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特征、过程与有效性 978703052184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土壤污染特征、过程与有效性》可作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环境保护、农业管理、生态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等专业和领域的管理者、科研工作者、研究生等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土壤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农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参考教材。

目录

序言
前言
缩写词
第一篇土壤污染特征、来源与成因
第一章长江、珠江三角洲区域土壤污染特征
第一节重金属污染特征
第一节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第二节多氯联笨污染特征
第三节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二章设施菜地土壤污染特征
第一节茄果类大棚土壤污染特征
第二节叶菜和茄果类中小拱棚土壤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果园土壤污染特征
第一节苹果园土壤污染特征
第二节柑橘园土壤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点土壤污染特征
第一节土壤表层重金属含量与积累
第二节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
第三节土壤镉积累动态及趋势
第四节畜禽有机肥施用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和抗生素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市政污泥及农用土壤污染特征
第一节中国不同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
第二节中国南方城市污泥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量及组分
第三节中国南方城市污泥中的病原微生物
第四节市政污泥农用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参考文献
第六章电子废旧产品拆解场地周边土壤及水气环境污染特征
第一节重金属污染特征
第二节多氯联苯污染特征
第三节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第四节二噁英/呋喃污染特征
第五节酞酸酯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七章冶炼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特征
第一节重金属污染特征
第二节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第三节复合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八章矿区土壤及尾矿砂污染特征
第一节典型铅锌矿区及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第二节典型铜矿区尾矿砂酸化及重金属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九章石油开采场地土壤及油泥污染特征
第一节油田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
第二节油泥中石油烃含量及成分
第三节石油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章化工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特征
第一节滴滴涕废弃生产场地土壤污染特征
第二节燃气供应站周边农田土壤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积累与污染特征
第一节土壤表层重金属含量与积累
第二节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与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土壤污染源解析
第一节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
第二节有机污染物来源解析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土壤污染成因分析
第一节污水灌溉农业污染源
第二节气态或颗粒态沉降
第三节固体废弃物堆放与处置
第四节农药和肥料施用
参考文献
第二篇土壤中污染物的形态、过程与有效性
第十四章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过程与有效性
第一节镉的形态、吸附—解吸与有效
第二节铜的形态与有效性
第三节锌的形态与有效性
第四节铅的化学形态、吸附—解吸与有效性
第五节砷的形态、吸附—释放与吸收转运
第六节汞的形态与植物富集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形态、过程与有效性
第一节多环芳烃的分配特征、吸附—解吸与生物有效性
第二节多氯联苯的吸附行为与生物富集效应
第三节抗生素的土水迁移性与生物富集效应
第四节酞酸酯的土水迁移性与有效性
第五节二苯砷酸的吸附—解吸与迁移性
参考文献

