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第二、三、四章
作者简介
叶慧君,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主讲本科生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等;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理论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中国语言文化等;研究兴趣和方向:外语教育,语用学,汉语词汇学,英汉翻译。
目录
第1章引言
1.1选题背景和缘由
1.2研究对象和内容
1.3研究目标和意义
1.4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5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5.1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现状
1.5.2国内外语界词汇语用研究现状
1.5.3汉语界词汇语用研究回顾与现状
1.6小结
第2章方法论:理论基础
2.1词汇语用学的哲学基础
2.1.1语用学的哲学渊源及其与词汇语用学的关系
2.1.2孕育于哲学语言学转向中的词汇语用萌芽
2.1.3日常语言哲学中的词汇语用思想
2.2本书的解释框架
2.2.1关联理论
2.2.2顺应理论
2.3小结
第3章不同层级语境下的调汇语用充实现象
3.1词汇语用充实概念的提出
3.2语境研究概述及语境的层级性
3.2.1语境研究概述
3.2.2语境的层级性
3.3言内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3.1词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3.2短语语境和句子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3.3超句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4言外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4.1情景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4.2社会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4.3文化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5认知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5.1认知语境的理论依据
3.5.2认知语境的内涵和特点
3.5.3认知语境对词义充实的影响
3.6小结
第4章话语理解中的词汇语用充实类型
4.1汉语词汇语用充实现象举隅
4.1.1关于“有”
4.1.2关于“没(有)”
4.1.3关于数字和数字词语
4.2词汇语用充实的横向分类
4.2.1词汇语用中的零充实现象
4.2.2词义的语用收缩
4.2.3词义的语用扩充
4.2.4词义的语用转移
4.3词汇语用充实的纵向分类
4.3.1义项间的语用充实
4.3.2义项内的语用充实
4.3.3义项外的语用充实
44小结
第5章词汇语用充实的关联—顺应性阐释
5.1关联—顺应分析模式的提出及其运行机制
5.2词义在线理解的语境顺应性
5.2.1一般词汇意义理解的语境顺应特性
5.2.2词的功能意义理解的语境顺应特性
5.3话语理解中词汇语用充实的认知机制
5.4小结
第6章词汇语用学的理论思考和应用探索
6.1词汇语用学的理论意义和发展前景
6.2词汇语用学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6.2.1从翻译的几种定义透视当代翻译理念
6.2.2翻译中的词汇语用充实及尺度
6.3词汇语用学对词汇教学和语篇分析的启示
6.3.1词汇语用学引发的词汇教学思考
6.3.2词汇语用意义视角下的语篇分析
6.4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著作类
论文类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2.1.3日常语言哲学中的词汇语用思想
人类对自然语言的分析历史悠久,但如果说是相对于注重运用数理逻辑分析手段的逻辑语言学派而言,日常语言(分析)学派应该是发端于20世纪初,兴盛干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不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莱尔(Ryle)、奥斯汀、斯特劳森(Strawson)、塞尔和格赖斯等。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有着“哲学家的哲学家”之称的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由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的关键人物,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其后期思想开创了日常语言哲学流派之先河。要追溯日常语言哲学中的词汇语用思想,必须从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著名论断“语言游戏说”和“意义使用论”说起,这两个观点是贯穿于维特根斯坦那本集其后期思想之大成的专著《哲学研究》里的中心学说。维特根斯坦认为,无论是“一方喊出一些词,另一方根据这些词而行动”的语言使用实践,还是在“当老师用手指着石头时,学生说出‘石头’这个词或教师先对学生说出一个词,学生跟着说出这个词”的语言教学,都类似于儿童借以学习母语的种种游戏,这些游戏称为“语言游戏”。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语言和那些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也称为“语言游戏”。显然,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人们说话就是用语词在做游戏,只有在很现实的语言游戏活动中才能掌握一个词的用法,同时也就等于掌握了一个词的意义。《哲学研究》在开篇第1节中就以“五个红苹果”里的“五”为例暗示了“意义即使用”这一观点,随后又在第43节中明确指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一个名称的意义有时是由人们指着它的承担者来解释的”。
第二、三、四章
作者简介
