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及应用》介绍了典型有机污染物石油总烃、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在土壤中的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论述了石油总烃污染土壤化学淋洗修复技术的淋洗剂研发、淋洗工艺优化、淋洗废水处理与淋洗技术的生态风险。在进行过氧化氢、高锰酸盐、过硫酸钠氧化三氯乙烯试验基础上,构建了高级氧化修复模式,探讨了三氯乙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氧化修复的可行性;对微生物联合技术、真菌-植物联合技术分别应用于多环芳烃污染土壤、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的修复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其后又介绍了淋洗修复技术、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和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及应用》提出的原地异位化学淋洗技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高级氧化技术,实现土壤中石油烃、三氯乙烯的快速去除,可为场地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新思路;筛选的真菌宛氏拟青霉可为多环芳烃特别是高环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提供种质资源,构建的静态堆微好氧修复模式可有效降解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物。提出的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能大面积应用的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分子学方法、蛋白质组方法、真菌生长动态监测方法等,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蔡信德: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工作二十年多来,参加过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八五”国家环保局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等,主要从事土壤污染与修复、非点源污染控制和微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2007年主持国家环保总局《废弃工业场地和铅锌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课题、2008年主持环保公益项目《亚热带农业污染系统控制技术研究》、2011年主持环保公益项目《酞酸酯污染土壤的真菌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应用研究》。近些年来,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获授权专利9件。
目录
上篇基础篇
第1章绪论2
1.1石油烃类3
1.2多环芳烃4
1.3邻苯二甲酸酯5
1.4三氯乙烯7
参考文献8
第2章土壤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0
2.1石油烃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0
2.1.1典型场地土壤石油烃污染特征10
2.1.2石油烃污染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的影响11
2.1.3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14
2.2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5
2.2.1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15
2.2.2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毒性评估18
2.3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9
2.3.1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19
2.3.2土壤作物系统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规律27
2.3.3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28
2.3.4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生态效应33
参考文献35
第3章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38
3.1概述38
3.2淋洗剂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41
3.2.1不同pH值溶液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解吸的作用41
3.2.2复配淋洗剂配方比选41
3.2.3污染土壤石油烃的解吸特性42
3.2.4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工艺优化44
3.2.5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土柱淋洗试验44
3.3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废水的处理研究45
3.3.1淋洗废水处理工艺研究46
3.3.2进料流量和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49
3.3.3组合工艺对石油烃废水的处理结果50
3.3.4尾水再生回用的可行性研究50
3.4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修复的生态风险51
3.4.1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51
3.4.2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51
参考文献57
第4章三氯乙烯污染土壤高级氧化修复技术研究59
4.1概述59
4.1.1三氯乙烯在环境中的迁移59
4.1.2TCE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的修复方法61
4.1.3土壤及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方法63
4.2土壤对三氯乙烯的吸附规律研究65
4.2.1不同类型土壤对三氯乙烯的吸附特征65
4.2.2温度对土壤吸附TCE的影响68
4.3三氯乙烯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70
4.3.1土壤中TCE向空气中挥发特性70
4.3.2不同类型土壤中TCE的迁移规律71
4.3.3TCE浓度对迁移的影响72
4.4三氯乙烯污染土壤的氧化修复技术研究73
4.4.1类芬顿氧化技术研究73
4.4.2高锰酸盐氧化技术研究77
4.4.3过硫酸钠氧化技术研究82
4.5水体中三氯乙烯的去除研究88
4.5.1高锰酸盐对水体中三氯乙烯的去除作用88
4.5.2过硫酸钠对水体中三氯乙烯的去除作用89
4.6三氯乙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联合修复研究89
参考文献95
第5章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98
5.1概述98
5.1.1土壤中PAHs的吸附与存在状态98
5.1.2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99
5.1.3降解多环芳烃的主要生物种类100
5.1.4PAHs的微生物降解机理101
5.2特异真菌降解多环芳烃的特性研究102
5.2.1多环芳烃降解真菌的筛选102
5.2.2降解条件试验105
5.3复合菌群构建技术研究106
5.3.1铜绿假单胞菌最适培养基的选择107
5.3.2拮抗试验108
5.4真菌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109
5.4.1降解菌对人工污染土壤中HM PAHs的降解109
5.4.2降解菌对场地污染土壤中PAHs的降解113
参考文献116
第6章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研究118
6.1概述118
6.1.1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行为118
6.1.2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120
6.2特异真菌筛选和降解机理研究123
