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多元视域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教育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综述
第一部分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发展
我教人教我:人类学中的教学相长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2006—2014年)
美国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相遇
——教育人类学制度化与专业化发展轨迹
社会变迁研究的新旧理论格局
行动教育人类学:中国教育改善的新路径
中国呼唤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
——结合中国在家上学现象及R学堂的调查分析
从廖泰初的研究看民国时期的农村教育
日本教育人类学第一人
——江渊一公的贡献与影响
历史特殊论学派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第二部分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发展
论跨境民族地区跨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
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基于青海省海南、海北、海西三州的实地调查
文化的断裂与教育的使命
学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瓶颈与突破
藏族妇女教育现状及政策转向
民族村寨女教师发展的文化机制
美国文化回应性教学的教学策略探析
美国流动儿童社会融人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内涵式发展场域下民族院校教师的民族性发展探析
新时期跨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思考
——基于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区的调查研究
美国印第安人教育与部落文化
我国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论广西邕剧传承发展的策略
论《庄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教育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区双语教育问题的矛盾分析
如何打造双语家庭
——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学生理科课程学习困境问题探究
文化传统与文化现代化的冲突与相通
——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学习为例
民族地区高校民族类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以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为例
论内容与语言整合式双语教学实施的过渡阶段
藏语文教师跨专业任教藏汉双语“一类模式”课程的现象分析与思考
——基于G州民族类中学藏语文教师的口述实录
语言认同概念及相关研究探析
莎车县喀群乡中学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为了壮乡书声朗朗”
——一位壮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四部分文化心理、乡土知识与学校课程
近代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历史构成与教育传承
基层民族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选择趋向及实施途径
平民教育运动之始末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实践创新及启示
云平台:地方性知识传承的新路径
——以贵州省黔南州双语教材为例
试论乡土文化的危机与乡土教育的复兴
巍山彝族打歌的学校教育传承研究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社会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云南彝族花腰歌舞的教育传承研究
哀牢山彝族服饰图纹及其教育功能
石屏彝族剪纸社会教育传承的价值及途径
云南彝族传统花灯的学校教育传承初探
第五部分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个案研究
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以内地Z中学新疆内高班为例
大学至部落的服务学习
基于布迪厄“场域一惯习”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遭遇的个案分析
随迁子女在学校的文化融合现状
——基于对北京市朝阳区真理小学教育活动的田野调查
学校教育与图瓦人传统体育文化的耦合与断裂
——来自新疆喀纳斯村小学的田野调查
幼儿园公共仪式的规训及应对
——基于《教育田野笔记:幼儿园毕业典礼》的思考
仪式中的教育
——S中学升旗仪式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蕴藏在民间仪式中的社区教育
——一个藏族村落“六月会”仪式的个案研究
高中教师生存状态的个案调查与分析
——以山西省某县一中为例
媒介影响下儿童社会化的图景
——动画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个案研究
散杂居区民族学生族际交往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来自海南省保亭县彝族学生H的一项个案研究
维吾尔族与汉族族际友谊的个案调查
——以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族学生K与其汉族朋友W为例
民族院校非母语授课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
——关于朝鲜族女生X的一项质性研究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大部分自上而下的、源自发达地区的、城市取向的、基于理论理念的“先进”经验与培训并不是完全基于当地的社会现实与文化,在执行过程中会打折扣,或限于硬件或师资的短缺,根本无法执行,反而造成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贬低。一线教育工作者呼唤实际的示范或教育专家的参与,渴望真正的成长。另一方面,很多基层工作者因地制宜的实践创新被忽视了,未能被研究者所注意,未能归纳上升到理论高度,浪费了宝贵的一线经验与资源。行动教育人类学结合当地实际和文化背景,紧扣现实问题,长期参与,切实干预,具有归纳和演绎的双重向度,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现实决定了该分支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国内现有成果较多着重于西方研究前沿的介绍以及理论与方法论的探讨,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教育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成果虽相对较少,但都具有较好的教育改善成效和方法论方面的示范作用。如滕星教授与杨红副研究员历时十余年在云南澜沧拉祜族地区针对拉祜女童教育开展兼具实验与行动性质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颇丰。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团队致力于教育领域内女性领导力的提升,尝试通过培训改变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愿与能力,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为女性创设发展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总结出行动研究的本土化策略。中央民族大学李剑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以人类学为主、多学科视角、方法多样的少数民族教育行动研究,在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对师资培训和贫困儿童学业成就实施干预,兼具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
成熟的行动教育人类学研究以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的投入为要件。上述研究的共性是历时久、周期长、具有稳定的胜任的团队、被研究者与所在地区的支持与参与、实质性的干预与行动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改善。可见,行动教育人类学者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也是目前类似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的部分原因。
