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参量互动配置机制研究 7302485135,978730248513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句式参量互动配置机制研究》为句式研究提供了参量互动的研究视角和系统、动态的研究方法。首次建立句式“结构、语义、功能”互参互动对应系统,从中归纳分析贯通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参数,探索句式结构自变量和功能因变量参数之间动态配置条件和幕后推手,根据“句法、语义、认知功能”对汉语句子系统进行谱系分类,梳理出各类句式结构功能之间的变量互动参数及其匹配条件。通过认知视角探索出现代汉语句式家族群落之间对立、交叉、变换的动态条件与理据,揭示出现代汉语句式家族谱系关系,勾勒出现代汉语句式群落谱系树。

目录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句式的结构自变量和功能因变量配置关系13
第一节句式的认知表征与识解机制13
一、 句式是一种以句法结构表征认知识解的动态变量配置系统13
二、 句式“结构—语义—功能”之间的变量函数关系14
第二节句式的结构配置及其变量参数15
一、 及物概念的整体系统性与表征手段15
二、 及物变量参数及其功能16
三、 及物方向17
四、 及物效度与及物句式类型19
第三节句式意义的表征与识解21
一、 及物句式的意义表征与识解方式22
二、 非及物句式的意义表征与识解方式23
本章要点小结23
第二章句式配置参数和及物效度之间的对应与调适机制25
第一节及物框架的结构配置参数及其相关变量的功能表征机制26
第二节句法结构长度伸缩与终结程度之间的象似性对应关系29
一、 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构伸缩象似终结程度29
二、 结构伸缩与“掌控、影响受事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同步机制31
三、 结构伸缩形态变化临摹手段的动因与条件34
第三节结构与功能配置及物参数之间同步、调适与补偿机制36
一、 动程的表征与受事的数量互动及其补偿、调适机制36
二、 及物参数之间的同步机制42句式参量互动配置机制研究目录第四节现代汉语的类型学特征对句法功能与机制的影响45
本章要点小结46
第三章句式配置参数“结构—语义—功能”的评估与移情识解47
第一节结构自变量参数的变化引起的价值评估和移情识解47
一、 句法分布位置决定着对当事人损益的关注度和移情度48
二、 重复动词的结构配置自变量的功能识解及其语境意义51
三、 直接损益和牵连损益及句式嵌套条件57
第二节重动句式的类型及其个性特征59
第三节重动句跟其他句式的对立与互补63
本章要点小结66
第四章“淡入—淡出”认知模式及其配置条件68
第一节跟“淡入”与“淡出”相关的句式配置条件对立68
一、 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自立性”概念的不同
理解方式68
二、 基于“认知—语义—句法”框架参量互动的“自立性”概念69
第二节“淡入”与“淡出”的心理学基础72
第三节“淡入”与“淡出”模式的对立及其语义投射76
第四节“淡入—淡出”的价值取向对立78
第五节“淡入”与“淡出”的句法表现83
第六节及物参数之间的补偿机制与句式对动词类型的选择86
本章要点小结90
第五章图式结构与句式结构—语义—功能参量的匹配92
第一节句式的结构配置及其整体意义92
第二节词项跟句式的匹配机制与条件94
第三节“动程图式”的结构参数跟句式的整合匹配96
一、 “在”的“动程图式”及其语义结构和句法条件97
二、 “动程图式”的自主性及其与及物结构自主性的匹配99
三、 方所与施事的转指关系及其对句式的制约101
四、 “动程图式”的述谓化特征对其句法分布的制约——
去述谓化108
五、 “在”的分布位置所对应的自主性程度及事件的终结程度110
六、 汉语句法分布位置及其句法功能的变化规律112
第四节“附着关系”的结构参数跟句式的匹配113
一、 附着图式和关系句式在非自主和不及物方面的匹配113
二、 附着图式和动程图式的视域差异及其句法表现117
三、 附着图式隐喻、转喻伴随关系对句式的影响120
第五节基于图式的句式整体功能与内部成分的关系123
一、 基于图式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互参识解与句式
整体意义123
二、 句式的图式结构自上而下地赋予内部成分以特定配置功能124
三、 图式框架结构对内部成分配置的限制124
四、 内部成分横向调适自下而上地确保句式的整体意义保持
在正常范围126
五、 内部词项跟句式整体意义的匹配机制与条件127
第六节汉语句式的类型及其分类标准134
一、 基于“结构—功能”互动参数的句式分类标准134
二、 句式的“结构—功能”类型138
本章要点小结139
第六章汉语句式的认知定势和文化动因140
第一节基于“和合”认知定势的句法组织策略140
一、 “和合揖让”的句法组织策略141
二、 各级语法单位“和合贯通”机制下的伸缩形态制约句子完整性141
