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土系志:福建卷》是福建省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可供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科研与教育工作者参考。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总论
第1章福建省概况与成土因素
1.1区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1.1.2行政区划和人口
1.1.3土地资源
1.1.4社会经济状况
1.2气候
1.2.1季风气候显著
1.2.2热量资源丰富
1.2.3雨量充沛
1.2.4气候的垂直分带明显
1.2.5主要农业气候指标
1.2.6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3地形与地貌
1.3.1地貌轮廓
1.3.2地形
1.3.3地貌类型
1.3.4地形地貌与土壤
1.4地层与成土母质
1.4.1地层分布
1.4.2第四纪地层
1.4.3母质类型
1.5生物(植被、作物)
1.5.1主要植物群落特征
1.5.2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1.6成土年龄
1.7人为活动
第2章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与土层特征
2.1主要土壤形成过程
2.1.1风化淋溶与脱硅富铁铝化过程
2.1.2生物物质循环旺盛与腐殖质的积累过程
2.1.3耕作熟化过程
2.1.4盐渍过程
2.1.5潜育化过程
2.1.6脱钙过程
2.1.7漂洗过程
2.1.8均一化过程
2.2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的形成与表现
2.2.1主要诊断层
2.2.2主要诊断特性
2.2.3其他有分类意义的土层
第3章土壤分类
3.1福建省土壤调查与分类的沿革
3.1.1土壤调查历史
3.1.2土壤分类沿革
3.2中国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
3.2.1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原则
3.2.2高级分类单元的检索
3.2.3土壤命名
3.3土系调查
3.4土系划分方法与土系记录
3.4.1土系的概念及其与聚合土体、景观的关系
3.4.2土系划分的方法
3.4.3土系的记录
下篇典型土系
第4章人为土纲
4.1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
4.1.1马家围系
4.2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
4.2.1管密系
4.2.2浦城系
4.2.3仙阳系
4.3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
山系
4.4漂白铁聚水耕人为土
4.4.1柯坪系
4.4.2象湖系
4.5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
4.5.1东厦系
4.6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
4.6.1茶丰系
4.6.2富岭系
4.6.3官坡系
4.6.4洪宽系
4.6.5九龙江系
4.6.6练村系
4.6.7李坊系
4.6.8潘渡系
4.6.9上版寮系
4.6.10山格系
4.6.11水茜系
4.6.12下街系
4.6.13星溪系
4.6.14岩后系
4.7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
4.7.1飞鸾系
4.7.2朴圩系
4.8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
4.8.1宝福里系
4.8.2八字桥系
4.8.3盖洋系
4.8.4官后系
4.8.5洪田系
4.8.6江坊系
4.8.7隆教系
4.8.8麻岭坑系
4.8.9尾山系
4.8.10下园系
4.8.11兴田系
4.8.12溪潭系
4.8.13杨梅岭系
4.8.14筠竹塘系
4.9斑纹肥熟旱耕人为土
4.9.1星村系
4.10普通泥垫旱耕人为土
4.10.1硖门系
第5章铁铝土土纲
5.1普通暗红湿润铁铝土
5.1.1东游系
5.2普通简育湿润铁铝土
5.2.1长桥系
5.2.2邵武系
第6章变性土土纲
6.1干润变性土
6.1.1佛昙系
第7章盐成土土纲
7.1含硫潮湿正常盐成土
7.1.1福心系
7.1.2闽江口系
7.2海积潮湿正常盐成土
7.2.1东甲系
7.2.2蚶江系
7.2.3虎屿岛系
7.2.4灵川系
7.2.5尾炉坑系
7.2.6云霄系
第8章富铁土土纲
8.1普通黏化干润富铁土
8.1.1漳浦系
8.2表蚀简育干润富铁土
8.2.1东岭系
8.3普通简育常湿富铁土
8.3.1延平系
8.4淋溶钙质湿润富铁土
8.4.1赖源系
8.5表蚀富铝湿润富铁土
8.5.1芹田系
8.6黄色黏化湿润富铁土
8.6.1吉巷系
8.6.2崎溪系
8.6.3苏洋系
8.7网纹黏化湿润富铁土
8.7.1山城系
8.8盐基黏化湿润富铁土
8.8.1东平系
8.8.2赖店系
8.8.3中贝系
8.9普通黏化湿润富铁土
8.9.1曹远系
8.9.2南靖系
8.9.3内坑系
8.9.4狮城系
8.9.5石下系
8.9.6田螺坑系
8.10黄色简育湿润富铁土
8.10.1甘棠系
8.10.2洪洋系
8.10.3武曲系
8.11暗红简育湿润富铁土
8.11.1曹墩系
8.11.2桂林村系
8.12盐基简育湿润富铁土
8.12.1九湖系
8.13普通简育湿润富铁土
8.13.1东峰系
8.13.2管阳系
8.13.3蕉城系
8.13.4角关系
……
第9章淋溶土土纲
第10章雏形土土纲
第11章新成土土纲
参考文献
附录福建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上篇总论
第1章福建省概况与成土因素
