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 9787311050412,731105041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潜夫论》一书,凡十卷三十六篇,由王符亲自编定,其编定时间约在公元141年以后。《潜夫论》编定之后,可能即有抄本流传。南朝宋代范哗《后汉书·王符传》节录了《潜夫论》之《贵忠》(今本作《忠贵》)、《浮侈》《实贡》《爱日》《述赫》篇的一些片段,但已经删改润色,很多文字与今之传本不同。《潜夫论》旧刻以《湖海楼丛书》所收清嘉庆萧山汪继培笺注本为善,旧称“引证详核,深得旨趣”,即汪笺本。西北师范大学彭铎先生的《潜夫论笺校正》在汪笺基础上,取诸本并诸类书,旧注所引,详为覆校,纠摘旧说讹误,在文字训诂上做了诸多阐释补充,并加以分段标点,被收人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出版的王符著作的全编,是较为完备的注本。本书所选的《潜夫论》原文,均来自《潜夫论笺校正》。
《潜夫论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张岗著。

目录

赞学第一
为学必有师
道成于学
务本第二
富民正学,太平之基
农工商各有本末
遏利第三
嗜财甘利不可取
秉节守志美名扬
论荣第四
用人不必求全责备
不以出身论贤才
贤难第五
嫉妒是害人的毒药
贤人难免于祸害
明暗第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予违汝弼,使谏使言
考绩第七
考核功过,黜陟幽明
官无废职,位无非人
思贤第八
尊贤任能,永保国家
任人唯亲国必亡
本政第九
法令之功,必效于民
忠君报恩,志节可纪
潜叹第十
切莫惟言是从
秉公无私兴邦国
忠贵第十一
以道事君,以仁抚世
欺天地,失民心
浮侈第十二
以农为本,无农不稳
成由俭,破由奢
慎微第十三
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
防微杜渐
实贡第十四
贤兴谄衰,忠安忌危
弃其所短,采其所长
班禄第十五
天命圣人为天子
天之立君以役民
述赦第十六
残害良民皆因数赦
惠奸宄者贼良民
三式第十七
无功不受禄
重赏痛罚世升平
爱日第十八
功之能建因日力
务省役而为民爱日
断讼第十九
法随时宜
贞女不二心以数变
衰制第二十
以诛止杀,以刑御残
劝将第二十一
趋利避害人本性
为将须有六德
救边第二十二
地不可无边
振民育德必安疆宇
边议第二十三
恤民救边,不得怯畏退让
以战御贼寇,救民于水火
实边第二十四
痛于偏枯壁痱之疾
移民充边,安国要术
卜列第二十五
立卜筮以质神灵
敬鬼神而远之
巫列第二十六
德义无违,鬼神乃享
人有爵位,神有尊卑
相列第二十七
以德行为招
相与命同
梦列第二十八
梦有十说
释难第二十九
尧舜之德,相得益彰
君子必有仁义
交际第三十
势利之交,理之固然
守其心,成其信
明忠第三十一
明忠二德,君臣共愿
明君不示人术而借下权
本训第三十二
元气为万物本源
道气一体
德化第三十三
先本后末,顺心理行
尊德礼而卑刑罚
五德志第三十四
炎帝神农,其德火纪
志氏姓第三十五
关于姓氏
叙录第三十六
叙先贤,继前训

