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教育智慧 7302509182,978730250918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佛法犹如明灯,能照破世界之冥暗,故将传法称为传灯。禅宗的祖师,相当于一盏被点亮的灯,他再以他被点亮的这盏灯的光,去点亮别的灯,然后一代一代地传灯下去。传灯不尽,智慧永流传。“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灯喻智慧,暗喻愚蠢。智慧一旦被点亮,你的愚蠢就会一扫而空,你的生活就会发生大变化。希望《六祖法宝坛经》能帮助大家点亮智慧的心灯!

作者简介

作者:唐曾磊

唐曾磊,毕业于清华大学,学者,著名教育专家,思维方法研究专家,平等思维理论创始人。历任国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基地总负责人,中国专家学者协会理事,北京平等思维科研院院长,携训网特约讲师,《东方燕园》《前沿讲座》特邀嘉宾。
长期深入研究思维、和谐教育和学习方法,深受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欢迎,特别是在和谐沟通、击穿式教学法和学习法方面见解独到,可以快速改变人们(包括教师、家长)的沟通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曾先后在多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担任特约专家,节目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2009年11月入选“世界华人全球500强讲师”并荣获“全球亲子教育类10强华人讲师”称号。
已出版《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能力》《平等思维——智慧与幸福的奥秘》及《爱学习,会学习》《超级创新记忆》《自主学习》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行由品 / 1

第二章 般若品 / 51

第三章 决疑品 / 95

第四章 定慧品 / 111

第五章 坐禅品 / 123

第六章 忏悔品 / 129

第七章 机缘品 / 147

第八章 顿渐品 / 195

第九章 宣诏品 / 217

第十章 付嘱品 / 227

序言

《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第六代祖师、唐朝的惠能大师的
说教,由弟子法海汇编成书,为后世禅宗的“宗经”。本书讲解《六
祖法宝坛经》,目的是帮助大家提升智慧,让自己学会怎么教
育孩子,从而能更轻松地解决问题,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
所以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在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开始关注佛法。据史书记载,东汉
明帝永平七年,也就是公元64年,有一天明帝梦到一个金人,
相光如日,飞入皇宫。明帝就问太史傅毅这有何寓意。傅毅是
一位占卜家,他占卜以后说,西域有一个人得道了,这个人就
是佛。

据《周书异记》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公元前1027年),
一天夜间,突然有五色祥光直贯太微星。当时的太史苏由上书
周昭王,说西方有一个大圣人(佛)出世,一千年后他的教法
将流传到我们这片土地上。

佛悟到了智慧,依此智慧可以获得无上的幸福。佛把自己
悟到的智慧和幸福之道讲出来,传给了无数的弟子,并由这些
弟子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大家都知道“拈花微笑”的故事。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
向佛供了一朵金婆罗花。佛拿着花一捻,当时有很多弟子在场,

但是大家都看不出什么意思来,只有迦叶展颜微笑。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诸摩诃迦叶。禅宗
据此尊迦叶为天竺初祖。
禅宗传了好多代,西域第二十八代祖师是达摩。达摩来到中土度化众生,
成为中国的禅宗初祖。禅宗二祖是慧可,三祖是僧璨,四祖是道信,五祖是弘忍。
五祖弘忍传法,传给了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接法以后,用了15 年的时间逃避追杀并修行,后到南方传法,
度化众生。
在中国,禅宗非常兴盛。禅宗的兴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六祖惠能出世传法。
他门下弟子众多,青原行思之后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南岳怀让以后形
成临济、沩仰二宗。临济宗在宋代分为黄龙、杨岐二派,被合称为“五家七宗”。
惠能对禅宗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惠能是怎么悟道的?他对禅宗到底有多大的贡献?他是怎么教化弟子的?
这些内容在《六祖法宝坛经》里都讲得非常清楚。我们来看,六祖惠能是
什么根器的人,他是怎么成长的,怎么成为禅宗的一代宗师的,他的智慧水平
怎么样。
惠能不识字,也就是我们一般人所称的文盲。一个文盲怎么可能成为禅宗
一代祖师,并且对禅宗的兴盛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要从《六祖法宝坛经》
中寻求答案。
《六祖法宝坛经》讲的是禅法,禅法是佛法的一种。本书主要是从智慧的
角度来讲佛法,尽量地少讲六道轮回等我们不能证实的一些佛教观念。从佛法
中吸取智慧的营养,来帮助我们做好教育,让自己更智慧,生活得更幸福。这
是本书主要的目的。
我先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佛法智慧的标准——三法印和四依四不依。
一、三法印
第一个法印是“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是什么意思?它是指一切的有为法,都会有一个生住异灭的
过程。一切法都有从生到长大、到住在世间、到灭亡这么一个过程,一切皆如此。
我们所能看到、想到的一切都是这样的,不管是世间的还是我们意识中的。
大家知道,地球是有寿命的,太阳是有寿命的,甚至宇宙也是有寿命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寿命,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家具都是有寿命的,它们都会有一
个生(形成)老(破旧)病(损坏)死(消亡)的过程,跟人是相似的。看到
这一点后我们就会相信,这世间没有一个永恒的东西,你不能指望有什么东西
会永恒。