1.1区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靠浙江省,西邻江西省,西南接广东省,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地处东经115°50′~120°43′,北纬23°31′~28°18′,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昀大间距约480km,南北昀大间距约530km。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2.4万km2,海域面积达13.6万km2。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km,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hm2,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三沙湾)、兴化湾、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7大深水港湾。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为全省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
1.1.2行政区划和人口
截至2013年末,福建全省设9个地级市、8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45个县)(图1-1),共有1103个乡(镇、街道)级行政单位、16506个村委(社区、居委会),省会福州市(表1-1)。全省常住人口3748万。
表1-1福建省行政区划(2013年)
图1-1福建省行政区划图
1.1.3土地资源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福建省土地总面积1240.16万hm2,其中,农用地面积1076.4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86.80%;建设用地面积58.89万hm2,占土地总面积4.75%;未利用地面积104.8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8.45%。
全省耕地面积135.4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10.92%。主要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和旱地,其中灌溉水田面积86.18万hm2,望天田面积22.97万hm2,旱地面积21.23万hm2,合占耕地面积的96.29%。全省耕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包括福州市、厦门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和宁德市)。沿海地区耕地面积77.45万hm2,占全省总量57.20%,人均耕地0.03hm2;内陆地区(包括三明市、南平市和龙岩市)耕地面积57.95万hm2,占全省总量42.80%,人均耕地0.07hm2。
全省园地面积61.9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5.00%。主要包括果园和茶园,其中,果园面积44.79万hm2,茶园面积14.17万hm2,分别占全省总量的72.31%和22.88%。园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园地面积45.81万hm2,占全省总量73.96%;内陆地区园地面积16.13万hm2,占全省总量26.04%。
林地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林业部门统计面积为908.07万hm2,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832.54万hm2(按国土部门分类的统计口径,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不包括园地和林业部门统计口径的宜林地)。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2.96%。全省林地以有林地为主,有林地面积为667.33万hm2,占全省总量的80.16%。全省林地集中分布于内陆地区。内陆地区林地面积547.64万hm2,占全省总量65.78%;沿海地区林地面积284.90万hm2,占全省总量34.22%。
全省牧草地面积0.2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0.0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0.19万hm2,占全省总量73.08%。牧草地在全省零星分布,近年来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全省其他农用地面积46.3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3.73%。其他农用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27.23万hm2,占全省总量58.80%;内陆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19.08万hm2,占全省总量41.20%。
全省未利用地面积104.8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8.45%。主要以荒草地、滩涂、河流水面为主。其中,荒草地面积51.98万h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49.59%,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滩涂面积22.94万h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21.89%,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河流水面面积15.51万h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14.80%,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1.1.4社会经济状况