第二节“背衬导向”与“显体导向”型认知定势145
一、 汉、英双及物句“背衬导向定势”与“显体导向定势”
的差异及其动因145
二、 汉、英“背衬导向定势”与“显体导向定势”的认知表征顺序149
本章要点小结150
概念术语页码表151
参考文献152
后记162

文摘

第一章
句式的结构自变量和功能因变量配置关系

本 章 导 读我们观察、识解和表征世界的视角、手段和策略组配成一定的模式,投射到语言中这些特定模式对应着特定的句式结构自变量和因变量参数。句式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系统可以利用函数原理来理解其内在对应关系。换言之,句式的结构自变量集合中的每一个实例,都对应着功能因变量集合中某种相应的认知识解。随着句式的结构自变量的变化,所对应的功能因变量识解也随之变化,这种动态对应关系呈现为一个连续性扇面斜坡,以此表达无限细微的微妙意义差异。正是从这个意义来看,句式可以看作以句法结构参数变化表征相关认知识解的动态变量系统。
第一节句式的认知表征与识解机制〖*4/5〗一、 句式是一种以句法结构表征认知识解的动态变量
配置系统影视艺术采用不同视角和拍摄手段,利用人类视觉感知的识解原理营造出观察者同情、压抑、不安、认可、否定等认知和情感效果。例如,居高临下地俯视,观察者会产生一种安全、优越的感觉,可以营造和引发对被观察者的同情怜悯心理。反之,仰拍镜头容易引发对被观察者敬仰、敬畏、不安、恐惧的心理感受。
影视艺术通过推、拉、摇、移、俯、仰、淡入、淡出以及快、慢镜头和扫描方式等不同视角和表征手法,根据人的视觉特征来表现相应不同的视觉效果与识解方式。与此相似,句子表征认知世界也选择特定认知视角、认知方式,组配成特定图式结构参数,转换成特定句式结构自变量参数所对应的特定功能因变量参数,表征所要传递的特定认知信息。电影艺术将采用不同视角和镜头记录下来的视觉信息转换为一系列静态片段信息,储存在胶片或一系列电子数据中,在播放过程中再将一个个片段镜头连续衔接起来,观众的视觉将其还原为视觉形象,形成某种理解效果。与此类似,句式利用特定结构将词语进行特定组合配置,通过听者、读者的认知识解,形成特定认知图式,最终还原为要传递的信息。
第一章句式的结构自变量和功能因变量配置关系我们感兴趣的是,作为认知结构的表征载体,句式如何表征如此复杂的认知信息?换言之,句式的结构、语义和功能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认知结构—符号结构—认知识解”的转换的?句式的结构配置如何做到以有限的符号(数千个单词)的有限句法组合手段(数百条语法规则)借助于有限的句式(几十种句式结构)实现无限丰富复杂的意义表达?
语言作为人类表征认知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语句来组织和表征言者识解周围世界的视角、手段和策略。人类识解客观世界的视角和方式以及参照框架不同,所观察到的结果和表征的内容往往也相应不同,所引发的心理机制也相应不同。对比“绪论”中的句子,(2)—(4)中“死”“光”“出血”凸显受事“蚊子”遭受的影响,(2)—(4)中B、C的合格度高于A;(5)—(8)中“偏”“累”“肿”“出了经验”并非指向受事,而是显示施事在试图影响受事的过程中(至于是否影响到受事则未予显示)自身受到的损益。其中A列合格度高于B、C,说明表征施事在活动过程中自身的损益符合重动句式的条件,不符合其他句式的条件;(9)、(10)中时间补语指向活动过程。
上述同一事件“打蚊子”的表征侧重点不同,所以带来不同的识解,这种不同的意义实际上来自句子组织结构配置参数的变化。譬如: 论元角色的选择、施事和受事的句法分布距离;分布顺序;补充成分长度增减完整度;谓词词项的图式结构配置及其变体;结构压缩与扩展;动词是否重复;名词的指称(定指、不定指、实指、不实指)和数量配置(全量形式、非全量形式)。诸如此类的动词重复、施事和受事的分布位置及二者之间的分布距离大小等结构自变量参数的变化,都会带来识解上的变化。
二、 句式“结构—语义—功能”之间的变量函数关系
如果一个集合中的某项参数变化带来另一集合相关参数的相应变化,两个集合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内在对应关系,那么两个变量系统之间构成函数关系。句式的结构、语义、功能作为变量系统,可以利用函数原理来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换言之,句式的结构自变量集合中的每一个实例,都对应着功能因变量集合中的某种认知识解。
