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揭谛 978756582904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1 .17万字讲透260字心经,用无佛学根基的人都能听懂的白话道出观音菩萨的心要,令人心中顿生莲花,一切烦恼、焦虑都抛之脑后。
2.直入佛学心要,让时常陷入困扰、焦急、后悔的你,找到破解的法门。
3.当你的佛学悟性达到一定层次,这种细致的讲解,让读者在自心深处深入、细微地体会《心经》的境界,一旦在心中验证、觉证、悟证了《心经》所讲的境界,便直入佛学心要。那时再看佛语,了然明白,如从己出。
4.相对于其他读本更深入、细致、低调和真诚。其专业内容量通常是其他读本的数倍。

媒体推荐

《心经》虽仅二百余字,但摄全部佛法。
——弘一法师

《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
——净空法师

《般若心经》讲的是每一个人ZUI切身紧要的一部经,要认识自己,就要用《般若心经》。般若就是让我们在这个人间更自在的法门!
——星云大师

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脱的法门。而《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中译习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
——南怀瑾

作者简介

程东,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后潜心于中华文化古道真义,师传有承,复始开新,自创理道学与现代心学。近年在北京潭柘书院讲学,传授现代心学,以及《论语》《传习录》《心经》《坛经》《金刚经》《老子道德经》等儒、释、道经典的至奥实知。已出版讲学专著《明心讲谈》;深解经典专著《佛不立相?金刚经谛鉴》《究竟无证?坛经谛义》等;理道学专著《真性论》;政论专著《中国道路》等。

目录

目?录

0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03前言

1《心经》全文讲解
60《心经》分段要点
83《心经》随谈(一)
101《心经》随谈(二)
120《心经》随谈(三)
133《心经》随谈(四)
150《心经》随谈(五)
166《心经》随谈(六)
181《心经》随谈(七)
202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20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7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11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21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1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17后 记

序言

前?言
这本书是一次讲解《心经》的记录。现在整理成书了,难免要啰唆几句:讲一下《心经》的译本,这是有关《心经》的知识;讲一下《心经》这部经,介绍一下这是什么样的经;讲一下如何学习《心经》,这也是自己的体会;也讲一下这次讲解《心经》的情况,让大家有所了解。

《心经》的译本
《心经》在佛学和中国民间的知名度很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很高。这部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为它直接切入佛学的核心要义,而且简短精要,很多人都会背诵,所以影响很大。
《心经》在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译本,我们讲的《心经》,是唐代玄奘的译本,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其中最简短的版本,只有二百六十个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般若心经》,是《般若经》的核心要义。在佛学中,般若为诸佛之母。什么是般若呢?就是佛的知见,也就是明见真实的智慧,所以一般译为智慧。
佛学可以归纳为六大修为,也称六波罗蜜,即六度。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进,五是禅定,六是智慧,智慧也称般若。六度也可以简化为戒、定、慧三学,如果再展开,又可以称为十波罗蜜,即将智慧波罗蜜展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总之,佛学的最终目的和成就,是在智慧上,也就是在般若上。
据说《心经》很早就传入中国了。早在三国时代,吴国的支谦就译出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姚秦时期,鸠摩罗什译出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唐代玄奘译出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后,还有唐代菩提流支、实叉难陀、义净、法月、般若和利言、智慧轮、法成,以及宋代的施护等翻译了《心经》。
早期《心经》译本情况如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吴?支谦?译(失传)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唐?菩提流支?译(失传)
《摩诃般若髓心经》唐?实叉难陀?译(失传)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唐?义净?译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般若共利言等?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施护?译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心经》,是鸠摩罗什的译本;而影响最大的《心经》,则是玄奘的译本。玄奘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字简洁,文韵流畅,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古来流传最广。
藏传佛经也是译《心经》的来源。清朝康熙依据藏文译出《大内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近现代以来,孙慧风据藏文译出《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楚禅据藏文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慧清据藏文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超一据藏文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王尧据藏文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
有人统计,《心经》在古代曾被译过二十一次。现在可以见到的共有九个译本。注疏就更多了,大约有上百人。
虽然《心经》有许多译本,但人们一般读的都是玄奘译的《心经》,所以我们也用这个译本来讲。如果要想研究《心经》,可以参看一下其他译本。我们这次讲解《心经》,是要揭示其中的意义,不是搞学术研究,其他译本就不讲了。
早期可见的《心经》译本,附于此书之后,并附两部据藏文翻译的《心经》,可供大家对比参学。