6.2.1特异真菌筛选及降解条件优化123
6.2.2真菌酶对PAEs的降解作用研究137
6.2.3PAEs降解真菌酶蛋白组学研究142
6.2.4真菌生长动态和补接种措施的效果研究147
6.3植物对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响应研究152
6.3.1不同蔬菜品种对PAEs胁迫的响应153
6.3.2不同水稻品种对PAEs胁迫的响应162
6.4植物对PAEs的吸收作用研究175
6.4.1蔬菜类作物对PAEs的累积作用175
6.4.2葫芦科作物对PAEs的累积作用177
6.4.3冬瓜对不同类型土壤中PAEs的吸收作用180
6.5PAE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化学强化措施研究191
6.5.1化学添加剂的筛选191
6.5.2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PAEs生物有效性作用194
6.6PAEs污染土壤的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模式构建研究197
6.6.1真菌与不同植物组合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197
6.6.2PAEs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安全处置技术研究203
6.7地膜中PAEs替代的可行性研究214
6.7.1PAEs替代品的种类214
6.7.2PAEs替代品的生物降解作用215
6.7.3PAEs替代品的生物毒性217
6.7.4替代地膜的物理性能219
6.7.5成本分析223
参考文献226
下篇技术应用篇
第7章石油烃污染场地土壤异位淋洗修复工程232
7.1场地污染概况232
7.2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232
7.2.1污染场地污染源控制方法232
7.2.2修复技术筛选及常用技术233
7.3淋洗修复工程设计及建设233
7.3.1设计目标233
7.3.2处理方法及工艺233
7.3.3工程设计与建设234
7.4监测结果与分析235
7.4.1淋洗过程中土壤石油烃含量变化235
7.4.2淋洗过程土壤石油烃的迁移、分布237
7.4.3淋洗废水处理效果237
7.4.4地下水监测结果237
7.5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修复后的生态风险评价238
7.5.1淋洗修复前后土壤生物毒性的变化238
7.5.2淋洗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238
7.5.3修复后土壤处置239
7.6小结239
第8章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工程240
8.1场地污染概况240
8.2工程设计与建设240
8.2.1设计目标240
8.2.2处理工艺与方法241
8.2.3修复工程设计与建设242
8.3监测结果与分析243
8.4修复效果评估246
8.5小结247
第9章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农田土壤联合修复工程248
9.1区域概况248
9.1.1自然地理概况248
9.1.2场地污染特征248
9.2真菌有机肥的制备249
9.2.1主要原材料249
9.2.2生产工艺及说明249
9.2.3产品质量要求250
9.3工程设计与建设250
9.3.1工程目标250
9.3.2修复工艺250
9.3.3修复工程与效果251
9.4修复经济效益分析254
9.4.1修复成本254
9.4.2修复效益评估254
9.5小结254
序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和水、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是“汇”也是“源”。 废(污)水灌溉、大气沉降、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农资品不合理使用等可致土壤污染,而污染土壤也可造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的污染。近年来,由于人口基数大和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产品的生产、消费、遗弃过程加快,导致越来越大面积的土壤受到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污染,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到我国生态安全、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土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管理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我国农业土壤已同时呈现重金属、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污染;工业场地土壤污染类型为多金属或多种有机物的复合型或金属与有机物共存的混合型,土壤污染形势严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最近连续颁布一系列文件加强对土壤污染的控制和管理,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9号)、《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66号)等。2016年5月出台的“土十条”将对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做出总体的部署。因此,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9020)、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1440800011)、广州市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项目等的资助下,在中山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院、高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协助下,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与修复团队精诚合作,相继开展了土壤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石油烃、多环芳烃、三氯乙烯、邻苯二甲酸酯等的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书是团队多年来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方面的自主创新成果总结,既有污染物降解(去除)机理研究,又有技术工程应用效果的监测与评估,实现了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书中提出的原地异位化学淋洗技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高级氧化技术,实现土壤中石油烃、三氯乙烯的快速去除,可为场地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新思路;筛选的真菌宛氏拟青霉可为多环芳烃特别是高环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提供种质资源,构建的静态堆微好氧修复模式可有效降解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物。提出的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能大面积应用的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分子学方法、蛋白质组方法、真菌生长动态监测方法等,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环境保护部、广东省环保厅、广州市环保局、高州市农业局等单位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许振成、刘晓文、方晓航、陈志良、吴文成、宋清梅、陈泽涛、金中等在项目设计、修复模式构建和修复工程建设与监测过程中做出了贡献,研究生詹重贵、李诗殷、李慧、周井岗、宁小兵、王永强、李伯威、郭杨、吴嘉怡、韩蕊、杜文婷、杨子江、芮洋、李霞、罗冰等参与完成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限于我们的知识范围和学术水平,书中肯定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外,殷切希望专家学者和读者惠以斧正,以丰富和发展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的理论和方法。
编著者
2016年2月于广州
文摘