第二个法印是“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没有一个本有的“我”,没有一个不
依因缘而有的“我”。比如一张桌子,它是由什么做的?树。树是由什么产生
的?是由种子,因为有水、土地这样的因缘而成。再往下说,种子是怎么来的?
是树结出来的。

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个东西是天然就有的,一切法
没有一个本来的它。

拿手机来说,其实没有一个东西真正叫手机的。如果说有一个东西叫手机,
是在一段特定时间,由壳、芯片等零件凑在一起才叫手机。在形成这个之前,
它不过是一些金属、塑料物品,没有一个手机在。而如果过一段时间这些零件
坏了、碎了,那慢慢地它就又不是手机了。

继续往下分析,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一个所谓的“我”,没有一个什么东西
是真实存在的。比如电脑,电脑也不是本有一个电脑,而是这么多零件组合在
一起、在一定的时间里能有特定的功能,我们就把它叫作电脑了。大家想是不
是这样?

第三个法印是“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的意思是,一切法实际上本来都是永恒的。我们能看到的一
切,是我们的意识在妄想分别。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天上有月亮和云彩,
当云飘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月亮在云中穿行。到底是月亮行,还是云在行?
当我们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时,实际上是云在动而不是月亮在动。同样,如果
我们坐在火车上,会觉得两边的树在往后走,而不是我们在往前走。

我们往往是迷的,对世界是迷迷糊糊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往往都是错
觉。如果我们把这些错觉都放下,世界本来寂静。

二、四依四不依

第一是“依法不依人”。
我们是依照法讲的道理而不依人说。我相信这个人,他说的就对;我觉得


他好,他说的就对。这都叫依人。我们不依人说,而是依正法、依智慧、依因
果关系。

作为家长,我们会告诉孩子:“你不要出去偷东西。你出去偷东西,别人

抓住了会打你的。”这个道理不是因为我们说就是有道理的,而是谁说都是这样。

假设一个孩子很讨厌妈妈这么说,他出去偷东西被打了,他因此恨妈妈:“妈

妈告诉我偷东西就会被打,现在我偷东西果然被打了。都怪妈妈这么说,妈妈

真讨厌!”他的这个想法显然是愚蠢的。他偷东西挨打并不是因为妈妈这么说

了而导致的,而是只要偷东西被人发现就会挨打,这就是“法”。

“依法不依人”,就是不依某个人觉得对与不对来判断,而是依正法来说。
第二是“依义不依语”。
什么意思?就是依一个道理时,依它的意思而不依表达意思的那些字。
如果执着于某些字,我们就可能失之偏颇,会误解一些词语。这一点本书

后面会讲到,《六祖法宝坛经》里有这方面很详细的案例。
第三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佛讲法讲两类经典:一类是了义经典,就是讲究竟真理的经典;一类是不

了义经典。什么叫不了义经典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π”,数学当中
的“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小数点后的数字没完没了,可以永远计算
下去。

如果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来问我:“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一个比例,

这个比例叫π,那这个比例是几?”我就会说:“这个比例,依你来说就是3。”

因为他没有学过小数,我只能说是3。如果我说3.1415926,他根本听不明白。

如果是一个四五年级的孩子,他学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了,他问我π 是

几的时候,我会说:“π等于3.14。”
如果是一个高中的学生来问我π 是几,我会说:“π 等于3.1415926。”
如果是一个大学生来问我π 是几,因为他学过无限不循环小数了,我会说:

