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传 978720812115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迄今很全面可靠、轻松易读的康德传记
告别刻板印象,颠覆传统认知,细节呈现
纪念康德诞辰290周年,逝世210周年

名人推荐

美国学者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将彻底改变康德以往在人们心目中的错误形象。从这部目前为止篇幅很大的康德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往人们对康德这个人的了解,实在太靠不住。
当我们忙于“形上”、“形下”,“先验”、“超验”的术语操练时,我们丢掉了哲学本身。归根结底,哲学是一种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道德的事业,而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这是那位哥尼斯堡哲人的伟大一生,给后来的哲学家留下的很宝贵的教训。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按着这本传记作者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康德人格。当然,他是否大到了这个目的,恐怕不是他说了算。但是,至少有一点他说对了:我们必须让康德活起来。
——谢文郁(山东大学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中文世界自梁启超引进康德的学说至今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至今还没有像库恩这样一本论述完整详尽的康德传记。期待这部译著能够为国内的康德研究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彭文本(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媒体推荐

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是一本全面的康德传记,不仅介绍了他童年的压抑的教育,也有他成名前后的人事纠葛,晚年康德之所以如此,恐怕也与他的人身经历有关,哲学是纯粹的,然而宗教、教职斗争,还有与皇权的关系,越是知名的人社会负担也越重。同时这本书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康德思想研究集,它几乎涵括了康德所有的成熟作品,是对康德哲学思想的鸟瞰,阅读本书,不但能了解康德的生平,也是对康德学术的认识,而且,你一定不不会读不过15页。
——《信报》

康德是一位活生生的、热心肠的思想家。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再好不过地为此做了注脚。曼弗雷德?库恩……另辟蹊径,揭示出了康德生动的成长史,从而避免了传统传记或者对其进行毫无瑕疵的包装,或者陷入到枯燥的学理讨论的做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库恩(Manfred Kuehn),以研究康德、休谟以及二者之间哲学关系的作品而著称于世。他对德国唯心论及其在德国、法国和大不列颠的先驱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从事伦理学和宗教哲学研究。库恩曾任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任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编著的作品有:《德国的苏格兰常识哲学》(Scottish Common Sense in Germany, 1988)、《伊曼纽尔?康德:国际康德论文选》(Immanuel Kant, 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of Essays on Kant, 2 vols., 2000)、《康德传记文献》(Kant Biographien, 8 vols., 2002)。
译者:黄添盛,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现定居德国,译有《哲学百科》《追忆一回普鲁斯特》《瞧一眼尼采》《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目录

哥尼斯堡的中国人(代序)
作者识
人物表
康德生平与著作年表
前言
第一章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1724—1740)
第二章 大学生与家庭教师(1740—1755)
第三章 优雅的硕士(1755—1764)
第四章 重生及其意含(1764—1769)
第五章 沉默的岁月(1770—1780)
第六章“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1780—1784)
第七章 道德形而上学的创始人(1784—1787)
第八章 与教会和王室的磨擦(1788—1795)
第九章 老人(1796—1804)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编后记