插图: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及应用》介绍了典型有机污染物石油总烃、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在土壤中的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论述了石油总烃污染土壤化学淋洗修复技术的淋洗剂研发、淋洗工艺优化、淋洗废水处理与淋洗技术的生态风险。在进行过氧化氢、高锰酸盐、过硫酸钠氧化三氯乙烯试验基础上,构建了高级氧化修复模式,探讨了三氯乙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氧化修复的可行性;对微生物联合技术、真菌-植物联合技术分别应用于多环芳烃污染土壤、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的修复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其后又介绍了淋洗修复技术、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和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
《典型有机污染物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及应用》提出的原地异位化学淋洗技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高级氧化技术,实现土壤中石油烃、三氯乙烯的快速去除,可为场地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新思路;筛选的真菌宛氏拟青霉可为多环芳烃特别是高环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提供种质资源,构建的静态堆微好氧修复模式可有效降解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物。提出的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能大面积应用的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分子学方法、蛋白质组方法、真菌生长动态监测方法等,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蔡信德: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工作二十年多来,参加过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八五”国家环保局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等,主要从事土壤污染与修复、非点源污染控制和微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2007年主持国家环保总局《废弃工业场地和铅锌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课题、2008年主持环保公益项目《亚热带农业污染系统控制技术研究》、2011年主持环保公益项目《酞酸酯污染土壤的真菌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应用研究》。近些年来,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获授权专利9件。
目录
上篇基础篇
第1章绪论2
1.1石油烃类3
1.2多环芳烃4
1.3邻苯二甲酸酯5
1.4三氯乙烯7
参考文献8
第2章土壤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0
2.1石油烃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0
2.1.1典型场地土壤石油烃污染特征10
2.1.2石油烃污染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的影响11
2.1.3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14
2.2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5
2.2.1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15
2.2.2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毒性评估18
2.3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研究19
2.3.1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19
2.3.2土壤作物系统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规律27
2.3.3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28
2.3.4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生态效应33
参考文献35
第3章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38
3.1概述38
3.2淋洗剂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41
3.2.1不同pH值溶液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解吸的作用41
3.2.2复配淋洗剂配方比选41
3.2.3污染土壤石油烃的解吸特性42
3.2.4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工艺优化44
3.2.5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土柱淋洗试验44
3.3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废水的处理研究45
3.3.1淋洗废水处理工艺研究46
3.3.2进料流量和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49
3.3.3组合工艺对石油烃废水的处理结果50
3.3.4尾水再生回用的可行性研究50
3.4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修复的生态风险51
3.4.1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51
3.4.2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51
参考文献57
第4章三氯乙烯污染土壤高级氧化修复技术研究59
4.1概述59
4.1.1三氯乙烯在环境中的迁移59
4.1.2TCE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的修复方法61
4.1.3土壤及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方法63
4.2土壤对三氯乙烯的吸附规律研究65
4.2.1不同类型土壤对三氯乙烯的吸附特征65
4.2.2温度对土壤吸附TCE的影响68
4.3三氯乙烯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70
4.3.1土壤中TCE向空气中挥发特性70
4.3.2不同类型土壤中TCE的迁移规律71
4.3.3TCE浓度对迁移的影响72
4.4三氯乙烯污染土壤的氧化修复技术研究73
4.4.1类芬顿氧化技术研究73
4.4.2高锰酸盐氧化技术研究77
4.4.3过硫酸钠氧化技术研究82
4.5水体中三氯乙烯的去除研究88
4.5.1高锰酸盐对水体中三氯乙烯的去除作用88
4.5.2过硫酸钠对水体中三氯乙烯的去除作用89
4.6三氯乙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联合修复研究89
参考文献95
第5章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98
5.1概述98
5.1.1土壤中PAHs的吸附与存在状态98
5.1.2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99
5.1.3降解多环芳烃的主要生物种类100
5.1.4PAHs的微生物降解机理101
5.2特异真菌降解多环芳烃的特性研究102
5.2.1多环芳烃降解真菌的筛选102
5.2.2降解条件试验105
5.3复合菌群构建技术研究106
5.3.1铜绿假单胞菌最适培养基的选择107
5.3.2拮抗试验108
5.4真菌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109
5.4.1降解菌对人工污染土壤中HM PAHs的降解109
5.4.2降解菌对场地污染土壤中PAHs的降解113
参考文献116
第6章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研究118
6.1概述118
6.1.1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行为118
6.1.2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120
6.2特异真菌筛选和降解机理研究123
6.2.1特异真菌筛选及降解条件优化123
