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谜(理性不在风平浪静中,而在众声喧哗时) 9787508692289,750869228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名人推荐

吉尔伯特?哈曼(Gilbert Harman) 普林斯顿大学
《理性之谜》非常了不起,是我见过关于人类理性很好的一本书了。文笔优美、幽默风趣,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菲利普?约翰逊?莱尔德(Philip Johnson Laird) 普林斯顿大学
作为进化心理学家,梅西耶和斯珀伯提问,对我们的祖先而言什么可能是适应性的并由此成为我们大脑的一部分。有人认为是专为特定话题的推理而打造的模块,但梅西耶与斯珀伯认为是能够构造论据及其结论的单一模块:前者促进协作,后者帮助沟通。因此,理性的终极目标就是劝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它是一个极其宏大的理论,有着才华横溢的洞见、深厚渊博的学识及令人愉悦的奇闻轶事。

克拉克?巴雷特(Clark Barrett) 加州大学大学洛杉矶分校
《理性之谜》这本书新颖、有说服力、辩论巧妙,提出了相当令人惊奇的新论点,即认为推理合理的(进化)功能是通过论证说服他人。该书将会挑战你对心智内部逻辑及其为何存在的先入之见。这是一本极为有趣的读物,是推理文献的新贡献。

作者简介

雨果?梅西耶
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博士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理性的功能和运作机制。

丹?斯珀伯
法国社会学家、认知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教授,布达佩斯中欧大学认知科学系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认知人类学及语用语言学。

目录

引子 双重谜团/1
理性:有缺陷的超能力?/3
我们将去往何方?/7

第一部分 撼动教条/17

第一章 理性受审/19
……
埃拉托色尼与智能炸弹客/24
原告方的专家证人/29
被告方的专家证人/32
她会在图书馆学习到很晚吗?/37
在这次审判中有被告人吗?/39

第二章 心理学家艰难求索/45
理性与逻辑?这很复杂/47
有些面包师是运动员/52
“永远不要做你知道为何而做的实验!”/53
双重过程?/58

第二部分 理解推论/65

第三章 从无意识推论到直觉/67
为何以及怎样/69
沙漠行军蚁/72
船上的托勒密/75
我们并未意识到的推论/78
直觉/81

第四章 模块性/87
本能与专长的博弈/89
人脸、规则与书面语言/91
模块/95

第五章 认知机会主义/99
艾比因?阿尔?海桑猜想/102
表征与程序/105
教条之外/109

第六章 元表征/117
大众本体论/120
婴幼儿、毛虫及隐藏的一块奶酪/123
虚拟领域/131

第三部分 反思理性/137

第七章 如何使用理由/139
常识图景/141
遭质疑的常识图景/146
模块(Modules)没有理由/151
理由是为了社会消费(social consumption)/158

第八章 理性可否成为一个模块?/163
回顾性和预期性运用理由/165
理由本身必须被推断出来/168
对理由的直觉/171
理性模块/176
理性模块能推理吗?/184

第九章 推理:直觉和反思/189
直觉论据、反思结论/191
推理依赖语言/197
奇遇——被偷的钻石和丢失的前提/200
在推理中,逻辑是启发式工具/203
有推理方式吗?/214

第十章 理性:所用何在?/221
达尔文之前及之后的功能/224
理性的功能——从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的心理学家/226
“自然选择塑造了人类推理的方式吗?”/228
合作面临的挑战及理性的辩护功能/231
沟通面临的挑战/236
认知警觉/240
理性的辩论功能/243
主要功能、次要功能和海龟/250

第四部分 理性有所为、有所不为/253

第十一章 推理为何存有偏见?/255
偏见总是不好的吗?/259
从惊奇到证伪/262
证实偏见(The Confirmation Bias)/265
对唯理智论方式的质疑/268
直觉是促成证实偏见的罪魁祸首吗?/271
自我中心偏见——用处何在?/273
成为本人的律师/274

第十二章 质量控制:如何评价论据/277
互动性论证更容易/282
完善理由/286
谬论?什么谬论?/287
把自身理由当作他人理由进行评价/290
认可合理的论据/292
理性两面论/295

第十三章 理性之阴暗面/297
我们身上都有一个贝迪永/304
拙劣的推理每况愈下(Reasoning Poorly Together)/306
进化论不在乎我们的良好感受/307
推理中的适应性滞后(Adaptive Lags in Reasoning)/311