“π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你用哪个数字都不精确,还是直接用π 好。”

到了大学甚至在高中的高年级段时,大家做题目时用到π 就不会写具体

的数值,而是最后解出来是多少π,比如20π。直接写多少π,而不用具体

的数值来替代π,这才是最精确的。

有一个问题是,我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讲π 是3 对不对?对的。
为什么?因为对他来说π 约等于3,这样就帮他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

之间的比例。但这个是不究竟的,因为π 不是3,π 是3.1415926……往下无


限不循环小数。任何的有限数字都不能等于这个无限数字。

那为什么我要说π 是3 ?因为我说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小学二年级的
学生是听不明白的,所以我只好这么讲。

这就是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π,不了义是什么?3、3.14、3.1415926…
这些都叫不了义。大家依这个例子来理解。

第四是“依智不依识”。

何为“依智不依识”?识是意识,就是我们动脑子想问题的这个脑子。我
们这个脑子的特点是,会执着于很多的事情,去想这个对那个错、这样好那样
不好,等等。

比如,我出去碰到一位女士,她问我:“唐老师,有人觉得我长得很丑,
你觉得我丑吗?”这样一句话,大家想一想,应该怎么回答?如果你真的觉得
她很丑,你会说:“你确实很丑。”那她继续问:“有人觉得我长得很恶心,
看到就想吐,你看到我会想吐吗?”如果你真的觉得看到她就想吐,你又会怎
么说?

在很多时候,我们回答问题时会挂碍很多,不能直接说。而任何刹那的不
直接说,都会让人变得造作,导致我们的智慧水平下降。有一些话是假的,但
是我们觉不出来,我们就认为是真的。所以说,这个世界有些人听不到一句实话。

我们想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心不分别好坏、说话不拐弯的人,碰上刚才那
个问题的话,他会怎么回答?

比如那个女士问我:“唐老师,你觉得我难看吗?别人都觉得我长得很恶
心,你觉得我恶心吗?”当她这么问的时候,一个直心的人应该怎么回答?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直心的人,他心里就没有一个恶心不恶心的标准,他
根本不会看到一个人是恶心的。所以,他只会说:“我不觉得你长得恶心。”

当你心里有一个分别,谁是恶心的谁是不恶心的,谁一定好谁一定不好的
时候,才会不能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仅此而已。

如果这个女人五官是非常难看的,她跟周慧敏比,她说:“你看周慧敏被
称为‘玉女’,而我呢,我的鼻子是歪的。唐老师,你觉得我长得恶心吗?”
我会说:“不恶心,你只是长得不端庄而已。”

恶心和不端庄的区别在哪里?恶心说的是一种感觉,是你的一个偏见。而
不端庄是相对于一个端庄的标准来说,比如鼻子在脸的中间叫作端庄,如果鼻
子长得偏向两边了,我们就称之为“歪瓜裂枣”,不端庄。这就像如果你鼻孔
朝下叫正常,如果鼻孔朝上叫不正常,如此而已。


对于我来说,没有恶心不恶心。事情只有不同,而没有所谓的好坏、高低、

贵贱。
我提倡平等思维,很多家长听过我的课,知道平等思维就是看到事物不同,

但不分别好坏。

我的平等思维思想,有很多来源于六祖惠能。惠能是平等思维的大师,后
面他会有一段话专门讲平等思维,讲怎么去看待事物,包括他有一些非常经典
的语言,像“其法皆对,语出尽双”等。我常讲的平等思维的语言,都是从惠
能这里学到的。

我初次阅读《六祖法宝坛经》的时候欣喜若狂,觉得太好了!世上居然有

这么好的经典!它能把一个思想讲得这么明白,能够让人明显地提升智慧。从

《六祖法宝坛经》里我汲取了很多的营养,然后慢慢地悟出平等思维。

我们讲解《六祖法宝坛经》,也是为了让大家逐渐地从《六祖法宝坛经》
当中去汲取更多的智慧营养,来学习平等思维,把这些智慧用到我们日常的生
活、学习、教育当中,让自己变得更智慧,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幸福。同时,
以我们的智慧和幸福去影响别人,让别人也能够因我们的帮助而变得更加智慧
和幸福。

佛法犹如明灯,能照破世界之冥暗,故将传法称为传灯。禅宗的祖师,相

当于一盏被点亮的灯,他再以他被点亮的这盏灯的光,去点亮别的灯,然后一

代一代地传灯下去。传灯不尽,智慧永流传。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灯喻智慧,暗喻愚蠢。智慧一

旦被点亮,你的愚蠢就会一扫而空,你的生活就会发生大变化。
希望《六祖法宝坛经》能帮助大家点亮智慧的心灯!