序言

前 言



伊曼纽尔?康德死于 1804 年2月12日上午11时,距他的80岁生日不到两个月。虽然他在当时仍享有盛名,德国的思想家们却都跃跃欲试,想“走出”他的批判哲学。他几乎已经不再受到重视,而他发表对于哲学讨论有贡献的最后一篇重要的文章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那是一篇《关于费希特知识学的公开宣言》(Erklaerung in Beziehung auf Fichtes Wissenschaftslehre),发表于 1799 年8月7日,文中说明他认为近期的哲学发展与他自己的批判哲学无关,“费希特的知识学是个站不住脚的体系” ,而且他自己坚决“反对费希特所定义的形而上学”。①他呼吁哲学家们不要“走出”批判哲学,而把批判哲学认真地视为他个人的以及一切形而上学问题的最后结论。此举无疑是对哲学界最后的告别。人们对他已经不再期待什么了。德国哲学乃至于整个欧洲哲学,走上了一条他无法认同的道路,其演变与哥尼斯堡这个濒死的老人几乎没有什么关联。许多人说,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已经不在意这些人的看法了。
“伟大的康德像一个小人物一般地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死是如此温柔与安详,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的人,只见他的呼吸缓缓停了下来。”②早在 1799 年,康德的身心状态便开始恶化,直到他过世。康德在 1799 年曾告诉他的朋友说:“我已经老了,而且很衰弱,您必须把我看作一个小孩子。”③舍弗纳(Scheffner)甚至认为有必要指出,康德死前的几年当中,让他成为一个天才人物的特质都已离他而去,并称他早已经是个“去康德化的康德”(langentkanteten Kant)。④特别是在最后的两年,已经完全看不出伟大心灵的任何征象。
他的尸体是如此干瘪,以致看起来“像一副展览用的骨架”。奇怪的是,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康德的尸体成了供大众参观的物品。人们排队等着一睹他的尸体,直到十六天后才下葬,主要问题还是天气。当时哥尼斯堡天气极为寒冷,冰冻的土地坚硬得没有办法挖掘墓穴:仿佛大地拒绝接受这个伟人最后的遗物。但当时由于尸体的状态良好,而哥尼斯堡的居民对于这个死去的名人抱有高度的兴趣,似乎也没有赶时间的必要。
葬礼本身则庄严而隆重,观礼的人们非常多。许多哥尼斯堡的居民(大部分与康德不熟识或根本不认识他)都凑过来看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如何下葬。为腓特烈二世逝世所写的清唱剧也在葬礼里头演出:他们用为普鲁士最伟大的国王所谱写的音乐来歌颂普鲁士最伟大的哲学家。棺木后尾随着蜿蜒的队伍,哥尼斯堡所有的教堂丧钟齐鸣。哥尼斯堡大部分的居民想必认为这是得体的。康德还在世的朋友中年纪最大的舍弗纳,与大多数的哥尼斯堡人一样“感到非常满意”。虽然哥尼斯堡自从 1701 年以后就不再是普鲁士的政治中心了,许多居民却都仍然认为它是普鲁士,甚至是全世界的学术中心。⑤康德是它最重要的市民之一,是他们的“哲学国王”,即使哥尼斯堡之外的哲学家已经在另觅出路。
葬礼当天依然严酷寒冷;但像哥尼斯堡寻常的冬日一样,天空亮丽而晴朗,舍弗纳大约在一个月之后写信告诉他的朋友:

您无法想象在第一块冰冻的泥土落在棺木上的时候,我全身打寒战,那个声响至今还留在我的脑际和心里……⑥

让舍弗纳颤栗的不是寒冷,也不仅仅是冻硬的泥块击落在几乎空荡荡的棺木时所发出的低沉的声响唤起了他对自己死亡的恐惧。在他的脑中盘桓数日甚至数周不散的颤栗,有更深的原因。康德其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一片寒冷,不再有希望;对康德而言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如此。舍弗纳对康德的想法再清楚不过了:康德不相信死后还有什么可以期待的。虽然在他的哲学里面,他高举对于永恒的生命与彼岸世界的希望,在个人的生命中,他对这些概念的态度却是冷淡的。舍弗纳经常听到康德对于祈祷和其他宗教行为不屑的言语。有组织的宗教让他心中充满愤慨,熟识康德的人们都知道他完全不相信位格神的存在。“上帝”与“不朽”等都是理论的假设,他自己却不曾真正相信它们。他认为这样的信仰只是“个人的需要”。⑦康德自己没有这种需要。
……

文摘

第六章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1780—1784)

纯粹理性批判:“最多只是两个信仰对象而已”?

前面提到康德声称《纯粹理性批判》在四到五个月之间完稿,“振笔如飞”。其他的证据也支持这个说法。哈曼在1780年6月11日写信给赫尔德说:“康德还在写他的形而上学与自然理性道德学,对于进度的落后丝毫不以为意,因为那样可以使作品更完美。”⑥8月15日,他又说,康德预计在圣米迦勒节(Michaelmas)完成《纯粹理性批判》,距当时约有六个星期。在9月7日,他写信告诉哈特克诺赫(Hartknoch)说:“康德教授不会食言,即将在圣米迦勒节完成著作,他还无法决定在您那里或在哈通(Hartung)那里出版,非常希望能在此地(哥尼斯堡)付印。”⑦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康德在1780年5月或6月撰写最后的定稿。他写这本书的程序似乎与其他作品没有两样。博罗夫斯基认为康德写作此书的方式没有什么特别。他的形容如下:

他先在脑中勾出一个轮廓,然后详细整理出来,把必要的补充或更仔细的说明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夹到匆匆写就的初稿里。过一阵子以后,他把全部的材料再整理一遍,然后干净而清楚地誊写一遍,准备付印。⑧