第十四章 普适性理由/317
推理何时发挥作用/322
为理由付出代价/324
社会理性/326
辩护与论证何时分化/328

第十五章 理性之光明面/333
论证被低估了/337
群智何时有用、何时失灵/339
如何作出更好的预测/341
为陪审团作辩护/345
论证起作用/348

第五部分 狂野的理性/351

第十六章 人类理性通用吗?/353
论证有多么不可思议?/356
怎样避免看起来像个傻瓜/358
东亚的论证/360
小型社会里的论证/362
如何协调推理进化论、认知及人类学视角/365
初期的推理者/371
学会作出更好的辩论/376

第十七章 有关道德及政治话题的推理/381
推理如何让我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385
伟大的推理者,糟糕的合理化/386
推理能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吗?/390
论证如何帮助正确理解道德问题/392
民众政治辩论的神奇功效/394
废奴主义:不是这么容易作出的论断/396
说服一个国家/399
……

第十八章 孤独的天才?/403
科学家也是有偏见的/407
科学家仍对合理论据很敏感/409
科学充分利用论证/410
孤独的天才有多孤独?/413
科学社会语境推动改善单独推理/416

结论 终为理性唱赞歌/421
理性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423
理性有何功能(以及无何种功能)/425

文摘

理性不在风平浪静中,而在众声喧哗时
魏知超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教师
喜马拉雅FM《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主理人

如果我请你闭上眼睛,为“理性思考”这几个字想象出一幅画面,那么在你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会是什么?
在读《理性之谜》之前,我脑海里可能会浮现两个形象:叼着烟斗、躺在安乐椅上推理罪犯身份的侦探,在黑板上演算公式、论证学术新知的科学家。
没准儿你想到的也是他们,在我们熟悉的各种形象里,恐怕没有比侦探或科学家更擅长调用理性思考来推理真相、解决难题的了。而在我的脑海里,这两个形象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孤胆英雄。
福尔摩斯追查线索时也许得拉上华生,但最后把线索拼凑起来,靠的还是他自己头脑里的“思维宫殿”。没有哪个侦探会在进行关键推理时还要拉上助手来帮助自己整理思路。
而你也一定能回想起几个关于科学家独自深思解决科学难题的故事。比如物理学史就有一个关于“孤独天才”的著名故事: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跑到一个海岛上闭关,在独自沉思数月之后以一人之力推导出量子力学的基石——不确定性原理。
理性思考似乎只是“一个人”的事,越是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深思熟虑,理性的威力就发挥得越充分,对吧?
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你一定得读一读《理性之谜》。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种传统的印象可能完全是错的!
事实上,理性思考这种能力对孤胆英雄一点儿也不友善,它最能施展拳脚的场合,反而是在人与人互动之时。
《理性之谜》的两位作者(他们都是的认知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相当颠覆直觉的新理论——理性的互动论来概括这一观点。在互动论看来,人类在进化中获得理性,并不是理性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地思考问题,而是理性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互动。
也就是说,理性原本是用来搞社交的。
理性思考解决了社交互动中的两大难题: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靠谱的合作者,以及揭穿那些不靠谱的合作者。为自己的行动辩护,质疑别人的行动不靠谱,这才是理性的两大原始功能。理性的确帮助人类解决了无数难题,而那些成果几乎都是人们在一场场“忽悠”与“反忽悠”攻防战中收获的战利品。
这个理论框架能有效地解释理性的某些奇特属性。比如说,为什么理性有一种奇特的双面性——“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当用理性来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时,它似乎总是急于为自己辩护,哪怕其中错漏百出,我们也不容易察觉,轻易就被自己浅薄的推理说服。
侦探们独自在“思维宫殿”中做出的推理可能并不会高明到哪里去。《理性之谜》里有一个关于福尔摩斯的小段子是这样的:

福尔摩斯:亲爱的华生,你有那么迷人的女伴在场,我没敢打扰!我已经观察你俩好久了,我强烈建议你再约一下这位女士!她跟你非常般配。虽然她比你年龄小,但也差得不多。我知道,你喜欢深褐色头发的女人,而她是金发,但无疑应该忽视这一差异。我还观察到,你们在谈及私事时,没有任何亲密的肢体接触,但我相信,你们很快就会有的。华生,我敢保证,这个女人最适合你!
华生:她是我妹妹。

