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母研究:经典、图像与历史 978754581642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本书为我国头一部从图像学角度进行鬼子母研究的学术专著。所谓“鬼子母”,是指佛教中头一位女神。在犍陀罗佛教艺术中,她的造像是与佛陀造像几乎同时出现的优美造像。自20世纪初在犍陀罗考古发掘中大量出现以来,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图像和研究课题。本书借助图像学观察,从波斯文化中财富女神阿尔多克索化身为佛教丰产神的图像开始,阐释了鬼子母的图像学含义和图像样式的演变轨迹;进而通过对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新疆及内地的鬼子母的图像学梳理,探析了这一佛教女神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的兴衰嬗变。

作者简介

李翎,2002年毕业于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佛教图像学、佛教艺术史。已出版专著、译著及合著十几部,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要著作有:《佛典与图像——藏传佛教图像学研究》(【台湾】空庭书苑有限公司,2007年);论文集《佛教与图像论稿》(文物出版社,2011年)、《佛教与图像论稿续编》(文物出版社,2013年);论文《鬼子母揭钵故事的流传与图像》(《世界宗教文化》2014年第1期)、《从犍陀罗开始:诃利帝的信仰与图像》(《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2期);《西藏鬼子母信仰:经典与图像》(《中国藏学》2014年第4期);《新疆的诃利帝信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等。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1
绪言/1
第一章/1
第一节选题说明/3
第二节内容的界定/5
第三节研究方法的说明/6
第四节相关学术史/7
第五节各章分布/20
第二章/23
第一节说在前面:从食人夜叉到赐子之神/25
1.“诃利帝”是什么意思/25
2. 鬼子母与九子母/30
第二节经典与文献/35
1. 主要经典与文献/37
2. 次要经典与文献/55
3. 关于鬼子母文献的总结/62
第三章/65
第一节文化背景:鬼子母信仰传播的土壤/67
1. 香火/67
2. 求子/73
3. 佛教的送子传统与生育关怀/77
第二节提前了解的知识:相关图像及词汇的解释/85
1. 夜叉/85
2. 石榴/922 鬼子母研究:?经典、图像与历史
3. 吐宝鼠和钱包/100
4. 叉/107
5. 主要词汇/109
第四章/115
第一节女神诞生:犍陀罗的鬼子母图像/117
第二节犍陀罗遗风:龟兹、于阗等地的鬼子母信仰与图像
——兼论敦煌莫高窟的“抱儿夜叉”像/160
1. 文本问题/165
2. 图像问题/169
3. 敦煌莫高窟中的鬼子母图像/192
第三节模糊难辨:汉地早期鬼子母图像/198
1. 文献中的鬼子母图/198
2. 云冈和巩义石窟的鬼子母像/202
3. 唐代牙雕/211
4. 四川巴中石窟中的鬼子母像/213
第四节法力无边:密教中的鬼子母经典与图像/221
1. 两部密典及相关背景/222
2. 经典解读/224
3. 密法像式分析/232
结语 / 237
余论 / 241
第五节从神变鬼:“揭钵”故事显示的信仰衰落/243
1. 佛钵/243
2. 有关“揭钵”的文本/248
3. “揭钵”剧/250
4. “揭钵”画/256
结语 / 268
第六节政治的隐喻:岩山寺金代《鬼子母经变》研究/270
1. 前言/270
2. 经变场面描述/276
3. 关于岩山寺鬼子母经变几个问题的思考/296目录 3
结语 / 325
第七节民间讹传:水陆画中的鬼子母图像/327
1. 宝宁寺:关于诃利帝南的形象/327
2. 毗卢寺:菩提树神与鬼子母的组合/330
3. 水陆画中的“鬼王驮小儿图”/332
4. 怀抱一小儿的鬼子母/348
5. 鬼子母与夜叉的组合/349
6. 鬼子母与散脂大将/349
7. 鬼子母以手抚儿头图像/351
8. 关于定静寺四臂鬼子母像/352
9. 行霆的贡献/354
第八节百寻难觅:藏传佛教地区的鬼子母信仰与图像/356
1. 学术史/356
2. 藏译鬼子母经/358
3. 鬼子母图像/367
4. 新发现疑似造像/373
余论 / 382
第九节不朽的女神:地方化的云南鬼子母信仰与图像/385
1. 白姐圣妃崇拜/386
2. 一例个案调查:剑川哲母寺/392
3. 五百神王信仰/409
结语 / 412
余论 / 417
第五章/419
第一节混乱的夫妻关系:鬼子母的丈夫
——鬼子母的丈夫是谁?文献、传说与图像/421
1. 半支迦/422
2. 库巴拉/426
3. 毗沙门/438
4. 詹巴拉/452
5. 散脂大将/4614 鬼子母研究:?经典、图像与历史
小结 / 461
一个有趣的后续:探手罗汉 / 468
第二节送子神信仰:观音送子还是鬼子母送子?/473
第六章/519
第一节传承不绝的保证:戒律/521
1. 律的传入/521
2. 施食/524
3. 保护儿童/526
4. 与戒律相关的图像/532
附:护儿礼仪与佛教/534
第二节存在与缺失:施食、图像/539
结语 / 540
补遗/545
一、敦煌鬼相托小儿夜叉是否为鬼子母的补充
—兼及巴中、广元的相关图像/547
1. 施食像(包括求子)/553
2. 密法像/553
二、麦积山第142窟“母子供养人像”辨正/554
参考资料/559
后记/577
鸣谢/585