《心经》的经
根据其他的译本,我们现在看的这个《心经》,可能是一个简本,它把前面的背景去掉了,专门把观音菩萨的讲话抽出来,立成此经。大家如果找别的译本来看一下,就可以知道,观音菩萨是在一个法会上讲这个经的,释迦牟尼佛也在场,当时有很多弟子,但观音的这段话却是专对舍利弗说的,所以经中两次出现“舍利子”,这是观音在称呼舍利弗之名。观音讲完之后,佛很赞赏,表示认可,于是观音菩萨的讲话就作为佛经留下来了,放在《大般若经》中。
此经的缘起,各种译本有不同的讲法,大体有两说:一种说法是:在一次佛聚众讲法的法会上,观音菩萨主动站起来,要宣说自己的体会,得到了佛的允许,于是讲述了此经。另一种说是:在一次佛聚众讲法的法会上,观音进入甚深三昧之境,舍利弗于是问观音,如何才能深入修行此境,观音便给他讲解深入修行之法。观音的讲解得到了佛的认可,佛告诉大家“应如是修学”,并说“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心经》的经,是观自在之经,也是自见本性之经。用后来的话说,是明心见性之经。由此可见,《心经》是自见本来的经。如何自见本来呢?深入般若观照,终见一切无有。其实所谓“般若观照”,就是不着有相之见。不着于一切有相,方能觉悟自在,终见自性本来。所以“明心”就是不着于有相,“见性”就是悟见自性本空。观音讲的《心经》,就是如何以般若观照之法自见本来。这是在实际见地上讲的,所以这是心的实行,不是理解。因为是深行,所以才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到极处,一切有都不沾,本性自现,一觉即得。因此《心经》是很好的学佛之法,也是很好的修行之法,也是很好的觉悟之法,简便易学,简便易行,简便易得,于是得到了佛的赞许。

与《心经》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是“略本”与“广本”。
通过几个译本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到,鸠摩罗什的译本和玄奘的译本相近,都是直接从观自在开始,似乎没有开头部分,也没有结尾部分。但是在其他译本,开头部分与结尾部分都是有的,开头都从“如是我闻”开始,结尾都是“皆大欢喜,信奉受持”。因此很多人认为,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译本内容不全,应属略本,而其他译本内容完整,应属广本。但后来发现,在日本的《大藏经》中有略本的译本,在敦煌石窟发掘的唐代古书中,也有这样的略本。因此有人认为广本可能是后人造经,头尾都是妄加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现在看到的《心经》,存在这两种情况。
二是“度一切苦厄”句。
《心经》的这句话,在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译本里都有,在智慧轮的译本中译为“离诸苦厄”,意思也与“度一切苦厄”相同,但是在其他多个版本中,都没有这句话,在现存的梵文与藏译本中也没有这句话。这句话是哪来呢?是否鸠摩罗什自己加上去的,而后来玄奘、智慧轮沿袭?但也有传说,玄奘的译本来源,是他在西行路上遇一僧人,口授传给他这部《心经》,其中有这句话。
不管这句话从何而来,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深远的。《心经》是由观世音菩萨所说,就因为这句话,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才深入人心。早先的观音菩萨像本是男身,后来观音菩萨像也变成了女身。
三是“心经”与“咒经”。
现在可见的《心经》版本,大多都译为“心经”,而鸠摩罗什则译为“大明咒经”,已失传的更早的支谦本也译为“咒经”。《心经》到底是“心经”还是“咒经”呢?许多人为此而争论。因为“心经”有心要、核心的意思,有浓缩佛法精髓之义。而“咒”是真言,有秘密义,是要专心口诵持行的。所以“经”偏重于义理,“咒”偏重于持行,义理是显的,持行是密的,两者有所差别。
这两种意见是因为各自有所偏重才产生的差别。《心经》的内容大体是一样的,取名有定义的意思,所以会有所偏重,但这个差别在名,不在实。
另外,也有人认为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在梁代《出三藏记集》及隋代《法经录》中,都已将它列入失译录,到了唐代智昇撰《开元录》才见此译本,因此鸠摩罗什的这个译本未必可信。
以上问题虽然存在,但不影响此经的实质。

