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新型职业技术培训系列教材:中国核桃栽培新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任成忠,山西省汾阳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 20世纪80年代曾参与选育出“晋龙一号”“晋龙二号”新品种。获国家林业局金奖;1987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著名核桃专家奚声珂研究员指导下。在汾阳市开展了全国16个早熟核桃试验,培育出“中林”系列品种。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2008年负责申报“汾州核桃”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成功,同期与裴东研究员合作完成了“汾州核桃”营养成分测定工作,被汾阳市政府记一等功,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栏目进行了报道。被山西省林业厅评为“科技先进工作者”,多年来撰写的十几篇核桃产业发展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在指导西北、华北各省市县推广核桃良种和丰产园建设上作出突出贡献。
目录
第一章国内外核桃发展状况
一、核桃的三大效益
二、世界核桃与中国核桃的起源
三、国内外核桃产销状况
四、当前核桃生产发展的科技动态
第二章核桃新品种介绍
一、早实核桃
二、晚实核桃
第三章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子
一、生物学特性
二、个体发育特性
三、环境因子
第四章良种苗木繁育
一、砧木种类
二、砧木苗的培育
三、采穗圃的建立
四、接穗的采集与贮藏
五、嫁接
六、苗木贮藏与运输
第五章新建核桃园选地与栽植
一、核桃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园地的选择与规划
三、品种选择及授粉树的配置
四、栽植方式
五、栽植技术
第六章栽培与修剪技术
一、土肥水管理
二、整形修剪
三、花期管理
第七章高接换优技术
一、高接换优的必要性
二、高接换优的对象
三、立地条件的选择
四、适地适品种
五、高接程序
六、高接树的管理
第八章矮化密植栽培
一、矮化密植丰产园的特点
二、矮化密植丰产园的品种选择
三、矮化密植丰产园的产量标准
四、矮化密植丰产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第九章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
二、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第十章核桃采收贮藏
一、采收
二、脱青皮
三、清洗
四、坚果干燥
五、核仁化学成分及采后生理
六、贮藏
七、坚果及核仁商品分级标准
第十一章核桃大树移植
一、大树移植基本原理
二、大树移植基本措施
三、大树移植养护技术
第十二章汾州核桃栽培与管理技术规程
一、范围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三、适宜栽培条件
四、品种
五、育苗管理
六、建园
七、栽培管理
八、高接换优
九、果实采收
十、果实处理
十一、虫害防治
十二、病害防治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①雌花开放特点:春季混合芽萌发后抽生结果枝,在结果枝的顶端雌花开始显露,这时为始花期。当柱头呈倒八字形张开时,柱头正面突起,分泌物增多,此时为开花盛期,接受花粉能力最强,为授粉最佳时期。此后,柱头表现分泌物开始干涸,逐渐反转,授粉效果较差,称为雌花末期。以后,柱头枯萎变褐,失去授粉能力。
②雄花开放特点:春季雄花芽膨大伸长,由褐变绿,经l2~15天,花序达到一定长度,基部小花开始分离,萼片开裂,显出花粉,在自然条件下花粉寿命很短,2~3天,其发芽率也很低,放在雌蕊柱头上4小时后,发芽率仅为5%~8%。散粉期如遇低温、阴雨、大风,将对散粉和受精产生不良影响。
(3)授粉与受精核桃由于雌雄同株,异花异熟,故为异花授粉,风媒传粉。花粉传播距离的远近与地势风向关系很大。一般情况下,核桃花粉传播的距离,最大临界为500米左右,授粉树在300米以外,授粉就比较困难,需要人工辅助授粉。有效授粉范围约50米。
核桃雌花柱头表面可产生大量分泌物,为花粉萌发提供了必需的营养基质。据观察,授粉后4小时左右,可在柱头上萌发出花粉管,进入柱头,16小时后即可进入子房组织,36小时后达到胚囊附近。授粉后3天左右可完成双受精过程。
此外,核桃具有孤雌生殖的现象。据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1985~1987年在汾阳县核桃良种园的调查,晋龙l号、晋龙2号品种雄花开放半月后雌花盛开,雄花序早已枯干,周围300米内没有成龄核桃树,而坐果累累,这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孤雌生殖能力;陕西省扶凤县的当年无雄花核桃幼树能结果;河南省济源县1978年在愚公林场观察到,有的品种能孤雌生殖。这说明核桃不经授粉受精,也能结出有生殖能力的种子。采用具有孤雌生殖能力的品种建园,将对核桃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6.果实
(1)果实的类型 我国核桃果实的类型很多,主要表现在果实的大小、形状、表面特征、果柄长短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果实的大小,三径平均一般为4.0—5.0厘米,最大可达6.0厘米,最小的不到3.0厘米。果实的大小常因品种、栽培条件、结果多少,果实着生部位不同而有变化。例如,西林2号、西林3号、晋龙1号等就较大,中林5号、丰辉就较小。同一品种,栽培条件好,果实就大。同一单株,结果少就个儿大,反之则小。一般大果品种坐果率比小果品种低,而且单果比例较大。