《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多元视域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教育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综述
第一部分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发展
我教人教我:人类学中的教学相长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2006—2014年)
美国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相遇
——教育人类学制度化与专业化发展轨迹
社会变迁研究的新旧理论格局
行动教育人类学:中国教育改善的新路径
中国呼唤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
——结合中国在家上学现象及R学堂的调查分析
从廖泰初的研究看民国时期的农村教育
日本教育人类学第一人
——江渊一公的贡献与影响
历史特殊论学派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第二部分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发展
论跨境民族地区跨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
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基于青海省海南、海北、海西三州的实地调查
文化的断裂与教育的使命
学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瓶颈与突破
藏族妇女教育现状及政策转向
民族村寨女教师发展的文化机制
美国文化回应性教学的教学策略探析
美国流动儿童社会融人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内涵式发展场域下民族院校教师的民族性发展探析
新时期跨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思考
——基于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区的调查研究
美国印第安人教育与部落文化
我国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论广西邕剧传承发展的策略
论《庄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教育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区双语教育问题的矛盾分析
如何打造双语家庭
——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学生理科课程学习困境问题探究
文化传统与文化现代化的冲突与相通
——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学习为例
民族地区高校民族类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以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为例
论内容与语言整合式双语教学实施的过渡阶段
藏语文教师跨专业任教藏汉双语“一类模式”课程的现象分析与思考
——基于G州民族类中学藏语文教师的口述实录
语言认同概念及相关研究探析
莎车县喀群乡中学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为了壮乡书声朗朗”
——一位壮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四部分文化心理、乡土知识与学校课程
近代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历史构成与教育传承
基层民族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选择趋向及实施途径
平民教育运动之始末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实践创新及启示
云平台:地方性知识传承的新路径
——以贵州省黔南州双语教材为例
试论乡土文化的危机与乡土教育的复兴
巍山彝族打歌的学校教育传承研究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社会教育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云南彝族花腰歌舞的教育传承研究
哀牢山彝族服饰图纹及其教育功能
石屏彝族剪纸社会教育传承的价值及途径
云南彝族传统花灯的学校教育传承初探
第五部分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个案研究
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以内地Z中学新疆内高班为例
大学至部落的服务学习
基于布迪厄“场域一惯习”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遭遇的个案分析
随迁子女在学校的文化融合现状
——基于对北京市朝阳区真理小学教育活动的田野调查
学校教育与图瓦人传统体育文化的耦合与断裂
——来自新疆喀纳斯村小学的田野调查
幼儿园公共仪式的规训及应对
——基于《教育田野笔记:幼儿园毕业典礼》的思考
仪式中的教育
——S中学升旗仪式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蕴藏在民间仪式中的社区教育
——一个藏族村落“六月会”仪式的个案研究
高中教师生存状态的个案调查与分析
——以山西省某县一中为例
媒介影响下儿童社会化的图景
——动画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个案研究
散杂居区民族学生族际交往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来自海南省保亭县彝族学生H的一项个案研究
维吾尔族与汉族族际友谊的个案调查
——以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族学生K与其汉族朋友W为例
民族院校非母语授课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
——关于朝鲜族女生X的一项质性研究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大部分自上而下的、源自发达地区的、城市取向的、基于理论理念的“先进”经验与培训并不是完全基于当地的社会现实与文化,在执行过程中会打折扣,或限于硬件或师资的短缺,根本无法执行,反而造成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贬低。一线教育工作者呼唤实际的示范或教育专家的参与,渴望真正的成长。另一方面,很多基层工作者因地制宜的实践创新被忽视了,未能被研究者所注意,未能归纳上升到理论高度,浪费了宝贵的一线经验与资源。行动教育人类学结合当地实际和文化背景,紧扣现实问题,长期参与,切实干预,具有归纳和演绎的双重向度,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现实决定了该分支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国内现有成果较多着重于西方研究前沿的介绍以及理论与方法论的探讨,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教育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成果虽相对较少,但都具有较好的教育改善成效和方法论方面的示范作用。如滕星教授与杨红副研究员历时十余年在云南澜沧拉祜族地区针对拉祜女童教育开展兼具实验与行动性质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颇丰。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团队致力于教育领域内女性领导力的提升,尝试通过培训改变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愿与能力,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为女性创设发展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总结出行动研究的本土化策略。中央民族大学李剑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以人类学为主、多学科视角、方法多样的少数民族教育行动研究,在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对师资培训和贫困儿童学业成就实施干预,兼具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
成熟的行动教育人类学研究以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的投入为要件。上述研究的共性是历时久、周期长、具有稳定的胜任的团队、被研究者与所在地区的支持与参与、实质性的干预与行动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改善。可见,行动教育人类学者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也是目前类似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的部分原因。
ISBN | 9787566012586 |
---|---|
出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钟海青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