如何学习《心经》
如何学习《心经》?这可能是所有学习者的问题。……。如何做呢?就按照《心经》讲的去做。它说“观自在”,你就“观自在”。它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就“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它说“照见五蕴皆空”,你就“照见五蕴皆空”。
当然,如何“行深”,如何“照见”,这里还是会遇到问题的。只要你别忘了“观自在”,这些问题都可以自解。因为“行深”是“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也是“观自在”,《心经》中所讲的一切,不过都是“观自在”而已。在观自在时,什么不是自在,这是自心可以觉知的。一旦觉之,统统不着,这就是观自在之法。
学习《心经》,在自心深处深入地体会,细微地体会,《心经》所讲的境界都是真实不虚的。一旦在心中验证、觉证、悟证了《心经》所讲的境界,便直入佛学心要。那时再看佛语,了然明白,如从己出。
《心经》虽短,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却是直行、直验、直证佛心之经。直下即是,直达本来,直了成佛,没有曲折,没有赘物。真是简白流畅,干干净净。所以《心经》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部当下直行之经,验证了慧能说的“直心是道场”。

此书之成
2016年4月,我应邀赴成都讲智慧参悟之学。此次讲学由愚首和凡尘两位先生发起和组织,共集十数人,年长者已逾古希,年轻者刚届三十。大家分从南北各地,飞至成都,选择青城山畔一处环境好的宾馆,持续十几天,日日讲学不缀。所有的人都是从外地来此,放下了种种事务,专为学习,遂有隔绝俗事、世外桃园之感。一般在户外园中,近依园林小径,红花绿叶,远伴苍山溪流,青天飞鸟。空亭藤架,竹椅修篁,一杯清茶,几碟蔬果。有时遇雨,则移于室内,相谈真意,窗外淅沥。每日全天讲学,潜心深入,知见日日更新,几天连续下来,便有“行深”之得。其后数天,再换境而知,具体落实,于是改一个题目,择讲《心经》。结束后,大家分别,天南地北,各自东西。
这本书就是根据这次讲《心经》的记录整理成文的,也是这次相聚讲学的纪念。人生诸事缠绕,能有一次只为求学,万缘不顾,净心而来,在这纷繁的世界,谁能做到?我想这次的与会者只要拿起这本书,一段纯粹的时光就又回来了。
《心经》大约讲了2至3天。讲的方式很自由,有过全文串讲,也有个别地方专作重点讲解,后来大家随意提问,于是又随讲随谈。本书也就因此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对《心经》的全文串讲,这是本书的“《心经》全文讲解”部分;二是对《心经》的重点讲解,这是本书的“《心经》分段要点”部分;三是关于《心经》的问答和随机讲解,这是本书的“《心经》随谈”部分。最后这部分时间不一,有时上午,有时下午,有时晚上,于是分了七块。
由于这次讲《心经》是临时起意,大家手上都没有参考书籍和材料,只有《心经》的二百六十个字,因此也只能依凭对这二百六十个字的实际觉知来讲学。没有书本,没有参考材料,没有佛学知识,很多人也都没有学过佛,所以都是从自心的实知实见上来讲的。
这次讲《心经》,与会者的收获或多或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每个人都是凭心而知,因此只有实知,没有虚文。
原始录音中有很多问答,为了读者方便,大多都去掉了,这样文字干净些,以免妨碍阅读。根据这个原则,凡不利于读者阅读的东西,都做了修改和调整。比如与会者的名字,为了避免杂乱,在书中都隐去了,大家的发言都用“众”来代表。
这么做,也是对每个与会者的尊重。因为天各一方,不能将此文一一征询意见。“众”无我,就代表大家在此书中,以心相会,毋以我名。
谨以此书纪念与大家的这次聚会。