句式通过论元的选择、论元分布位置、论元分布距离、动词重复、补充成分的有无、长短等结构自变量参数在结构配置中的不同组合而灵活地转换认知角度,对应着相应的识解变化,表征复杂微妙的意义。立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整体对应关系,能发现结构和语义、功能之间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以进一步发现“自立性、自主性、附庸性、及物性、瞬时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二节句式的结构配置及其变量参数〖*4/5〗一、 及物概念的整体系统性与表征手段Langacker(1991:294)指出,一个情状如何被识解,决定着是否适合采用特定句法结构对其进行编码。反过来,一种句法结构代表着一种规约性的认知想象力,并因此而利用编码所表征的情状对其进行具体的识解。Langacker(1991:302)等学者将事件句的原型Langacker,Ronald.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 Ⅱ.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02.概括为两个参与者之间进行能量传递的及物结构。Langacker列举出九种及物性结构要素:
1. 有两个参与者分别充当主语和宾语;
2. 描写一个事件;
3. 事件蕴含动力,相对简明,并且具有非常明确的终结点;
4. 主语和宾语表征具体、高度个体化的物理实体;
5. 这些实体在事件发生前早已存在,而非事件发生后的产物;
6. 主语和宾语明确并参与了不对称的关系;
7. 主语的参与是自主的,宾语的参与是非自主的;
8. 主语是能量的来源,宾语是能量传递的目标;
9. 宾语受到活动的彻底影响。
Langacker(1991:302)特别强调,上述变量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决定着及物性的程度高低,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事件表征的标准模型,这种标准模型为英语及物性原型概念提供了内在一致的基础。
屈折语的语法功能主要依赖于语法形态和语序、虚词进行表征。汉语缺乏屈折语那样的语法形态,更多地依靠句式结构参数和虚词的隐现、增减等调适变化来表现不同功能的差异。语言类型上的差异,导致汉语及物结构中的结构自变量表现形态和功能因变量参数跟屈折语形成较大差异。
二、 及物变量参数及其功能
我们观察、识解和表征世界的视角、手段和策略组配成一定的模式,投射到语言中这些特定模式对应着特定的句式。每种句式的结构表现出特定的自变量参数,如施事、受事跟动词三者之间的分布距离与分布位置(施事受事毗邻、施事受事被动词分离、动词是否重复统称句法分布形式或布局)、动词是否重复(如重动句)、是否有补充成分、补充成分的完整程度、施事和受事的指别形式等。上述自变量参数的变化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因变量参数,如终结程度、受事受影响的程度、施事的自主性、受事的指别度。句式借助于这些结构自变量所引发的功能因变量识解,最终将句式还原为言者观察到的动态、静态客观场景。这个过程类似于拍摄电影——数码或胶片存储参数——放映——还原为拍摄场景。
相同的客观情状,按照不同的结构自变量组配,可能形成不同的功能识解,不同功能识解之下,所关注的侧重(profile)可能不同,那么带来的意义也发生相关变化。例如:(1) A1来客人了B1客人来了
A2李明喝咖啡了 B2李明把咖啡喝了A1中“客人”不定指,B1中“客人”是定指的。A2中咖啡是否喝光不确定。作为陈述句,B2中咖啡确定是被喝光了。左右两列句子的语序不同,意义不同,但构成句子的实词相同。这种意义上的不同,来自不同句式的不同语序分布位置所产生的不同识解。也就是说,同一个客观事件“来客人”,A1和B1两个句子各自不同的句法配置顺序造成的表征方式不同,带来“客人”的定指性程度相应不同,导致我们对同一个客观事件的识解发生变化。A2、B2也是两个句子各自不同的句法配置顺序对同一个客观事件“喝咖啡”带来受事数量是否完全彻底的不同的识解。探寻哪些结构配置参数对应着哪些功能参数,不同句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有哪些共性和哪些具体差异,差异的动因何在,是我们的核心研究目标。
及物结构包含众多及物要素的不同配置形成结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不同,这种参量配置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及物句式。结构自变量和功能因变量统称“参量”。
汉语事件句式的及物结构配置自变量主要包括以下参量:
论元角色的选择、施事和受事的句法分布距离、分布位置和顺序;动词分布形式(是否重复);补充成分长度增减完整度;谓词词项的图式结构配置及其变体;结构压缩与扩展;名词的指称(定指不定指、实指虚指、有指无指)和数量配置(全量形式、非全量形式)。
功能因变量参数:
图形显体背衬关系与选择;扫描方式的选择;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概念之间的先后关系;凸显淡隐;概念压缩与扩展;隐喻、转喻;移情;
及物参数: 及物方向与及物程度、施事自主性、受事遭受影响程度、受事量级、受事指别度、动程、终结完整程度、淡入型终结模式、淡出型终结模式、预期标准与前景变数多寡、调适度与可逆性。
ISBN7302485135,978730248513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忠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