2012年,福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9701.78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76.47亿元、10288.59亿元、7636.7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0%、52.2%、38.8%。
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007.18亿元,粮食种植面积120.11万hm2,其中,稻谷、烟叶、油料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别为82.76万hm2、7.01万hm2、11.36万hm2、69.22万hm2。全年粮食产量659.30万t,其中,稻谷产量503.78万t。
1.2气候
福建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该省气候的显著特色。全年平均气温15~22℃,从西北向东南递升。1月5~13℃,7月25~30℃。极端昀低气温.9.5℃(1961年1月18日,泰宁;1967年1月16日,屏南);极端昀高气温为43.2℃(1967年7月17日,福安)。无霜期240~365d,木兰溪以南几乎全年无霜。全年平均降水量800~2000mm,沿海和岛屿偏少,西北山地较多。1963年9月13日马祖降水380mm,为福建省日降水量昀高纪录。每年5~6月降水昀多,夏秋之交多台风,常有暴雨。
福建省所处纬度较低,紧靠北回归线北侧,太阳辐射量较多,加上西北有闽西、闽中两大山带屏障,削弱冬季寒流影响,东南面海,受海洋气候深刻影响。因此,热量丰裕,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但由于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区域性差异较大,气候类型多样。大致以闽中山带为界,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西北和西南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带也较明显。从土壤的形成、分布和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福建气候具有季风气候显著、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和气候垂直分布带明显等特点。总体上,福建省气候有如下特征。
1.2.1季风气候显著
福建省是亚热带季风盛行区,冬季受冷高压影响,主要为来自大陆的偏北风,干燥少雨,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吹来自海洋的偏南风,湿润多雨,台风频繁,南北普遍高温;春夏之交,冷暖气流相互交错,梅雨连绵,气候湿热;夏秋之际,则晴热少雨。如以5天平均气温22℃为夏,中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冬季2~4个月,其间夹有10℃以上的温暖时段;南亚热带地区,则只有热凉二季(夏季6个月,春、秋两季共6个月),冬季极不明显,但每年1~2月份常有寒潮南下,出现2~5天日均温<10℃的低温时段。总之,在季风影响下,季节分明,冬季冷凉干燥,夏季温暖湿润。这种干湿交替、温湿同季的季风气候,对福建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1.2.2热量资源丰富
福建全省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27×103~532×103J/cm2,总的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大致是福州—漳平—上杭一线以南为460×103~532×103J/cm2,连线以北为427×103~460×103J/cm2。太阳辐射热的季节性变化与温度基本一致。7~8月温度昀高,太阳辐射昀强,月平均为54.5×103~67×103J/cm2;11月至翌年3月温度较低,太阳辐射相对减少,月平均为20.9×103~29.3×103J/cm2。可见,在福建即使冬季也可获得相当热量,有利于发展麦类、蔬菜、绿肥等冬作物生产。
全省除海拔较高的中山区外,年平均气温均在17~22℃,昀热月均温28℃左右,昀冷月均温6~13℃;≥10℃积温多达5000~7800℃,只有鹫峰山为4500℃;霜日多在20d以下,作物生长期可达全年。热量条件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南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9.5~22℃,昀热月均温为28~29℃,昀冷月均温为10~13℃,日均温大部分在0℃以上,基本无冬季,≥10℃积温为6500~7800℃,双季稻安全生长期225~280d。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多熟制种植,而且适宜发展喜温经济作物,如荔枝、龙眼、香蕉、菠萝、芒果等。近50年来引种橡胶、咖啡、胡椒、西番莲等热带作物成功,更加增添了热带景色。中亚热带地区,年均温一般在19.5℃以下,昀热月均温27~29℃,昀冷月均温在10℃以下,四季分明,夏季不足5个月,冬季2~4个月,≥10℃积温在6500℃以下;无霜期260~300d,上述喜温经济作物不能正常生长。与邻省相比,热量条件有50多个县(市)达到和超过浙江省昀优地区;福州以南29个县(市)达到和超过江西省昀优地区;南安以南14个县(市)与广东省北部地区相当(图1-2)。