序言

“国学”是一个历史名词,出现于清末。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在完成其政治变革与工业革命之后,开始有计划地东进,东方世界成为西方开发的巨大市场,并且带着强烈的殖民性。欧风美雨东渐,以坚船利炮裹挟着强势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思潮,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而且曾是朝贡体系内的日本,也以强势侵袭。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学人惊惧、疑虑、拒斥、反思,有亡国灭种之忧患,进而提出要对中国的学术进行全面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在保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与中国政治、文化不冲突的外来成分。实际上,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西方先于东方实行近代化,当东西方遭遇之时,必然会带来冲突。这一现象,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中西之交,古今之异”。“国学”的概念,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的简称。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认为,“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蔡尚思说:“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既然叫做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既然无所不包,也就无所偏畸了。”并且说“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中国学术大纲》)。应对西方文化之强势进入而产生的“国学”概念,既要保全中国故有文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极为精辟地指出了国学的根本内涵和意义。
研究国学,并非抒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排斥来自西方的新思想。国学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传统文化,而传统是演进的而非僵化的,是历史与现在之间的价值纽带。国学不但是历史的积淀,而且也是面对现在而指向未来的。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国学是不应该被忽略甚至于忘记的。忽略甚或忘记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当下的根基,无法谋划现实的生存,因而也无法明确未来的走向。譬如,一个人今天早晨起来后,他失忆了,忘记了昨天及以前的事情,那么,就意味着他失去了自我,不知道今天该干什么,无法安顿自己,即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定位。他忘记了自己的过去,站在大街上,茫茫然不知所从,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是去市政府上班,还是进入学校教书,是去清扫马路,还是到工厂做工。不知道今天做什么,就无法安顿心灵,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生存状态,那么他将如何生存呢?忘记过去,就是割裂其历史;不知道今天,那么,就无法知道明天。事实上,忘记了昨天,就意味着今天、明天都处于一个无所举措的状态。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忘记其传统,割断历史,就没有现在的发展和未来走向;而继承、发扬其优秀传统,以开阔的视野,吸收新的文化素养,吐故纳新,继往开来,它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国学经典书系”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选篇目,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分为初级版和普及版,由原文、题解、注释、品读、扩展阅读等模块构成。原文,选择佳好的版本,如精校本、注释本,选编原文,力求保持原典的本来面目,给读者提供一个可靠、佳好的文本,使读者能够对原典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题解,乃是对所选的篇章、片段,做出一些必要的交代和说明,以便明了上下文之间的内容及关系,有助于读解文本。注释,力求简洁,一般只注字、词,不注句子,方便阅读和理解。品读,乃是对所选原文的品评、欣赏、理解,着重从故事性、趣味性上,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讲述其丰富生动的内涵,“理”寓于“事”中,“事”因“理”而深刻、生动。品读也尽可能地揭示思想的力量、文章的内涵以及思维的逻辑,期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扩展阅读,则是选择与原文相关(相似或相反、不同视阈的记载等)的内容,或者见出所选的文字、故事在后世的影响或衍生,启发联想,拓展知识,训练思维。而品读和扩展阅读,事实上是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成熟,讨论使人丰富,写作使人严谨。”读、思、写三位一体,写是在多读深思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表现。写出来,才是对思维的进一步完善;读、思、写相结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水平,训练思维,进而使人可能具有天地境界。
这套书系的编撰,力求内容丰富、生动,富有启发性,引起读者对国学原典阅读的兴趣,丰富其国学素养,培养读书的境界。近代大学者王闾运说:张之洞是看书人,曾国藩是读书人,“所谓读书人,能通经致用;看书人,则书是书,人是人,了不相涉,即所谓记问之学、博而寡要者也”(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就是说,读书人要能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之中,知行合一。期望我们都做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读书人”。
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读书学习,就在于确立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古人云:“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所谓“立身”,实乃关乎其人之思想境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生命才是完整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则有什么样的“立身”原则、行为方式,也因而确定了其人日后的成就。思想清明、品格伟大之人,介然有守而不因循守旧,也不随波逐流。读书人知行合一,多读书,可以怡情悦性、涵养性情,可以洞明事理、培育思想,从此打开一个智慧的世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何乐而不为呢?
2017年11月10日
春融堂

文摘

西汉文帝的宠臣邓通,被文帝赐予铜山,垄断铸钱,可谓家财万贯,但最终饿死在街上,头上连一根簪子都没有;北魏的元琛用金子做马的环锁,用银子做马槽.贪纵财利,恣情聚敛,终被削爵;清代的和砷,一人家产竟相当于清政府当时十余年的国库财政总收入,最后被勒令自尽。可见,因为贪得无厌地侵占财富,其下场注定是可悲的。这就如同油脂可以使灯明亮,但油脂过多,灯反而会灭掉一样。人只知道财产可以使自己快乐,却不知道财力过多必招致祸患。大象因为牙齿贵重遭杀身之祸,河蚌因为藏有珍珠而被剥开身体,百姓本来无罪,身藏壁玉就会获罪。财富虽可使人得利,但人在靠它得利的同时,别人也同样在谋他的利。西晋的石崇富可敌国.却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局,身临刑场,石崇才有明悟:“那些奴辈,是想谋夺我的家财”;元末明初首屈一指的富豪沈万三,在商业中谋求最大利益,却终被朱元璋发配流放,落了个妻离子散的下场,让后人感慨晞噓。沈万三在谋取众人财富的同时.朱元璋也在谋取他的财富。
如此而言,在财富面前,有多少人被蒙住了双眼.迷失了自我,又有多少人因自身不廉,疯狂贪婪,终落人财两空的结局。他们忘记了道义,谋取私利,为富不仁。《大学》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道德是人的根本.财富只是枝叶。若以财富为根本,无视道德修养的人,不可能真正存活于世上,只会深陷泥潭,难以自拔。正因为此.世人的言论,没有不推崇廉让而鄙视财利的,但到行动起来时,多数人则拋弃廉让,嗜财甘利。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王符生活在东汉社会风气曰渐衰落的时期,当时人们追求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风气盛行。在这种氛围中.官吏之间相互勾结,谋取私利;富贵之家,为了一己之私,追逐钱财,不顾道义;平常老百姓也跟着崇尚功利,唯恐落后,而“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后汉书。王符传))。甚至,在整个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开始建立在利益之上,嫌贫爱富,不顾对方德行。王符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前人已看清财利是祸害,后人还把它作为追逐的目标.百姓愚蠢糊涂至极,他主张以道德鉴别是非。今人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借鉴意义。[扩展阅读]
导言:西晋贵族公卿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以挥霍浪费为乐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石崇斗富是迷失自己的表现,最终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石崇斗富
(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与贵戚王恺、羊绣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粕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崇、恺争豪如此。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如恺比者甚众。恺怳然自失矣。
(节选自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石苞》,中华书局,1974)
P18-19
ISBN9787311050412,7311050413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岗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