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以跨学科的原典梳理为分析线索和立论依据,从《意义》、《礼物》、《身体》、《行动》、《书写》、《法则》、《道说》、《焦虑》)、《倾听》、《动物(性)》等诸人文学科交叉概念入手,深入探究当代西方神学与人文学的内在关联、相互借鉴及深层对话,同时又从中国自身的学术处境和问题意识出发,试图把握当代西方思想的关键概念、核心命题和基本逻辑,其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学术文献等等涉及到当代中西方人文学科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相信此项研究对我国人文领域学术研究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作者简介
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副校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
目录
目录
总序 当代西方思想对传统论题的重构
序言 自家有悟
第一编 当代人文学术的“意义”问题
第一节 名词的动词性与动词的交互性
第二节 从“差异”到“他者”的神学读解
第三节 齐泽克的“基督教遗产”与意义结构
第四节 齐泽克的“反向”神学与文学研究
第二编 “意义”问题的跨文化读解
第一节 中西之间的“经文辩读”
第二节 “经文辩读”与“诠释的循环”
第三节 《圣经》和合本的诠释学意义
第四节 “汉语神学”的语言学定位及其价值
第三编 “诗性智慧”的“意义”同构
第一节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神学进路
第二节 “圣杯”的象征系统及其“解码”
第三节 当代神学对文论研究的潜在价值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论说的六个问题领域
第四编 “意义”追寻的现实情境
第一节 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诠释
第二节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第三节 早期教会大学的授课语言及其价值归宿
第四节 “全球地方化”话语中的神学主题
代结语 关于比较文学与宗教学的对话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本套丛书以跨学科的原典梳理为分析线索和立论依据,从《意义》、《礼物》、《身体》、《行动》、《书写》、《法则》、《道说》、《焦虑》)、《倾听》、《动物(性)》等诸人文学科交叉概念入手,深入探究当代西方神学与人文学的内在关联、相互借鉴及深层对话,同时又从中国自身的学术处境和问题意识出发,试图把握当代西方思想的关键概念、核心命题和基本逻辑,其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学术文献等等涉及到当代中西方人文学科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相信此项研究对我国人文领域学术研究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作者简介
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副校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
目录
目录
总序 当代西方思想对传统论题的重构
序言 自家有悟
第一编 当代人文学术的“意义”问题
第一节 名词的动词性与动词的交互性
第二节 从“差异”到“他者”的神学读解
第三节 齐泽克的“基督教遗产”与意义结构
第四节 齐泽克的“反向”神学与文学研究
第二编 “意义”问题的跨文化读解
第一节 中西之间的“经文辩读”
第二节 “经文辩读”与“诠释的循环”
第三节 《圣经》和合本的诠释学意义
第四节 “汉语神学”的语言学定位及其价值
第三编 “诗性智慧”的“意义”同构
第一节 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神学进路
第二节 “圣杯”的象征系统及其“解码”
第三节 当代神学对文论研究的潜在价值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论说的六个问题领域
第四编 “意义”追寻的现实情境
第一节 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诠释
第二节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第三节 早期教会大学的授课语言及其价值归宿
第四节 “全球地方化”话语中的神学主题
代结语 关于比较文学与宗教学的对话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ISBN | 9787301208427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杨慧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