6.2.2真菌酶对PAEs的降解作用研究137
6.2.3PAEs降解真菌酶蛋白组学研究142
6.2.4真菌生长动态和补接种措施的效果研究147
6.3植物对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响应研究152
6.3.1不同蔬菜品种对PAEs胁迫的响应153
6.3.2不同水稻品种对PAEs胁迫的响应162
6.4植物对PAEs的吸收作用研究175
6.4.1蔬菜类作物对PAEs的累积作用175
6.4.2葫芦科作物对PAEs的累积作用177
6.4.3冬瓜对不同类型土壤中PAEs的吸收作用180
6.5PAE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化学强化措施研究191
6.5.1化学添加剂的筛选191
6.5.2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PAEs生物有效性作用194
6.6PAEs污染土壤的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模式构建研究197
6.6.1真菌与不同植物组合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197
6.6.2PAEs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安全处置技术研究203
6.7地膜中PAEs替代的可行性研究214
6.7.1PAEs替代品的种类214
6.7.2PAEs替代品的生物降解作用215
6.7.3PAEs替代品的生物毒性217
6.7.4替代地膜的物理性能219
6.7.5成本分析223
参考文献226
下篇技术应用篇
第7章石油烃污染场地土壤异位淋洗修复工程232
7.1场地污染概况232
7.2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232
7.2.1污染场地污染源控制方法232
7.2.2修复技术筛选及常用技术233
7.3淋洗修复工程设计及建设233
7.3.1设计目标233
7.3.2处理方法及工艺233
7.3.3工程设计与建设234
7.4监测结果与分析235
7.4.1淋洗过程中土壤石油烃含量变化235
7.4.2淋洗过程土壤石油烃的迁移、分布237
7.4.3淋洗废水处理效果237
7.4.4地下水监测结果237
7.5石油烃污染土壤淋洗修复后的生态风险评价238
7.5.1淋洗修复前后土壤生物毒性的变化238
7.5.2淋洗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238
7.5.3修复后土壤处置239
7.6小结239
第8章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工程240
8.1场地污染概况240
8.2工程设计与建设240
8.2.1设计目标240
8.2.2处理工艺与方法241
8.2.3修复工程设计与建设242
8.3监测结果与分析243
8.4修复效果评估246
8.5小结247
第9章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农田土壤联合修复工程248
9.1区域概况248
9.1.1自然地理概况248
9.1.2场地污染特征248
9.2真菌有机肥的制备249
9.2.1主要原材料249
9.2.2生产工艺及说明249
9.2.3产品质量要求250
9.3工程设计与建设250
9.3.1工程目标250
9.3.2修复工艺250
9.3.3修复工程与效果251
9.4修复经济效益分析254
9.4.1修复成本254
9.4.2修复效益评估254
9.5小结254
序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和水、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是“汇”也是“源”。 废(污)水灌溉、大气沉降、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农资品不合理使用等可致土壤污染,而污染土壤也可造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的污染。近年来,由于人口基数大和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产品的生产、消费、遗弃过程加快,导致越来越大面积的土壤受到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污染,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到我国生态安全、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土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管理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我国农业土壤已同时呈现重金属、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污染;工业场地土壤污染类型为多金属或多种有机物的复合型或金属与有机物共存的混合型,土壤污染形势严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最近连续颁布一系列文件加强对土壤污染的控制和管理,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9号)、《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66号)等。2016年5月出台的“土十条”将对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做出总体的部署。因此,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9020)、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1440800011)、广州市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项目等的资助下,在中山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院、高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协助下,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与修复团队精诚合作,相继开展了土壤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石油烃、多环芳烃、三氯乙烯、邻苯二甲酸酯等的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书是团队多年来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方面的自主创新成果总结,既有污染物降解(去除)机理研究,又有技术工程应用效果的监测与评估,实现了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书中提出的原地异位化学淋洗技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原位高级氧化技术,实现土壤中石油烃、三氯乙烯的快速去除,可为场地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新思路;筛选的真菌宛氏拟青霉可为多环芳烃特别是高环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提供种质资源,构建的静态堆微好氧修复模式可有效降解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物。提出的真菌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能大面积应用的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分子学方法、蛋白质组方法、真菌生长动态监测方法等,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环境保护部、广东省环保厅、广州市环保局、高州市农业局等单位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许振成、刘晓文、方晓航、陈志良、吴文成、宋清梅、陈泽涛、金中等在项目设计、修复模式构建和修复工程建设与监测过程中做出了贡献,研究生詹重贵、李诗殷、李慧、周井岗、宁小兵、王永强、李伯威、郭杨、吴嘉怡、韩蕊、杜文婷、杨子江、芮洋、李霞、罗冰等参与完成了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限于我们的知识范围和学术水平,书中肯定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外,殷切希望专家学者和读者惠以斧正,以丰富和发展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的理论和方法。
编著者
2016年2月于广州
文摘
插图:
ISBN | 7122266540,9787122266545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蔡信德、仇荣亮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