序言

选择这个题目,首先因为笔者是一个女人,且生育了自己的孩子。“生育” 是一
个女人的身份从卑微到神圣的跨越。 生个儿子,则是“鲤鱼跳龙门”。
中国古代皇帝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与诸妃生子。 多生儿子,是管理朝政之
外,每一代帝王的主要任务。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曾经为人子女,应该有差不多的
人生体验,就是家里的哥哥或弟弟的待遇要比姑娘好得多。 在非计划生育的年代,
如果头胎是女儿,父母肯定还要再生,所以她大多还会有一个弟弟。 如果连着生女
儿,这些女孩的名字,差不多就是叫“招娣”“来娣”“若男”“亚男” 等。 当然,笔者也
见过男生叫亚男的。 这种男孩起女孩名的现象,是针对男童的一种保护。 类似北
方地区的汉族给男孩起“石头”“狗蛋” 之类的“贱名”。 男孩起女名也体现为“贱
名” 意识,这样“就可以成功地蒙骗狡猾的专找男孩加害的鬼”。[1]而作为父母,虽
然有生育能力,但如果生的只是女儿,则依然属于“无后”,属于对先人的不孝。 笔
者兄妹三个,一个哥一个姐,姐对父母极孝,有好吃好用的东西一定送来给父母享
用。 可是笔者看到的情景常常是,母亲总是将姐姐送来的好东西包裹好,转手送给
哥嫂。 1987 年 3 月,哥哥的孩子出生了,是一个可爱的儿子。 由于从笔者的父亲
开始至哥哥的儿子,是三代单传,因此嫂子由此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和在家庭中的地
位,整个月子里都是由笔者母亲侍候。 出了月子后,孩子也仍由笔者身体病弱的母
亲来照料。 笔者对此不平,心疼多病的母亲,跟哥嫂说可以花钱找人带嘛,但哥哥
扯着嗓子不满地喊:“那是我们李家的孙子! ” 他的逻辑是,孩子不仅仅是他自己
的,而且更是李家之后。 母亲去世后,哥嫂搬来与父亲同住,因为是长子,将来这份
房产也必由他继承。 笔者和姐姐是没有份的,因为我们是“泼出去的水”,对于家庭
[1][法]禄是遒著,高洪兴、李天纲审校《中国民间崇拜》第一卷《婚表风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 10 页。2 鬼子母研究:?经典、图像与历史
财产的分配,女儿是没有话语权和继承权的。 这就是中国人由传宗接代和财产观
念导致的对男孩特别看重的原因。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父系制度得到一定程
度的改变,但儒家的孝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集体无意识的行为方式。 可
以想象,在古代中国,处于这种多子多福观念的大背景下,一个能让女人生儿子,并
且生许多儿子的神的出现,将是如何令人欢欣鼓舞,尤其令女人安慰。 鬼子母,恰
恰是将佛教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集合在一起的神。 礼拜这种类型的神,可以让信
众同时获得出世的超然和世俗的回报。 一位女神,具有如此完美的德性自然令人
崇拜。

