150
三?实践美学观的诞生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美学的伟大变革?/?174
第三章?中国:从社会到心灵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美在人伦: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179
一?从巫鬼到人文?/?181
二?审人的美学:儒家?/?188
三?“礼崩乐坏”的反思:非儒家?/?197
四?走向“天人合一”?/?206
第二节?美在形式:魏晋隋唐艺术哲学?/?211
一?文学的自觉?/?213
二?哲学的艺术与艺术的哲学?/?218
三?盛唐气象?/?231
第三节?美在心灵: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233
一?转向心灵之路?/?236
二?从“神思”到“妙悟”?/?243
三?返老还童的奇观?/?252
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59
第四章?现代:一次壮丽的金环蚀
第一节?雅典娜睡着了吗??/?269
一?自然科学的形式主义?/?272
二?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283
三?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297
四?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304
五?美感经验论?/?314
六?艺术社会学?/?319
第二节?胚胎学和古生物学:当代中国美学的奇异巧合?/?325
一?客观论美学的建立?/?327
二?神学—巫术的现代闹剧?/?336
三?人文美学的兴起?/?339
第五章?美学之谜的历史解答(新实践论美学大纲)
第一节?艺术发生学的哲学原理?/?345
一?生产劳动的艺术性因素?/?347
二?艺术因素与美感因素的同步发生?/?355
三?劳动异化和纯粹艺术的产生?/?363
第二节?审美心理学的哲学原理?/?374
一?作为劳动意识的自我意识?/?375
二?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382
三?作为情感的美感?/?387
四?作为美感的情调?/?395
第三节?美的哲学原理?/?403
一?新实践论美学的第一原理:美的本质定义?/?404
二?新实践论美学的第二原理:艺术与美的辩证法?/?411
三?新实践论美学的第三原理:审美标准?/?418
四?新实践论美学的人学结论:真、善、美的统一?/?424
结束语?/?433
序言
第四版序
这本书已经出到了第四版,说明它的生命力30年来至今不衰。除了观点的新颖之外,本书的跨度之大也是很少见的,所涉及的中西历史和文化的比较、中西审美趣味的比较和中西美学理论的比较,都是读书界至今感兴趣的话题。最后一章所提出的新实践论美学即“传情论”的美学,则经受住了各方面的质疑和商榷的考验,而展示了一种富有理论根基和中国特色的新兴美学体系的强劲发展势头。迄今为止,我个人从这本书的思路中已经引申出了好几本书的主导思想,如《西方美学史纲》和《西方美学史讲演录》,《灵之舞》、《实践唯物论新解》和《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就连最近出版的影响广泛的《哲学起步》,其中关键性的对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以及有关情绪、情感和情调的三层次划分,最初也都发源于本书(见“艺术发生学的哲学原理”和“审美心理学的哲学原理”两节)。本书的一个根本的立论基础就是把美学看作“人学”,所以它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部立足于中西人性论之上的哲学人类学著作。这也许正是它今天还被广大读者所关注的秘密所在吧。
这次再版,除了对引文出处再次作了核对和修订之外,应中天兄的要求,在目录上将“封建”二字去掉了,改为了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这样比较中性的表述。至于行文中还留存有个别“封建”字样,暂时还不太好大动,先放着再说,寄望于读者知道就行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其特殊性,确实需要重新作一个理论上更严谨的概括,不能简单搬用西方历史观中现成的概念。
邓晓芒于喻家山
2018年11月13日
文摘
第一章
起点:大地之子与海的女儿
历史哲学包含着对历史意义、统一和结构的探讨,它仅能将整个人类作为对象。
——雅斯贝尔斯
?