文摘

第一篇 土壤污染特征、来源与成因
2014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历经8年的调查成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耕地土壤污染加剧,全国工业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复合污染触目惊心,金属矿区、油田以及饮用水源地区土壤环境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土壤污染呈现出流域性、区域化和深层化的态势。造成上述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不断以污水灌溉、粉尘沉降、原料渗流、废弃物堆放或雨水冲刷、肥料农药及污泥的施用等方式进入土壤,经长期累积、快速叠加或突发事故而造成土壤污染。近年来,我国“点—线—带—面”的土壤污染态势,已导致损害粮食产量、农产品质量、饮用水安全及公众健康等重大环境事件的连续发生,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癌症村”。若不对土壤污染加以有效遏制、控制和修复,我们付出的环境代价将更大,危害食物安全和国民健康的问题将更突出。本篇通过系统介绍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珠江三角洲区域、设施菜地区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区域、电子废旧产品拆解场地周边区域、冶炼场地及周边区域、矿山开采区域、石油开采区域、化工场地及周边区域和高背景区域的土壤环境污染态势、来源与成因,以期推动我国土壤环境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系统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的构建。
第一章 长江、珠江三角洲区域土壤污染特征
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代表和重要支柱地区,这两个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特征明显,污染负荷居高不下。伴随着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从而可能对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陆地生态系统健康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本章基于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类型土壤剖面和表层样品,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等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及空间分布。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 重金属污染特征
一、土壤重金属的区域分布差异
长江三角洲区域共采集代表性土壤类型的30个典型剖面(按照发生层取样)和15个表层样品(0~20cm),共计样品数155个;珠江三角洲区域总共采集了30个剖面(按发生层取样)和78个表层样品(0~20cm),共计样品数量为190个。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地带性土壤(黄棕壤、黄褐土、棕红壤、黄壤、红壤和赤红壤等)、水稻土类(淹育、渗育、潴育、漂洗、潜育、脱潜和盐渍型水稻土)和沿海地带土壤(潮土、堆叠土、滨海盐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沙土等)。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成土母质、气候、土壤发育程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土壤重金属的含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异(表1.1)。长江三角洲自然土壤中,砷(As)、钴(Co)、铬(Cr)、镍(Ni)和锌(Zn)等元素的含量都要高于珠江三角洲自然土壤中对应的元素含量,表层土壤中的差异最为显著(p0.05)。两个区域水稻土表层除硒(Se)外,其余元素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Se含量在长江三角洲表层水稻土中稍高。两个区域重金属在水稻土心土层的差异最为显著(p0.05),其中砷(As)、镉(Cd)、铅(Pb)和硒(Se)四种元素,在珠江三角洲水稻土中含量都要明显高于长江三角洲水稻土中对应元素的含量,而Ni和Zn两元素则在长江三角洲水稻土中含量稍高。水稻土底土层中,长江三角洲Ni的含量仍然要高于珠江三角洲,而Pb和Se含量则明显低于珠江三角洲。潮土中的元素含量差异也主要体现在心土层,Co、Cd、Cu、Ni和Zn在长江三角洲潮土中的含量要高于珠江三角洲对应元素的含量;而表土Cd、Cu以及底土的汞(Hg)在长江三角洲潮土中的含量要低于珠江三角洲对应元素的含量。因此,总体来看,两个区域重金属的分异在自然土壤主要体现在表层,而灌溉耕作土壤主要体现在心土层;在元素的相对富集上,长江三角洲土壤中Co、Ni和Zn相对珠江三角洲有明显富集,珠江三角洲土壤中则是Pb和Se相对长江三角洲土壤有明显富集。
表1.1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土壤、水稻土和潮土/盐土剖面中重金属含量
二、重金属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含量特征
土壤重金属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差异也较明显。从大的类别上来看,自然土壤同水稻土与潮土的差异最为明显,但后两种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中,自然土壤As和Se的含量在三个土层中都要高于水稻土和潮土,其中尤以表土层最为显著(p0.05)。其他8种重金属的含量趋势基本上都是自然土壤低于其他两种类型的土壤,其中尤以Ni、Zn、Cr、Cu和Co的含量差异最为显著,并且潮土中的含量要显著高于自然土壤中的含量,而与水稻土重金属的含量没有发现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整个土壤剖面中也不一致,Zn主要是在表土中的差异最为显著,Cu主要在心土层的差异最为显著,Co在底土层中的差异最为显著,而Cr则在心土层和底土层中都有显著差异,唯有Ni的含量在两个类别土壤的整个剖面中都表现了显著的差异。珠江三角洲地区中,除Se外,所有元素都是在自然土壤中**,Se在自然土壤的整个剖面中的含量都要高于其他两种类型土壤。As主要在心土层中差异最为显著,而Hg则在底土层中的差异最为显著;其他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整个剖面中都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Cd和Cu在三种类型土壤的表土层之间都具有显著的差异自然土壤水稻土潮土。此外,珠江三角洲土壤重金属的分布规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水稻土心土层中所有重金属的含量都要高于潮土,并且除Cd和Zn外,其他元素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以As的差异**,水稻土中的含量是潮土中的3倍多,而其他元素也均在2倍左右。
各土壤类别中,不同发生类型的土壤之间重金属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异。图1.1是自然土壤中不同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比较。其中,黄棕壤和黄褐土两种类型的土壤之间重金属含量的差异不大,这两种土壤同属淋溶土纲,尽管成土母质不同,但由于采自同一个地区,其他成土因素基本相同,这两种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基本类似,受到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非常接近。两种土壤中的Cu、Co和Ni的含量均高于其他类型的土壤,而剖面中Se的含量是所有自然土壤中**的。长江三角洲另外两种地带性土壤(黄壤和红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总体上红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要高于黄壤,红壤中的As、Cd、Cr、Hg、Pb和Zn等重金属含量在所有土壤中相对较高,其中表层的差异更为明显。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种赤红壤中,侵蚀赤红壤中As和Hg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赤红壤,而耕型赤红壤中Co、Se、Pb和Zn的含量则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赤红壤。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型水稻土的重金属含量差别并没有自然土壤那么明显(图1.2)。因此,对于水稻土来说,其重金属的含量与土壤的发育程度关系不大,而农业生产方式和成土母质可能是主要的原因。水稻土中,重金属含量差异最为明显的是Hg元素,这在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土壤中均有所体现。长江三角洲水稻土中,脱潜型水稻土中Hg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土壤,尤其以表层最为显著,而底土层差异不大,脱潜水稻土表层汞含量达到了0.4mg/kg左右,而其他类型的水稻土均在0.2mg/kg以下。珠江三角洲潴育水稻土表土和心土层Hg含量也要比盐渍水稻土高1倍左右,其表层含量可达0.36mg/kg。
其他类型土壤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滨海潮间盐土的重金属含量一般都要比灰潮土高,以底土层的As最为显著,但Hg除外(图1.3)。灰潮土表土层和心土层中Hg的含量要略高于滨海潮间盐土。珠江三角洲土壤中滨海砂土的重金属含量**,堆叠土中的含量相对较高;滨海盐渍沼泽土在表层的重金属含量与堆叠土相当。
图1.1不同类型自然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比较
ISBN978703052184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骆永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