《中国土系志:福建卷》是福建省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可供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科研与教育工作者参考。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总论
第1章福建省概况与成土因素
1.1区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1.1.2行政区划和人口
1.1.3土地资源
1.1.4社会经济状况
1.2气候
1.2.1季风气候显著
1.2.2热量资源丰富
1.2.3雨量充沛
1.2.4气候的垂直分带明显
1.2.5主要农业气候指标
1.2.6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3地形与地貌
1.3.1地貌轮廓
1.3.2地形
1.3.3地貌类型
1.3.4地形地貌与土壤
1.4地层与成土母质
1.4.1地层分布
1.4.2第四纪地层
1.4.3母质类型
1.5生物(植被、作物)
1.5.1主要植物群落特征
1.5.2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1.6成土年龄
1.7人为活动
第2章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与土层特征
2.1主要土壤形成过程
2.1.1风化淋溶与脱硅富铁铝化过程
2.1.2生物物质循环旺盛与腐殖质的积累过程
2.1.3耕作熟化过程
2.1.4盐渍过程
2.1.5潜育化过程
2.1.6脱钙过程
2.1.7漂洗过程
2.1.8均一化过程
2.2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的形成与表现
2.2.1主要诊断层
2.2.2主要诊断特性
2.2.3其他有分类意义的土层
第3章土壤分类
3.1福建省土壤调查与分类的沿革
3.1.1土壤调查历史
3.1.2土壤分类沿革
3.2中国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
3.2.1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原则
3.2.2高级分类单元的检索
3.2.3土壤命名
3.3土系调查
3.4土系划分方法与土系记录
3.4.1土系的概念及其与聚合土体、景观的关系
3.4.2土系划分的方法
3.4.3土系的记录
下篇典型土系
第4章人为土纲
4.1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
4.1.1马家围系
4.2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
4.2.1管密系
4.2.2浦城系
4.2.3仙阳系
4.3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
山系
4.4漂白铁聚水耕人为土
4.4.1柯坪系
4.4.2象湖系
4.5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
4.5.1东厦系
4.6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
4.6.1茶丰系
4.6.2富岭系
4.6.3官坡系
4.6.4洪宽系
4.6.5九龙江系
4.6.6练村系
4.6.7李坊系
4.6.8潘渡系
4.6.9上版寮系
4.6.10山格系
4.6.11水茜系
4.6.12下街系
4.6.13星溪系
4.6.14岩后系
4.7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
4.7.1飞鸾系
4.7.2朴圩系
4.8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
4.8.1宝福里系
4.8.2八字桥系
4.8.3盖洋系
4.8.4官后系
4.8.5洪田系
4.8.6江坊系
4.8.7隆教系
4.8.8麻岭坑系
4.8.9尾山系
4.8.10下园系
4.8.11兴田系
4.8.12溪潭系
4.8.13杨梅岭系
4.8.14筠竹塘系
4.9斑纹肥熟旱耕人为土
4.9.1星村系
4.10普通泥垫旱耕人为土
4.10.1硖门系
第5章铁铝土土纲
5.1普通暗红湿润铁铝土
5.1.1东游系
5.2普通简育湿润铁铝土
5.2.1长桥系
5.2.2邵武系
第6章变性土土纲
6.1干润变性土
6.1.1佛昙系
第7章盐成土土纲
7.1含硫潮湿正常盐成土
7.1.1福心系
7.1.2闽江口系
7.2海积潮湿正常盐成土
7.2.1东甲系
7.2.2蚶江系
7.2.3虎屿岛系
7.2.4灵川系
7.2.5尾炉坑系
7.2.6云霄系
第8章富铁土土纲
8.1普通黏化干润富铁土
8.1.1漳浦系
8.2表蚀简育干润富铁土
8.2.1东岭系
8.3普通简育常湿富铁土
8.3.1延平系
8.4淋溶钙质湿润富铁土
8.4.1赖源系
8.5表蚀富铝湿润富铁土
8.5.1芹田系
8.6黄色黏化湿润富铁土
8.6.1吉巷系
8.6.2崎溪系
8.6.3苏洋系
8.7网纹黏化湿润富铁土
8.7.1山城系
8.8盐基黏化湿润富铁土
8.8.1东平系
8.8.2赖店系
8.8.3中贝系
8.9普通黏化湿润富铁土
8.9.1曹远系
8.9.2南靖系
8.9.3内坑系
8.9.4狮城系
8.9.5石下系
8.9.6田螺坑系
8.10黄色简育湿润富铁土
8.10.1甘棠系
8.10.2洪洋系
8.10.3武曲系
8.11暗红简育湿润富铁土
8.11.1曹墩系
8.11.2桂林村系
8.12盐基简育湿润富铁土
8.12.1九湖系
8.13普通简育湿润富铁土
8.13.1东峰系
8.13.2管阳系
8.13.3蕉城系
8.13.4角关系
……
第9章淋溶土土纲
第10章雏形土土纲
第11章新成土土纲
参考文献
附录福建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上篇总论
第1章福建省概况与成土因素