文摘

《心经》全文讲解
【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何谓“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是一个概念,“波罗蜜多”又是一个概念。《心经》的“般若”是音译,它的意思不好翻译,因为在中文里没有可以对应的概念。如果一定要用中文来翻译,一般会被译成“智慧”。“智慧”是中文里已有的概念,其意思与“般若”比较相近,但不能完全对应,所以译成“智慧”就比较勉强。
那么“般若”的意思应该如何理解呢?或许可以用“觉悟”的意思来理解。不过“觉悟”的意思也不好理解,它需要体会。如何体会呢?体会自己本来的而又见不到的存在。我是存在的,但是我却见不到我自己,因而我不知我。我知我,也就是认识自己,这是古往今来每一个人的难题。我能不能知我呢?当然能。如何才能知我呢?不能用常见的方式,而要有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就叫“觉悟”。“般若”的意思用在这里最合适。
因此“般若”也是智慧,但是这种智慧不是指一般的知见与理解,不是指人们可以直接见到的东西,而是指见到不可直接见到的东西。如果你有了这种特别的眼光、特别的眼界、特别的见识,就可以叫“般若”了。
“波罗蜜多”是到达的意思。用“般若”的方式,见到了一般见不到的存在,这就是“波罗蜜多”。
人人都想见到,但是又都见不到的东西,能不能见到呢?能见到,只要你能用“般若”的方式,就可以见到。“波罗蜜多”是人人都企望达到的目的,但是如果没有“般若”,这个目的也就无从达成。所以“波罗蜜多”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般若”是有效的,要人们重视“般若”。因为有“般若”才有“波罗蜜多”,没有“般若”也就没有“波罗蜜多”。所以“般若”在佛学中被称为“智慧渡”,慧能在《坛经》中称“般若”为“大法船”。
“般若”心行而成经
“般若波罗蜜多”是在心知上说的,因此是一种心行。心行而达成了目的,就称为“心经”。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心经”。
“心”是我的知,“经”是行,行而达到了目的,这就是道。我的心通过“般若”的方式,见到了我自己的本来,达到了目的,知就通了,道就成了。有了道,只要依道而行,就必然可以达到目的,时时可以见本来,这就是“经”。
我们想去往一个地方,没有路不行,必须想方设法地去开路。开了路之后,再去就容易了,就不用再开路了,只要依路而行就可以通达,而且人人都可以走这条路。这就是道,也就是“经”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般若”的方式开出“波罗蜜多”的道,使人人都可以经此心行而达到目的。
“经”有经常、经过、经历的意思。路成为道,人人都可以走,这是经常的意思。而如何走,走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这是经历的意思。这部经其实就是讲述经历这个道的详细过程,告诉人们这条道要如何行,如何达到目的。其中要如何行,要遇到什么,经历什么,经过什么,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到达了目的地。
每一个想要认识自己的人,都想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自己的本来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世界,一切存在都在变化,而且无穷无尽,永远也看不完。我从何而来?我是谁?我终将向何处去?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本疑惑。有没有永恒的存在?永恒如何才能见到?我是永恒的吗?这部经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且它讲的不是道理,不是理解,而是告诉你如何做到。你只要依照它说的方式,依道而行,自然就见到了你想见到的永恒。但你要想见到它,就先要离开这里,所以佛家把那里比喻为“彼岸”。你的心用“般若”的方式来见,经过了“波罗蜜多”行,就到达了彼岸,见到了你想见到的永恒。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名字里的含意。

【经文】观自在菩萨。
第一句最重要
在《心经》里面,第一句话最重要。当然第二句话也很重要,每一句话都重要。所以《心经》要一句一句地读,因为每一句话都重要。但是我还是要说,它的第一句话最重要。
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这句话最重要的是“观自在”三个字。
“观自在”有的译本译为“观世音”。鸠摩罗什那个译本就译为“观世音”。“观世音”与“观自在”,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意思其实都是“观自心”。所以即使是按“观世音”的翻译来理解,也不要理解到外面去。因为《心经》是讲心的,观世音的是心,故由观世音可以观自在,因为世音就是自在,所以它们是一个意思。
虽然是一个意思,但“世音”容易落外,“自在”容易向内,若从这部经的宗旨上说,译成“观自在”更好一些,指向更明确。不过,“观”字放在前面,所观就都是外,不是内,所以若从意义上论,翻译成“观世音”更准确,翻译成“观自在”倒可能使人误解。
“观世音菩萨”也就是中国民间最为人们所崇拜的观音菩萨。这部经就是观音菩萨讲的经,所以起首就用“观世音菩萨”。
因此起首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按意义理解,一是按人理解。按意义理解,此经为观自在之经;按人理解,此经为观世音菩萨所讲的经。不过菩萨之名也与其意义相关,“观自在菩萨”就因为他是一个观自在者,于是而得此名。而一个观自在者所讲的经,当然也就是观自在的经。
ISBN9787565829048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作者程东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