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代表性服饰 978751305161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苗族服饰色彩纷呈,宏富多姿,常常被人们所注目。但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却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作者简介

作者:张晓

张晓,苗族,1954年生于贵州省雷山县鸡勇寨。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三级教授,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津贴、国家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专家顾问组”专家。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贵州民族研究会理事。2002年8月至2005年7月任美国罗格斯大学、纽约大学、圣克劳德大学访问学者。

目录

上篇贵州苗族“代表性”服饰是怎么选出来的
第一章苗族概况以及前人研究简述
第二章苗族服饰简介
第三章课题研究意义和背景
第四章“代表性”服饰筛选的过程
第五章选择标准、确定名单以及命名
中篇十三种“代表性”贵州苗族服饰
第一章西江式苗族服饰
第二章施洞式苗族服饰
第三章谷陇式苗族服饰
第四章舟溪式苗族服饰
第五章排调式苗族服饰
第六章摆贝式苗族服饰
第七章松桃式苗族服饰
第八章黔西北式苗族服饰
第九章威宁式苗族服饰
第十章安顺式苗族服饰
第十一章花溪式苗族服饰
第十二章水纳赫式苗族服饰
第十三章摆金式苗族服饰
下篇:贵州苗族代表性服饰文化传承人案例
第一章“花裙带”的创始人龙秀吉姐妹
第二章刺绣艺人龙谷两、刘勇花
第三章谷陇绣娘阿瓦龙
第四章织锦能手潘英讲述的故事
第五章锦鸡服制作能手李金英、杨昌芬
第六章百鸟服传承人姜老本
第七章为刺绣而生的田应芝
第八章服饰文化的追梦人杨琼
第九章服饰艺人张秀珍
第十章创新彩色蜡染的王月圆
第十一章挑花艺术传承人王启萍
第十二章服饰传承人杨兴珍
第十三章王朝芳的艺术人生

序言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苗族服饰色彩纷呈,宏富多姿,常常被人们所注目。但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却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书作者独辟蹊径,在注意到许多民族文化中服饰退化到纯粹装饰的格局下,从文化人类学的开放框架中恢复苗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的原貌,探寻苗族亚文化聚落中的服饰形态、功能结构、符号象征意义及其文化精神。

文摘

版权页:

谷陇苗族服饰面临的现状
循着凯里老街的青石板路,你会看见狭窄的街道两旁都是当地居民自建的住房,一楼出租给别人从事苗族服饰、配饰和材料的生意。这些琳琅满目的苗族服装店,大多数是谷陇式苗族服饰成衣、帽子、背孩带、百褶裙,也有些商贩根据市场需要,出售一些其他地区的苗服。这些门面和摊位出售的布料是机器制造与印染的,衣服成品和背带上的花样全是机绣的图案,几乎没有人出售真正的手工刺绣。用于做传统妇女便装的蓝色和黑色布料,在这里可以见到商贩用各种颜色来做大面积的上衣底料,刺绣也同样是机子绣的,有的商贩还在衣服上镶嵌亮片,甚至将传统的百褶裙改成短包裙出售给年轻的爱美苗族女性。这些批量生产的衣服仿佛成了当下苗族女性的生活必需品。商贩大多是过去在老家因为绣花技艺超群,享有一定名气,继而将自己的手艺用机器批量生产,为自己创造利润。
而在门面的楼上一些出租屋内,住着一些专门帮有需求的人剪裁布料,缝制盛装“欧嘎跟西”。她们用一针一线制作的花带,按客人的身材,做成一件件盛装。不同的花样在一套盛装上有不同的位置和功能,各种花形有顺序地排列,大红色小花和暗红色底布的色彩搭配让整件衣服在空间上呈现出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一套盛装从绣花到裁剪到缝制通常需要1~2年的时间,质地厚重,弥足珍贵。但这些手工的衣服就像凯里老街一样,虽然价值厚重,却不免有些凋落之感。探寻这些延伸出来的角落,才可以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真相。
这就是谷陇式苗族服饰面临的现状。
ISBN9787513051613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张晓
尺寸16