如果福尔摩斯是个真实人物,那么他的推理会多半更像这个段子,而不会像小说中那般神准。当人们独自推理时,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像这个段子里的福尔摩斯,明明自己的推理中有一些显眼的线索,从中不难推断出华生的女伴并非他的情人,但也许他是太期待华生找到幸福了,心中先认定华生有了女朋友,接着便对所有矛盾的线索视而不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互动论的视角下,原因很简单——当人们独处时,更接近于互动中为自己的行动辩护的情境。这时,人们倾向于宽松的标准,因为此时人们只求合作者接受自己给出的理由,而不求推理是否真的合理。
科学家其实也常犯这种错误。《理性之谜》中引用的一项研究发现,当科学家独自思考自己的研究结果时,他们其实很容易找到各种理由去抹掉那些对自己提出的研究假设不利的数据。当实验结果让人失望时,科学家并不会不偏不倚地去推理、去质疑他们最初的假设可能不对,相反,他们很容易对可以挽救原先假设的各种糟糕理由感到满意,如“结果不好是因为出现了技术问题”“是因为实验的操作有缺陷”等。
这听上去很糟糕吧?可这又怎么解释人类通过科学研究得到那么多靠谱的发现呢?
原因在于,一旦人们把理性思考的对象转向他人,就从“忽悠模式”切换到了“反忽悠模式”,由于轻信不靠谱的合作者可能会让自己付出惨重代价,这时理性思考的标准就一下子严格起来了。
科学界就是利用这一点来强力纠错的。学术圈现在有一个通行的规则——同行评议程序:一篇论文被提交到期刊编辑部之后,都要被转发到研究者的同行那里接受审查。这道程序说白了就是让同行给你“抬杠”,然后你再“反抬杠”,只有你“反抬杠”成功,论文才能被发表。
每当跟别人“抬杠”的时候,人们的理性思考就忽然变得敏锐起来,那些靠自己在独自思考时的理性难以发现的错误,往往在这时会被他人“抬杠”时的理性发现。其实,在真实的科学史上,孤独天才式的科学家故事实属罕见。绝大多数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是在高质量的争辩中获得的。
关于海森堡发现不确定性原理的故事,如果我们仔细去审查史料,就会发现他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其实充满了互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一直与另一位大物理学家泡利保持着非常紧密的通信联系。正是因为不停地面对泡利提出的疑问,海森堡才能把他的想法充分发挥出来。事实上,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论文初稿最早就出现在给泡利的一封信里。即使是天才,也需要与其他人争辩,才能发展出他们最好的想法。
在前面那个段子里,如果福尔摩斯的死对头莫里亚蒂教授也在场,而那一番蹩脚的推理是从莫里亚蒂教授口中说出的,那我想福尔摩斯绝对能从中挑出一堆漏洞。
这就是为什么理性思考并不适合在孤胆英雄一个人的头脑里发生,当头脑与头脑交锋时,理性才能发挥出全部威力。
理性的这种特点,让我想起这些年在创业圈中很火的一个概念——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是这样一种理念:企业研发产品时切忌自己关起门来,把产品打磨得尽善尽美再推出市场,这很像福尔摩斯独自一人绞尽脑汁推理半天,结果是吃力不讨好。企业正确的做法是用最快的速度研发出一款基本可用的原型产品,并迅速投入市场,让市场的反馈告诉它们产品哪些地方最值得改进,最后在反馈的基础上快速迭代产品。这些年来很多创新企业成功地利用这种思路迭代产品。比如微信,刚开始推出来的是一个功能极其简陋的版本,品质远不如竞品,但在几轮迭代之后就进化到远远甩开对手的水准。

福尔摩斯:亲爱的华生,我好像没有见过你这位迷人的女伴,可否向我介绍一下……
华生:她是我妹妹。

精益创业其实就像这样一来一去的简单互动,在互动中充分利用各方优势,高效省力地解决问题。
大道归一,理性互动论的视角其实还可以迁移到生活中很多案例之中,你可以在《理性之谜》中细细体会。
读完《理性之谜》,我再想起“理性思考”,脑海中浮现出的还是两个形象:福尔摩斯叼着烟斗……与莫里亚蒂斗嘴,科学家在黑板上演算公式……以便拿出证据反击同行的“抬杠”。
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中,而在众声喧哗时。
ISBN9787508692289,750869228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雨果?梅西耶 (Hugo Mercier)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