唐曾磊
2018 年4 月

文摘

18 坛经中的教育智慧
六祖所说的全是大白话,即使记在书上也是非常简略的话,这些话对我们
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由于他已见性,用的讲解方法又非常简单直白,所以
度化的众生就特别多。六祖门下有好多的人悟道,成为大成就者,像永嘉、法海、
法达等。
从六祖这里,我们也许能学到更多教育孩子、提升自己智慧、让自己幸福、
让身边的人幸福的道理。
“神秀说:希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少许智慧?五祖说:你作这首偈
子,一看就没有见性。你还是在门外,没真正入门。这样的见解,想要达成世
出世间二种法的圆融,跳出六道轮回,真正见到本性,是不可能的。”
依这样的见解不可能见性。五祖对徒弟是干净利落,不带任何的含糊。
有人可能会奇怪,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前面五祖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呢?他的意思是,如果作为凡夫,作为一般的人,依这
首偈子修,会逐渐地变幸福,智慧慢慢地提升,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如此而已。
五祖弘忍对神秀写的偈子很明确地有一个看法,这里面非常干净利落,没
有什么好含含糊糊的。
为什么我要不断地提这个“含含糊糊”和“干净利落”?
因为凡是真正的修行人,有大智慧的人,做事情从不含糊。一个犹犹豫豫
的人不会有智慧。
五祖弘忍说神秀的偈子“未见本性”,他不说“哎呀,你说得差不多了,
还不错”,类似这样含糊的话根本没有,是不行就是不行。但是,对于普通的
修行者,对于根器比较钝、比较慢(人是分根器的,确实有快有慢)的那种人
来说,依此偈修可以不堕恶道,可以减少痛苦。但这个作用是在世间的作用,
跟本性无关,未见本性。并且呢,就是学佛法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依这样的
见解,欲觅求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我们从神秀的一些做法,他的犹豫、他的妄想执着这些情况也看得出来,
他的智慧的确有限。这个有限指什么?指跟惠能这样的高手、这样的祖师大德
比。其实神秀后来成为国师,武则天都要跪拜他,称他为师的,所以说他是一
个非常厉害的人,不是一般的法师可比。但是呢,他当时未见性就是未见性。
五祖说的经指的是《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下面一句是: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曾经给同学们和家长们讲过,我们平等思维的学习十步法、学会的三个
标准、各种三步法等这一切的内容,都是来自《金刚经》中的这一句话:“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家长课上讲的沟通方法,

核心也在于此。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什么启发?

学生所有学习的题目和知识点都是虚妄的。什么意思?就是说那些题目和
知识点不是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东西,我们要通过教会孩子这些题目和知识
点,来帮孩子悟到其中的道理。

我们帮孩子做题目,是要帮孩子通过会做这些题目来悟到题目所隐含、所
彰显的那些规律、规则、道理、定律、定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做题目不是根本,
所以很多人做了很多题目成绩仍上不去。

我们在教孩子做题目的时候,其实不是在教孩子做一个题目,我们在通过
做题目这个工具,来帮助孩子悟到做题目背后的道理。我们在利用题目(“凡
所有相”的“相”)这个手指,来指向规律、规则、定理、定律等这个月亮。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修多罗教”
指佛所讲的这些究竟的经典,这些经典就像指向月亮的手指,就相当于有一个
人在用手指指月亮,帮助你看到月亮。如果看到月亮,你就知道这个手指不是
月亮。不要把手指当成月亮。如果我拿了一根树枝或者是一根木棍在指向月亮,
这根树枝、木棍不是月亮。如果我拿一本书指向月亮,这本书不是月亮。任何
所标指的东西都不是月亮,究竟的道理才是月亮。

大家去悟这一点。
ISBN7302509182,9787302509189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唐曾磊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