1.1区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靠浙江省,西邻江西省,西南接广东省,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地处东经115°50′~120°43′,北纬23°31′~28°18′,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昀大间距约480km,南北昀大间距约530km。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2.4万km2,海域面积达13.6万km2。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km,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hm2,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三沙湾)、兴化湾、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7大深水港湾。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为全省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
1.1.2行政区划和人口
截至2013年末,福建全省设9个地级市、8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45个县)(图1-1),共有1103个乡(镇、街道)级行政单位、16506个村委(社区、居委会),省会福州市(表1-1)。全省常住人口3748万。
表1-1福建省行政区划(2013年)
图1-1福建省行政区划图
1.1.3土地资源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福建省土地总面积1240.16万hm2,其中,农用地面积1076.4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86.80%;建设用地面积58.89万hm2,占土地总面积4.75%;未利用地面积104.8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8.45%。
全省耕地面积135.4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10.92%。主要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和旱地,其中灌溉水田面积86.18万hm2,望天田面积22.97万hm2,旱地面积21.23万hm2,合占耕地面积的96.29%。全省耕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包括福州市、厦门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和宁德市)。沿海地区耕地面积77.45万hm2,占全省总量57.20%,人均耕地0.03hm2;内陆地区(包括三明市、南平市和龙岩市)耕地面积57.95万hm2,占全省总量42.80%,人均耕地0.07hm2。
全省园地面积61.9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5.00%。主要包括果园和茶园,其中,果园面积44.79万hm2,茶园面积14.17万hm2,分别占全省总量的72.31%和22.88%。园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园地面积45.81万hm2,占全省总量73.96%;内陆地区园地面积16.13万hm2,占全省总量26.04%。
林地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林业部门统计面积为908.07万hm2,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832.54万hm2(按国土部门分类的统计口径,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不包括园地和林业部门统计口径的宜林地)。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2.96%。全省林地以有林地为主,有林地面积为667.33万hm2,占全省总量的80.16%。全省林地集中分布于内陆地区。内陆地区林地面积547.64万hm2,占全省总量65.78%;沿海地区林地面积284.90万hm2,占全省总量34.22%。
全省牧草地面积0.2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0.0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0.19万hm2,占全省总量73.08%。牧草地在全省零星分布,近年来面积基本没有变化。
全省其他农用地面积46.3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3.73%。其他农用地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27.23万hm2,占全省总量58.80%;内陆地区其他农用地面积19.08万hm2,占全省总量41.20%。
全省未利用地面积104.8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8.45%。主要以荒草地、滩涂、河流水面为主。其中,荒草地面积51.98万h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49.59%,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滩涂面积22.94万h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21.89%,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河流水面面积15.51万hm2,占未利用地总面积14.80%,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1.1.4社会经济状况