叶慧君,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主讲本科生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等;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理论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中国语言文化等;研究兴趣和方向:外语教育,语用学,汉语词汇学,英汉翻译。
目录
第1章引言
1.1选题背景和缘由
1.2研究对象和内容
1.3研究目标和意义
1.4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5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5.1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现状
1.5.2国内外语界词汇语用研究现状
1.5.3汉语界词汇语用研究回顾与现状
1.6小结
第2章方法论:理论基础
2.1词汇语用学的哲学基础
2.1.1语用学的哲学渊源及其与词汇语用学的关系
2.1.2孕育于哲学语言学转向中的词汇语用萌芽
2.1.3日常语言哲学中的词汇语用思想
2.2本书的解释框架
2.2.1关联理论
2.2.2顺应理论
2.3小结
第3章不同层级语境下的调汇语用充实现象
3.1词汇语用充实概念的提出
3.2语境研究概述及语境的层级性
3.2.1语境研究概述
3.2.2语境的层级性
3.3言内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3.1词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3.2短语语境和句子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3.3超句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4言外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4.1情景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4.2社会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4.3文化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5认知语境下的词义充实
3.5.1认知语境的理论依据
3.5.2认知语境的内涵和特点
3.5.3认知语境对词义充实的影响
3.6小结
第4章话语理解中的词汇语用充实类型
4.1汉语词汇语用充实现象举隅
4.1.1关于“有”
4.1.2关于“没(有)”
4.1.3关于数字和数字词语
4.2词汇语用充实的横向分类
4.2.1词汇语用中的零充实现象
4.2.2词义的语用收缩
4.2.3词义的语用扩充
4.2.4词义的语用转移
4.3词汇语用充实的纵向分类
4.3.1义项间的语用充实
4.3.2义项内的语用充实
4.3.3义项外的语用充实
44小结
第5章词汇语用充实的关联—顺应性阐释
5.1关联—顺应分析模式的提出及其运行机制
5.2词义在线理解的语境顺应性
5.2.1一般词汇意义理解的语境顺应特性
5.2.2词的功能意义理解的语境顺应特性
5.3话语理解中词汇语用充实的认知机制
5.4小结
第6章词汇语用学的理论思考和应用探索
6.1词汇语用学的理论意义和发展前景
6.2词汇语用学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6.2.1从翻译的几种定义透视当代翻译理念
6.2.2翻译中的词汇语用充实及尺度
6.3词汇语用学对词汇教学和语篇分析的启示
6.3.1词汇语用学引发的词汇教学思考
6.3.2词汇语用意义视角下的语篇分析
6.4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著作类
论文类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2.1.3日常语言哲学中的词汇语用思想
人类对自然语言的分析历史悠久,但如果说是相对于注重运用数理逻辑分析手段的逻辑语言学派而言,日常语言(分析)学派应该是发端于20世纪初,兴盛干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不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莱尔(Ryle)、奥斯汀、斯特劳森(Strawson)、塞尔和格赖斯等。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有着“哲学家的哲学家”之称的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由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的关键人物,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其后期思想开创了日常语言哲学流派之先河。要追溯日常语言哲学中的词汇语用思想,必须从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著名论断“语言游戏说”和“意义使用论”说起,这两个观点是贯穿于维特根斯坦那本集其后期思想之大成的专著《哲学研究》里的中心学说。维特根斯坦认为,无论是“一方喊出一些词,另一方根据这些词而行动”的语言使用实践,还是在“当老师用手指着石头时,学生说出‘石头’这个词或教师先对学生说出一个词,学生跟着说出这个词”的语言教学,都类似于儿童借以学习母语的种种游戏,这些游戏称为“语言游戏”。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语言和那些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也称为“语言游戏”。显然,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人们说话就是用语词在做游戏,只有在很现实的语言游戏活动中才能掌握一个词的用法,同时也就等于掌握了一个词的意义。《哲学研究》在开篇第1节中就以“五个红苹果”里的“五”为例暗示了“意义即使用”这一观点,随后又在第43节中明确指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一个名称的意义有时是由人们指着它的承担者来解释的”。
ISBN | 7513594821,9787513594820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作者 | 叶慧君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