雅赫曼说康德曾向他保证说:“《纯粹理性批判》里的每个句子都是先经过格林过目,在其不囿限于任何体系的持平判断的认可以后才写下的。”⑨如果这是真的(事实上我们没有怀疑其真实性的理由),那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不是一个离群索居的思想家的作品,而是合作努力的成果。没有错,其中所有的观念都是康德自己的,呈现的也是康德自己的体系。但是我们不免要问,格林的评判为康德的初稿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雅赫曼认为,格林“对于康德的内心与性格无疑有决定性的影响”。⑩他甚至可能直接影响了《纯粹理性批判》与康德其他的晚期作品。无论如何,康德的作品中有不少用词与表述方式,都可以追溯到商业语言,例如“借贷”(Entlehnung)与“资本”(Kapital)等等。(11)再者,康德在格林死后写就的作品,比在这个朋友在世时所写的作品要难懂得多。
康德所谓的只花了“四五个月”写成的《纯粹理性批判》,指的当然只是付印前誊写的最后阶段。该书最终的蓝图至少在一年前便已确立,而且部分的原稿甚至是70年代早期留下来的。这些原稿有部分保存至今,例如一部分关于“纯粹理性原则”的讨论,即所谓的《杜伊斯贝格遗稿》,以及一篇1777年10月将《纯粹理性批判》题献给兰贝特的文章:

您的来函使我倍感荣幸。在您的驱策下,我开始尝试构思一个关于纯粹哲学的方法,接着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让我得以厘清当时仍朦胧幽晦的概念。随着我一步一步往前,视野也渐渐扩展,而答案也越来越遥远。就思辨的部分而言,这部作品或可视为一种替代式的答案。由于此书是在您的激励与提示下完成的,我希望它能完全归您所有,并继而加以阐发。(12)

然而对兰贝特而言,康德的书却出现得太晚。他在1779年便已去世。他是否比其他同时代的人更了解并欣赏该书,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有许多人会认为,对于其他人而言,康德的这本书不是出现得太晚,而是太早了。如果《纯粹理性批判》不能改变世界的话,至少它也将会改变哲学。
最初的校正稿在1781年4月6日到达了哥尼斯堡。哈曼依他从康德得到的稿件顺序阅读,在5月5日,他开始挑剔这本书的长度。“这么厚重的书不仅与作者的地位,也与纯粹理性的概念不相称,他把纯粹理性对比于粗俗慵懒的理性,也就是说我的理性,说它只喜爱惯性力量(vim inertia)或是附庸风雅的倒逆论法(hysteron porteron)。”(13)最后,他在1781年7月22日得到了装订成册的《纯粹理性批判》,“当作早餐”。(14)
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回答在哲学里始终很重要的三个基本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我们可以说,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处理的是第一个问题,但是他没有直接回答它。他感兴趣的主要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而是一个有限制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绝对且无条件地知道些什么?以他的术语来说,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可以先天且独立于经验地认识到什么?”(15)换句话说,康德想要回答的问题是:形而上学家(包括他自己)所寻找的那种知识是否可能?该书大体上是在证明,传统的形而上学是一个根本的错误为基础,因为它预设我们对于独立于经验以外的世界可以拥有实质的知识,而康德认为我们不能有效地提出这样的主张。
康德称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张为“先天综合判断”。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先天地认识独立于经验以外的世界。但他也没有追随旧有经验主义哲学的脚印,认为一切的知识来自经验,并且把知识归结于感觉和反省。康德认为所有知识都有个先天的要素。就如他在就职论文里主张的一样,他认为我们替可知世界提供了形式。事实上,我们以及其他类似于我们的有限存在者,必然有个认识机制,而可知世界的形式层面便是由它建构出来的;而让我们得以作出关于这个世界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便是这个认识机制。这些先天综合的主张,与实在性本身无关,而仅仅涉及如我们这样的存在者所经验到的世界。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于显现在眼前的世界作出先天综合判断,完全是因为我们拥有让我们得以去经验世界的认知原理。正因为如此,这些判断不可以视为对于独立在我们的认识机制以外的世界的判断。如此,形而上学只能告诉我们经验的预设为何,或者一切经验的实现条件是什么。此后,康德便称一切关于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的研究为“先验”研究,因而称自己的探索为“先验哲学”(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康德称先天的认识论条件为“形式”,一切的知识都必然臣属于它。接着他又把形式分成三类,亦即:一、感性形式;二、知性形式;三、理性形式。
ISBN978720812115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曼弗雷德·库恩 (Manfred Kuehn)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