第一节?在历史的岔路口上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在辽阔的欧亚大陆遥相对应的东西两端,在阡陌纵横的黄河流域和波光帆影的地中海沿岸,同时有人类早期美学思想两朵灿烂的火花在生动地跳跃。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开山祖师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和西方美学传统的奠基者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这两个几乎生活在同一纬度上的同时代人也许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所提出的美学观点将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照亮人类美学思想的漫漫旅程,而只有当这两道光芒融汇为一的时候,美的世界才会普照着理性的太阳。
但是,相传是女娲氏用黄土所造就出来的东方人和自认为是从海水中衍生出来的西方人是何等的不同啊!仿佛命中注定要走上不同的美学道路一样,东西两方从一开始就站到了不同的起跑线上。东方礼仪之邦的美善同源思想铸造出中华民族重人情、重感受的温厚淡雅的鉴赏情趣,西方智术之乡的美智合一原则熏陶了希腊民族重理智、重思辨的高贵静穆的审美遗风。中西美学思想的这种差异早在它们的奠基人孔子和毕达哥拉斯之前就已经初见端倪了。据记载,春秋时期的伍举在对楚灵王的讽谏中就已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然而,从美学思想本身的源流上追溯中西审美意识的起因,不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历史资料来看,都不可能找到那真正的源头。一种意识形态的源头,总是逐渐淡入一片上古时代的沙漠。如果不从宏观上考察产生这一源流的整个地形地貌,那么中西审美意识特点的起源就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的生理特性和“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中西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既然是这两大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那么这种差异性的成因也就一直要追溯到古希腊和古中国在自然条件上的区别,如此才能得到根本的了解。
一 黄与蓝的交响
打开世界地形图,如果用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那些稀奇古怪的图案,我们马上就会发现,我们这颗小小的星球竟是由两种基本色调——黄色与蓝色——装饰起来的。康定斯基在其名著《论艺术里的精神》中曾对这两种处于两极对立中的色调作过极细致的描述,他认为,“色彩里的暖或冷意味着各自向黄色或蓝色的接近。” “如果有两个圆形分别用黄色或蓝色画出,短暂的集中就会在黄色圆形里展现一个离心的延伸运动,和一种向观者明显接近的效果。另一方面,蓝色圆形只在自身领域里移动,就像一个钻壳体的蜗牛,有从观者前面离去的效果。” 黄色和蓝色向第三种原色即红色的偏离便形成了橙色和紫色,黄与蓝的混合则是绿色。也许,康定斯基在制定他的色彩理论时,丝毫也没想过要用它来绘制地图,但我们却的确可以从这种色彩心理的描述中,引出中西两大民族在起源上的原始区别。……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世界上四个起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中,她是最远离入海口和海岸线的。在远古时代,由大陆腹地繁衍起来的炎黄子孙们对于海洋是相当陌生的。据有人考证,《山海经》中被称之为世界“东极”的“扶桑”国,最初也不过是指鲁南苏北一带(即山东曲阜地区),至南北朝时才被推至“东海之东岸”,而与日本混为一谈。 无论此说当否,无疑,在初民们眼中,海洋总是属于“中国”之外的领域。海洋的形成本身就是某种不正常的灾变的结果:“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他们生于内陆,对一片汪洋的景象抱有本能的恐惧。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这些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给我们留下强烈的恐水、治水、把水看作敌对物的印象。反之,初民们对于“土”却自古以来怀着一种信赖和眷恋。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的地方是这样一片亲切的沃土,黄河挟带着肥沃的泥沙,经过九曲十八弯,淤积成了连绵千里的黄金地带。在这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地是坚实可靠的,人生于土而归于土,土是全民族最终的母亲。初民们用土去对付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死后,“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人们把土地神尊为“福德正神”,且“我国古代地上群神中,土地神的崇拜者最广泛,祭祀最盛”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整个世界都以土地为中心,“天圆地方”,地的东南西北等长。战国时代与海外有了交通,又设想地的边缘为海,海的边缘与天相接。《山海经》中山经部分写得较翔实,而海经部分则不但简略,而且怪诞不经,隐现着一种不可解的神秘感。《诗经?小雅?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在民之先,民以土为本,帝王的权力首先就是对土地的权力。凡此种种,无不说明黄皮肤的中华民族是“大地之子”。
ISBN | 9787521202168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 邓晓芒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