2012年,福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9701.78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76.47亿元、10288.59亿元、7636.7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0%、52.2%、38.8%。
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007.18亿元,粮食种植面积120.11万hm2,其中,稻谷、烟叶、油料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别为82.76万hm2、7.01万hm2、11.36万hm2、69.22万hm2。全年粮食产量659.30万t,其中,稻谷产量503.78万t。
1.2气候
福建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该省气候的显著特色。全年平均气温15~22℃,从西北向东南递升。1月5~13℃,7月25~30℃。极端昀低气温.9.5℃(1961年1月18日,泰宁;1967年1月16日,屏南);极端昀高气温为43.2℃(1967年7月17日,福安)。无霜期240~365d,木兰溪以南几乎全年无霜。全年平均降水量800~2000mm,沿海和岛屿偏少,西北山地较多。1963年9月13日马祖降水380mm,为福建省日降水量昀高纪录。每年5~6月降水昀多,夏秋之交多台风,常有暴雨。
福建省所处纬度较低,紧靠北回归线北侧,太阳辐射量较多,加上西北有闽西、闽中两大山带屏障,削弱冬季寒流影响,东南面海,受海洋气候深刻影响。因此,热量丰裕,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但由于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区域性差异较大,气候类型多样。大致以闽中山带为界,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西北和西南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带也较明显。从土壤的形成、分布和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福建气候具有季风气候显著、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和气候垂直分布带明显等特点。总体上,福建省气候有如下特征。
1.2.1季风气候显著
福建省是亚热带季风盛行区,冬季受冷高压影响,主要为来自大陆的偏北风,干燥少雨,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吹来自海洋的偏南风,湿润多雨,台风频繁,南北普遍高温;春夏之交,冷暖气流相互交错,梅雨连绵,气候湿热;夏秋之际,则晴热少雨。如以5天平均气温22℃为夏,中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冬季2~4个月,其间夹有10℃以上的温暖时段;南亚热带地区,则只有热凉二季(夏季6个月,春、秋两季共6个月),冬季极不明显,但每年1~2月份常有寒潮南下,出现2~5天日均温<10℃的低温时段。总之,在季风影响下,季节分明,冬季冷凉干燥,夏季温暖湿润。这种干湿交替、温湿同季的季风气候,对福建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1.2.2热量资源丰富
福建全省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27×103~532×103J/cm2,总的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大致是福州—漳平—上杭一线以南为460×103~532×103J/cm2,连线以北为427×103~460×103J/cm2。太阳辐射热的季节性变化与温度基本一致。7~8月温度昀高,太阳辐射昀强,月平均为54.5×103~67×103J/cm2;11月至翌年3月温度较低,太阳辐射相对减少,月平均为20.9×103~29.3×103J/cm2。可见,在福建即使冬季也可获得相当热量,有利于发展麦类、蔬菜、绿肥等冬作物生产。
全省除海拔较高的中山区外,年平均气温均在17~22℃,昀热月均温28℃左右,昀冷月均温6~13℃;≥10℃积温多达5000~7800℃,只有鹫峰山为4500℃;霜日多在20d以下,作物生长期可达全年。热量条件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南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9.5~22℃,昀热月均温为28~29℃,昀冷月均温为10~13℃,日均温大部分在0℃以上,基本无冬季,≥10℃积温为6500~7800℃,双季稻安全生长期225~280d。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多熟制种植,而且适宜发展喜温经济作物,如荔枝、龙眼、香蕉、菠萝、芒果等。近50年来引种橡胶、咖啡、胡椒、西番莲等热带作物成功,更加增添了热带景色。中亚热带地区,年均温一般在19.5℃以下,昀热月均温27~29℃,昀冷月均温在10℃以下,四季分明,夏季不足5个月,冬季2~4个月,≥10℃积温在6500℃以下;无霜期260~300d,上述喜温经济作物不能正常生长。与邻省相比,热量条件有50多个县(市)达到和超过浙江省昀优地区;福州以南29个县(市)达到和超过江西省昀优地区;南安以南14个县(市)与广东省北部地区相当(图1-2)。
ISBN | 9787030513335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章明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