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方法及实践》内容丰富,具有前沿性、基础性和广泛应用性,可供土地资源、地理、生态、环境、农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1.1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相关概念
1.1.1 土地利用与功能
1.1.2 土地生态系统
1.1.3 土地生态功能
1.1.4 土地生态状况
1.2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研究
1.2.1 中国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网络体系
1.2.2 中国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才旨标体系
1.2.3 全国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总体框架设计
1.3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方法
1.3.1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流程
1.3.2 土地生态状况指标调查方法
1.3.3 土地生态状况外业补充调查与布点采样
1.4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研究
1.4.1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框架
1.4.2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4.3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方法
第2章 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
2.3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
2.3.1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指标与方法
2.3.2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评估指标构建与综合评估
2.4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土地生态状况质量准则层评估结果
2.4.1 土地生态自然基础状况
2.4.2 土地生态结构状况
2.4.3 土地生态退化情况
2.4.4 生态建设与保护状况
2.4.5 西部生态脆弱区特征
2.5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结果
2.5.1 甘肃省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结果
2.5.2 评估结果合理性分析
2.5.3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尺度选定及合理性分析
2.6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2.6.1 土地生态与生态服务功能
2.6.2 甘肃省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2.6.3 甘肃省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2.7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7.1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7.2 甘肃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与建设
2.7.3 甘肃省生态功能区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8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2.8.1 生态保护红线
2.8.2 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
2.8.3 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
2.9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土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第3章 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3.1 引言
3.2 调查与评估区域概况
3.2.1 调查与评估区范围
3.2.2 自然环境概况
3.3 江苏省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补充提取
3.3.1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指标构建与获取
3.3.2 资料收集
3.4 江苏省各区域土地生态状况与障碍因子分析
3.4.1 江苏省各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分析
3.4.2 江苏省各区域障碍因子分析
3.5 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数据库建库问题解决方案
3.5.1 调查与评估数据边沿匹配处理
3.5.2 栅格数据对齐处理
3.5.3 江苏省土地生态数据库建设
3.6 江苏省土地生态状况与障碍因子分析
3.6.1 土地生态状况自然基础性指标分析
3.6.2 土地生态状况结构性指标分析
3.6.3 土地生态污染、损毁、退化情况
3.6.4 生态建设与保护状况
3.6.5 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分析
3.6.6 江苏省障碍因子分析
3.6.7 评估结果合理性分析与匹配分析
3.7 江苏省土地生态状况空间分布格局
3.7.1 土地生态状况的空间异质性
3.7.2 土地生态状况的空间关联性
3.7.3 土地生态状况的空间结构
3.8 江苏省土地生态综合区划
3.8.1 土地生态区划的原则及方法
3.8.2 研究区土地生态区划方案
3.8.3 不同类别土地生态区的建设与管理
3.9 成果应用与政策建议
3.9.1 成果应用建议
3.9.2 政策建议
3.10 结论与建议
第4章 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4.1 引言
4.2 研究区概况
4.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4.2.2 自然区域特征
4.2.3 社会经济条件
4.3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方法确定
4.3.1 评估指标及标准化处理
4.3.2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指标数据整合
4.4.1 指标数据整合原则
4.4.2 指标数据整合分类
4.4.3 指标数据平衡检验
4.4.4 指标数据平衡调整及结果
4.5 数据库建设
4.5.1 建库目标与内容
4.5.2 建库及汇总原则
4.5.3 建库软件与数学基础
4.5.4 数据格式
4.5.5 数据库结构
4.5.6 数据库建设过程
4.5.7 质量控制
4.5.8 特殊问题说明
4.5.9 成果汇交组织形式
4.6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
4.6.1 评估分值测算结果
4.6.2 障碍因子测算
4.6.3 评估级别划分
4.6.4 区域土地生态状况指标层评估结果分析
4.6.5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结果分析
4.6.6 城镇综合评估结果分析
4.7 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分区应用研究
4.7.1 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划分原则
4.7.2 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法
4.7.3 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划分结果
4.8 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生态红线划定应用
4.8.1 土地生态红线划定原则
4.8.2 土地生态红线划定方法
4.8.3 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土地生态红线划定结果
4.9 土地生态系统保护问题与改善建议
4.9.1 土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
4.9.2 土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的建议
4.10 结论
……
第5章 中原经济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第6章 西部能源开发与耕地新垦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第7章 黄淮海采煤塌陷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彩图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3)注重采煤塌陷区复垦、生态重建与景观生态修复
高效复垦与生态重建。由于矿区土地破坏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效土地复垦是改善矿区土地生态质量的前提。同时,塌陷地复垦和生态的治理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对不同的破坏类型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与规划,因地制宜,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使土地复垦与农田改造相结合,农林渔综合复垦与企业生态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形式。
景观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通过人为措施,使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能进行自我维持的正常状态,使其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发展演替。根据研究区生态破坏特点,从构建生态景观的斑块—廊道—基底的角度出发,进行多种景观生态修复。①针对农田生态景观,采用生态农业重建技术为主,地面重塑、土壤修复为辅,采用基底一廊道模式,扩大基底,增加廊道,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生态农业生产系统。②对于水域景观,采用湿地修复技术为主,植被修复为辅,构建湿地生态系统,发展基塘生态农业,通过挖深垫浅形成“基”和“塘”,建立立体的水陆生态互补的景观生态格局。③对于工矿、居住景观,采用生态工业园建设为主,以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为辅,改善斑块景观格局和生物环境,增强斑块空间变异性和连通性,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居民生活区。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方法及实践》内容丰富,具有前沿性、基础性和广泛应用性,可供土地资源、地理、生态、环境、农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1.1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相关概念
