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 978751921825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深入到民生新闻节目的内部,从叙事学、语义学层面辨析了民生新闻在叙事元素重构、叙事模式创新上的努力。

作者简介

王雄,1963年生,江苏海安人。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个人专著、主编、合著有《新闻舆论研究》、《报业旗舰的航程》等。主持和承担“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转型”等多项国家、新闻部、江苏省及南京大学社科规划项目。担任江苏广电总台、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学术顾问和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主讲教授。

目录

第一章探本溯源: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勃兴
第一节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形式
第二节电视民生新闻勃兴的背景
第三节民生新闻热与电视新闻的“泛民生化”
第二章电视民生新闻与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张力结构
第一节逼近“天花板”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
第二节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第三节尖兵与镜鉴:民生新闻之于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意义
第三章复制与不可复制: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南京零距离”的“模板”效应
第二节电视民生新闻:“文化工业”与批量复制
第三节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学分析
第一节叙事学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
第二节民生新闻叙事元素的建构与颠覆
第三节电视民生新闻叙事模式的自身发展
第四节民生叙事困境的突破
第五章电视民生新闻话语的“评论化”趋势
第一节话语、文本与评论
第二节民生新闻话语评论化的生成
第三节电视民生新闻“南京”烙印的启示
第四节平衡与失衡的双重可能性
第六章标杆高移: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转型
第一节是“小修小补”还是“整体转型”?
第二节转型方向之一:以“大民生”取代“小民生”
第三节转型方向之二:从“市民”到“公民”的新受众观
第四节转型方向之三:从“批判”走向“建设”的舆论监督
第五节转型方向之四: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第六节公众新闻:民生新闻的“终极标靶”?
第七章民生新闻的最新语境:“新常态”与“互联网思维”
第一节“新常态”:从量变到质变的语境塑形
第二节“新常态”生成改革的新动力和新机遇
第三节践行“互联网思维”,重造节目生产的科学流程


文摘

版权页:

政府财政“断奶”政策的实行为大众媒介赢得了更多自主发展的动力,而“政治家办报(台),企业家经营”则是业内有识之士基于对现存基本制度框架的认知所做出的一种富有智慧的回应姿态,并具体化为业界传播极广的“三不变原则”:广播电视作为党的喉舌不变;坚持党性原则,党管干部的原则不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政治家办台的方向不变(时任湖南广播电视影视集团董事长魏文彬语)。
但无论如何,九十年代的新闻改革为中国电视引入了市场机制,并导致了其后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创新变化,这在逻辑上是确定成立的。市场化改革使得电视媒介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开始进行不同于政治逻辑的成本 效益核算。为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持续生存和发展,它必须不断满足市场和社会对其提出的多种要求。有学者将中国电视媒介的这种市场化趋向描述为“党的宣传工具”向“党营商业性的信息娱乐业”转变,或“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向“国营的准信息产业过渡”,部分具备了商业传媒特性的电视媒介由于其自身担负的财政压力与“经济人”身份所滋长的利益欲望,在20多年的传媒制度变迁中,型塑勾勒出了一个整体垄断、局部竞争的特殊媒介市场环境。
首先,我国电视新闻的局部竞争态势主要体现在地域市场和节目内容的竞争上。20世纪80年代的四级办电视政策,使我国电视媒体发展迅速,全国大部分省、市、县甚至县级以上的企业单位都有了电视台;90年代的“上星”热,从地域上扩大了广告竞争的范围,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台纷纷上星,各省、市(地)有线电视台相继建立,各台都拥有多个频道资源,原来的本地竞争扩大到全国范围,同城竞争主体增加。虽然2001年中央对广播电视进行整顿,有线无线合并,资源整合的结果是电视台大幅减少,但是并没有撤销市、县两级电视台,总体播出频率、频道一个也没有少。上述政策变革又进一步将地域性竞争划分为全国性竞争与地区性竞争两个层次,前者指中央台与省级卫星频道之间的竞争,后者指省级卫星频道与省级地面频道、市级台三者之间的竞争。面对电视媒介内部这种多层次、多方位的激烈竞争,浸淫市场逻辑多时的新闻媒介组织想要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获取经济实利,首要条件就是摆脱“常规化”实践框架的局限,试行一些“非常规”的或“创新”的实践。
ISBN9787519218256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作者王雄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