《新型职业技术培训系列教材:中国核桃栽培新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任成忠,山西省汾阳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 20世纪80年代曾参与选育出“晋龙一号”“晋龙二号”新品种。获国家林业局金奖;1987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著名核桃专家奚声珂研究员指导下。在汾阳市开展了全国16个早熟核桃试验,培育出“中林”系列品种。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2008年负责申报“汾州核桃”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成功,同期与裴东研究员合作完成了“汾州核桃”营养成分测定工作,被汾阳市政府记一等功,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栏目进行了报道。被山西省林业厅评为“科技先进工作者”,多年来撰写的十几篇核桃产业发展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在指导西北、华北各省市县推广核桃良种和丰产园建设上作出突出贡献。
目录
第一章国内外核桃发展状况
一、核桃的三大效益
二、世界核桃与中国核桃的起源
三、国内外核桃产销状况
四、当前核桃生产发展的科技动态
第二章核桃新品种介绍
一、早实核桃
二、晚实核桃
第三章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子
一、生物学特性
二、个体发育特性
三、环境因子
第四章良种苗木繁育
一、砧木种类
二、砧木苗的培育
三、采穗圃的建立
四、接穗的采集与贮藏
五、嫁接
六、苗木贮藏与运输
第五章新建核桃园选地与栽植
一、核桃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园地的选择与规划
三、品种选择及授粉树的配置
四、栽植方式
五、栽植技术
第六章栽培与修剪技术
一、土肥水管理
二、整形修剪
三、花期管理
第七章高接换优技术
一、高接换优的必要性
二、高接换优的对象
三、立地条件的选择
四、适地适品种
五、高接程序
六、高接树的管理
第八章矮化密植栽培
一、矮化密植丰产园的特点
二、矮化密植丰产园的品种选择
三、矮化密植丰产园的产量标准
四、矮化密植丰产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第九章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
二、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第十章核桃采收贮藏
一、采收
二、脱青皮
三、清洗
四、坚果干燥
五、核仁化学成分及采后生理
六、贮藏
七、坚果及核仁商品分级标准
第十一章核桃大树移植
一、大树移植基本原理
二、大树移植基本措施
三、大树移植养护技术
第十二章汾州核桃栽培与管理技术规程
一、范围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三、适宜栽培条件
四、品种
五、育苗管理
六、建园
七、栽培管理
八、高接换优
九、果实采收
十、果实处理
十一、虫害防治
十二、病害防治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①雌花开放特点:春季混合芽萌发后抽生结果枝,在结果枝的顶端雌花开始显露,这时为始花期。当柱头呈倒八字形张开时,柱头正面突起,分泌物增多,此时为开花盛期,接受花粉能力最强,为授粉最佳时期。此后,柱头表现分泌物开始干涸,逐渐反转,授粉效果较差,称为雌花末期。以后,柱头枯萎变褐,失去授粉能力。
②雄花开放特点:春季雄花芽膨大伸长,由褐变绿,经l2~15天,花序达到一定长度,基部小花开始分离,萼片开裂,显出花粉,在自然条件下花粉寿命很短,2~3天,其发芽率也很低,放在雌蕊柱头上4小时后,发芽率仅为5%~8%。散粉期如遇低温、阴雨、大风,将对散粉和受精产生不良影响。
(3)授粉与受精核桃由于雌雄同株,异花异熟,故为异花授粉,风媒传粉。花粉传播距离的远近与地势风向关系很大。一般情况下,核桃花粉传播的距离,最大临界为500米左右,授粉树在300米以外,授粉就比较困难,需要人工辅助授粉。有效授粉范围约50米。
核桃雌花柱头表面可产生大量分泌物,为花粉萌发提供了必需的营养基质。据观察,授粉后4小时左右,可在柱头上萌发出花粉管,进入柱头,16小时后即可进入子房组织,36小时后达到胚囊附近。授粉后3天左右可完成双受精过程。
此外,核桃具有孤雌生殖的现象。据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1985~1987年在汾阳县核桃良种园的调查,晋龙l号、晋龙2号品种雄花开放半月后雌花盛开,雄花序早已枯干,周围300米内没有成龄核桃树,而坐果累累,这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孤雌生殖能力;陕西省扶凤县的当年无雄花核桃幼树能结果;河南省济源县1978年在愚公林场观察到,有的品种能孤雌生殖。这说明核桃不经授粉受精,也能结出有生殖能力的种子。采用具有孤雌生殖能力的品种建园,将对核桃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6.果实
(1)果实的类型 我国核桃果实的类型很多,主要表现在果实的大小、形状、表面特征、果柄长短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果实的大小,三径平均一般为4.0—5.0厘米,最大可达6.0厘米,最小的不到3.0厘米。果实的大小常因品种、栽培条件、结果多少,果实着生部位不同而有变化。例如,西林2号、西林3号、晋龙1号等就较大,中林5号、丰辉就较小。同一品种,栽培条件好,果实就大。同一单株,结果少就个儿大,反之则小。一般大果品种坐果率比小果品种低,而且单果比例较大。
ISBN | 9787511612908,7511612903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任成忠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