1.1.1 土地利用与功能
1.1.2 土地生态系统
1.1.3 土地生态功能
1.1.4 土地生态状况
1.2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研究
1.2.1 中国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网络体系
1.2.2 中国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才旨标体系
1.2.3 全国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总体框架设计
1.3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方法
1.3.1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流程
1.3.2 土地生态状况指标调查方法
1.3.3 土地生态状况外业补充调查与布点采样
1.4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研究
1.4.1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框架
1.4.2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4.3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方法
第2章 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
2.3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
2.3.1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指标与方法
2.3.2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评估指标构建与综合评估
2.4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土地生态状况质量准则层评估结果
2.4.1 土地生态自然基础状况
2.4.2 土地生态结构状况
2.4.3 土地生态退化情况
2.4.4 生态建设与保护状况
2.4.5 西部生态脆弱区特征
2.5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结果
2.5.1 甘肃省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结果
2.5.2 评估结果合理性分析
2.5.3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尺度选定及合理性分析
2.6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2.6.1 土地生态与生态服务功能
2.6.2 甘肃省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2.6.3 甘肃省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2.7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7.1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7.2 甘肃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与建设
2.7.3 甘肃省生态功能区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8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2.8.1 生态保护红线
2.8.2 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
2.8.3 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
2.9 西部生态脆弱区(甘肃)土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第3章 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3.1 引言
3.2 调查与评估区域概况
3.2.1 调查与评估区范围
3.2.2 自然环境概况
3.3 江苏省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补充提取
3.3.1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指标构建与获取
3.3.2 资料收集
3.4 江苏省各区域土地生态状况与障碍因子分析
3.4.1 江苏省各区域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分析
3.4.2 江苏省各区域障碍因子分析
3.5 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数据库建库问题解决方案
3.5.1 调查与评估数据边沿匹配处理
3.5.2 栅格数据对齐处理
3.5.3 江苏省土地生态数据库建设
3.6 江苏省土地生态状况与障碍因子分析
3.6.1 土地生态状况自然基础性指标分析
3.6.2 土地生态状况结构性指标分析
3.6.3 土地生态污染、损毁、退化情况
3.6.4 生态建设与保护状况
3.6.5 土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估分析
3.6.6 江苏省障碍因子分析
3.6.7 评估结果合理性分析与匹配分析
3.7 江苏省土地生态状况空间分布格局
3.7.1 土地生态状况的空间异质性
3.7.2 土地生态状况的空间关联性
3.7.3 土地生态状况的空间结构
3.8 江苏省土地生态综合区划
3.8.1 土地生态区划的原则及方法
3.8.2 研究区土地生态区划方案
3.8.3 不同类别土地生态区的建设与管理
3.9 成果应用与政策建议
3.9.1 成果应用建议
3.9.2 政策建议
3.10 结论与建议
第4章 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4.1 引言
4.2 研究区概况
4.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4.2.2 自然区域特征
4.2.3 社会经济条件
4.3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方法确定
4.3.1 评估指标及标准化处理
4.3.2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指标数据整合
4.4.1 指标数据整合原则
4.4.2 指标数据整合分类
4.4.3 指标数据平衡检验
4.4.4 指标数据平衡调整及结果
4.5 数据库建设
4.5.1 建库目标与内容
4.5.2 建库及汇总原则
4.5.3 建库软件与数学基础
4.5.4 数据格式
4.5.5 数据库结构
4.5.6 数据库建设过程
4.5.7 质量控制
4.5.8 特殊问题说明
4.5.9 成果汇交组织形式
4.6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
4.6.1 评估分值测算结果
4.6.2 障碍因子测算
4.6.3 评估级别划分
4.6.4 区域土地生态状况指标层评估结果分析
4.6.5 土地生态状况质量综合评估结果分析
4.6.6 城镇综合评估结果分析
4.7 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分区应用研究
4.7.1 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划分原则
4.7.2 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法
4.7.3 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划分结果
4.8 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生态红线划定应用
4.8.1 土地生态红线划定原则
4.8.2 土地生态红线划定方法
4.8.3 西南山区生态敏感区土地生态红线划定结果
4.9 土地生态系统保护问题与改善建议
4.9.1 土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
4.9.2 土地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的建议
4.10 结论
……
第5章 中原经济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第6章 西部能源开发与耕地新垦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第7章 黄淮海采煤塌陷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彩图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3)注重采煤塌陷区复垦、生态重建与景观生态修复
高效复垦与生态重建。由于矿区土地破坏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效土地复垦是改善矿区土地生态质量的前提。同时,塌陷地复垦和生态的治理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对不同的破坏类型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与规划,因地制宜,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使土地复垦与农田改造相结合,农林渔综合复垦与企业生态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形式。
景观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通过人为措施,使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能进行自我维持的正常状态,使其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发展演替。根据研究区生态破坏特点,从构建生态景观的斑块—廊道—基底的角度出发,进行多种景观生态修复。①针对农田生态景观,采用生态农业重建技术为主,地面重塑、土壤修复为辅,采用基底一廊道模式,扩大基底,增加廊道,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生态农业生产系统。②对于水域景观,采用湿地修复技术为主,植被修复为辅,构建湿地生态系统,发展基塘生态农业,通过挖深垫浅形成“基”和“塘”,建立立体的水陆生态互补的景观生态格局。③对于工矿、居住景观,采用生态工业园建设为主,以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为辅,改善斑块景观格局和生物环境,增强斑块空间变异性和连通性,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居民生活区。
ISBN | 9787030527967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静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