文摘

第一节选题说明
鬼子母研究这项工作始于十多年前,差不多是在笔者博士毕业以后,也就是
2003 年。 引发笔者兴趣的恰恰不是佛经与图像本身,而是佛教以外的领域: 文学、
戏剧、历史、伦理和政治,她在那么多领域自信地出现。 选取这个课题,还因为鬼子
母是佛教艺术圣殿中第一位女神,她总是荣耀地出现在佛陀的身边。 她最初以小乘
戒律中一个卑微的夜叉身份出现,因为佛陀指定其担当保护儿童和孕产妇的职责,
由此而进入到大乘佛教所有的寺庙。 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位重要的女神却在宋代之
后几乎被人遗忘,只是成为水陆仪式中并不重要的神祇,名称和职能也产生了严重
的讹化。 在现代的汉、藏寺庙中,她往往只是在僧人施食时,作为诸饿鬼之一被随便
提到。 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这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研究她的兴趣。 当笔者着手收集
鬼子母的材料后,觉得描绘鬼子母的母子图像在肃穆的宗教中是很另类的。 这种母
子图像看上去与通常佛菩萨庄严的形象相比过于温馨和世俗化,因为“母亲” 这个身
份本身就是世俗的,“母亲” 充满了世俗的情感,[1]在佛教经典中通常不会把母亲当
作一个宗教角色提到,[2]但她偏偏是一个佛教的神灵! 随着资料的增多,笔者发现,
她不仅仅是佛教史上第一位被认定的护子之神,而且曾经是一个鬼怪。 这样一个由鬼怪变成的神,之所以在中国流行,根本上就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相吻合,那个朦
胧而沉重的源头就是儒家的孝道。 儒家有子为孝、有子聚财的观念是中国人根深蒂
固的思想。 落魄时的苏轼曾欣慰地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 ” 这就是中国人
的人生价值观。 而在图像上,她的源头更加幽远。 我们可以在古代埃及、古希腊和
波斯的女神身上发现鬼子母抱着孩子的模糊身影。 因此,“这个食人女妖,曾经是母
亲心中的恶魔,现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妇女的保护神和无法生育妇女的希望。 我们
将发现,正是这个吉祥的造像群体已经征服了整个远东地区”。[1]
选择一个具体的神,对其进行细致的考察,要比对佛教艺术粗枝大叶式的整
体审视,结果可能会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佛教对于信众的影响,以及人们是如何
根据需要对外来佛教进行改造的。 不同于后期密教对女性神灵的热衷,早期佛教
几乎没有女性神祇,而“诃利帝是在佛教窟龛可见的第一位女神”。[2]但鬼子母
既不是印度教的也不是耆那教的,她并没有久远的神圣背景,她只是佛教的,是一
个 因 为 造 像 而 新 创 的 佛 教 女 神。 因 此 在 巴 利 文《大 藏 经》 中 没 有 Hārītī(诃
利帝、鬼子母)一词。 马拉拉塞奇罗(G. Malalasekera)编《巴利语专有名词辞典》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以及戴维斯(Rhys-Davids)、施铁达(Stede)编
《巴英辞典》(Pali English Dictionary)中也同样未见该词。[3]
看到一个抱着孩子的女神,早期欧洲的学者马上想到他们熟悉的圣母玛利亚。
而近代东方学者,则以他们熟悉的送子观音来讨论这个形象。 西方的佛教艺术学者
如勒考克(Albert Von Le Coq)、福歇(Foucher)都提到过“圣母” 的说法。 法国学者
福歇虽然提到了鬼子母与丰饶女神的转变关系,但只是点到为止。[4]东方学者首先
是胡适在《魔合罗》中提出了鬼子母与观音关系的问题。[5]其实,学者们作出这样结
论的时候是将视野停留在鬼子母成形后的思想意义上,而没有考虑其样式形成的源
头。 为此,笔者以图像学的视角,将鬼子母最初的样式形成与希腊的丰收女神、波斯的财富女神阿尔多克索联系起来,从而找到了这个女神图像样式与宗教中神能的源
头。 佛教作为各国商人及游方僧信奉的宗教,在公元 1 世纪传入中国,若干世纪后
中国才能正确地翻译印度佛教中的观念。 但是一旦佛教被理解,它很快受到修正以
适应中国人的口味,[1]所以这个外来的佛教送子神进入中国后,就迅速被本土化了。
鬼子母不仅象征着女人超强的生育能力,还代表着财富的积累。 财富、多子、
保护小儿,这些主题首先出现于西晋《佛说鬼子母经》中,并且也见于人类世界的
早期文明中。 求子,指的是求男性后代,生育女孩不能被视作求子成功,这一点隐
含的意思是通过男孩来维持祖先的谱系。 鬼子母有儿子五百或一千甚至一万,对
中国人来说完美得不可思议! 人们迅速地接受了这个丰产女神。 但令人费解的
是,这个如此令人鼓舞的女神,在中国只存留了五六百年,尊贵地栖息于神龛中的
时间则可能更短。 如今一般的信众,甚至僧人都已经不知道她了,这是为什么?
以上这些都是笔者选择这个题目进行研究的理由。
ISBN9787545816426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